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评价《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的杂文。

一、 对“墙”的隐喻与“巨人”的象征:根植于现实的痛楚

首先,鲁迅先生必然会捕捉到作品中那层层叠叠的“墙”。这不仅仅是阻挡巨人的物理屏障,更是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封闭、压抑环境中的人民的深刻隐喻。他会联想到近代中国,那些被旧思想、旧制度牢牢禁锢,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无法冲破藩篱的国民。城墙内的麻木、愚昧、以及由此滋生出的恐惧和残暴,都会让他感到熟悉而心痛。

至于那些吞噬人命的“巨人”,鲁迅先生绝不会将其简单视为异形怪物。他会看到,这些巨人并非天生的邪恶,它们似乎有其诞生和演化的逻辑,背后隐藏着被扭曲的生命,被奴役的灵魂。这让他想起历史上那些被权力、被仇恨、被愚昧推向疯狂的集体,想起那些被当成工具、被剥夺人性的“炮灰”。巨人,或许是社会病态的集中体现,是压迫到极致后反噬的恐怖。

他可能会这样写道:“这墙,何其相似!它并非用来守护,实则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将人困在既定的命运里,不敢抬头,不愿思考。墙外的世界,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无人知晓,也无人敢去探问。而那墙外的‘巨人’,与其说是天敌,不如说是墙内人心扭曲、情感压抑到极致后,扭曲变形出的可怖幻影。它们吃人,也吃掉人的希望,吃掉人的尊严,吃掉人仅存的一点血性。”

二、 “自由”的渴求与“牺牲”的代价:血淋淋的人性拷问

《进击的巨人》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便是“自由”。调查兵团一次次冲出城墙,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去战斗,这其中蕴含的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打破枷锁的渴望,无疑会触动鲁迅先生。他毕生都在呼唤思想的解放,呼唤国民的觉醒,这种对自由的极端追求,他会深以为然。

然而,这种自由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无数的牺牲,无数的血肉模糊,无数的希望在绝望中破灭。鲁迅先生早已看透了革命与斗争的残酷,他知道“解放”二字,从来不是轻飘飘的口号,而是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道路。他会看到,即使是最英勇的战士,也常常被巨人的利爪撕碎,他们的尸体,不过是前赴后继的垫脚石。

他可能会写道:“那‘自由’二字,说来轻巧,却比这城墙还要坚固,比那巨人的獠牙还要锋利。为了这飘渺的‘自由’,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送死,将青春、生命,甚至连同自己的名字,都献给了那片未知的荒野。他们的尸体堆积起来,也许能比这城墙更高。但是,这又是何等的悲哀!当‘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之时,底下埋葬的,却是如此多的血与泪,如此多的被遗忘的个体。”

三、 历史的循环与“仇恨”的诅咒:解不开的死结

随着剧情的深入,鲁迅先生更会看到作品中那盘根错节的“历史”与“仇恨”。从艾尔迪亚人到马莱人,不同族群之间的恩怨纠葛,被放大的仇恨,以及由此产生的代代相传的悲剧,会让他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他早已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对历史恩怨的纠缠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这些只会将人类拉入无休止的循环。

《进击的巨人》中,无论是尤弥尔的命运,还是马莱的种族主义,亦或是艾尔迪亚人复兴的扭曲,都充满了历史的阴影。鲁迅先生会认为,任何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神化,将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国家妖魔化的叙事,都是危险的。而当仇恨成为唯一的叙事,当复仇成为唯一的驱动,最终的结局,只会是毁灭。

他或许会痛惜地评论:“这‘历史’,何其沉重!它并非公正的审判,而是被歪曲、被利用的工具,用来喂养仇恨的獠牙。一个个世代,被前一个世代的罪恶所裹挟,背负着无法摆脱的枷锁,在彼此的仇恨中轮回。当‘正义’的旗帜染上了血,当‘解放’的诉求变成了‘灭绝’,这又与最初的‘巨人’,又有何分别?这无尽的循环,才是比任何外来的敌人,更可怕的‘巨人’。”

四、 对“反思”的呼唤与“希望”的微光:复杂而真实的呐喊

尽管作品充满了残酷与绝望,鲁迅先生或许也能从中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艾伦·耶格尔的挣扎,三笠的守护,阿尔敏的理性,调查兵团的坚持,以及最终阿尔敏试图寻求的“另一种结局”,都体现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中仍然存在的良知与对更好未来的渴望。

他可能会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总有那么一些人,还在试图打破僵局,还在呼唤理解与沟通。而这种希望,往往不是来自宏大的叙事,而是来自个体微小的行动,来自对同伴的关怀,来自对真理的探求。

他可能会在杂文中留下这样的句子:“在这‘巨人’横行,‘墙’壁坍塌的年代,与其沉醉于仇恨的狂欢,不如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是继续在这血腥的轮回中沉沦,还是鼓起勇气,去寻找那微弱的‘另一种可能’?希望,也许并非耀眼的光芒,而是深邃夜空中,那一点点不熄灭的星火。它或许无法驱散所有的黑暗,但它至少证明,人类并没有完全失去良知,至少还有人,还在为这破碎的世界,发出不甘的呐喊。”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若看到《进击的巨人》,绝不会将其视为一部简单的“热血动漫”或“奇幻冒险”。他会从作品中看到的,是人类历史深处的伤痕,是社会压迫下人性的扭曲,是永无止境的仇恨所酿成的苦果。但他也会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在为了自由而奋斗,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呐喊。他会用他那犀利而悲悯的笔触,为这部作品注入更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警醒,对现实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深刻思考。他会说:这,才是值得我们去“进击”的,真正的敌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解剖画得不如我。

——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会在抗战爆发时成为汉奸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假设性探讨,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的立场和性格,以及“汉奸”这个词汇本身的沉重含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和立场。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巨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看到“名人读名著”直播活动邀请了高晓松、麦家、江南、白茶、鲁豫、马东、马伯庸等一系列熟悉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手牌打得相当漂亮,也挺有意思的。首先,阵容是亮点中的亮点。咱们不吹不黑,这份名单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和话题度的人物。 高晓松:这是个自带流量的IP。他的.............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以笔为刀的文化巨匠,若将他毕生所钟情的那份深沉的思考、犀利的洞察、磅礴的感情,凝聚成一部如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般体量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十多年的“殚思竭虑”的结果,那么,这会是一幅怎样壮阔的画卷?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的创作轨迹与这四部“.............
  • 回答
    如果鲁迅是执剑人,那么《三体》的故事,注定会是一场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文明博弈。他不会是那个沉稳、理性但略显机械的罗辑,而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中,以犀利笔触剖析人性、拷问文明的孤独剑客。想象一下,当危机纪元降临,人类文明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森林。罗辑用他的智慧和牺牲,以一种近乎“以子之.............
  • 回答
    假设鲁迅先生穿越到今天,面对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评价恐怕不会是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会带着他一贯的、深刻的、甚至有些刻薄的审视,以及对国民性中那些令人担忧之处的不断追问。他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可能会惊叹于手机、互联网这些东西的存在,它们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他当.............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如果能与鲁迅先生共度一个下午,这绝对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我会努力克制住那份近乎朝圣般的激动,认真思考我最想了解的,那些一直困扰着我,也或许是中国当下依然存在的症结。我不会去问那些已经被无数人问烂了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或者他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评价。我想深入一些,去触碰他思想的肌理,去理解他.............
  •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在1936年没有病逝,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必将泛起更加涟漪深远的变化。这并非臆测,而是基于鲁迅先生一贯的立场、犀利的笔锋以及他对中国社会病灶的深刻洞察。首先,抗战的呐喊将更加响亮,且视角会更加多元。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鲁迅先生如果尚在,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