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会怎么写日记?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

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

一、对武汉自然风光的敏锐捕捉与批判性解读:

鲁迅绝不会仅仅描摹武汉的秀丽风光,他的目光会穿透表象,挖掘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 他会看到这里水势浩荡,江涛奔涌,象征着中国母亲河的生命力,也可能是承载着历史沧桑、裹挟着无数生民悲欢的洪流。他可能会写道:“此地两江汇流,水势雄浑,所谓‘万舸争流’,亦是人生百态的缩影。浪涛之下,是否也埋藏着被遗忘的呼喊?还是,这奔腾本身,便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龟山、蛇山的巍峨与寂寥: 他可能会将它们的挺拔比作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但同时也会审视它们是否仅仅是沉默的旁观者,看着城中人间的悲欢离合。或许会写:“龟蛇二山,巍然耸峙,仿佛历代帝王的陵墓,沉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熙熙攘攘。它们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又经历了多少民生凋敝?它们的巍峨,是对历史的回眸,还是对现实的嘲讽?”
黄鹤楼的兴衰: 这座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建筑,必然会激发鲁迅的联想。他会思考崔颢诗中的壮丽与今日武汉的现实是否契合,以及名楼在时代变迁中的象征意义。他可能会写:“黄鹤楼上,故人西辞,早已飘渺。楼还在,人已非。我攀上高处,眺望这江城,思绪万千。是古人的壮志豪情尚存,还是只剩下残垣断壁,诉说着繁华过往的虚无?”
湿热的气候与人们的精神: 武汉夏日的酷热难耐,以及由此带来的普遍的烦躁和慵懒,可能会被他视为一种象征,映射出国民精神的某些困境。他可能会写:“今日又是一个黏腻的暑日,汗水浸透了衣襟,也仿佛浸透了整个城市。人们的步履迟缓,眼神里带着一种被烈日灼伤的麻木。这热浪,岂止是自然界的,更是侵蚀精神的毒物。”

二、对武汉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与辛辣批判:

鲁迅的目光会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观察各色人等,洞察社会症结。

大汉口时代的繁华与浮华: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武汉的繁华景象必然会引起他的注意。但他不会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是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贫富差距、阶级对立、以及被西化影响的肤浅文化。他可能会写道:“走在江汉关的街头,洋行林立,车马喧嚣。这是‘新时代’的武汉,但也只是少数人的‘新时代’。在那富丽堂皇的背后,有多少人还在为生计奔波,有多少孩子在饥饿与疾病中哭泣?浮华如斯,实则危机四伏。”
租界与殖民影响: 武汉曾有英、俄、法等国租界,这无疑会成为鲁迅批判的焦点。他会揭露租界的特权、殖民者的傲慢以及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他可能会写:“在租界里,我看到金发碧眼的洋人,他们趾高气扬,仿佛这里是他们的属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是一种怎样的耻辱?是对我们‘精神胜利法’的绝妙嘲弄。”
码头工人的辛劳与苦难: 汉口码头是连接中国腹地与世界的门户,也是底层劳动人民血汗汇聚之地。鲁迅的目光会聚焦于这些默默承受苦难的群体。他可能会写:“搬运工们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货物,汗水滴落在江边的石板上,迅速被蒸发。他们粗糙的手掌,记录着生活的艰辛。他们的脸上没有表情,仿佛已经习惯了命运的压迫。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曾有过反抗的念头,还是已经被麻木所吞噬。”
学界与知识分子的处境: 武汉拥有不少高等学府和知识分子。鲁迅会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批判那些空谈理论、脱离现实的学者,同时也会对那些默默耕耘、探索救国之道的人给予肯定。他可能会写:“今日与几位朋友聚谈,话题依旧是‘国民性’和‘救亡图存’。但我发现,许多人不过是鹦鹉学舌,将早已陈旧的论调翻来覆去地说。真正的思考在哪里?真正的行动又在哪里?我们是否还在沉醉于书本的象牙塔中,对现实的血腥视而不见?”
市井百态与民间智慧: 鲁迅也会观察普通百姓的生活,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中发掘民间固有的智慧,但也可能嘲讽他们对命运的麻木和随波逐流。他可能会写:“在菜市场里,我听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讨价还价的妇女。这些是最鲜活的生活,也最真实。但我也看到,他们依旧沉迷于日常的琐碎,对更广阔的世界和更深远的危机充耳不闻。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还是一种精神的逃避?”

三、对时代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关注与反思:

鲁迅在武汉,必然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政治走向和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的影响: 武汉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作为具有革命情结的思想家,鲁迅会深度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就与局限,批判革命后出现的种种复辟和倒退现象。他可能会写:“武昌起义的炮声,曾响彻云霄,唤醒了沉睡的中国。然而,十年之后,我看到旧的势力依旧盘根错节,新的希望却变得渺茫。革命的火种,是否已经被冷漠和腐败所熄灭?我感到一种深刻的忧虑。”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力量对比: 如果鲁迅生活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或之后的国共对峙时期,他会敏锐地观察这两个政党在武汉的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对他们的政治主张和实际行动进行批判。他可能会写:“今日听到关于共产党活动的消息,他们似乎在基层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在精英阶层中自说自话。这两种力量,究竟哪一种更能真正唤醒民众?我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更深刻的思考。”
社会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他会关注当时的各种社会改良和革新运动,并对那些徒有其名、缺乏实质的改革进行讽刺。他可能会写:“听闻某某官员在武汉推行‘新政’,又是‘移风易俗’,又是‘教化民众’。但我看到,所谓的‘新政’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依旧是官僚的统治,民众的愚昧。我们何时才能摆脱这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循环?”

四、鲁迅式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

鲁迅的日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宣泄,他的语言会极具特色:

冷峻的幽默与讽刺: 他会用一种看似平淡甚至带着自嘲的口吻,揭露现实的荒谬。例如,在描述某个官僚的无能时,他可能会写:“今日见某官,谈吐之间,尽是陈词滥调,仿佛从古籍里爬出来的木偶。我猜想,他大概以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保护神’,殊不知,他才是这土地的‘寄生虫’。”
短促、犀利的句子: 他的许多句子会如同匕首一般,直刺要害,充满力量。例如:“麻木!一切的麻木!”或者:“苟活而已!”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他会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发读者的联想。例如,将武汉的雾霾比作笼罩在民族精神上的阴霾。
对细节的关注与放大: 一个不起眼的场景、一个简单的词语,都可能在他笔下被放大,成为揭示社会真相的线索。
内心的独白与挣扎: 在记录外在事物的同时,鲁迅也会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他的孤独、绝望、愤怒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他可能会在日记的最后写下:“夜已深,江边的灯火阑珊。我独自一人,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也感受着自己内心的沉重。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不能沉默。”

鲁迅的武汉日记,将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它不仅记录了武汉这座城市本身的独特风貌,更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展、文化碰撞、政治动荡以及国民精神层面的种种矛盾与挣扎。他会用他一贯的尖锐、深刻和忧患意识,为我们描绘一个真实的、令人警醒的武汉,一个也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缩影的武汉。

他不会写“今日天气甚好,在江边散步”,而是会写“今日江风甚烈,吹不散的是人心中的尘埃。我看见码头上忙碌的搬运工,他们的汗水汇聚成江水,而江水却流向了无底洞。”

他的日记,将是思想的锋刃,也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最真实的光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什么时候起,某作家被部分网友封神,被认为是当代鲁迅、武汉良心、民族脊梁……

如果凭几篇在家里憋出来的日记就能被称为良心、脊梁,那下面这位算是什么?

把某作家称为良心、脊梁,那这位是不是该供起来再修个金身了?

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

这才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脊梁,这才叫国士无双

为啥我没说这是良心?因为良心这个词已经被部分文人用烂了,看到一些说阴暗面的,或者是唱反调的,都说人家是良心,是“顶着压迫发声”,是“独立思考”,是“文人风骨”

话说回来,鲁迅如果活在当代,疫情期间他会写什么?

他一定会批判(是批判,不是骂)一部分官员,会批判防疫初期的混乱,会批判社会上部分人对湖北人的歧视。但是他也一定会去批判那些借疫情造谣生事以及蹭疫情热度吃人血馒头的人,包括某“武汉良心”。甚至……他有可能不需要弃医从文,反而是弃文从医。以讯哥儿那暴脾气,十有八九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一把抓起白大褂喊着“老子要打十个!”冲上一线和死神抢人。(这里借用一位答主的图)

说点题外话。翻了一下那个作家的微博,看到其拥护者在下面评论说看到这么多人迫害该作家,迫害她的人中还有很多青年,认为这个国家没有希望。

可我不这么认为

有的青年,白衣执甲,逆行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有的青年,想方设法购买防疫物资捐赠武汉



逆行的快递小哥

青年志愿者



这两个是我自己的,嘿嘿嘿,报了两个岗位

大概是过年那几天,知乎上有人提问该怎样为武汉提供帮助,下面很多答主在问有没有捐赠渠道,有没有地方招募志愿者

二月初,团委(我们省)发布疫情防控储备志愿者招募令,不到一个小时数千人报名,我以为我报名够快的,结果没想到被挤到了好几千名之后……

差不多同时期,市团委开始招募志愿者,我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报了名

前段时间绥芬河求援的时候,我们志愿者群里发布了一个搞卫生的活动,好多人误以为要去绥芬河,纷纷请战( 给老子一个体温枪,老子再去卡口上浪一回!)

党旗团旗,始终飘扬在防疫一线上

一百年以前,青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轰轰烈烈

当代青年,白衣执甲,共赴国难。无愧天日,不怍地尘

有青年如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谁说没有希望?

现在,懂得理性思考的人越来越多了。青年中,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来越多了

也许,这正是鲁迅希望看到的吧

我在我省诗歌春晚的群里看到有一种人,自诩独立思考,自诩不畏强权,自以为是在为自由民主开路,是在为弱势群体发声,是仗义执言,讲真话,讲良心

看其言论,充斥着阴谋论和一些陈年老谣,又或者对官方报道断章取义,对部分事实选择性无视,又或者干脆无理取闹,喷天喷地喷太阳,被人指责时会破口大骂,或者会说“客观理性不如人性”,认为自己才是有人性有良知有思想没有被洗脑的人。天天喊着药丸,怀念着民国,甚至出现迫害妄想症,以为官方在监视他打压他,把自己搞得像地下工作者一样

可悲的是,这样的人里,还有我校文学院某副教授,只不过他相对文明一些,不骂人,用词也不粗俗

这种人往往认为自己在启发民智,还喜欢把自己这一类人同鲁迅相比较

如果鲁迅还在,恐怕会被他们气个半死,然后拿起笔疯狂对线吧

有感而发写了一些,文笔不好,写的很乱,大家将就着看吧

user avatar

鲁迅:狂人才写日记呢,正经人谁写日记呀!

user avatar

鲁迅,雷锋,竺可桢,等等,人家写日记就是流水账,是给自己看的

鲁迅是今天花了什么钱,买了什么东西,竺可桢是今天多少度,什么风,雷锋是今天干了什么,帮谁干了啥。


他们不是靠日记煽情的人……

user avatar

喷爆zf是稳稳的,但他的笔力会比那个弱鸡强十倍,他的文章哪怕被删掉也会被无数文学爱好者在暗地里念诵——更何况我怀疑他要在世,至少是作协头头那个等级的。

就内容而言,他更多的会去思考本次疫情暴露的问题,会更有货,会更注重现实和问题思考,而不是情绪。

至于说会不会被删被怎么怎么,方方死了吗?方方被解职了吗?廉洁爱民住着两千万大别墅的方方小姐被调查了吗?

怎么某些人一副我方惨遭迫害的架势?一直在微博给人扣极左、小粉红大帽,说着“健康的微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然后反手拉黑异见者的难道是爱国青年?

鲁迅面对他的敌人可没有这么怂过,阴阳怪气加堵嘴太低级了。他向来刚正面,敌人灵魂里最见不得人的东西,都会被他的文章拖出来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一点他比不上方方,那大概就是他的日记一定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被西方翻译、出版。

你以为鲁迅是公知,你以为他会恨死今天的党,可我从未见过有哪位公知如他那样热爱着中国,热爱着那个他认为能砸碎旧世界的党。

哪怕是他的敌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党派没骂过。”

说中国不缺鲁迅,只缺发现和保护鲁迅的人,你真的了解鲁迅吗?你知道为什么当年,中国的进步青年将鲁迅视作导师和战士,而今天的青年将公知当做寇仇吗?

因为今天的青年和当年那群人一样有条件接受教育,有能力分辨是非!

因为你们利用无知、迷信和疯狂,来践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尊严,把我们践踏在你们脚下,用苦命人的脂膏把自己养得肥头胖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今理性的日子已经到来,你们可以开始颤抖了。

新时代的青年看得清,鲁迅是要他们好,而公知是要他们死。

user avatar

10岁的鲁迅在家里上网课,他爸让他背孟子,背不完不许看哆啦A梦。

20岁的鲁迅在日本东北大学留学,怒斥日本人没有科学的防疫精神。

30岁的鲁迅在某医院抗疫第一线,每天累死累活,哪里有劲写日记?

40岁、50岁、60岁同上。

70岁在和钟南山等人寻找对抗病毒的出路。

现在虽然不见得一定是当年那个鲁迅期望看到的世界,也绝不是不需要当年那个鲁迅彷徨后而呐喊的时代。

但今天学医真的能救中国人。

要不是被逼无奈,谁又愿意放弃梦想呢?

user avatar

一般意义上的鲁迅日记翻过就知道,并非给别人看的,就是记录和提醒。

鲁迅自己这样说:

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大约天地间写着这样日记的人们很不少。假使写的人成了名人,死了之后便也会印出;看的人也格外有趣味,因为他写的时候不像做“内感篇”“外冒篇”似的须摆空架子,所以反而可以看出真的面目来。我想,这是日记的正宗嫡派。
我的日记却不是那样。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面目,更无所谓真假。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元,复D信。一行满了,然而还有事,因为纸张也颇可惜,便将后来的事写入前一天的空白中。总而言之:是不很可靠的。但我以为B来是在二月一,或者二月二,其实不甚有关系,即便不写也无妨;而实际上,不写的时候也常有。我的目的,只在记上谁有来信,以便答复,或者何时答复过,尤其是学校的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帐,以便检查,庶几乎两不含胡,我也知道自己有多少债放在外面,万一将来收清之后,要成为怎样的一个小富翁。此外呢,什么野心也没有了。

那么,估计宅在家事情少反而写的更简略了,甚至空白也有可能。

当然,鲁迅也不反对把日记当著述:

吾乡的李慈铭先生,是就以日记为著述的,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都记录在那里面。果然,现在已有人将那手迹用石印印出了,每部五十元,在这样的年头,不必说学生,就是先生也无从买起。那日记上就记着,当他每装成一函的时候,早就有人借来借去的传钞了,正不必老远的等待“身后”。这虽然不像日记的正脉,但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什么做了一点白话,便说是要在一百年后发表的书里面的一篇,真是其蠢臭为不可及也。

而鲁迅自己也写过两次散文性质的“日记”,即《马上日记》和《马上支日记》。不过这些倒没有特别的意图,就是应付约稿,写偶得的杂感,省了命名的麻烦而已。

鲁迅在《马上日记 豫序》中写道:

我这回的日记,却不是那样的“有厚望焉”的,也不是原先的很简单的,现在还没有,想要写起来。四五天以前看见半农,说是要编《世界日报》的副刊去,你得寄一点稿。那自然是可以的喽。然而稿子呢?这可着实为难。看副刊的大抵是学生,都是过来人,做过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或“人心不古议”的,一定知道做文章是怎样的味道。有人说我是“文学家”,其实并不是的,不要相信他们的话,那证据,就是我也最怕做文章。
然而既然答应了,总得想点法。想来想去,觉得感想倒偶尔也有一点的,平时接着一懒,便搁下,忘掉了。如果马上写出,恐怕倒也是杂感一类的东西。于是乎我就决计:一想到,就马上写下来,马上寄出去,算作我的画到簿。因为这是开首就准备给第三者看的,所以恐怕也未必很有真面目,至少,不利于己的事,现在总还要藏起来。愿读者先明白这一点。
如果写不出,或者不能写了,马上就收场。所以这日记要有多么长,现在一点不知道。

《马上支日记》里这样写道:

前几天会见小峰,谈到自己要在半农所编的副刊上投点稿,那名目是《马上日记》。小峰怃然曰,回忆归在《旧事重提》中,目下的杂感就写进这日记里面去……。意思之间,似乎是说:你在《语丝》上做什么呢?——但这也许是我自己的疑心病。我那时可暗暗地想:生长在敢于吃河豚的地方的人,怎么也会这样拘泥?政党会设支部,银行会开支店,我就不会写支日记的么?因为《语丝》上须投稿,而这暗想马上就实行了,于是乎作支日记。

因此估计鲁迅不会特意用《日记》这种体裁来发表感想,尤其是如果讨论比较严肃的内容。就算有感而发,写杂文就好了。

总之,估计画风是:

X月X日,在家。

user avatar

以鲁迅的性格和文笔,他只要写了,就能被现在一群自封为“祖国未来的爱国青年”,喷的渣都不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以笔为刀的文化巨匠,若将他毕生所钟情的那份深沉的思考、犀利的洞察、磅礴的感情,凝聚成一部如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般体量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十多年的“殚思竭虑”的结果,那么,这会是一幅怎样壮阔的画卷?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的创作轨迹与这四部“.............
  • 回答
    如果鲁迅是执剑人,那么《三体》的故事,注定会是一场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文明博弈。他不会是那个沉稳、理性但略显机械的罗辑,而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中,以犀利笔触剖析人性、拷问文明的孤独剑客。想象一下,当危机纪元降临,人类文明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森林。罗辑用他的智慧和牺牲,以一种近乎“以子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 回答
    假设鲁迅先生穿越到今天,面对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评价恐怕不会是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会带着他一贯的、深刻的、甚至有些刻薄的审视,以及对国民性中那些令人担忧之处的不断追问。他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可能会惊叹于手机、互联网这些东西的存在,它们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他当.............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如果能与鲁迅先生共度一个下午,这绝对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我会努力克制住那份近乎朝圣般的激动,认真思考我最想了解的,那些一直困扰着我,也或许是中国当下依然存在的症结。我不会去问那些已经被无数人问烂了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或者他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评价。我想深入一些,去触碰他思想的肌理,去理解他.............
  •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在1936年没有病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必将泛起更加涟漪深远的变化。这并非臆测,而是基于鲁迅先生一贯的立场、犀利的笔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病灶的深刻洞察。首先,抗战的呐喊将更加响亮,且视角会更加多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鲁迅先生如果尚在,他的.............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