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鲁迅去了《鲁豫有约》会发生什么?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

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迅,她可能需要调整一下策略。她的开场白,或许会比平时更加小心翼翼,带着一种对智识巨匠的敬畏。“鲁迅先生,您好,非常荣幸能在《鲁豫有约》见到您。”声音里少了几分轻快,多了几分慎重。

鲁迅先生坐下,可能不是那种舒适地靠在沙发上的姿势。他或许会微微挺直腰板,目光不动声色地扫过现场布置,从灯光、到背景板,再到工作人员。他的眉头,可能会不经意地轻轻蹙起,仿佛在审视着这现代社会的某种景象。

鲁豫的第一个问题,通常会是关于他早年的经历,或者他创作的契机。她可能会问:“鲁迅先生,您年轻的时候,曾经想做一名医生,救治国民,是什么让您最终选择了文学这条道路呢?”

鲁迅先生的回答,绝不会是平铺直叙的感怀。他可能会沉吟片刻,然后用他特有的、带着些许北方腔调的、却又异常清晰的声音说道:“医治国民的病,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当看到国人的麻木和愚昧,我深感,即便治好一个病人的身体,也医不好整个民族的灵魂。文学,或许更能成为一把手术刀,直抵病灶深处。”

鲁豫听着,或许会捕捉到“手术刀”这个词,试图顺着这个比喻深入。“您觉得,文学就是一把手术刀吗?它是否有着尖锐的、甚至令人痛苦的力量?”

鲁迅先生的眼神会变得更加锐利:“痛苦,固然是有的。但那也是疗愈的必经之路。如同手术,总要有切开的疼痛,才能去除病根。我写的,不过是那些本已存在的,只是被许多人刻意忽略的病症。如果不揭示,任其发展,那才是真正的、无药可救的痛苦。”

接着,话题可能会转向他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比如《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鲁豫可能会问:“《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二字,让无数读者感到震惊和不适。您是如何构思出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象的?”

鲁迅先生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镜头,看到了更远的过去。“何止是‘吃人’?那是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思维方式,将人的精神一点点吞噬。我只是把那藏在人心底里的,那长久以来被习以为常的‘礼教’、‘传统’,那个看不见的‘仁义道德’的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清楚,里面藏着的是如何一副狰狞的面孔。”他可能会顿一下,语气更加坚定:“狂人看到的,并非幻觉,而是事实。”

当谈到阿Q这个人物时,鲁豫可能会问:“阿Q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精神胜利法’至今仍让很多人感到警醒。您塑造阿Q,是出于一种怎样的心情?”

鲁迅先生的嘴角也许会勾起一丝极其不易察觉的冷笑。“心情?我的心情,不过是看着他那副可笑又可悲的样子,想着我们民族身上,有多少个‘阿Q’在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码。他并非个例,而是缩影。那胜利,是多么的虚幻,多么的卑微,却又能让他暂时忘记现实的屈辱。这本身,就是最令人心寒的‘胜利’。”

录制过程中,气氛可能会在某些时刻变得异常安静。鲁豫或许会尝试引入一些更轻松的话题,比如他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对青年人的期望。

她可能会说:“鲁迅先生,您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想说的吗?您希望他们如何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

鲁迅先生可能会看着镜头,目光深邃。“年轻人啊… 我希望他们不要轻易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不要在安逸中沉沦。要敢于质疑,敢于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时代总在变,但人性的弱点,民族的困境,常常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眼睛要亮,心要清醒,脚要踏实。批判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良药。”

当谈到“启蒙”这个词时,鲁迅先生可能会表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鲁豫:“您一生都在追求‘启蒙’,您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在启蒙的道路上走到了哪一步?”

鲁迅先生的回答,或许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启蒙,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或许有了更先进的工具,更便捷的信息,但真正的启蒙,是思想的解放,是独立的人格。如果人们依旧甘于被裹挟,甘于被操纵,那么即便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也只是制造了更多的‘麻木者’。启蒙之路,任重而道远。”

鲁豫可能会尝试问一些关于个人生活,或是他对文学之外其他事情的看法,比如艺术,或者当时的文化环境。

“鲁迅先生,除了写作,您对当时的艺术,比如绘画、音乐有什么看法吗?”

鲁迅先生可能会缓缓说道:“艺术是精神的食粮,也是时代的镜子。它应该反映真实,也应该触动人心。音乐的旋律,绘画的色彩,如果能唤醒沉睡的灵魂,也能直击麻木的心灵,那便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锦上添花,或者故作高深,那也未免可惜了。”

他可能会不经意地瞥一眼现场的设备,或是鲁豫手中拿着的提示卡。他也许不会直接批评,但他那不动声色的观察,本身就带着一种审视。他可能会问鲁豫:“鲁豫小姐,你们做这个节目,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传播知识,还是为了消遣大众?”

鲁豫面对这样的质问,可能会略微有些招架不住,但也会认真回答:“先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话,让观众了解嘉宾的内心世界,分享他们的思想和经历,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鲁迅先生可能会点点头,但眼神中依旧带着探究:“启发… 希望如此。启迪民智,是艰难的工作,一点点火星,也可能点燃一片星空。”

录制结束时,鲁迅先生起身告辞,可能不会像许多嘉宾那样与鲁豫或工作人员过多寒暄。他会礼貌地点头,然后带着他特有的步伐,从容地离开。留下的,是空气中久久不散的,那种思想的重量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整个过程,可能不会有那种哈哈大笑的场面,更多的是一种严肃的思考和灵魂的碰撞。鲁豫的温和与鲁迅的锐利,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观众看到的,将是一场超越时代的思想对话,一次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鲁迅先生不会在这里“做客”,他会是那个审视和批判的观察者,即使身处现代的聚光灯下,他的精神内核也依然坚固如石,不容丝毫模糊。这会是一期《鲁豫有约》,却又绝不仅仅是《鲁豫有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豫:鲁迅先生,大家都知道,您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所以您给自己取名叫做树人对吗?

鲁迅:

鲁豫:先生,作为课桌文化和涂鸦文化的发明者,您有什么想对观众朋友们说的吗?

鲁迅:

鲁豫:请问您为什么要往课桌上刻一个早字?

鲁迅:

鲁豫:我听人说,你……

鲁迅

鲁豫:有什么想对许广平先生说的吗?

鲁迅:

鲁豫:咯咯咯,真的吗?我不信!

鲁迅:

鲁豫:你小时候挨打吗?

鲁迅

鲁豫:鲁迅先生,你还记得当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闰土吗?今天,我们节目现场请来了闰土……的夫人!

谢娜: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表情好严肃啊。

鲁迅:

谢娜:……(发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好多表情包啊!

鲁迅:

谢娜: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好笑了。

鲁迅

鲁豫:先生终于笑了。我们来分析一下先生的笑。第一个“哈”字,表达了先生对现实的苦笑与无奈,第二个“哈”字,先生意图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给读者,警醒国民,必须保持清醒,冲破思想的枷锁。

鲁迅:

鲁豫:先生的否认,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拷问,对社会压迫底层人民表达强烈的愤慨;另一方面,则是对盲从的国民的责问,提醒大家要保持思考独立,保持质疑的精神,切勿人云亦云。

鲁迅:

鲁豫:铿锵有力的语言,用近乎呐喊的语气,精辟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问题所在于“有病”!社会病在娱乐至死,国民病在在麻木昏睡。

鲁迅

鲁豫:面对近乎病态的采访,千言万语,汇成了沉默,看似什么都没讲,但又可以看作讲了无数话。先生在表达自己态度的同时,又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对社会的看法。人人独立思考,才能不麻木,才能救社会于危难......先生,先生,您怎么样了?

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要是咱们这年头真冒出个鲁迅那样的家伙,我觉得啊,这社会给他的评价,估计得是五味杂陈,而且绝不会是那种“一边倒”的好话连篇。首先,得承认,他的笔杆子要是真有鲁迅那味儿,那肯定能戳破不少东西。你想啊,咱们现在这社会,光鲜亮丽的背后,多少有点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人前人后两张脸,吹捧和自我标榜盛行,对弱势.............
  • 回答
    鲁迅的思想之深刻,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几段经历堆砌而成。那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个人磨砺,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交织的产物。回溯他的生命历程,首先绕不开的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轨迹,这种由盛转衰的切肤之痛,让他早早地体悟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回答
    “鲁迅不就是写了些文章,没什么多大的成就”?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暴露了对鲁迅了解的不够深入。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得离谱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写文章”这事儿,在鲁迅手里,早就脱离了普通“写字”的范畴,而成了一种刀尖上的舞蹈。你想啊,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什么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积弱,.............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句话,与其说是他一生几乎没有娱乐,不如说是他将绝大部分生命投入到了他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上,这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而非简单的“不娱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语境。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国家危难,人民疾苦。他作为一位知识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评价贺炜借用鲁迅名言“中国足球大约的确是搞不好了”贺炜,作为中国足球评论界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其对中国足球的深刻洞察和语言的艺术性一直备受关注。当他借用鲁迅先生那句充满悲凉和无奈的“中国足球大约的确是搞不好了”时,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当时中国足球现状的一种尖锐讽刺,更是一种复杂情感的宣泄,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十七岁,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心怀抱负,渴望用文字影响世界,像鲁迅先生那样,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和情怀。我理解你这份赤诚的心,也知道你想走的这条路有多么不凡。要像鲁迅先生那样唤醒人们的意识,这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一些技巧就能达到的。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鲁迅,不仅仅在于他锋利的笔,更在于他深邃的.............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以笔为刀的文化巨匠,若将他毕生所钟情的那份深沉的思考、犀利的洞察、磅礴的感情,凝聚成一部如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般体量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十多年的“殚思竭虑”的结果,那么,这会是一幅怎样壮阔的画卷?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的创作轨迹与这四部“.............
  • 回答
    如果鲁迅是执剑人,那么《三体》的故事,注定会是一场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文明博弈。他不会是那个沉稳、理性但略显机械的罗辑,而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中,以犀利笔触剖析人性、拷问文明的孤独剑客。想象一下,当危机纪元降临,人类文明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森林。罗辑用他的智慧和牺牲,以一种近乎“以子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