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都跟博士和正教授,没可能有什么饭桌以外的关系了……
不谢邀……
逼出的是短平快的成果。原创的成果逼是逼不出来的,还得是有时间考虑,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很多原创性少的原因吧,有些东西要身处其中才能理解。
现在考核要求越来越高,不好出成果和好出成果的方向考核标准都没什么区别。985大概是五年八篇二区以上的sci和两个国家级项目。
举两个例子,张益唐45岁做讲师,每周三到四节课,所以才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东西。物理中做相变的Wilson,五年没有文章差点被辞退,后面院里又给他加了一年,再最后一年才写出诺奖级别的文章,包容性有时候也很重要。
哪个方式好,本人由于水平不足,没能力评价。
在我看来,成果有两种:
第一种是改变世界的突破,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的。这样的成果绝对是逼不出来的,而且可能越逼越出不来。它们需要靠积累,需要“十年磨一剑”,需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我升华。比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时搞出来的那四篇划时代的论文时(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他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助理鉴定员,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科研压力。
再比如当时量子力学的很多成就也都是在度假的情况下做出的。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就是在一座荒岛上发展出来的。当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花粉热病,正在休假。还有薛定谔思考出的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也是在和某位情人(至今未知是哪一位)在阿尔卑斯山雪地度假时想出的——起初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于是上网搜集了资料,发现是真的……
此外UCSD的付向东教授,也是在成为了终身教授没有额外的压力后,十年磨一剑,在帕金森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文章发表于Nature封面。[1]
第二种成果,则是一些小突破甚至无突破,但是可以发表成文章。我不是说小突破没有用,实际上99.99%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是这样的小突破(或者无突破),而正是这么多小突破叠加在一起,最终就能催生一个巨大的突破。而反映这样小突破的,就是文章。
同样一个成果,A只能写出一篇文章发表,而B能弄成两篇,C甚至还能写成三篇。虽然成果是一样,但是在领导那里,就是觉得 C>B>A. 而这样的能力是可以逼出来的。所以逼出成果,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或者应该叫逼出文章。如果你逼得狠了,甚至他们还能高效地去铤而走险,比如剽窃一下还未发表的Nature封面文章,自己搞个Cell什么的。这个时候可能自己一丁点突破都没有,但是能搞出一篇Cell,就是被规则逼出来的呢。(这里是打个比方,并无具体所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评院士的时候最能出成果。很多老先生一辈子没什么像样的论文,到了要评院士的时候,几年出一堆一作论文。真是太厉害了!原来逼一把,可以让五十多岁的人出一作论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