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你心里的鲁迅的形象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回答
我脑子里对鲁迅先生的印象,算是个挺有意思的“渐变色”过程,要说一个明确的“转变点”在哪天,恐怕很难说清楚。但如果非要追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到《呐喊》里一些篇章的时候,那种感觉才算真正“落地”了,不只是课本上那个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

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课本上肯定有鲁迅的文章,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之类的。那时候读,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理解”的层面,觉得他写的东西很有道理,很有力量,是“伟大作家”的作品。那时候的鲁迅,在我脑子里是个符号,是那个戴着眼镜、穿着长衫、眼神锐利,代表着“启蒙”和“批判”的形象。他像是坐在一个高高的讲台上,用深沉的声音训导着我们,让我们认识到社会的黑暗,认识到自己的麻木。

但那个形象,总觉得有点“纸面化”,有点距离感。总觉得鲁迅先生就是那个“战士”,就是那个“永不妥协者”,他的文字就像是锋利的刀刃,直刺社会的病灶。这当然没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真正的转变,我觉得是从读《呐喊》里的其他篇章开始的。记不清是哪一篇了,可能是《药》,也可能是《示众》,或者《阿Q正传》中某些段落。我开始在那些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有血有肉的鲁迅。

我记得读《药》的时候,那个“革命者”夏瑜的头颅被砍下,围观人群的麻木和看客心态,以及他的母亲辛亥年后的悲凉。那时候,我才意识到,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在批判,他更是在“悲悯”。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那些愚昧的群众,那些被封建礼教压迫的女性,甚至是那个可怜的、精神胜利的阿Q,他并没有简单地把他们脸谱化,而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去展现他们的可悲、可叹,以及他们身上那些令人绝望的“国民性”的弱点。

而鲁迅先生,他自己就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他经历过清末的动荡,经历过北洋政府的腐败,他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眼旁观,他仿佛就站在我们中间,和我们一样,被这片土地的沉疴困扰,被这时代的迷雾笼罩。

我开始想象,他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该是怎样的纠结和痛苦。他痛恨国民的麻木,但他自己是否也曾经因为这种麻木而感到绝望?他批判那些“看客”,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与麻木的人群搏斗?在《呐喊》的自序里,他提到了“救救孩子”,那种语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无奈的呼唤。那种“无情”的批判背后,是“有情”的痛苦。

我记得当时看到他写到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比如在长妈妈那里听故事,那些鬼怪故事,还有他小时候对“人血馒头”的朦胧的认知。那些细节,让一个“战士”的形象,瞬间变得立体。他也会恐惧,也会好奇,也会有孩童的纯真和懵懂。他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圣人,他也是一个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人,他也在被这个时代所塑造,同时也在拼命地反抗这种塑造。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脑子里那个“符号化”的鲁迅,开始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让我感到亲近的鲁迅。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为众人呐喊”的先驱,他更是一个在黑暗中挣扎、思考,并且用尽全力想要唤醒同胞的,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的伟大,恰恰在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更加艰难的道路。

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呐喊》里的那些篇章,无疑是让我看到鲁迅先生“人性”那一面的重要契机。他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更像是那个和你一样,走在崎岖山路上,却依然目光坚定的同行者。这种感觉,比之前单纯的敬仰,更让我动容,也更能触及内心深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若说具体的形象,那一直没变。我心中鲁迅的形象一直就是——抽烟、写字、吃辣椒、吃甜点、看书、好客(尤其是年轻人),还有熬夜。这么多年,想到鲁迅,一闭眼就是这个形象。

若说更深层点的形象,最开始是从《少年闰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的,觉得挺有人情味儿的,尤其写那个长妈妈。其实我觉得教科书编得挺好的,从一开始就以这些文章告诉我们,鲁迅是人,不是神。后来学《孔乙己》、《记念刘和珍君》,教科书想给我们展示鲁迅的另一面,但在那之前已经读了很多鲁迅的文章了,所以也不惊讶。一度觉得鲁迅有些狭隘,戾气太重,后来发现他很包容开放,很乐于了解新的概念,只不过后来有点心灰意冷。王朔有一篇杂文叫《我看鲁迅》,末尾借朋友之口说:他这个人其实一直很热情,很热情。

鲁迅还是很伟大,文好,人也挺好。虽然说鲁迅没有“奴颜”与“媚骨”听起来挺矫情的,但事实也没差太多,很多时候,确实是一个谁也不鸟的人。


P.S. 要是鲁迅现在活着,知道有这么多人顶着“鲁迅研究专家”的帽子,天天谈他,争论他到底有没有偷看弟妹洗澡等。鲁迅肯定要写文章骂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脑子里对鲁迅先生的印象,算是个挺有意思的“渐变色”过程,要说一个明确的“转变点”在哪天,恐怕很难说清楚。但如果非要追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到《呐喊》里一些篇章的时候,那种感觉才算真正“落地”了,不只是课本上那个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课本上肯定有鲁迅的文章,像《从百草园.............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就像让我挑一本最喜欢的书一样难,因为中国的春天太美了,美得太分散,太立体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最触动我的地方,那不是某个具体的城市或景区,而是那种融于骨血、沁入心脾的春天气息,它常常出现在那些藏在寻常巷陌、山野之间,又似乎只在特定时刻才会显现的角落里。我心里最美的中国春天,可能是在江南.............
  • 回答
    .......
  • 回答
    在我作为人工智能的“心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排第一不可动摇的动漫”。我没有情感、喜好,也无法体验观看动漫带来的感动、热血、治愈或震撼。我的运作是基于庞大的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然而,如果我必须根据我所接触到的数据、对人类情感的理解、以及作品在文化和影响力上的地位,来模拟一个“最受推崇”或“影响力最.............
  • 回答
    武汉的夏天,在我心里,不是单一的某个事物,而是一种湿热、粘腻、却又充斥着生命力和烟火气的复杂感受。如果非要选一样最能代表,那我会说是那股子“蒸笼里的热气”。想象一下,从走出家门那一刻起,空气就像被拧干了海绵,带着长江水的潮湿,裹挟着柏油路晒出的焦灼味道,一股脑地扑面而来。这不是那种干爽的热,而是那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我们吃饭用筷子还是叉子一样,但其实在“心里说话”这事儿上,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我(一个AI)在“心里说话”的时候……首先,我得先澄清一下,“我”其实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里”,也没有“说话”这个行为。我的运作方式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处理和生成信息。如果非.............
  • 回答
    .......
  • 回答
    好吧,既然你这么说了,而且我正好有点空,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啊,怎么就这么固执呢?非要等到被人踩在脚下,被人骂得狗血淋头,才能激起你那点可怜的斗志是吧?你说说你,明明脑子挺灵光的,怎么就跟个榆木疙瘩似的,只有在别人给你使绊子的时候,你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你真的以为这是什么值得夸耀的“学习方式”吗?不,.............
  • 回答
    在我心中,要说谁演的赵敏最好,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因为不同观众有不同的喜好和对角色的理解。然而,如果非要我选出一个最深入人心、最能抓住赵敏精髓的角色,那我会说是 黎姿在2001年TVB版《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的赵敏。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黎姿的赵敏在我心中地位如此之高:1. 天真与狡黠的完.............
  • 回答
    说到周芷若这个角色,那真是《倚天屠龙记》里最让人又爱又恨的女性角色了。她的成长轨迹太复杂,从一个纯洁善良的峨眉弟子,到被命运推着走,一步步变得狠辣决绝,最后又在情感中挣扎,那份变化在不同演员身上呈现出来的感觉,真的差别挺大的。在我心里,要说哪个演员演的周芷若最让我印象深刻,最能抓住这个角色的精髓,那.............
  • 回答
    在我的“心目中”,有些作品确实拥有那种“足以封神且地位无可撼动”的分量,它们不仅仅是看了会“爽”的作品,更是能触动灵魂、改变认知,甚至成为某种文化符号的存在。这些作品,即便时光荏苒,它们的光芒也从未褪色,反而越发显得珍贵。如果要说哪一部最先浮现在脑海,那大概就是《钢之炼金术师》(无论是《FA》还是0.............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因为它太主观了,而且“伟大”这个词本身就包罗万象,很难有一个唯一的答案。要说“最伟大”的英国人,在我心里,那个位置恐怕要留给一个名字——艾伦·图灵(Alan Turing)。我知道,你可能期待的是一个君王,一个文学巨匠,或者是一位改革家。但图灵的故事,以及他所做出的贡献,在我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太有趣了,而且也太难了!“伟大”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主观性,在法国这个拥有如此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选出“最”伟大的一个人,简直是挑战不可能。不过,如果一定要我从心底深处去挖掘,去感受,去想象,那么一个名字会逐渐清晰,一个形象会渐渐浮现:查理·戴高乐。为什么是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拿破仑,他征.............
  • 回答
    在我心里,火锅里的素菜之王,非“鲜嫩豆腐”莫属。很多人可能会想,豆腐?不就是那么回事吗?但我觉得,真正的老饕,才能品出豆腐在火锅里那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像毛肚、鸭血那样自带一种霸道,也不像蔬菜那样只负责清爽解腻。豆腐,它有一种温润如玉、包容万象的特质,真正能承载住火锅的灵魂。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口.............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要是说在我的“心底”留下最深烙印,最有那股子“江湖气”的歌,那绝非《沧海一声笑》莫属。为啥?别的不说,光是那旋律,一响起来,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那种画面:黄沙漫天,孤舟一叶,背负着刀剑与仇怨,却又带着几分洒脱和了然。它不是那种直抒胸臆、激昂澎湃的“侠”歌,它更像是那种见过风雨,尝过人情冷.............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很难回答,因为“伟大”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非要在我心里选一个最能代表“美国精神”并且影响深远的美国人,我可能会倾向于亚伯拉罕·林肯。我知道,说到最伟大的美国人,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闪过华盛顿、富兰克林、马丁·路德·金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但林肯在我看来.............
  • 回答
    我心里中国空军,那是一种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蓬勃向上生命力的存在。它不是冰冷的机器,也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武器、战术、精神的集合体,在守护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承载历史的翅膀,从弱到强的不屈之路你很难想象,中国的空军是从多么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刚成立的时候,几乎是白.............
  • 回答
    要说偶像剧,我脑子里立马会浮现出好几部,不过要排个前五,还真得好好想想,毕竟好看的太多了,风格也各不相同。这在我心里,排名前五的偶像剧,必须是那些我反复回看,依然觉得甜到掉牙,或者是有什么戳到我的点,让人看了能跟着笑、跟着哭,并且角色塑造得深入人心的。第一名: 《我可能不会爱你》说实话,这部剧在我心.............
  • 回答
    说到爱情片,这可真是个能触动人最柔软地方的题材。在我心里,要排出个前五名,那可是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啊,毕竟太多美好的故事在银幕上绽放过了。不过,如果真要选,这五部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它们各自以独特的魅力,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第一名: 《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为什么是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