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如果活到抗战爆发,会不会成为汉奸?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会在抗战爆发时成为汉奸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假设性探讨,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的立场和性格,以及“汉奸”这个词汇本身的沉重含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和立场。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巨擘,他的生命贯穿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剧变。他对帝国主义侵略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在他的许多杂文和小说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对日本侵略的软弱妥协,都表现出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判。

鲁迅先生对侵略者的态度:

鲁迅先生从小就经历了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蚕食,目睹了甲午海战的惨败,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这些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他一生都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殖民统治深恶痛绝。在《故乡》中,他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在《阿Q正传》中对国民精神弱点的批判,都是为了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外侮。他的著作中充斥着对日本侵略者凶残行径的描述和控诉,例如他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深切忧虑和愤怒,尽管事变发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但那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焦灼感已然十分明显。

“汉奸”的定义与鲁迅的道德准则:

“汉奸”是指在国家危难之时,勾结外国侵略者、出卖民族利益的人。鲁迅先生的整个生命,就是在与黑暗势力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以笔为武器,将揭露和批判作为他反抗侵略、唤醒民众的主要手段。他从未向任何外来侵略者妥协过,更谈不上与之合作。他的精神内核,是“反抗”、“斗争”、“唤醒”。他所追求的是民族的独立自主和人民的解放。

假设鲁迅活到抗战爆发,可能的处境和选择:

如果鲁迅先生真的活到了抗战爆发,考虑到他一贯的立场,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会站在抗战的前线,用他无比尖锐的笔,继续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同时更猛烈地抨击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在精神和舆论层面: 他无疑会成为抗日战争最坚定的鼓动者和宣传者。他的杂文将会像利剑一样,刺穿那些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声音,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他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支持抗日进步力量,为他们摇旗呐喊,甚至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在政治立场上: 鲁迅先生一生都与左翼进步力量联系紧密,他批判国民党的腐败,但同时也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和行动上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共鸣。在抗战爆发后,他更有可能站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最前沿,批判任何阻碍抗战的力量,无论是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还是其他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
他对“曲线救国”的看法: 即使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比如国民党政府的一些“曲线救国”策略,以鲁迅先生的性格,他更倾向于直接的、不妥协的反抗。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容忍”和“妥协”向来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可能不会支持那些在他看来是姑息养奸的政策。

为什么“汉奸”的标签与鲁迅先生的品格完全不符:

“汉奸”的定义,在于其背叛民族、出卖国家。而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为中国民族的崛起和解放而奋斗。他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他批判国民党,是为了革除病灶,让国家变得更强,更能抵御外侮;他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是为了民族的进步和觉醒,而不是为了让民族灭亡。

设想一下,如果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面对日本的飞机大炮和惨无人道的屠杀,他会选择做什么?他会像那些被誉为民族英雄的文化人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投身抗战。他不会是那个为了个人利益或某种虚伪的“和平”而与侵略者勾结的“汉奸”。

可能的困境和挑战: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如果鲁迅先生活到抗战,他也可能面临巨大的个人危险。他的尖锐批判,可能会让他成为国民党政府或者日本侵略者清除的目标。他的左倾立场,也可能让他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张。但他绝不会因此而屈服,更不可能出卖民族。

结论:

基于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品格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鲁迅先生即便活到抗战爆发,也绝对不会成为汉奸。 他的生命和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有力证明。他会被视为民族的旗帜,继续用他那无与伦比的笔,鼓舞和领导着人们走向抗战的胜利。将“汉奸”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是对他一生革命精神的极大侮辱,也是对历史事实的全然否定。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汉奸”行为的有力反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之前的战争中,日本著名诗人野口米次郎先生受朝日报社的委托,在访问印度的途中绕道上海,拜见鲁迅先生。当时是在六三园设的宴,聊了许久之后,野口先生问他:“如果当今中国的政治家和军人最终还是无法令人民安居乐业的话,能否像印度依附英国那样、把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交给日本管理呢?”真是非常尖锐的问题啊。
这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让中国向日本投降。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因为这种具有侮辱性的话语而震怒,而是极其平静地回答:“事情如果发展到那种地步,就是感情的问题了。同样是丧失财产,比起被强盗抢了去,还是被败家子浪费的好;同样是被杀,我宁愿被同胞杀害也不向外国人低头。”野口先生无言以对,谈话也就到此结束了,我曾把这段对话以诗歌的形式写入《上海漫谈》中。

——《民族魂》内山完造


(1935年10月21日,鲁迅与内山完造(左一)、野口米次郎(右一)摄于上海闸北六三园)


———— ฅ( ̳• ◡ • ̳)ฅ——————————

小透明骗了这么多赞实在惶恐,因为最近在看内山完造先生的书,所以记了不少读书笔记,就打了上去,接下来就简单补充一下吧。

本文节选自内山完造先生的散文集《隔壁的中国人》,书中内山先生有很多对中国和日本的独到见解,也有不少反战言论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野口米次郎是日本著名的军国主义诗人,所以有此言论并不出奇,他早年留美,后居英国,研究亚洲问题,擅长双语写作,文学成就挺高的。


野口米次郎曾与泰戈尔交好,1938年“日本因为侵华战争而受到印度强烈谴责”,野口两度写信给泰戈尔,认为“日本是在建立一个亚洲新世界”、“中国不诚实”、“肆意抹黑日本军人”,终于激怒了泰戈尔,以致其在信中回复道:“如你能使中国人民确信,贵国军队轰炸他们的城市,使他们的妇女儿童成为无家可归的乞丐,只不过是使他们受到一种仁慈的待遇,最后还能‘拯救’他们的国家,那你也没有必要再来说服我,让我信服贵国的崇高目的了。”


不过野口米次郎只是当时日本文人中的一种,也有内山完造先生这种反战的文人,更有崛田善卫这种敢于揭露日军暴行的作家(他的小说《时间》是第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小说)。


每个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虽然日本确实是一个压抑到变态的国家,以至于战争时犯下无数兽行,但是其中也有不少反战的人(大多数反战败的除外),我们没资格替老一辈的遭受磨难的人去原谅日本,但是即使是仇恨,也要理智仇恨,我们可以和他们友好相处,但要时刻警惕着、防止他们的军国主义复燃,居安思危,以图更远。

国家与国家之间也许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人是动物,就已经决定了人永远摆脱不了兽性,战争若爆发残酷血腥是避免不了的,我们要束缚好自己心中沉睡的野兽,也要警惕他人心中可怕的野兽。


从上面泰戈尔反击野口米次郎的例子,我们就应该明白“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真是真理啊。


还有一些智商不足的评论,如日本可以帮我们把中国建设得更好的,麻烦去看看东北有多少万人坑,日本人在东北可是把劳工当成消耗品的;还有说鲁迅是个没有民族感情的人,我真没话说了,“学医救不了中国”,学医也治不好你的友善度啊。



谢谢大家,一期一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会在抗战爆发时成为汉奸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假设性探讨,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的立场和性格,以及“汉奸”这个词汇本身的沉重含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和立场。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巨擘,.............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要说张伟丽穿越到水浒世界,能否成为梁山泊徒手格斗第一人,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得从张伟丽的本事说起,也得从水浒世界那帮猛人手里拆解。首先,咱们得说说张伟丽。这姑娘可不是吃素的,在UFC那种顶级擂台上,能把一帮世界级的格斗高手打得服服帖帖,靠的是啥?那是实打实的硬功底,是力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战锤40K宇宙的核心设定,而且是一个绝妙的“如果”情景。如果星际战士的基因改造只能在女性身上成功,那么荷鲁斯叛乱后的帝国,乃至整个40K宇宙,其形态和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星际战士基因改造的核心。他们是将人类男性改造成超人战士的产物,其生理构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以笔为刀的文化巨匠,若将他毕生所钟情的那份深沉的思考、犀利的洞察、磅礴的感情,凝聚成一部如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般体量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十多年的“殚思竭虑”的结果,那么,这会是一幅怎样壮阔的画卷?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的创作轨迹与这四部“.............
  • 回答
    如果鲁迅是执剑人,那么《三体》的故事,注定会是一场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文明博弈。他不会是那个沉稳、理性但略显机械的罗辑,而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中,以犀利笔触剖析人性、拷问文明的孤独剑客。想象一下,当危机纪元降临,人类文明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森林。罗辑用他的智慧和牺牲,以一种近乎“以子之.............
  • 回答
    假设鲁迅先生穿越到今天,面对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评价恐怕不会是简单的赞扬或批评,而是会带着他一贯的、深刻的、甚至有些刻薄的审视,以及对国民性中那些令人担忧之处的不断追问。他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他可能会惊叹于手机、互联网这些东西的存在,它们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了他当.............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