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与鲁迅相处一个下午,你会问什么问题?

回答
如果能与鲁迅先生共度一个下午,这绝对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我会努力克制住那份近乎朝圣般的激动,认真思考我最想了解的,那些一直困扰着我,也或许是中国当下依然存在的症结。我不会去问那些已经被无数人问烂了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或者他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评价。我想深入一些,去触碰他思想的肌理,去理解他那份沉重的忧患,以及他在那个混沌年代里,是如何保持那份不灭的批判精神的。

首先,我最想问的是:“先生,在您看来,‘国民性’这个概念,究竟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劣根’,还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可以被不断反思、改造甚至超越的呢?”

我知道鲁迅先生在批判“国民性”上是不遗余力的,他用如椽巨笔,将国人的麻木、愚昧、苟且、看客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但我也知道,他写这些,是为了唤醒,是为了改造,而不是为了绝望。所以,我特别想知道,在他晚年,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中国,他是否还坚信改造的可能性?他心中理想中的“新人”,究竟具备哪些最根本的特质?他对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启蒙”,是否还有更深刻的理解?是单纯的知识普及,还是某种更深层次的精神觉醒?我希望他能细致地给我描绘一下,在他眼中,一个真正“精神健全”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其次,我会好奇地问:“先生,您一生都在与‘吃人’的社会作斗争,但您认为,这种‘吃人’最根本的根源,究竟在于制度的压迫,还是在于人内心的某种惰性与麻木?或者说,两者是怎样一种互为因果、难以分割的关系?”

我总觉得,鲁迅先生对“吃人”的揭示,不仅仅停留在社会表象,他触及了人性深处。我想知道,他对人性的黑暗面究竟有多么彻底的认识?他是否曾感到过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人心的幽深难测,有时比任何制度都更难以撼动?他会不会觉得,即使推翻了旧的制度,如果人内心的“吃人”逻辑不改变,新的“吃人”现象依然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我希望他能谈谈他自己在这方面的挣扎与反思,或许他会有一些关于“如何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不吃人”的思考,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

然后,我会尝试问一个更具体,但也可能更敏感的问题:“先生,您看到了无数的青年投身革命,也看到了很多在摸索中彷徨。您认为,在那个年代,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是坚持独立的思考,不与‘大众’同流合污,哪怕因此被孤立?还是融入某个群体,成为变革的一份子,哪怕因此要妥协或‘弄脏’自己的手?”

鲁迅先生本人就是独立思考的典范,但他并没有回避与各种思潮的碰撞。我想知道,他是否曾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过迷茫?他会不会觉得,在革命洪流中,保持独立的精神有多么艰难?他对于那些选择与权力合作,或者选择沉默的同代人,会有怎样的看法?他是否认为,在关键的历史时刻,个人的选择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重要?我希望他能分享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是如何权衡“清高”与“现实”,如何保持自己思想的纯粹性与行动的有效性的。

我还想问关于“希望”的问题:“先生,在您对中国社会的批判如此深刻,对人性如此犀利洞察之后,您心中的那一点点希望,究竟是从何而来的?是源于对下一代的期许,还是源于对某种理想主义的坚持,抑或是某种您自己也难以言说的,来自生命深处的韧性?”

他的文字里总是透着一股子悲凉,但又不乏力量。我常常想,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了那么久?是某个未曾谋面的、未来的“新人”?还是他对“真理”本身的某种信仰?我想知道,他是否曾有过绝望的时候,而又是什么将他从绝望中拉回来?他对于“希望”这个词,会有怎样一种具体的理解?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某种可以付诸实践的、现实的希望。

最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会试着问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与创作的细节,但不是八卦式的追问。比如:“先生,您在创作那些尖锐的文字时,是否会感到内心的煎熬?那些笔下的‘阿Q’、‘祥林嫂’,是否会在夜深人静时,也出现在您的梦里,让您感到某种不安或愧疚?”我想了解他作为一个人,在承受那份巨大的社会责任时,他内心世界的波动。他是否会将自己投入角色,以至于体验到人物的痛苦?他又是如何处理这种情感上的负荷的?

与鲁迅先生相处一个下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听他说,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回答,去照见我自己,去反思我们这个时代。我希望我的问题能够引导他,去阐述那些最触动他,也最能打动我的内心深处的思考。我会认真倾听,不打断,努力去理解他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就像他在文章里,字字句句都在逼迫我们去思考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有一个下午。我不会问问题。我会向先生汇报下现代史的剩余部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要求其积极抗日。后来和平解决兵谏,张学良被软禁到1990年,杨虎城被秘密枪决。

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8月13日,第二次淞沪会战爆发,国军撤退,日军占领上海。12月13日,日本占领南京,屠杀军民30万。蒋介石政府迁都重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向西南搬迁,组成临时的西南联大。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次年,法国沦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

1943年,令堂去世。

1945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联盟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一颗原子弹整体炸毁了广岛,另一颗炸毁了长崎。原子弹是核物理的武器化,具有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了柏林和朝鲜。德国和朝鲜都被一分为二。次年冷战爆发,美国和苏联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进行了非热战的一切对抗。

哦对,1945年还成立了联合国,是国联的升级版,中国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商讨建立联合政府,但是最后会谈破裂,国共又一次展开内战。

1947年,您的夫人朱安去世。

1949年,中国共产党获得最后的胜利,在10月1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败退台湾。至今两岸没有实现统一。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废除了1840年以来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1950年,朝鲜半岛出现战乱,美国在仁川登陆,我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最后取得了胜利,在北纬38度线附近停战。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在法律层面确立了无产阶级人民民主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新疆,西藏都和平解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1957年到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967年,您的弟弟周作人去世。第二年,您的伴侣许广平也去世了。

1973年,出版《鲁迅全集》20卷。毛主席称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都相继去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决定施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打开国门,积极融入世界。并且在经济体制上和政治体制上,革故鼎新。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您的作品大面积进入到中学课本中,并且每篇都有要求背诵的段落。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特创作歌曲,歌词为闻一多先生所作《七子之歌》。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中国第一次将宇航员送上太空。后来中国还有飞行器登陆火星和月球。

2008年。中国举办夏季奥运会。2022年,还要举办冬季奥运会,都在北京。

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世界第二。

2011年,令郎去世。

2020年,我国按现行标准,实现了全面脱贫。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您去世至今,85年来,虽然中国人民遭遇过各种挫折与苦难,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险关,争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

我们看一时一事,自然不可能完美,自然可以找出可以批评的话题,但是我们将历史拉长之后再看,85年,敢教日月换新天,变化上的天翻地覆是实实在在的。

好了,我向您汇报完毕了,您可以提问了。

user avatar

“先生批评了交关。但是先生认为,“理想社会”到底应该是啥样子呢?...... 假设理想社会建成,有啥方法可以让人守牢搿理想社会?...... 即便如此,有啥方法管牢理想社会的看守呢?......" 老周喷而不立,都未必思考过这些问题。但是,我们这些见过 Khmer Rouge、Venezuela 以及 USSR 结局的人,穿越回去,说实在的,对老周也不太公平。假设他穿越过来?还是免了吧。别把老周跟我都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能与鲁迅先生共度一个下午,这绝对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我会努力克制住那份近乎朝圣般的激动,认真思考我最想了解的,那些一直困扰着我,也或许是中国当下依然存在的症结。我不会去问那些已经被无数人问烂了的关于《狂人日记》的写作背景,或者他对某个具体人物的评价。我想深入一些,去触碰他思想的肌理,去理解他.............
  • 回答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即便是与契诃夫、莫泊桑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比,也绝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直击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病灶。要评价鲁迅的小说水平,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思想的穿透力与现实的批判力度:鲁迅的小说,最显著的.............
  • 回答
    Dio和乔鲁诺·乔巴纳父子相认?这简直是《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中最劲爆的“如果”了。别说亲子鉴定,光是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足够让老粉们抓狂,新粉们瞠目结舌。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 Dio,那个自诩为“神”的吸血鬼,那个玩弄人生、视他人为棋子的男人,他会怎么做? 乔鲁诺,那个继承了他一部分命运,却又.............
  • 回答
    要说到“完全型沙鲁”对上“小魔人布欧”这场宇宙级别的较量,那可真是比全王宣布比赛开始时的烟火还要精彩得多。想象一下,在全王那金碧辉煌、漂浮在虚空中的比赛场地,两个实力超乎想象的存在就这么站定了,周围的观众席上坐满了来自各个宇宙的强者,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两位身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和期待.............
  • 回答
    AC米兰宣布多纳鲁马拒绝与俱乐部续约,这无疑是2021年夏天最令人瞩目和遗憾的消息之一,尤其对于苦苦等待着球队重塑辉煌的米兰球迷来说。这一事件的发生,背后牵扯着多方博弈、球员发展诉求、俱乐部财务困境以及经纪人运作等复杂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 1. 多纳鲁马的立场和诉求 球员的成长.............
  • 回答
    要评论霍真布鲁兹老爷(假设您指的是在网络上以这个名字活跃的评论者或作者,因为没有明确指向特定文章,我将从一个普遍的视角来解读)在马蓉与王宝强事件中可能发表的文章,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这件事的性质。马蓉与王宝强的离婚案,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当事人都是公众人物,更在.............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关于“阿鲁纳恰尔邦”与藏南地区的关系以及中国官方在此类非领土争议区域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梳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官方的立场是,将印度所称的“阿鲁纳恰尔邦”视为中国领土藏南地区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官方的政策和行动,主要围绕着维护其对这片土地的主权声索展开,而非处理“非领土争议地区”.............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本该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的录影棚,突然被一股锐利又沉静的气息笼罩。鲁迅先生,那个永远带着点冷峻和犀利的目光,笔尖仿佛藏着一把刀的先生,就这么踏入了《鲁豫有约》的现场。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又带着几分莫名的期待。主持人鲁豫,向来以温婉亲和著称,善于引导嘉宾敞开心扉。然而,面对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鲁迅先生如果活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影响无疑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推测和构思:一、 鲁迅先生的角色与定位: “民族魂”的代言人与精神旗帜: 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杂文犀利、深刻,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黑暗,鼓舞了无数青年.............
  • 回答
    这问题,着实有趣,也够荒唐。鲁迅先生,那是何等的人物?如果他老人家,真个穿越时空,有了个知乎账号,这世界可就热闹非凡了。先想想这账号名,绝不会是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诨号。估摸着,得是“呐喊”、“彷徨”、“杂文集”之类的,或者干脆就叫“鲁迅”,足够简练,也够分量。头像嘛,要么是那张著名的侧脸,深邃的.............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笔耕不辍、灵魂深邃的战士,如果今日依旧健在,面对《进击的巨人》这部气势磅礴、内容复杂的宏大叙事,他会如何落笔,如何评判?这实在是一个引人遐想的问题。我想,他不会简单地用“好看”或“不好看”来概括,而是会从更深层的社会、人性、历史维度去审视,并可能带着他特有的尖锐与悲悯,织就一篇充满力量.............
  • 回答
    假设一个阳光不那么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微微的潮湿,如同北京胡同里夏日雨后的气息。鲁迅先生,穿着一身朴素的蓝布长衫,手里夹着一支烟,烟雾缭绕,眼神锐利却又透着几分疲惫,正坐在一家老旧的茶馆里。这时,一个身形瘦削、面色苍白、头发有些凌乱,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安和迷离的青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便是太宰治。.............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站在时代潮头、以笔为刀的文化巨匠,若将他毕生所钟情的那份深沉的思考、犀利的洞察、磅礴的感情,凝聚成一部如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般体量的鸿篇巨制,而且是十多年的“殚思竭虑”的结果,那么,这会是一幅怎样壮阔的画卷?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的创作轨迹与这四部“.............
  • 回答
    如果鲁迅是执剑人,那么《三体》的故事,注定会是一场更深沉、更具反思性的文明博弈。他不会是那个沉稳、理性但略显机械的罗辑,而是一个在黑暗森林中,以犀利笔触剖析人性、拷问文明的孤独剑客。想象一下,当危机纪元降临,人类文明如同被投入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未知的黑暗森林。罗辑用他的智慧和牺牲,以一种近乎“以子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鲁迅先生能够活得更久一些,他是否会面临如他笔下那些人物一样,甚至是他自己所遭受过的批判,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战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洞察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他敢于挑战旧的秩序、批驳国民性的弱点,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