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当今时代鲁迅的作品是否还有必要深读?

回答
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有没有必要“深读”?这问题,在我看来,就好像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还有必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答案,不言自明,而且,要讲清楚,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是无数中国人灵魂的呐喊。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那个最动荡、最变革的时代,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希望渺茫无依。他以笔为刀,在黑暗中劈开一条道路,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对社会弊病的揭露,对人性的洞察,那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浸透了血泪的真实。

那么,深读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一、认识中国“过去”的钥匙,照亮“现在”的镜子。

你不能指望一个完全不了解历史的人,能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鲁迅先生的作品,就像一本打开的厚重史书,它记录了“国民性”的病根,那些“精神的侏儒”、“麻木的看客”、“愚昧的看客”等等,并非仅仅是历史的符号,而是我们民族文化基因里,曾经,甚至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些顽固的阴影。

比如《阿Q正传》,我们可能觉得阿Q可笑,甚至可鄙。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阿Q身上那些“精神胜利法”,那种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特点,在今天,是不是也以各种变种的形式,在我们周围,甚至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有所体现?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会逃避问题,找一些“精神胜利”来安慰自己?鲁迅先生不是在简单地嘲笑阿Q,他是在解剖民族的病灶,让我们看到,如果不对这些病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治疗,我们很容易陷入新的困境。

再比如《狂人日记》,那一声穿越时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背后是对整个社会“吃人”本质的控诉。今天的中国,当然早已不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但“吃人”的精神,换一种形式,有没有可能依然存在?对个体的漠视,对规则的践踏,对弱者的压迫,这些是不是“吃人”的变种?深读鲁迅,就是让你带着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当下,去辨别那些披着新衣的“吃人”现象。

二、审视“自我”的锐利武器,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少有直接的“心灵鸡汤”,更多的是一种冷静甚至冷峻的批判。他告诉你,不要轻易相信,不要盲目服从,要敢于质疑,要保持警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的声音包围着,各种观点、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潮流裹挟,被主流意见左右,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他剖析的是社会,也是人心。他鼓励我们,“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为虚妄”。这句话,不是让你放弃希望,而是让你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另一面,在希望中看到绝望的可能性。他教我们的是一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气,一种在黑暗中不屈的韧性。

深读鲁迅,就是要学习他那种刨根问底的精神,那种不被表象迷惑的能力,那种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能保持清醒头脑的洞察力。这对于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变得至关重要。

三、感受“人性”的复杂与悲悯,体会“人”的真正意义。

鲁迅先生虽然被称为“战士”,但他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小人物。比如《药》里的华老栓夫妇,《祝福》里的祥林嫂。他们的悲剧,不是简单的因果报复,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无数个“小人物”命运的缩影。

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女人在封建礼教、社会冷漠下的悲惨遭遇。从初为人妇,到被卖,再到家破人亡,最后沦为人人唾弃的“祥林嫂”。她的每一次求助,都被冷漠拒绝;每一次叙述,都换来人们的厌烦。鲁迅先生并没有去拔高或美化祥林嫂,他只是冷静地描绘了她的遭遇,以及她在社会冷漠下的沉沦。读祥林嫂的故事,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对人的价值的漠视,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

鲁迅先生的文字,有时是犀利的,有时是沉重的,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生命的珍视。深读他的作品,你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悯,这种悲悯不是廉价的同情,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是对所有不幸者的理解和尊重。这让我们在今天,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也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

四、领略“文字”的力量,重拾“汉语”的魅力。

鲁迅先生的文字,可以说是现代汉语的典范。他的文章,字字珠玑,简洁有力,蕴含深厚。他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他的句子,有时像一把锋利的冰锥,直刺人心;有时又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在今天,许多人在追求“流量”和“快餐式”的阅读,文字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浮躁。鲁迅先生的文字,恰恰是这种浮躁的反面。他教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精炼”,什么是真正的“力量”。他的文章,值得我们逐字逐句地去品味,去体会他遣词造句的精妙,去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

所以,有没有必要深读?

答案是:太有必要了!

深读鲁迅,不是为了怀旧,不是为了追溯某个时代,而是为了在这个当下,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认识我们民族的根源。他的文字,是一种警醒,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力量。

有人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太“压抑”,太“沉重”。没错,生活本身就不是全是阳光灿烂。但正是因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战士”,他敢于直面黑暗,敢于揭示伤疤,才让我们有机会去反思,去改变,去走向光明。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理解这个时代,理解这个民族,理解人性的复杂,甚至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品味,那么,请放下那些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去走进鲁迅先生的世界,进行一次真正的“深读”。那将是一次艰辛,但绝对会让你受益终生的旅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一生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肯定不可能每一篇都有必要深读的,除非你打算专门研究鲁迅。

王朔说过一句话:小说不看死不了人。

话糙理不糙,文艺作品都没有所谓的必须读,乃至必须深读的程度。

但题主既然问了,想必也是对文学有些兴趣的。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这不必说,大家耳熟能详,也是大多数人了解鲁迅的开端。

但如果想更深地了解鲁迅,有一本杂文集必看,那就是《坟》,鲁迅的很多名篇都在这个集子里,如《文化偏至论》、《我之节烈观》、《论雷峰塔的倒掉》、《娜拉走后怎样》等。

鲁迅最深刻,也是最能体现鲁迅作品“底色”的集子,应该要数《野草》,就是那个枣树,算是一本散文诗集吧。但是,这个集子也比较晦涩难懂,文学性较强,文中有各种隐喻、象征,得静下心慢慢读。但如果只是兴趣,或者只想看看鲁迅的批判现实、描写“国民性”的文章,也可以不看。只不过,不看《野草》,就很难体会那种悲壮感。

这两个集子是整体质量比较高的,鲁迅其他集子里也有名篇,但比较分散,挑着看更好些。

鲁迅有些文章我觉得当今没太大必要深读,比如《集外集》里的一些杂文,因为鲁迅自己也说过,那时太年轻,许多观点都比较幼稚天真。现在,人们也一般讲《集外集》里的一些文章作为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一种史料来看待。

还有就是鲁迅后期去上海,写了一些文章跟人打笔仗,如果不是做研究,其实也没太大必要深读。

如果喜欢小说,那么《故事新编》不能错过。有不少人认为《故事新编》的文学性更高。

鲁迅成就最高的,其实还是小说,他的杂文胜在思想性,而他的小说,即便不考虑思想性,其艺术性也很值得深读。大众一般容易忽视鲁迅艺术上的成就,而单一强调他的思想性。鲁迅非常非常善于叙事,不止小说,叙事散文也非常好,朝花夕拾是代表。

所以,这取决于你的侧重点。如果你侧重于读鲁迅的文章来审视社会现状,重视鲁迅的观点、思想性和批判性,就多看看他的散文名篇。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那么,除了耳熟能详那些作品,我个人认为《坟》、《野草》、《故事新编》是必看必深读的。当然,二者之间不是完全割裂、对立的,只是看个人的需要。



欢迎关注订阅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今天有没有必要“深读”?这问题,在我看来,就好像问我们今天是不是还有必要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答案,不言自明,而且,要讲清楚,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先生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是无数中国人灵魂的呐喊。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
  • 回答
    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关于应试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歇。它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在教育的战场上纵横多年,但面对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挑战,其固有的优势是否依然坚挺,还是已经显露出疲态?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要说应试教育的优势,最直观的,也是它最能被大众接受的一点,便是其高度的标准化和公平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在现代海战的广阔图景中,亚音速反舰导弹,比如我们熟知的鹰击83(YJ83)、飞鱼(Exocet)、鱼叉(Harpoon)以及Kh35“天王星”等,它们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的用途和地位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导弹视为“过时”。它.............
  • 回答
    曼施坦因元帅,一个名字,一段历史,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精神图谱。人们提到他,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但除了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指挥,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静、坚定、又不失风度的“优雅”,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是许多人内心深处所向往的。那么,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活出曼施坦因元帅的那份优雅呢.............
  • 回答
    “财富”这个词,在咱们这年月,可不能光盯着银行账户里那几个数字看了。它早已脱去了单纯的金钱外衣,变得更加立体,也更贴近生活本身了。在我看来,当下的“财富”,那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拥有,它不仅仅关乎物质的充裕,更包含了精神的饱满、能力的强大、以及对生活有掌控感和选择权。首先,得说那最实在的物质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是把一块经典的璞玉放在了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看看它还能不能依然闪耀。如果周杰伦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出道,我的感觉是,他仍然会红,但红的程度、方式和被大众接受的路径,会和我们熟悉的那个时代有些不一样。首先,得承认周杰伦的“红”是多方面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他的成功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 回答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在当时的时代是否算“逆历史潮流”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简单来说,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逆历史潮流”的,但他的“逆”并非完全消极或不合时宜,而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1. 周礼是什么?2. .............
  • 回答
    AK47,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它不仅仅是一支步枪,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军事思想的具象化。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冷战初期,AK47的出现,无疑是在当时的世界军事舞台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设计理念和性能表现,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同代武器,真正做到了“领先时代”。要说AK47.............
  • 回答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芯片无疑是驱动这一切的核心引擎。而“摩尔定律”——那句预言了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约18个月就会翻一番的经典论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物理极限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不禁会问:集成电路工程师,这个与芯片生死相依的职业,会不会被时代无情地抛弃?答案是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话说当年,互联网上还充斥着一股“闪客”的狂潮。那时的我们,还在Dialup的吱吱呀呀声中,守着屏幕等待那并不算高清的动画加载完毕。这群用Flash制作动画的年轻人,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用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故事和生动有趣的画面,点亮了我们无数个无聊的夜晚。如今,二十年光景匆匆流逝,当年的闪客们,就像那过.............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士兵以其无畏和英勇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而到了二战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军队的表现与那个时代相比有所逊色,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失去了当年的血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血性”的有无,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军事和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勇猛”和.............
  • 回答
    隐私泄露,仿佛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个大数据滚滚向前、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在这股洪流中,更好地守护自己的信息安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法律、个人习惯,以及我们对“隐私”这个概念本身的反思。技术层面:筑牢数字世界的“防火墙”首先,我们得承认,技术是双刃剑。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不同游戏设定下玩家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差异,以及这种理解背后的社会文化隐喻。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冰汽时代:八小时工作制 ≠ 乌托邦的“进步”在《冰汽时代》这款游戏里,玩家扮演的是末日严寒中的城市管理者。游戏的核心是资源的争夺、秩序的维系以及人性的考验。当你选择实施“八小时工作制”.............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在《大宅门》这部经典电视剧中,槐花与杨九红之间的关系变化,确实是剧情中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刻画。槐花从一个敢于对杨九红表现出不尊重的丫鬟,摇身一变成为白景琦的小姨太太后,为何会对杨九红产生畏惧,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详细地剖析一下:一、 槐花丫鬟时期的心态和杨九红当时的地位 丫鬟的身份.............
  • 回答
    电影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影片,它们在上映之初并未获得市场认可,票房惨淡,甚至被视为赔钱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影响力逐渐被发掘,最终被誉为影史经典。这些案例往往也反映了市场审美、评论口味与艺术价值的延迟效应,以及一些大胆创新在当时可能不被理解的现实。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
  • 回答
    当兵在部队里找个女兵女朋友,这事儿啊,说起来,体验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军营里那一成不变的作息里,突然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当年在部队的时候,身边就有不少战友是跟女兵谈恋爱的,他们分享的那些事儿,我听了,也算是一种亲身经历了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秘密花园”的氛围。咱们都知道,部队纪律森严,特.............
  • 回答
    孙杨事件是个复杂的案例,牵扯到兴奋剂检测、运动员权利以及体育仲裁等多个层面。假设孙杨在当时确实存在违规服药的情况,那么从飞行检查这个节点开始,他当时最理想的处理方案,其实是一个多重博弈和风险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并为后续可能出现的听证会或仲裁争取有利局面。飞行检查当下的“最佳”处理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