问题

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妙在哪里?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

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节奏。

为什么重复? 当读者以为接下来会描写两株形态各异、充满诗意的树木时,却被告知它们是“同一种”的。这无疑会让人产生疑问:鲁迅为何要如此强调?这重复背后隐藏着什么?
暗示了什么? 这种刻意的重复,并非是语言的贫乏,而是作者在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它暗示了这两株枣树并非普通的枣树,它们的存在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在作者心中扮演着某种重要的角色。这种“反差”——两株树的实质相同,却又被如此并列提及——制造了一种微妙的张力,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文将如何展开,这两株“相同的”枣树又会引发怎样的故事和思考。

二、 语言的精炼与言外之意: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种极其精炼的表达方式。鲁迅善于用最简单的词语,承载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还有一株”的用法: “还有一株”并非简单的递进,而是带着一种“理所当然”又“无可奈何”的意味。仿佛在说,本以为会有些不同,结果呢?还是枣树。这种语气上的 subtle 的暗示,为下文对国民性的批判埋下了伏笔。
“也是”的强调: “也是”这个词,将两株枣树的“同质性”推向了极致。它们不是相似,而是“就是”同一种。这种绝不含糊的态度,是鲁迅一贯的风格。在那个时代,他看到的国民性,许多时候就是这种令人失望的“同质性”,没有个体差异,没有进步,只是重复的麻木和沉沦。

三、 构建象征意义的起点:

这两株枣树绝非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是整篇文章乃至鲁迅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的起点。

“后园”的意义: “我的后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鲁迅的精神家园,是他观察和思考的场所。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也看到了更广阔的社会。
枣树的普遍性: 枣树是一种在中国大地极为普遍的植物,它们朴实、耐寒、结果。选择枣树作为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中国特色”的意味。在鲁迅的笔下,这两株“同质”的枣树,很可能就象征着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普遍生存状态和国民性。
象征的铺垫: 正是因为这种“同质性”的呈现,才使得读者在后续的阅读中,能够更容易地将这两株枣树与作者所批判的“看客”心理、麻木不仁、苟且偷生等国民性弱点联系起来。它们是相似的,是缺乏生命力的,是被环境塑造而趋同的。

四、 反衬出作者的“异样”:

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也反衬出了“我”这个观察者的“异样”。

“我”的视角: 正是因为“我”注意到了这两株枣树的“同质性”,并为之感到不适或有所思考,才使得“我”与周围的麻木者区分开来。“我”是那个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和清醒认知的人。
内心的波澜: 这看似平淡的描写,实则暗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同质性”的景象,对于一个有识之士来说,是多么令人心痛和无奈。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悲愤,而是通过这种不动声色的陈述,让读者去体会那份沉重。

总而言之,鲁迅“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妙处,在于:

它用极简练的语言,以一种看似平淡实则极具匠心的方式,制造了悬念,暗示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并且不动声色地为后续对国民性的批判奠定了基础。这种“说似无意实则处处是意”的写法,是鲁迅文字的独特魅力所在,他总能在最平凡的景物中,捕捉到最深刻的时代印记和人性剖析。读者在初读时可能会觉得奇怪,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才会逐渐体会到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里,蕴含着何等沉甸甸的思考和批判。这是一种“味之愈久愈见其深”的妙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谢邀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秋夜》。年深日久之后,大家对于这篇文章其实印象并不是很深刻了。建议大家都去重新读一读这篇文章,随着阅历的增长,可能更能读出味道。所谓的枣树、奇怪而高的天空、粉红色的梦等等,就不再是不知所云的呓语,而是真切的人、事、物了。

回到题目,我的理解很简单,这句话很好,因为写出了孤独

我们说:「这条路上走来两个路人。」
或者说:「这条路上走来一个路人,又走来一个路人。」

这两句话相比较。可能读到第一句,我们会猜想这两个人也许是同行者,也许是旅伴。但是读到第二句,我们的印象就是这两个人可能没有什么关系。

回到文章里,枣树比喻的是顽强斗争的战士,对抗着「奇怪而高」的「夜的天空」,但是是各自为战的,是孤独的个体,没有同盟也没有联军。永远是「他」和「他」,而不是「他们」。


● ● ● ●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查看更多关于读书的文章。

回复「书单」,给你看我的精选书单

回复「读书」,给你看我的高效读书方法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认为它别无深意,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如果我们深入揣摩,就会发现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蕴含着鲁迅先生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它绝非毫无意义,反而有着相当的艺术和现实考量。首先,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看.............
  • 回答
    十七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心怀抱负,渴望用文字影响世界,像鲁迅先生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情怀。我理解你这份赤诚的心,也知道你想走的这条路有多么不凡。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唤醒人们的意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一些技巧就能达到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鲁迅,不仅仅在于他锋利的笔,更在于他深邃的.............
  • 回答
    “抓捕周树人和我鲁迅有什么关系”这个梗的流行,源于网络上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恶搞,并非当时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们是清楚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不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这个梗的产生和流行,实际上是当代网民利用历史事实进行的一种幽默和反讽,它的核心在于对“假装不知道”和“强行联系”的.............
  • 回答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下“我不见他”,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惧的陌生世界。这里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承载着整个时代病态症候的具象化。狂人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瘟疫般弥漫的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于某个具体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回答
    “鲁迅不就是写了些文章,没什么多大的成就”?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暴露了对鲁迅了解的不够深入。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得离谱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写文章”这事儿,在鲁迅手里,早就脱离了普通“写字”的范畴,而成了一种刀尖上的舞蹈。你想啊,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什么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积弱,.............
  • 回答
    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您对鲁迅先生的一些观点持有反感,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感受,也说明您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深刻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本身就是值得珍视的。您提到的“废除汉字”和“反对中医”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对中国社会改造和民族进步的强烈渴望而提出的激进言论。理解这些言论,并与您作为华夏子孙的文化情.............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真是举足轻重,用“泰山北斗”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影响力,绝不是停留在“写了几篇好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要说鲁迅的地位有多重,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文学革新者与奠基人:在鲁迅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文学,尤其.............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晚清子民为何会呈现出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状态,以至于让他在《彷徨》中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呐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交织的局面。与其说他们“麻木不仁”,不如说他们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层面的压迫和束缚所困,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反抗意识都难以滋生。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