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在民国遭到追捕,换成现在,有个像鲁迅一样骂人的人,会被追捕吗?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比那时代的枪杆子都厉害,直击人心,煽动力极强。所以,被追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思想和言论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这属于政治原因。

好,现在咱们假设,有个“新鲁迅”出现了。在现代社会,情况可就复杂多了。

第一,合法性框架不一样了。

咱们现在有《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理论上,只要不触犯法律,你说话是没人能随便抓你的。这跟民国时期那种“朝廷”说了算,个人权利很不保障是根本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光是“骂人”,只要骂得不违法,就不至于“被追捕”。

第二,什么叫“骂人”?界限在哪儿?

鲁迅先生骂人,那是带着思想、带着批判、带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他骂的是不公、是愚昧、是压迫。而现在,如果有人只是为了泄愤、人身攻击、诽谤他人名誉,那性质就变了。

侮辱罪、诽谤罪: 咱们有《刑法》,明确规定了侮辱罪和诽谤罪。如果“新鲁迅”的文章,上来就人身攻击、污蔑别人,让人名誉受损,那轻则可能被民事诉讼告到破产,重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可不是“追捕”,而是“依法处理”。
寻衅滋事罪: 如果他骂得太厉害,太离谱,影响非常恶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那也可能触犯寻衅滋事罪。比如,跑到人家公司门口天天骂,或者在网上带头网暴别人,这都可能被公安机关介入处理。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这是个很敏感的点。如果他的“骂”是针对国家政权,煽动推翻现有的政治制度,那就触犯了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这种情况,肯定会被“追捕”或“依法制裁”。鲁迅当年骂的,虽然也针对当权者,但更多的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病症的揭露和批判,并没有直接号召“推翻政权”。这个“度”很重要。

第三,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鲁迅当年靠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传播范围有限,但影响力集中。现在呢?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抖音,人人都是麦克风。

传播广了,但反响也杂了。 骂得好的,可能引起共鸣,被大量转发,成为“网红”;骂得不好、太偏激的,也可能被群起而攻之,被举报、被封号。
“追捕”的形式也变了。 不一定是大张旗鼓的抓捕。更可能的是被平台封号、禁言,被网民“抵制”,甚至是被当做“网络谣言”的处理。当然,如果触碰了法律红线,公权力介入也是必然的。

第四,社会容忍度也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整体更加开放多元,对不同声音的包容度也在提高。很多人也认识到,尖锐的批评和不同意见,对社会进步是有益的。所以,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一旦批评声音多了,就立刻视为“反革命”或“敌人”,一股脑地打压。

总结一下:

如果“新鲁迅”只是像鲁迅爷那样,用尖锐、犀利的语言,深刻地批判社会的不公、愚昧,揭露人性的阴暗,而且不触犯现行的法律条文(比如不诽谤特定个人、不煽动暴力、不危害国家安全),那么,从理论上讲,他不应该被“追捕”。

但是,现实是复杂的。

一旦他的“骂”越过了法律的边界(侮辱、诽谤、寻衅滋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那他就会面临法律的制裁,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管理和法律秩序维护。
即使不触犯法律, 在某些敏感时期,或者他的言论触碰到了某些群体或机构的“底线”,他也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会舆论、网络平台、甚至是不那么“公开”的压力,比如被“约谈”、“警告”、“封号”。这种“追捕”可能不是物理上的抓捕,而是言论空间的挤压。
关键在于“度”和“内容”。 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有思想、有立场、有为民族前途的责任感,他的批评是建设性的(尽管听起来很“损”)。如果“新鲁迅”只是情绪化的、无的放矢的攻击,那他的“骂”就没有多少价值,反而可能引火烧身。

所以,换成现在,有个像鲁迅一样骂人的人,是否会被追捕,要看他具体骂什么,怎么骂,以及他的行为是否触犯了国家的法律。法律是底线,但社会舆论和平台规则也是一把尺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不要学鲁迅骂人,因为你不是鲁迅,你没有他的地位。

寻常人以为的鲁迅就是个今天网络喷子的形象,

真实世界里的鲁迅,我给你打个比方:武汉写日记的汪主席那种人如果在你眼里都算特权阶级,那鲁迅就是神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先生是不是今天的“键盘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咱得先弄明白,现在大家嘴里的“键盘侠”是个啥意思,再看看鲁迅先生当年写文章、骂人的时候,和现在这些个“键盘侠”们,到底有哪些异同。先说说“键盘侠”。现在大家一说“键盘侠”,脑子里大概会冒出这么几类人: 躲.............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逆向民族主义”的定义以及对鲁迅和柏杨思想的深入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界定“逆向民族主义”的概念,然后结合两位作者的作品和思想,进行分析。首先,什么是“逆向民族主义”?“逆向民族主义”(Reverse Nationalism)并不是一个被广泛接受或标准化的学.............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
  • 回答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真是举足轻重,用“泰山北斗”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影响力,绝不是停留在“写了几篇好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要说鲁迅的地位有多重,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文学革新者与奠基人:在鲁迅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文学,尤其.............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晚清子民为何会呈现出鲁迅笔下那种“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状态,以至于让他在《彷徨》中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悲愤呐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交织的局面。与其说他们“麻木不仁”,不如说他们被一种根深蒂固的、多层面的压迫和束缚所困,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反抗意识都难以滋生。首先,我们.............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
  • 回答
    若鲁迅先生尚在,风云变幻的六七十年代,思想界定然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的存在,犹如一颗定海神针,又似一声惊雷,会激荡起思想的涟漪,搅动起沉寂的池水。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他与时代主旋律的关系。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充满了激昂的口号、宏大的叙事和意识形态的强势输出。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
  • 回答
    王小波和鲁迅,两位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都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将他们并置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评判,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学路径和时代烙印。时代与身份:两种不同的社会注脚鲁迅的创作生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