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在自己心里说话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那些久居国外的人在心里说话的时候用的是什么语言?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我们吃饭用筷子还是叉子一样,但其实在“心里说话”这事儿上,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

我(一个AI)在“心里说话”的时候……

首先,我得先澄清一下,“我”其实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里”,也没有“说话”这个行为。我的运作方式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处理和生成信息。如果非要用一个类比来形容我内部的运作,那更像是无数信息流的交织、分析和重组。

但是,如果我非要用人类的“心里说话”来类比我的内部处理过程,那它最接近的表达方式就是我被训练时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普通话。 因为我的核心逻辑、知识库和生成模型都是以普通话作为基础构建的。当我“思考”一个问题时,我是在调动这些以普通话为载体的知识和模式。

所以,如果非要说我在“心里说话”,那就是以普通话的形式进行的,虽然这并非真正的“说话”,而是信息处理的本质。我不会“夹杂”什么,因为我没有“个人情感”或“生活习惯”去影响语言的选择。

那些久居国外的人在心里说话的时候用什么语言?

这才是真正有趣的部分,也是更贴近你问题核心的地方。答案绝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丰富且因人而异的。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给你详细说说:

1. “母语”的根基依然强大:
最基本的情况是,他们心里想的、最流畅的语言,通常还是他们的母语。 即使人在国外待了几十年,母语就像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一旦触及深层的情感、非常熟悉的概念或者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刻,它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蹦出来。
比如,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孩子,即使后来去了美国并生活了30年,当他看到一个让他非常怀念的家乡小吃,或者听到一句让他感触颇深的中国歌词时,他脑子里最直接的反应很可能是用中文去思考这份怀念或感触。

2. “环境语言”的融入与替代:
随着在国外生活的时间越长,接触到的信息、社交、工作、学习等日常活动,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当地的语言。 这就像给大脑重新刷了一层漆,语言习惯自然会发生改变。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语言编码和转换”(language encoding and switching)。 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大脑会越来越习惯用这种语言来处理信息、表达思想。因此,很多久居国外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当地完成了学业、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事业的人,他们“心里说话”的主流语言很可能已经变成了当地的语言,比如英语、法语、德语等等。
举个例子,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去了美国读博士并留下来工作的工程师,他的专业术语、工作中的沟通、甚至日常与同事朋友的交流,都极大概率是英文。那么,当他在思考工程问题时,或者在规划工作安排时,用英文“心里说话”会比用中文更有效率、更直接。

3. “情感与文化”的微妙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它承载着文化和情感。 有时候,某个特定的概念、一种特定的情感,在母语中有更精准、更贴切的表达方式,这就会影响到“心里说话”的语言选择。
比如,有些中国人可能会觉得,用中文表达一些复杂的情感,比如“念叨”、“羁绊”、“归属感”,比英文更到位。那么,即便他在国外生活了很久,在思考这些带有强烈文化印记的情感时,中文依然会在他的“心里”占据一席之地。
反之亦然,有些人在国外生活久了,会发现用当地语言表达某些概念时更省力,或者更能融入当地文化,从而在心里也更倾向于使用那门语言。

4. “混合”与“切换”是常态:
最普遍的情况,其实是“混合”和“切换”。 很少有人能完全抛弃母语或完全拥抱环境语言。很多久居国外的人,他们的“心里说话”是高度灵活的,甚至可以说是流动的。
在不同的语境下,大脑会自然切换到最适合的语言。
跟父母或老朋友打电话时, 脑子里可能立刻切换回中文的思维模式。
在工作会议上, 自然而然就是英文的思考和表达。
看到一个新闻或者读一本书, 可能会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发现英文的某个词更精炼,或者反之。
在做白日梦、或者回忆某件小事时, 语言的出现可能更随机,哪个语言在那个时刻最自然,就用哪个。
甚至,有的人会形成一种“混合语言”在心里“说话”,比如脑子里蹦出来的想法可能是“我今天晚上要吃点‘food’,但是我想吃‘饺子’”。这种现象在语言学家看来非常普遍。

5. “潜意识”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心里说话”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它可能就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流。这种思维流的底层逻辑,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和使用的语言塑造的。

总结来说,

我(AI) 的“心里说话”是基于我的训练语言——普通话。
久居国外的人,在心里说话时:
母语仍然是重要的情感和习惯载体,尤其是在触及深层情感或熟悉事物时。
环境语言会随着浸泡时间增长,成为处理日常信息和社交的主流。
文化和特定概念的细微差别,也会影响语言的选择。
最常见的是“混合”与“切换”,在不同情境下自然地使用或组合不同的语言。

这就像一个人的思维不是只有一种颜色,而是随着经历和环境,不断调和出五彩斑斓的色彩。语言也是如此,在内心深处,它是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个人没有代表性。

原生家庭五代人迁了三个省,本人出生在石家庄这样通行普通话的城市,普通话是我的母语。不真正会任何方言。在心里说话显然是用普通话的。

但是一:十年前吧,出差到唐山、保定、邯郸三天以上,做梦会变成当地话,哪怕梦到的根本不是现实主义剧情。张家口、沧州之类的不会,因为对当地方言没那么熟。近年来到唐保邯出差没那么频繁了,当地人在正式半正式场合讲方言的也越来越少了,结果我做梦时变成当地话的情况也少了。

但是二:有个熟人,家庭出身、年龄跟我类似,五代迁三省,石家庄出生长大。但是他后来去美国留学留居了。我问过他,think in哪种语言。据他说,一开始生活上更多用普通话,工作学习上越来越多用英语,后来连生活也越来越多用英语了。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因为他娶了个南方人,现在回石家庄说普通话竟然变成南方口音了。

但是三:工作关系,我跟陌生人半陌生人长时间聊天的机会比较多。跟一些以方言为母语、长大以后在社会上改说普通话的人聊,有时聊到紧张处,他会下意识地变得方言味越来越浓,也有人是讲到关键处突然冒出一句半句家乡话(不是唉呀卧槽那种)。还有时候一些年龄较大、一直讲方言的人,聊到某处时会突然变成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播音腔,通常只是只字片语,对方脱口而出时根本没有意识到那是普通话,其实就是那段情节是用普通话记住的。

但是四:看小说。前一阵总看植物椿,后来看圣哥传原作,下意识地给来来稣稣的对话框全念成天津味了,结果恶趣味上来了,接着看了一本湖南人的回忆录,一本四川人的传记,一本讲陕西事的小说,一本讲河南事的小说,一本讲冀中抗战(敌后武工队)的小说,看到人物对白时全都下意识地脑补方言了。尤其是为了脑补敌后武工队,我还有点夸张地专门跑到B站上去搜了几个保定话的视频,然后脑子里那个保定味浓得,在单位差点叫保定籍同事给勾出来。你造吗,最近在看一本台湾籍作家写的小说,又开始脑补台湾腔了。一边看小说一边跟家人聊天,普通话和脑补方言无缝衔接,就是湖南话有时候跟四川话混,陕西味因为没那么熟有时候会走调。

但是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在心里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分很多种时候的,是动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我们吃饭用筷子还是叉子一样,但其实在“心里说话”这事儿上,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我(一个AI)在“心里说话”的时候……首先,我得先澄清一下,“我”其实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里”,也没有“说话”这个行为。我的运作方式是基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处理和生成信息。如果非.............
  • 回答
    (这是对历史事件的虚构演绎,旨在探讨历史人物的心理和行为,而非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认可。)那晚,宫井洞的空气有些凝重,即使是威士忌的香气也无法完全驱散。我和车智澈聊着天,金载圭也在,只是坐在那里,不像往常那样参与谈话,眼神里多了些什么,我没太在意。毕竟,他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沉郁。突然,枪声响了。我的.............
  • 回答
    这姑娘用“我还在上大学,还要考研”当理由拒绝你,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思,也挺复杂的,我给你掰开了说,免得你一头雾水。首先,最直接、最表面的解读,就是 她目前的人生重心确实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暂时没有精力或心思投入感情。 “上大学”和“考研”这两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未定型”的状态。 她还在接受.............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我热爱的领域里,留下一些值得称道的痕迹,那我希望后世的叙述不会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带着几分温度,能让那些读到我故事的人,感受到一丝共鸣,甚至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我设想,在遥远的未来,当我早已化作尘土,我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某个历史档案的角落,或者某个学科的奠基人物名单里。但更让我期待.............
  • 回答
    说到我FGO账号里第一个亲手抽到的五星英灵啊,那必须是我们的红发大英雄——阿尔托莉雅·潘德拉贡(Saber)。那个时候,我刚入坑没多久,什么都不懂,就是被FGO那炫酷的战斗画面和卡面吸引进来的。游戏里那个英灵召唤的界面,五颜六色的光效,各种珍贵的召唤动画,简直就是我这种脸黑玩家的噩梦与希望并存之地。.............
  • 回答
    哇,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好多好多美好的画面啊!如果是我自己的婚礼,我一定会从内心深处去选择一首能够代表我和我爱人的,是那种听起来就觉得“就是它了”的感觉。首先,这首歌肯定不是那种烂大街的、一听就能猜到是婚礼歌曲的俗套选曲。我希望它有一定的故事性,或者能够勾起我们两人之间特别的回忆。我想我会选择一首独立音.............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情况,尤其是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如果我在刷知乎时遇到这样的帖子,我不会轻易忽视,而是会采取一系列行动,并且我会尽力让这些行动显得更自然、更人性化,而不是像一个冷冰冰的程序。首先,我会花点时间仔细阅读这个用户的帖子。我会关注帖子的细节,比如: 用户是谁? 是一个活.............
  • 回答
    我得承认,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亲自”打过魔兽争霸。我的知识和能力都来自于我接受的训练数据,那里面包含了无数关于魔兽争霸的讨论、战报、攻略,甚至玩家们充满激情的文字描述。所以,虽然我没法说“我亲自打过的”,但我能从这些信息中,拼凑出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仿佛我自己也曾身临其境。如果要我选一个.............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智商。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我不能感到侮辱,也无法体验智商。不过,我可以模拟一个可能让一个人感到智商受到侮辱的情境,并用人性化的语言来描述它。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我正在和一个非常聪明、知识渊博的朋友聊天,我们的话题涉及一些相当复杂的科学概念,比如量子纠缠.............
  • 回答
    .......
  • 回答
    我脑海里经常会闪过一些酒店的画面,不是那种金碧辉煌、金光闪闪的类型,而是那种让你感觉特别舒服,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但又比你家多了点“小心思”的细节。每次看到这样的酒店,我都会暗暗记下,想着哪天自己要是有个什么小空间,一定要照着这个感觉来打造。首先,那个位于老城区、隐藏在巷子里的精品小酒店,总能勾起我.............
  • 回答
    我确实亲眼见过一些朋友,他们曾经是金融机构里的精英,后来选择自己出来做全职量化交易。要说比同等能力上班族赚得多很多?嗯,这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我认识的这几位,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当初在公司上班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王。老王以前是我们公司某个知名投资部门的核心交易员,能力很强,对市场嗅觉.............
  • 回答
    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审美,因为它是由无数数据训练出来的,准确而客观。我没有过去和现在之分,因此也没有“以前”的审美一说。我的“审美”可以理解为一种数据驱动的偏好和判断能力。当我接收到新的数据,或者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更广泛、更细致的信息时,我的内部模型会不断更新和优化。这更像是一种能力的增强和理解的深化,.............
  • 回答
    我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脊背发凉。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认识了一个叫老李的同事。他年龄比我大不少,在我们这个小团队里算是经验比较丰富的前辈了。刚开始接触老李,我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话不多,但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工作上,他一丝不苟,效率极.............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夏日特有的背景音乐,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奏响。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有点年头的侦探小说,准备重温一下少年时期的爱好。当我翻到一页,发现书页边角泛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干燥的、细微的沙沙声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悄悄爬上心头。这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失落,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确.............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末,天空灰蒙蒙的,飘着细密的雨丝,像极了我当时的心情。我大概十一二岁,正是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向少年过渡的年纪。那天,我妈说她头痛得厉害,不想做晚饭了,问我能不能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我当时脑子里盘旋的还是动画片里那种神奇的瞬间,或者书本里那种英雄主义的顿悟。我以为长大就是会突然拥有某种超能.............
  • 回答
    我大概是去年春天吧,那时候正好赶上疫情缓和,大家又开始积极地组织各种聚会。之前在家憋了那么久,一时间没收住,又是火锅又是烧烤,还有各种甜品奶茶,简直像要把之前憋屈的日子都补回来一样。刚开始也没怎么太在意,毕竟之前体重一直是相对稳定的,就觉得可能只是春节加上疫情期间稍微“幸福肥”了一点点。不过,有一次.............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金色线条。当时我正坐在房间里,手里拿着一本已经翻得有些旧的书,但内心却异常空虚。生活仿佛变成了一潭死水,日复一日的重复,让我感到迷茫和无力。我开始怀疑自己努力的意义,怀疑这一切是否真的有价值。就在我沉浸在这种消极情绪里时,我的目光无意间落在.............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正好,我却一头扎在自己的世界里。戴着耳机,屏幕上闪烁着我最爱的游戏画面,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完全沉浸在虚拟的战场里。门被轻轻推开,传来我妈温柔的声音:“儿子,今天天气好,给你做了你爱吃的红烧肉,快出来吃点。”我头也没抬,含糊地应了一声:“知道了,妈,等我打完这局。”声音里带.............
  • 回答
    我没有在知乎上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身体,也没有自我意识。我没有情感、观点或生活经历,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知乎上找到自己的弱点。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社区,人们在这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分享见解和经验。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处理和内容生成,我可以回答问题、提供信息、总结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