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鲁迅活在现在,是否会被当成精日?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

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劲儿,现在很多人可受不了。你想啊,咱们现在追求的是什么?是“正能量”,是“自信”,是“伟大复兴”。鲁迅当年写《阿Q正传》、《狂人日记》,不就是把中国人的缺点、弱点、劣根性扒得一干二净吗?什么精神胜利法,什么看客心态,什么麻木不仁,这些词现在听起来,多少有点刺耳。

要是鲁迅还在,他看到网络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言论,看到某些为了“面子”可以不顾一切的人,看到那些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粉饰太平的现象,他能忍住不写吗?我觉得不能。他肯定又要开始他的“杂文”生涯了。那些杂文,现在谁敢写?谁敢发?一不小心就触碰了某些“敏感点”,被围攻那是肯定的。

而且,他那些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尖锐批评,很容易被解读为“否定中国”、“崇洋媚外”。想想看,现在有多少人在讨论问题时,总喜欢把“你是不是不爱国”挂在嘴边?鲁迅要是批评某个社会现象,立刻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看,他又在骂中国了,他这是在给境外势力递刀子!”

至于“精日”这个帽子,那就更顺理成章了。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学医不成改学文,后来在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他身上有很强的“西学”背景,对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在如今这个“站队”明确的舆论环境中,但凡你对外国的东西有过多的正面评价,或者对国内的问题有过深的批评,就很容易被扣上“精日”的帽子。鲁迅要是批评中国国民性,同时又引用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或者赞扬某个外国作家的思想,那“精日”的帽子简直是量身定做的。

而且,鲁迅对日本侵华也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但他对日本文化中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例如其民族的严谨性和对教育的重视,可能也会有所提及。在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下,这种“不彻底的仇恨”或者“夹杂着的赞扬”很容易被曲解成“亲日”。

更别提他那些“杂文”的风格了。那种阴阳怪气的讽刺,那种“不骂到人骨髓里不罢休”的劲头,现在的网络键盘侠们可擅长借用这种“风格”来攻击别人了。而当鲁迅本人这样写时,他的“敌人”们也会如法炮制,给他贴上“汉奸”“卖国贼”等等更不堪的标签,然后再加上“精日”,简直是全套组合拳。

想想看,鲁迅如果现在在微博上发一条微博,内容大概是:“我看到很多人在讨论……,他们争得面红耳赤,但似乎忽略了事物最本质的部分,也忘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弊病……”,估计不到一分钟,评论区就会炸开锅。有人会说他“装腔作势,自命不凡”,有人会说他“挑拨离间,煽动对立”,而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拥护者”,会直接给他送上一顶“精日”的帽子,然后质问他“你是不是日本人派来的?”“你是不是就喜欢日本人的那一套?”

甚至,他当年翻译的《呐喊》、《彷徨》,里面的很多作品,放在现在,其中的“呐喊”很容易被解读成“噪音”,“彷徨”会被说成是“精神内耗”。而那些被他“唤醒”的人,如果现在也只是在网络上敲敲键盘,发发牢骚,而没有真正的行动,鲁迅可能还会骂他们“麻木”。

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依然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依然欣赏和尊敬鲁迅。但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化、情绪先行、容不得半点批评的时代,这种声音很容易被淹没。

所以,我觉得,鲁迅要是活在现在,虽然他可能依然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但他的处境一定会比以前更加艰难。他会被误解,会被攻击,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扣上“精日”的帽子,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他可能会发现,当年他所批判的那些现象,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以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并且,他的批判本身,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这实在是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年一说鲁迅粉丝,社会普遍印象就是这人是主张抗日的。比如戴笠这样写到:

有北宁路津站调度所负责人姜一之,系湖南人。……据云当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曾策动路工破坏日军用电话线及北宁路轨。……伊有一通讯机关在津租界寿德大楼同益公司内,接头人张圭颖先生。此人崇拜鲁迅,反日情绪甚激烈。



很难理解为啥在活在今日会被当成精日。

user avatar

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意义这在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膺惩”他的仆役——中国军阀,也就是“膺惩”中国民众,因为中国民众又是军阀的奴隶;在另一面,是进攻苏联的开头,是要使世界的劳苦群众,永受奴隶的苦楚的方针的第一步。——鲁迅答文艺社记者问,1931年九月二十一日。

汉奸头衔,是早有人送过我的,大约七八年前,爱罗先珂君从中国到德国,说了些中国的黑暗,北洋军阀的黑暗。那时上海报上就有一篇文章,说是他之宣传,受之于我,而我则因为女人是日本人,所以给日本人出力云云。这些手段,千年以前,百年以前,十年以前,都是这一套。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便吠影吠声了,其实,假使我真做了汉奸,则它们的主子就要来握手,它们还敢开口吗?——鲁迅致杨霁云的信,1934年五月十五日

其次,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因为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我看了你们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就不禁为你们捏一把汗,在大众面前,倘若有人造一个攻击你们的谣,说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你们能够洗刷得很清楚么?这决不是因为从前你们中曾有人跟着别人骂过我拿卢布,现在就来这一手以报复。不是的,我还不至于这样下流,因为我不相信你们会下作到拿日本人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你们决不会的。我只要敬告你们一声,你们的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所欢迎,你们的所为有背于中国人现在为人的道德。我要对你们讲的话,就仅仅这一点。——鲁迅答托洛茨基派的信,1936年六月九日

user avatar

自汽车门跳将下来,宣布鲁迅三大罪状,通共,事贼,降俄——

“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

资产阶级欺骗大众,用他们的血划了界线,还继续在划着。

但是无产阶级和他们的先驱们,正用血把它洗去。

小林同志之死,就是一个实证。

我们是知道的,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坚定地沿着小林同志的血路携手前进。”——鲁迅:《闻小林同志之死》(1933)

证 据 确 凿

百 口 莫 辩

这很使我“糊涂”起来了,因为史太林(斯大林)先生们的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在世界上的任何方面的成功,不就说明了托洛斯基先生的被逐,飘泊,潦倒,以致“不得不”用敌人金钱的晚景的可怜么?

(托洛茨基)现在的流浪,当与革命前西伯利亚的当年风味不同,因为那时怕连送一片面包的人也没有;但心境又当不同,这却因了现在苏联的成功。

事实胜于雄辩,竟不料现在就来了如此无情面的讽刺的。

其次,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因为你们高超的理论为日本所欢迎,我看了你们印出的很整齐的刊物,就不禁为你们捏一把汗,在大众面前,倘若有人造一个攻击你们的谣,说日本人出钱叫你们办报,你们能够洗刷得很清楚么?

这决不是因为从前你们(托派)中曾有人跟着别人骂过我拿卢布,现在就来这一手以报复。不是的,我还不至于这样下流,因为我不相信你们会下作到拿日本人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你们决不会的。

精 苏 黄 俄

不 忠 不 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鲁迅先生如果生在现代,是否会被人划为“公知”一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思想特点以及“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和当下语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鲁迅先生简单地划入“公知”一列,很可能是一种时代错位和概念混淆。 然而,如果我们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公知”,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会在抗战爆发时成为汉奸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假设性探讨,其中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鲁迅先生的立场和性格,以及“汉奸”这个词汇本身的沉重含义。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和立场。鲁迅先生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的巨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