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很勇猛,而二战时期没有了当年的血性?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士兵以其无畏和英勇的战斗精神闻名于世,而到了二战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法国军队的表现与那个时代相比有所逊色,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失去了当年的血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血性”的有无,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的历史、社会、军事和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得承认,“勇猛”和“血性”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而且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会因为胜利者的视角而有所偏颇。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军队,其军事上的辉煌成就,自然会被后世以更传奇、更富激情的笔触来描绘。士兵们的英勇表现,与拿破仑本人的军事天才、鼓舞人心的演讲以及对胜利的渴望紧密相连。

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的“血性”是如何炼成的?

1. 革命与理想的驱动: 拿破仑崛起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大革命不仅推翻了君主制,更激发了法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博爱等理想的狂热追求。许多士兵参军是为了捍卫革命成果,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法兰西。这种为了崇高理想而战的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超越个体的生死恐惧。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人民”和“国家”而战,这种使命感是极其强大的。

2. 拿破仑本人的魅力与军事天才: 拿破仑本人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军事家和激励者。他善于用简洁有力、充满激情的语言鼓舞士气,并常常身先士卒,出现在战场最危险的地方。士兵们对他的爱戴和崇拜,已经接近于一种宗教般的狂热。他们愿意为了拿破仑而出生入死。他懂得如何与士兵沟通,如何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战场上的小恩小惠,甚至是战场外的政治宣传,都使得士兵们对拿破仑忠心耿耿。

3. 战术和训练的创新: 拿破仑的军事战术革新,例如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快速机动、炮兵的集中运用等,使得法国军队在战场上常常能取得战术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取得,往往需要士兵们在极端的压力下执行复杂的命令,展现出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意志。士兵们经过严格的训练,能够熟练掌握武器,协同作战,而且对命令的执行有着极高的服从性。

4. 战争的性质与目的: 拿破仑时代的战争,很多时候是为了扩张领土、争夺欧洲霸权,或者是为了捍卫法国的革命成果。这种明确且带有侵略性的目标,虽然也有其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士兵们可能会因为对敌人的仇恨、对战利品的渴望,或者对光荣和荣誉的追求而英勇作战。而且,那时的战争不像二战那样,双方军队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规模,战场上的个体表现和英雄主义更容易被凸显。

5. 缺乏强大的外部制衡: 在拿破仑早期,欧洲的各国军事力量相对分散,且军事思想相对保守。拿破仑凭借其创新的战术和高效的组织,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种持续的胜利,也进一步巩固了军队的自信心和战斗精神。

为何到了二战时期,法国军队的形象有所不同?

1. 政治动荡与社会分裂: 二战前夕的法国,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政治体制不稳定,社会思潮复杂。一战的惨重伤亡给法国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许多人对战争感到厌倦和恐惧。在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国际联盟的效力以及是否应该主动出击等问题上,法国国内存在着严重的犹豫和分歧。这种内部的不确定性和缺乏统一的强大意志,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2. 一战的惨痛记忆: 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许多男性青壮年人口损失殆尽。一战的堑壕战和残酷的消耗战,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人渴望和平,对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心存恐惧。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使得法国社会在面对德国的崛起和挑衅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当年那种敢于冒险、追求胜利的魄力。

3. 军事战略的失误与指挥体系问题: 在二战初期,法国的军事战略仍然深受一战时期陆地战的影响,过于依赖静态的防御工事(如马奇诺防线),而对德军采取消息的战术(如闪电战)准备不足。这种战略上的僵化和对新军事思想的忽视,导致了法国在面对德军的快速突击时显得被动和不堪一击。指挥体系内部也存在沟通不畅、协同困难等问题,影响了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4. 士兵的动机转变: 拿破仑时代的士兵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理想、荣誉或直接的利益参战,而二战时期的法国士兵,虽然也肩负着保卫国家的责任,但战争的性质和技术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法国在战争初期迅速溃败,很多士兵可能在未能完全理解战况或来不及做出充分反应时就被俘,这也会影响人们对他们“血性”的评价。而且,二战也更加强调集体作战和炮灰的牺牲,个人英雄主义的空间相对减少。

5. 心理和宣传的差异: 拿破仑本人极其擅长运用宣传来塑造军队形象和鼓舞士气。而二战时期,虽然法国也进行了宣传,但其效果可能不如拿破仑时代那样直接和普遍。更重要的是,法国在二战初期的快速失败,已经在公众心理上造成了“缺乏抵抗力”的印象,这种负面评价也会放大对军队表现的审视。

6. 战争的规模和残酷性: 二战的规模和破坏力远超拿破仑时代。双方军队的装备、火力以及战争的智能化程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兵的“血性”虽然仍然是重要的,但更需要集体的协同、先进的装备和高超的战术来支撑。一旦这些支撑崩溃,个体再勇猛也难以扭转战局。

最后,我们需要谨慎地避免“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

即使是在二战时期,法国军队中依然涌现出无数英勇的战士,例如在阿尔萨斯战役、比亚里茨保卫战等战役中,法国士兵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抵抗运动的兴起,更是展现了法国人民不屈的意志。我们不能因为法国在二战初期战败就全盘否定其军队的战斗力。

重要的是要理解,所谓的“血性”并非一成不变的绝对属性,它受到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政治环境、军事技术以及个体经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士兵拥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和精神动力,而二战时期的法国则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将两者简单对比,忽视这些复杂的背景因素,就容易得出片面甚至不准确的结论。

总而言之,拿破仑时代法国士兵的勇猛,是理想主义、领袖魅力、军事创新以及特定历史时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二战时期法国军队的表现,则受到了政治动荡、历史创伤、战略失误以及战争性质改变等多方面的影响。这并非简单地是“血性”的丢失,而是复杂历史进程中不同面貌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没血性,是一战打完了一代青年,法国在前提上失去了长期高烈度战争的基础,同时二战德国人给法国资产阶级开出的条件相比鱼死网破好太多了,众多占领区在欧洲战役结束后也都承诺归还,因此投降对法国统治阶级而言是非常划算的选择。

而当法国的资产阶级向德国投降时,那些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法国人仍然在勇猛地战斗,法共领导的游击队在乡村和偏远地区破坏着德国人的统治,戴高乐在英美的支持下在北非建立了自由法国。一个阶级的投降与裹挟,不代表另一个阶级也心甘情愿投降。

user avatar

首先要借用一位用户的话:法国战役时间短但不代表烈度低。

@雪叔是只猫 已经举了很多例子,这里再补充一些:

5月18日 法军第1轻机械化师在若利梅茨部署了12辆索玛S-35坦克和一个摩洛哥猎兵连,这支部队将德军第5装甲师拖住了将近一天,德军为此损失了26辆坦克。

5月19日 法军第2装甲师2辆幸存的夏尔B1 bis坦克成功冲进朗德勒西,摧毁了德军50辆车后安全撤离。

5月20日 德拉特尔的法军第14步兵师在德军重武器渡过埃纳河之前,用装甲兵和第152步兵团的2个营打垮了德军步兵,并俘虏了800名德军官兵(这是法国战役中法军俘虏德军最多的一次)。

5月22日 法军第1轻机械化师的1个中队的11辆索玛S-35坦克以及1个营的摩托化步兵于当天17时对德军占领的蒙圣埃卢瓦村发动反击,法军不仅成功夺回村庄还俘虏了130名德军。

5月24日-25日 朗克托将军集结了法军第21步兵师一部,坚守布洛涅东部的中世纪城堡,在法军驱逐舰的炮火掩护下击退了德军于24日发动的两次进攻。德军第2装甲师的步兵被迫用云梯、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实施老式突击,法国守军一直坚持到25日8时30分。

6月5日 法军第5殖民地步兵师的5个连在大半天时间里阻击了2个德军装甲师,法军至少250人阵亡,数百人受伤。塞内加尔猎兵的抵抗引起了德军第7装甲师的恶行,他们在昂日和孔代福利屠杀了一批非洲士兵。

6月5日-9日 德军第9、10装甲师在进攻亚眠以南时,遭遇了法军第16、24步兵师的顽强抵抗。仅在6月5日一天内2个德军装甲师损失了多达135辆坦克和装甲车,其中第10装甲师只剩90辆坦克可用,有100辆坦克被击毁或触雷瘫痪。到6月8日,第9装甲师可用坦克仅有30辆,第10装甲师可用坦克仅有60辆。在5日的战斗中,德军第7装甲团遭遇法军第37师属炮兵团5连,战斗仅进行了几分钟,法军4门火炮全部被毁,32名炮手中有28人阵亡,不过该连成功击毁德军12辆坦克……

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user avatar

没有血性还是单纯只是没了解过而根据刻板印象得出的结论?

第3装甲师第41战斗坦克营主动以寡敌众

5月15日第3斯帕希骑兵旅在拉奥尔涅(La Horgne)村庄,以2门25毫米反坦克炮、4门迫击炮和11挺霍奇基斯机枪,迎战德国第1装甲师和第2装甲师,经过10小时奋战后全军覆没

5月18日,马奇诺防线左端拉费尔泰堡垒守军共107人,遭受德国第16集团军攻击,堡垒内全部法军士兵与军官无一人临阵脱逃,所有人在拉费尔泰堡垒内战死

5月19日的埃纳河大反攻,3辆夏尔B1 bis坦克击毁德军20辆坦克+9辆装甲车+26辆其他车辆,第152步兵团击退古德里安的进攻并俘虏800名德国官兵

5月20日德国第6装甲师攻击杜朗,杜朗守将乔治·鲁佩尔(George Roupell)率领第36旅的2个营顽强奋战,2营除鲁佩尔之外全军覆没,鲁佩尔设法逃出升天,在法国的被占领地上躲藏两年

6月7日法国空军第6战斗机大队奉命攻击福尔日莱索的德国摩托化纵队,本次行动仅有出身捷克的Svatopluk Janouch上尉生还

6月19日曼施坦因指挥德国第38军进攻卢瓦尔河后的索米尔,法国上尉夏尔·米雄(Charles Michon)率领索米尔骑兵学校560名学生进行防御,在48小时内多次击退曼施坦因的攻击,最后因弹药耗尽而失守,79名学生战死,32名学生重伤,15名学生轻伤,幸存者前往法国南部协助防守,德军在21日占领索米尔

6月20日德国党卫军骷髅师入侵沙赛莱(Chasseley),被法国第8殖民地师第25塞内加尔猎兵团击毙多人,而后塞内加尔猎兵团战败,骷髅师处决了147名塞内加尔猎兵

与上同一天,德国第198步兵师305团2营与法国第146要塞步兵团3连交战,法国士兵战败被俘后遭到德国士兵屠杀

还可以举出更多例子,就是不知道法国士兵要死多少人才能被人认为有血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