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怎么解释?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

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

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记录。鲁迅先生写的是自己的后园,墙外的景物,很自然地会想到他居住的环境。在那个年代,北方院落里种上枣树是相当普遍的,枣树浑朴、坚韧,在秋天成熟,寓意着收获和生命力。两株枣树,同样又都是枣树,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朴实的画面,没有刻意的修饰,没有奇特的景致,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可以看作是鲁迅先生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忠实呈现。他不追求浮华,不刻意营造某种氛围,而是从最平凡的角落里捕捉生活最真实的瞬间。这种“真实”本身,就具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能够沉浸在那个场景之中,仿佛也能闻到秋夜的寒意,看到墙外枣树的轮廓。

二、 重复的强调:独特与非凡

然而,仅仅是“两株枣树”似乎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关键在于“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里的重复,不是简单的累赘,而是一种刻意的强调。

为什么作者要如此强调?这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用意:

对比中的共性: 虽然都是枣树,但两株枣树之间必然存在细微的差别,可能一株更粗壮,一株更挺拔,一株枝叶更繁茂,一株更遒劲。然而,作者却选择了“都是枣树”这个共同点来呈现。这仿佛在暗示,尽管外在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承载着枣树的特质,都经历着风雨,都等待着收获。
象征意义的叠加: 这种重复,也为这两株枣树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它们不再仅仅是普通的植物,而是成为了某种意象的载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事物往往承载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民族的思考。这两株枣树,可能代表着某种普遍存在,某种在特定环境下的群体,或者某种共同的命运。
反常识的叙述: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如果描述两样东西,人们更倾向于指出它们的区别,或者至少是让它们有各自独立的身份。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说法,反而显得有些“不按常理出牌”,带着一种审慎的、甚至是挑衅的意味。这种“不寻常”,正是在提醒读者,要留意这里面可能隐藏的深层含义。

三、 鲁迅的“韧性”与“倔强”

将这两株枣树置于“墙外”这样一个位置,也值得玩味。墙,常常代表着界限、阻隔、束缚,也可能是一种保护。而枣树,作为一种生命,却生长在墙外,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承受着自然的风雨。

“两株枣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其实是对一种“韧性”和“倔强”的赞美。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鲁迅先生将目光投向这两株枣树,可能是在它们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某种特质: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即使面对着外界的压迫和阻碍,它们依然顽强地生长,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

这种“都是枣树”的重复,也可能是一种对“独立性”的强调。无论外界如何看待,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少细微的差异,它们都坚守着自己的“枣树”身份。这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对那些不屈服于环境,坚持自己信念和品格的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的某种肯定。

四、 孤独中的慰藉

在《秋夜》这篇散文的整体语境下,这开篇的“两株枣树”也为后面的叙述奠定了基调。鲁迅先生在此文中所描绘的秋夜,是凄凉的、寒冷的,充满了压抑和绝望的气息。而这两株枣树,在这样一个夜晚,它们的存在就显得格外醒目。

它们是作者在孤独的夜晚,能看见的、最实在的生命。它们的“都在”生长,它们的“都是”枣树,这种简单的“存在感”,对于身处绝望之中、思考民族命运的作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无声的慰藉。它们虽然朴实,但却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对黑暗中微弱光明的捕捉。

总结来说,鲁迅先生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远非一个简单的景物描写。它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独特强调,展现了:

对现实的真实捕捉: 从最朴实的景物中提炼生活。
对本质的深刻洞察: 强调事物共性下的独立与韧性。
对民族精神的隐喻: 赞美在困境中坚守的生命力。
在孤独中的情感投射: 借景物表达内心的复杂情绪。

这寥寥数语,如同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深沉思考。它不宣扬,不呼喊,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打动人心,引发联想。这正是鲁迅先生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笔触下,最令人回味的留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师与吾等理工狗的区别。

韵味十足的文学表达与干干巴巴的列数字的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们被日本打了十四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 回答
    这短短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藏着鲁迅深邃的用意和高超的笔法,其妙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制造悬念与引发好奇:开篇就以“在我的后园”这样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切入,紧接着便是“墙外有两株树”,看似是自然而然的景物描写。然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和强调,立刻打破了常规的叙述.............
  •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王小波和鲁迅,两位名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都以锐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然而,将他们并置比较,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评判,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学路径和时代烙印。时代与身份:两种不同的社会注脚鲁迅的创作生涯.............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 回答
    要说鲁迅先生的《战士和苍蝇》在宣扬血统论,那可就太误读了。这篇文章,字里行间都透着鲁迅先生那种辛辣的讽刺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绝不是什么宣扬“血统高贵”的玩意儿。咱们得先看看这篇小文章里描绘的场景。一个战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身上带着伤,他经历了生死,他的“战士”身份,是靠着实打实的经历和斗争磨.............
  • 回答
    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有没有必要“深读”?这问题,在我看来,就好像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还有必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答案,不言自明,而且,要讲清楚,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是无数中国人灵魂的呐喊。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
  • 回答
    我脑子里对鲁迅先生的印象,算是个挺有意思的“渐变色”过程,要说一个明确的“转变点”在哪天,恐怕很难说清楚。但如果非要追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到《呐喊》里一些篇章的时候,那种感觉才算真正“落地”了,不只是课本上那个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课本上肯定有鲁迅的文章,像《从百草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而且直击要害。在这个被信息洪流淹没、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的时代,你提出“为什么还要去鲁迅”,这本身就说明鲁迅的“非主流”性,也恰恰是我们今天去寻找他的根本原因。让我慢慢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去鲁迅”这个动作本身,就不是一件随大流的事情。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去读鲁迅,不是.............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真是举足轻重,用“泰山北斗”来形容毫不为过。他的影响力,绝不是停留在“写了几篇好文章”这么简单,而是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脉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要说鲁迅的地位有多重,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一、 文学革新者与奠基人:在鲁迅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的文学,尤其.............
  • 回答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那个在咸亨酒店里,总是衣衫褴褛,却又坚持文人规矩的落魄书生,他身上所展现出的某些特质,以及他与周围人之间的互动模式,确实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在不同场合下都会出现的“人性真相”。这使得那段描绘孔乙己的文字,尤其是他那些充满矛盾和无奈的言行,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各种场景中引发.............
  • 回答
    鲁迅先生与当下所谓的“愤青”或“喷子”,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尽管在某些表层现象上可能被误读或混淆。要区分他们,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动机、目的、方法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他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内忧外患,传统的文化根基动摇,旧的制度腐朽不.............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作品,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烙印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他的小说背景移植到山东或东北,这就像给那些熟悉的灵魂换了件衣裳,也给那些早已看惯的场景染上了新的色彩。我觉得,这并非简单的地理替换,而是一种对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人情乃至人物精神内核的全新演绎。如果背景搬到了山东:山东,我总觉得它有一种实实在.............
  • 回答
    鲁迅关于底层人物的文章,绝非简单地“讽刺底层人物”。他的笔触,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入那个时代最幽暗的角落,揭示的不仅是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更是那个病态社会肌理下,人性的扭曲与沉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鲁迅的创作背景、他的思想脉络以及他惯用的艺术手法。一、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