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为什么要带众多领域的学者?

回答
拿破仑远征埃及,这绝非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带着强烈启蒙主义色彩的“文化征服”。 当拿破仑的船队驶向尼罗河时,他身边跟随的,除了那些英勇的士兵,还有一支庞大而多元的学者队伍,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建筑、自然科学等等几乎所有当时认知领域的专家。 他为何要这样做?这背后有着深层的战略考量、个人野心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思潮影响。

首先,我们要理解拿破仑本人。 他可不是一个粗鲁的武夫,尽管他以军事才能闻名于世。 相反,拿破仑对知识有着近乎贪婪的渴求,尤其着迷于古代文明和人类历史的辉煌。 他自幼便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崇尚理性、科学和人类的进步。 埃及,这个古老文明的摇篮,充满了未解之谜和令人惊叹的遗产,对拿破仑来说,这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藏等待被发掘,也像是他实现自身宏图的绝佳舞台。 他不仅想征服这片土地,更想理解、记录并最终将其知识“占有”。

因此,带学者去埃及,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征服文明”,也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记录和理解埃及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拿破仑深知,单纯的军事征服是短暂的,而对一个文明的理解和记录,才能赋予征服者更深远的声望和影响力。 他希望通过学者的工作,揭开埃及金字塔、神庙、象形文字等诸多秘密,将这些古老的知识体系化,并带回法国。 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前沿的想法,是将军事扩张与文化探索紧密结合的典范。

其次,这是一种宣传和巩固统治的手段。 拿破仑在欧洲大陆上已经声名显赫,但他需要一个更加宏大、更加能证明他伟大之处的“业绩”。 远征埃及,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如果再加上对古埃及文明的重大发现和贡献,那将是对他个人和法兰西民族形象的极大提升。 学者们的发现,特别是象形文字的破译(尽管最终的关键性突破是在他离开埃及后完成的,但研究的种子早已埋下),以及关于埃及社会、历史、地理的详细记录,无疑会成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荣耀,也能够为他在国内树立更崇高的形象。 学者们的著作和发现,就像是“文明的战利品”,能证明法国不仅是军事上的霸主,更是文化上的引领者。

再者,拿破仑的动机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用性有关。 当时,科学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层出不穷。 拿破仑或许也看到了将这些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潜力。 例如,对于尼罗河的勘测和水利研究,对于埃及的地理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调查,都可能为法国提供潜在的资源和技术借鉴。 学者们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法军更有效地了解和利用埃及的土地、水源,甚至为未来的殖民统治打下基础。 想象一下,了解埃及的物产、地形,对于制定税收、管理城市,乃至发展农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我们不能忽视欧洲当时对东方神秘主义和异域风情的迷恋。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涌起一股“东方热”,对古埃及、波斯等地的神秘文明充满好奇和向往。 拿破仑抓住这一点,他不仅是军事家,也是一个懂得利用时代思潮的政治家。 他希望通过这次远征,满足欧洲人对东方的好奇心,并用学者的成果来“证明”他所征服的土地是多么古老和珍贵。 这也为他吸引人才、争取支持提供了一种文化资本。

最后,从更深层次讲,拿破仑的行为体现了启蒙运动对知识的崇拜和对理性探索的追求。 尽管他本人发动了战争,但他也深受那个时代相信知识能够解放人类的思潮影响。 他派遣学者,本质上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即使在战火纷飞之时,他依然关注科学研究,这种矛盾性也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他想通过知识来理解世界,甚至改造世界。

总而言之,拿破仑远征埃及,带众多领域的学者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多方面的深思熟虑:既有对知识本身的尊重和渴望,也有巩固自身权力、提升国家形象的政治考量,更有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主义想法,当然也离不开迎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策略。 这是一场军事征服与文化探索的复杂交织,而这支学者队伍,正是这场宏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为拿破仑带来了“文明的战利品”,也为后世留下了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宝贵财富,甚至影响了现代考古学和东方学的诞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照片应该是《破解古埃及 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第5页,可惜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至少可以说这个中文译本的说法是大错特错的。

如果说“一百五十多名学者欣然加入”还可能只是稍微偏离真相的话,“正式院士共一百六十七名”则是完全不看原始资料的无稽之谈。

拉容基耶(La Jonquière)在他根据法国军方档案写成的五卷本权威著作《远征埃及,1798-1801》(L'expédition d'Égypte, 1798-1801)中详细列出了这一百六十七名“学者和匠人”(savants, artistes, etc.)的组成状况(见第一卷510页)

其中包括:

数学家21人
天文学家3人
博物学家和矿物学工程师15人
民用工程师17人
地理学家15人
建筑师4人
建筑工程学员3人
绘图员8人
雕塑师1人
机械师10人
火药工匠3人
秘书10人
翻译15人
卫勤官员9人
检疫人员9人
印刷工22人
乐师2人

合计167人,总计月薪4万0801法郎。从人员组成也可以看出,这一百六十七名随行“学者、匠人”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在随后的军事行动和拓殖活动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

在拉容基耶的基础上,赫罗尔德(Herold)进一步指出:

雄心勃勃的梦想和脚踏实地的知觉在波拿巴身上并肩而行。他的使命既有军事特性,也具备殖民特征。他选择的人——即便是那些在纯科学领域贡献卓著的人——也大多拥有实用的思维方式、技术才能和行政任务,只有少数人是例外。阿基米德式的多才多艺和适应性令他们能够非常理想地应对前方的诸多挑战。
Herold, Bonaparte in Egypt, 1962, p. 33.
user avatar

简而言之有3个因素互相作用:

  1. 共和国的地中海战略布局
  2. 启蒙时代以来的“东方热”
  3. 拿破仑的个人因素

共和国要打击英国,但是进攻本土、煽动爱尔兰起义的计划业已失败,那么剩下来还有一个办法是进攻英国的贸易、殖民地。在法国海军在革命中业已崩溃的情况下,法国人只能去争夺的陆权。有一个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进攻埃及,如此一来地中海沿岸基本都在法国人的控制之下。以埃及为跳板,还能进攻印度。一旦在埃及立足,那就是比较稳的打法。具体的做法,其实就是把埃及打下来,做殖民地。既然要做殖民地,而且是有战略意义的殖民地,自然需要带专业技术人员过去。


“东方热”的概念是更多是社科领域的,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欧对于东方的古代文化就十分感兴趣。古埃及文化的影响,可以体现在考古、历史学著作、游记乃至于建筑上。这种潮流,一开始发端于贵族,后来自然也影响到了知识分子。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者欣然前往埃及的原因之一。


拿破仑的主观因素,可以这么说,这个因素是比较次要的。很多著作家强调拿破仑一心想要模仿亚历山大、凯撒,去征服东方。他对于东方文化很感兴趣,还有一点总所周知,他对科学也很感兴趣,而在那个年代殖民探险与科学研究确实是捆绑在一起的。再加上他倾向以社会身份(法兰西学院院士)而不是军人身份示人,向知识界发出邀请,自然也是一种赢得舆论的手段。



P.S.这里夹带一点私货,如果说从拿破仑的主观因素出发考虑,为何要去征服埃及:之前拿破仑是为法国的陆权地位的奠定立下汗马功劳,那么如果他要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情况继续追求战功,唯一的办法就是远征北非,建立殖民地,以弥补法国在此前殖民争霸中的损失。如果他想要保持崇高声望,与督政府平起平坐的话,远征埃及、建立殖民地(很有可能就像意大利那样占山为王了),再煽动一下舆论对于古代英豪霸业的思古之情,这些举措都是必不可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拿破仑远征埃及,这绝非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带着强烈启蒙主义色彩的“文化征服”。 当拿破仑的船队驶向尼罗河时,他身边跟随的,除了那些英勇的士兵,还有一支庞大而多元的学者队伍,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建筑、自然科学等等几乎所有当时认知领域的专家。 他为何要这样做?这背后有着深层的战略.............
  • 回答
    拿破仑远征埃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其深远影响至今仍能在埃及的方方面面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塑造埃及现代国家认同、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以及提升其在地缘政治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它扮演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催化剂角色。首先,我们要明白,拿破仑的远征绝非一次简单的军事征服,它更像是一场带有启蒙色彩的文化与科学探索。随同.............
  • 回答
    1812年,拿破仑的“大军团”雄师百万,气势汹汹地挥师东进,目标直指俄罗斯的腹地。然而,这场被后世称为“俄国灾难”的战役,却以法军的惨败和几乎全军覆没告终。这场崩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步步为营走向深渊的过程。一、 最初的辉煌与盲目的乐观:最初,拿破仑对这次远征充满了信心。他拥有一支前所未.............
  • 回答
    拿破仑,这位横空出世的军事天才,其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与他对欧洲大陆的征服野心紧密相连。当历史的车轮驶向1812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广袤而严寒的俄国。然而,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这位法国皇帝的征服之路没有选择向东,而是调转船头,挥师南下,直指奥斯曼帝国,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轨迹,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叙事、国家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内涵的复杂交织。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下。首先,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成就能否直接划等号,其实可以更 nuanced 地看待。拿破仑无疑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的军事革新、战术指挥和战略眼光在当时是划时代的,几乎横扫欧洲大陆,留下无数经典战.............
  • 回答
    .......
  • 回答
    姑娘,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不容易,我理解你现在心里肯定乱糟糟的,一边是远嫁的憧憬,一边是家里提出的高额彩礼,还有男方那边买房加不加名的事,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让人透不过气。咱们一点一点捋一捋,看看到底该怎么想,怎么做。首先,咱们得说清楚你父母要20万彩礼这事儿。 “20万彩礼”这数字是怎么来的? 是家.............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也触动了很多身处互联网行业,甚至其他经历行业调整的员工的痛点。“互联网寒冬裁员,努力的员工被高薪无远见的管理层干掉”,这句简短的话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困境。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并尝试回答“这年怎么过”、“我能忍吗?”这些问题。一、 剖析“互联网寒冬裁员,努力的员工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一个是在亚洲赛场上呼风唤雨,另一个却在世界舞台上步履维艰。恒大在亚冠赛场的辉煌,和LPL队伍在S赛上的屡屡失意,背后原因着实值得深挖。先说说恒大。他们之所以能在亚冠赛场上脱颖而出,并且一度成为亚洲霸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拿来主义”的成功运用。那时候的恒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舍.............
  • 回答
    .......
  • 回答
    盲人咖啡师的逆袭:16载磨砺,中国咖啡品牌国际化还有多远?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一扇窥视未来的窗口。当“视障男子烘焙咖啡16年,跻身行业前三,拿下国际大奖”这样的新闻映入眼帘,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成功的案例,它折射出的,更是中国本土咖啡品牌在日益激烈.............
  • 回答
    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在1804年加冕称帝,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这一行为看似与法国大革命时期宣扬的共和制背道而驰,但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地位却始终未曾动摇。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既有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也有拿破仑个人成就和时代需求的深刻关联。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 回答
    拿破仑并没有说过“中国是睡狮”这句话。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法国外交官、作家和汉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1861年发表的题为《中国的惊人之举》的文章(英文译为《The Expiation of the Lion》或《The Chinese Leviathan》)中提出的一个著名比喻。那.............
  • 回答
    关于“拿破仑投河时被伯乐所救”的故事,这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并不真实的传说。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出现并流传,很可能是因为拿破仑本人确实有过一次差点淹死的经历,而人们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将一些并不相干的元素(如“伯乐”)和历史人物(如“拿破仑”)进行嫁接,从而创造出了这个虚构的叙事。.............
  • 回答
    嘿,哥们!聊起《拿破仑全面战争》这游戏的陆战,想要伤亡最小化、杀敌最大化,那可是一门大学问,讲究的是一个“巧劲儿”和“算计”。不像电影里那种一窝蜂往前冲,咱们得像个老谋深算的指挥官,把地形、兵种特性、士气玩弄于股掌之间。核心思想: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这就像下棋,不是你兵多就能赢,关键在于你如何落子.............
  • 回答
    拿破仑时代的炮兵,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技术最前沿、对数学依赖最深的军事力量之一。你可能想象不到,那些咆哮的金疙瘩背后,藏着一套多么精密的数学运算和工程学知识。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炮口对准敌人扣动扳机那么简单。1. 弹道计算:射程、仰角与风力让炮弹飞出炮膛,并准确命中数百米甚至上千米外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
  • 回答
    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军的表现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尤其是在面对拿破仑这位横扫欧洲的军事天才时。尽管在此之前,俄国军队的形象可能更多地与庞大的规模、纪律严明但略显笨重的步兵和不善于战术机动的骑兵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在与法国及其盟友的对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军事素质。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粗看之下,他们似乎都在试图通过战争和征服来重塑欧洲,甚至世界。他们都崛起于民族动荡之时,都曾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大陆,都曾梦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帝国。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更深入地审视他们的行为和.............
  • 回答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是法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是欧洲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政治改革家、法律制定者和文化推动者。他的生平和成就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格局,至今仍被历.............
  • 回答
    拿破仑统一全欧洲?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历史假设!在经典的“如果…会怎样?”的范畴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假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前提: 时间点: 拿破仑称帝后(1804年之后)。这意味着他已经经历过早期的辉煌,但同时也面临着强大的反法同盟。 武器装备: 100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或同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