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辩证的看待近来网上突然火了的鲁迅说的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

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

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形似”和“神似”的结合,把女性的柔美、妩媚、甚至刚烈都给演活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跨越性别界限的表演艺术。

但鲁迅的“男人扮女人”,我觉得不会仅仅停留在京剧这么简单。他这话,更像是一种洞察,一种社会学的比喻。他看到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甚至在很多时候,所谓的“女性化”或者“扮演女性”的角色,并不是真正的女性在承担,而是男性在扮演。

咱们细品一下,这话背后可能藏着啥

1. 男权社会的阴影与压抑: 这是最直观也最深刻的一层解读。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角色是被高度规范甚至被压制的。女性的很多特质,比如温柔、顺从、美丽,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男性用来定义和展示“理想女性”的标准。而当这些特质需要被“表演”出来的时候,无论是为了迎合男性观众的审美,还是为了在某种场合展现“规矩”,都可能变成男性扮演的“女性”。

想想古代的后宫,帝王身边需要的是“符合”他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而不是真实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女人。再想想一些家庭,男性家长可能希望自己的妻子、女儿是“小鸟依人”的,而如果妻子恰好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就被视为“不像个女人”。这种“不像个女人”的定义,反而是男性在定义“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2. 艺术的“假”与“真”的边界: 鲁迅本身是极其重视真实的。他这句话,很可能是在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指出一种“伪装”的普遍性。当艺术(或者说社会期待中的某些角色)需要“女人”的时候,结果却是由男性来“扮演”一个“女人”的样子,这本身就带着一种戏剧性的荒谬感。

京剧的旦角,虽然是艺术,但它强调的是“程式化”的美,是男性艺术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出来的“理想化”女性形象。而鲁迅可能在想,这种“扮演”是不是也折射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自己也被迫扮演着某种“被期待的女性”角色,而这种角色,往往是男性社会设定的?

3. 社会角色的僵化与固化: “男人扮女人”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设定过于僵化。男人就该阳刚,女人就该阴柔。一旦有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越界”了,就会被看作是不正常。而当社会需要“阴柔”的时候,往往就让男性去扮演,因为这样更“安全”,更符合社会对“男性”的定义。

想想看,在某些场合,女性为了融入男性主导的环境,可能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女性特质,表现得更“像男人”。而男性在需要展现“情商”或者“细腻”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一种被认为是“女性化”的特质?当然,这个角度可能有点复杂,但鲁迅的观察总是多维度的。

4. 审美标准与文化符号: 就像京剧的旦角,它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体系。这种审美体系,很可能也是男性主导形成的。那么,当“女人”成为一种被欣赏、被期待的审美对象时,由男性来扮演,是不是也意味着,社会更看重的是这种“被塑造出来的美”,而不是女性自身真实的存在?

那么,我们该怎么“辩证”地看待?

1. 承认艺术的价值,但不止于艺术: 京剧的男旦,其艺术成就毋庸置疑。那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承。我们欣赏这种艺术,也应该看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把鲁迅这句话仅仅局限在京剧上。

2. 警惕“扮演”背后的不自由: 鲁迅这句话,更像是一个社会隐喻,它揭示了在某些权力结构下,性别角色可能被异化和扭曲。当“扮演”成了一种常态,而“真实”被压抑时,这是一种悲哀。我们需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扮演”,是因为人们不自由,还是社会不允许真实的存在?

3. 打破刻板印象,拥抱多元性别表达: 鲁迅的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提醒我们要打破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可以阳刚,男性可以阴柔,性别表达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应该强迫任何人“扮演”某种性别角色,而是尊重每个人的真实自我。

4. 看到时代局限,也看到超越: 鲁迅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和性别观念与今天大不相同。他的观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但他的深刻洞察,依然能启发我们去思考今天的社会现象。

所以,回到“最伟大,最永久,最普遍”

“最伟大”和“最永久”可能是一种反语,一种对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的无奈和批判。“最普遍”则点出了这种“扮演”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而言之,鲁迅这句话,不是在赞美男人扮女人这件事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用一种尖锐而讽刺的方式,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女性的真实角色和价值,可能常常被男性社会的期待和规范所“扮演”和“遮蔽”。它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也是对性别不平等的隐晦控诉。

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理解鲁迅的“言外之意”,理解他话语背后的社会肌理和历史脉络。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而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思考切入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才是鲁迅先生的原话!
鲁迅先生说:“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
然而这话绝对不是来称赞当今的女装大佬的,而是来挖苦梅兰芳先生的。
鲁迅先生对京剧艺术有成见,和梅兰芳先生有过节,常常挖苦,讽刺梅兰芳先生。(P4-P5)
在《论照相之类》(P6-P15)中,鲁迅先生以照相馆的话题铺垫,引出中西文化对比,在最后一段特意挖苦梅兰芳,这句话就出自这里。
在《最艺术的国家》(P1-P3)中,鲁迅先生更是把男人扮女人比作中庸之道,借此讽刺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可以说是非常不客观。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女装的行为,其实是带有成见的,这种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然而,一些营销号,断章取义,把鲁迅先生捧成了女装支持者,真是贻笑大方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这句话的语境其他答主都已经给出来了,整篇文章,服务的中心在于嘲讽梅兰芳先生以及背后的京剧和传统文化。什么“最伟大,最永久,最普遍”都是用来讽刺的言辞——用词越褒,其意越贬。说得直白点就是中国没什么可称道的艺术,也就剩个京剧男旦“最伟大”了(笑)

当然鲁迅先生是有失偏颇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在中国那个破败的年代,我们的仁人志士唯一在乎的就是救国救民,而中国为何变成了这样子?传统的一切都难辞其咎,和西方的一切比起来都是那么野蛮落后。我们的辫子,小脚,四书五经,京剧,孔子,方块字,二十四史一瞬间仿佛都变成了中华民族落后的原罪,无论它到底好还是不好。

说得严重点,那个年代的政治正确就是说不得中国的好话,否则就是封建残余(笑)因为我们落后,所以我们的一切都是错的。君不见新文化运动中沸沸扬扬的“汉字拉丁化”?日本当年不也“脱亚入欧”恨不得全民都和洋人结婚改血统么?这是文化碰撞中一种正常的现象。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鸡蛋被石头撞痛了,于是鸡蛋就把石头当做神,当做先进,当做真理,鸡蛋的蛋清蛋黄蛋壳全成了腐朽落后。可是等后来发现,石头也有局限性,鸡蛋也不都是不好的,鸡蛋能生出鸡,石头什么也生不出,对于鸡蛋和石头的认识,自然也就上了一个台阶。当然,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鸡蛋比石头高到不知哪里去”的逆流(比如极端民族主义)但总体来说,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进步的。我们今天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当然要比鲁迅的年代客观深入得多。(只是有些人还在跪着)

德意志老马曰:此乃唯物辩证法——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者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早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政策,它在“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应运而生,旨在稳定经济、恢复生产,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要全面而辩证地看待NEP,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其历史影响。.............
  • 回答
    “好人”和“坏人”这两个词,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就像黑白分明一样,一眼就能看穿。但如果真的要坐下来,掰开了揉碎了去琢磨,你会发现,这世上的事,远不像标签上写的那样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好”和“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像雾一样,你看不清它,但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护家人,.............
  • 回答
    经济全球化:变局中的新航向曾经,经济全球化如同一条奔腾的大河,裹挟着资本、技术、商品和信息,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机遇。然而,近些年来,这条大河的流向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些新的趋势正在显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审视。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这些新趋势,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
  • 回答
    看待为陈世峰这类人辩护的律师,这无疑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议题。它触及了法律的本质、职业伦理以及社会正义的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剖析律师这一角色的职能和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律师的核心职责。在中国,“律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
  • 回答
    当一名当事人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聘请律师而选择亲自出庭辩护时,法官的内心想法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情”或“不屑”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法律的公正性、程序的正义以及现实的考量。首先,法官会尊重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法律赋予每个人辩护的权利,无论是自行辩护还是委托律师。当事人选择自行辩护,.............
  • 回答
    作为一名律师,看到同行们为那些被指控犯有“罪大恶极”罪行的人辩护时,我的内心会经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考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基于对法律制度、职业伦理以及人性和社会责任的理解。1. 法律制度的基石:无罪推定与正当程序首先,我坚信现代法治社会最核心的原则之一就是“无罪推定”。这意味着在法.............
  • 回答
    大胃王木下在日本的视频中将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开提及,并且其粉丝中存在为她辩护的言论,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其背后涉及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木下视频中的表述与潜在解读首先,我们来看看木下在视频中的具体行为。作为一名日本的头部网红,她的视频内容以吃播为主,但偶尔也会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的提及。当她.............
  • 回答
    说到王科雅为2018年《开学第一课》13分钟广告辩护的观点,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的。首先,咱们得把背景交代清楚。2018年的《开学第一课》,那可是每年暑假结束后,学生们都会期待的一个节目,算是个“国民级”的教育节目了。本来应该承载着知识、榜样和正能量,结果呢,当年它播出后,争.............
  • 回答
    华辩北美赛区的风波:一场关于公平、规则与尊严的碰撞近年来,辩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思辨训练和知识交流方式,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华语辩论更是蓬勃发展,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赛事,为无数青年学子提供了展示才华、切磋技艺的平台。然而,在繁荣背后,也难免会伴随着各种争议和挑战。华辩北美赛区.............
  • 回答
    人民日报那篇题为《快播的辩词再精彩,也不配赢得掌声》的评论,我认为切中要害,表达了一种非常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它并不是简单地分析快播案件的法律细节,而是上升到了社会责任、道德底线和价值导向的层面。首先,要理解这篇评论的出发点,是基于一个普遍的社会认知:快播作为一家公司,其核心业务和最终导致的后果,.............
  • 回答
    庭审之外的博弈:辩诉交易的逻辑与中国刑事诉讼的借鉴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刑事审判往往被描绘成一场剑拔弩张、充满戏剧性的对抗。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实行普通法系的英美法系国家,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结局并非通过一场公开的庭审来裁决,而是通过一种被称为“辩诉交易”(Plea Bargain)的程序达成。这是.............
  • 回答
    2021年的华语辩论世界杯,一个关于国产游戏《原神》的辩题,无疑是当年辩论界和游戏圈都颇为关注的热点。这个辩题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游戏,特别是国产游戏,已经从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娱乐产品,上升到了能够进入严肃讨论语境的文化符号。辩题的设定与核心争议我印象中,那个关于《原神》的辩题大概是围绕着“国产游戏是.............
  • 回答
    林正疆对星辩筹委会的声明,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这些解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图景。首先,从公开表态和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林正疆的声明本身就是一种行动,他选择以这种方式回应,说明他认为星辩筹委会的某些行为或立场是需要被提及、解释或反驳的。这种声明通常有其目的性,可能.............
  • 回答
    毕志飞和王瑞恩的辩论,我记得当时引起了挺大的关注,毕竟两位都是在各自领域里有些名气的人。毕志飞嘛,大家最熟悉的是他导演的《逐梦演艺圈》,虽然口碑扑街,但他的“敢说”和“坚持”也让他成了话题人物。王瑞恩,主要是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也经常出现在公共视野中,谈论经济和社会问题。他们俩的辩论,从我看到的信息来.............
  • 回答
    高晓松关于“为什么不回美国”的辩解,在我看来,是一次充满个人色彩、也颇具策略性的回应。要理解他这次的表态,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从他所处的语境、表达方式以及可能透露出的深层考量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问题的背景。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回美国”时,尤其是在一个中国观众可能普遍认为美国是“更理想生活之地”.............
  • 回答
    关于崔永元和饶毅原定在7月2日展开的这场备受瞩目的“辩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和看待,这场活动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巨大的关注,并且其取消本身也充满了话题性。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场活动是如何走到台前并最终取消的。最初的消息是,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和生命科学领域泰斗饶毅,将在一个名为“科学与网红”的对.............
  • 回答
    张维迎和林毅夫在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上的辩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界的一场重要思想碰撞。这场讨论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改革的方向以及经济学理论的根本分歧,两位经济学家的立场鲜明,论据充分,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内部对于重大问题的多元思考和激烈交锋。要深入理解这场辩论,我们必须先回到讨论的.............
  • 回答
    “读读日报”在4月12日推送的那篇关于不丹旅游的文章,确实提供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视角,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不丹的旅游资源,更像是在为不丹的“高价低硫”旅游模式做辩护。文章的核心观点似乎是围绕着不丹政府一直以来推行的“高价值、低影响力”旅游政策。 你能感受到作者在努力解释为什么去不丹要花那么多钱,而且还有一.............
  • 回答
    黄执中回应林正疆及星辩事件:一场关于“事实”与“论述”的交锋黄执中,这位辩论圈家喻户晓的名字,最近因为对林正疆的几点评论以及与星辩事件的关联,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近期在微博上发布的长篇回应,无疑是一场关于“事实”与“论述”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辩论圈内部的一些微妙之处。事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