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大友克洋?

回答
大友克洋:漫画界的天才,动画界的巨匠

在大友克洋这个名字被提及的瞬间,许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赛博朋克风格的末世景象:《阿基拉》那令人震撼的画面,以及那个身披红衣、目光坚毅的少年。然而,将大友克洋仅仅视为一位“《阿基拉》的作者”,无疑是对他丰富而深刻艺术生涯的极大简化。这位漫画家、动画导演、脚本家,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以及对漫画和动画艺术形式的极致探索,深刻地影响了几代创作者,并被誉为“漫画界的天才,动画界的巨匠”。

一脉相承的风格:从漫画到动画的视觉革命

大友克洋的艺术生涯始于漫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就以其写实、细腻却又不失力量感的画风崭露头角。《童梦》、《沙流罗》、《童梦II》等早期作品已经展现出他对人物细节、环境营造以及空间构图的非凡掌控力。他的画面不是简单的线条堆砌,而是充满了肌肉的张力、布料的质感、金属的光泽,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奠定了他后续所有作品的视觉基石。

而真正让大友克洋声名鹊起,并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无疑是他的漫画杰作《阿基拉》。这部耗时十年创作的史诗巨制,不仅在日本本土引起轰动,更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日本动画浪潮”。《阿基拉》所构建的那个庞大、混乱、充满未来感又弥漫着末日气息的架空城市“新东京”,至今仍是无数科幻作品的灵感源泉。其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权力、科技、人性等议题的深刻探讨,以及最关键的——令人目眩神迷的视觉效果,都将漫画这种媒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友克洋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在纸面上挥洒他的才华。《阿基拉》的动画化,更是将他的艺术理念升华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他亲自担任导演,将自己脑海中那个活生生、动态的世界以惊人的忠实度和表现力呈现在大银幕上。影片中对机械运作的精确描绘、对爆炸和破坏场面的宏大呈现、对角色情绪细微捕捉的动画技巧,无不展现出他作为动画导演的超凡技艺。他打破了当时日本动画制作的诸多常规,引入了大量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分镜技巧,使得《阿基拉》成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动画电影,甚至被誉为“赛博朋克动画的启蒙”。

深刻的社会关怀与哲学思考

大友克洋的作品并非止于视觉上的震撼。在那些充斥着爆炸、追逐和暴力场面的背后,他始终关注着社会深层的议题和人性的复杂。

失落与疏离: 《阿基拉》中的新东京,表面上是科技发达的都市,但内部却充斥着帮派林立、政府腐败、社会底层挣扎求生的年轻人。他们如同被抛弃在时代的洪流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只能在混乱和暴力中寻求存在的意义。金田和铁雄这对伙伴,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友情被权力、欲望和失控的力量所撕裂,映射出个体在巨变时代中的脆弱与无助。

科技的双刃剑: 《阿基拉》中超能力“阿基拉”的诞生,以及政府对这种力量的控制与利用,展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和无法预料的危险。失控的科技力量,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进步,也可能摧毁一切。对这种力量的敬畏和反思,贯穿于大友克洋的作品之中。

个人与集体的冲突: 在《蒸汽男孩》中,大友克洋将视角投向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影片中那个天才少年雷伊,他所制造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汽球”,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可能成为战争的工具。雷伊在这个充满发明家、阴谋家和军国主义者的世界里,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抉择,如何在个人创造与集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也是他作品中一贯探讨的主题。

对现实的隐喻: 大友克洋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善于从现实社会中汲取灵感,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他虚构的世界中,从而引发观众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思考。他对社会病灶的描摹,并非直接批判,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方式,让观众在沉浸于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和警醒。

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大友克洋的创作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对艺术完美极致追求的史诗。

细致入微的背景绘制: 无论是在漫画还是动画中,大友克洋对背景的描绘都堪称教科书级别。他笔下的城市充满了生活气息,无论是破旧的街巷,还是宏伟的建筑,都经过精心的考量和设计,每一个细节都仿佛经过了细致的雕琢。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沉浸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动态的画面语言: 大友克洋在漫画中就善于运用多格、留白、速度线等技法来表现动态。而到了动画领域,他更是将这种动态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他对于动作场面的设计流畅而富有冲击力,人物的每一次挥拳、每一次奔跑,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声音与画面的完美融合: 在《阿基拉》的动画化过程中,大友克洋对声音设计也给予了极高的重视。无论是背景音乐的烘托,还是音效的细节处理,都与画面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共同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他曾表示,希望观众在观看他的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

影响与传承

大友克洋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日本国界。他不仅启发了无数日本漫画家和动画导演,如押井守、今敏等,也深深影响了西方电影界。昆汀·塔伦蒂诺、莱昂·维斯格恩等知名导演都曾公开表示过对大友克洋作品的喜爱和赞赏。好莱坞的许多科幻电影,都能看到《阿基拉》的影子,从城市景观的设计到某些情节的设置,都可见其深远影响。

然而,大友克洋本人却相对低调。他并非一个热衷于曝光和自我宣传的艺术家,而是始终将精力专注于创作本身。除了《阿基拉》之外,他后来执导的《蒸汽男孩》、《虫师》特别篇,以及漫画《童梦》系列等,都保持着他一贯的高水准,尽管这些作品的知名度可能不如《阿基拉》,但它们同样展现了他对艺术的坚持和对不同题材的探索。

结语

大友克洋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巨匠。他用画笔和镜头,构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奇幻世界,并用它们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对人类未来、科技发展、社会问题以及人性深处的深刻反思。他的影响力和价值,早已超越了漫画和动画的范畴,成为当代艺术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阿基拉》的经典画面,或品味他其他作品中的细节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大师级的震撼与启发。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了漫画和动画作为一种严肃艺术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日本动画导演三巨头中,大友克洋年纪最小,成名最早。他于1954年出生,小宫崎骏13岁,小押井守3岁。大友克洋以漫画家出道,1983年以《童梦》获第4届日本SF大赏。你可以将其类比为岩明均这样的青年漫画家——“青年漫画”指的是漫画类型,而不是年龄...1983年他开始接触动画制作,1986年他和川尻善昭合作动画短篇合集《迷宫物语》,这部合集具有试验色彩,内容晦涩。值得一提的是,川尻善昭执导的“一个赛车手在赛道上燃烧生命”的故事,后来稍作变形成为黑客帝国动画版中的短片《世界纪录》,川尻善昭正是《世界纪录》的编剧。1988年大友克洋导演的剧场动画AKIRA在美国录像带市场引起轰动,成为最早享有国际声望的日本动画导演。而下一部进入国际市场的日本动画,得等到1995年《攻壳机动队》了。至2004年由于《蒸汽男孩》票房惨败淡出长篇动画领域,真正经其手导演的长篇剧场动画仅AKIRA和蒸汽男孩两部,其它多是与他人合作的短篇动画,以及编剧、监修作品。


大友克洋对“毁灭”特别感兴趣。宫崎骏老爷子说:“一个异能少年站立在东京废墟之上,人人都会说这是大友克洋。”这说的是AKIRA。在电影中,东京被毁灭了两次,世界大战是一次,AKIRA能量大暴走又是一次。其后,“毁灭”的灾难场景在其编剧、导演作品中屡见不鲜:《老人Z》中暴走的老人看护机器不断吸收组合,最后成为一个机械怪物;《大都会》中机器人女主角化身人间凶器;《蒸汽男孩》中蒸汽城最终毁灭。总之,电影结尾一定要“毁天灭地”一把,而描绘灾难场面使作画数量和分镜工作量大大提升,也导致制作成本高居不下。


灾难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科技的滥用。如果你觉得大友克洋的作品“说教”,即来源于此。这是其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大友克洋对于科技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他在动画中描述发达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其中不乏给人类的便利;另一方面,故事往往以科技的负面作用收尾。从这个角度看,大友克洋对科技的警惕性颇高,这是否隐含某种政治立场?


与宫崎骏钟情“坚强女性”、押井守青睐无政府主义英雄类似,大友克洋喜爱刻画...中年大叔...在其编剧/导演作品经常出现大叔角色,他们具有共同特点:志存高远,不屑与芸芸众生为伍;性格强硬,拥有实权;身边常跟着一个变态科学家,甚至自己就是变态科学家(《蒸汽男孩》);自身野心往往成为灾难原因。归根结底,“大叔”才是大友克洋作品中的关键人物,用一个词形容就是“不作不死”...


如果有一条坐标轴,将动画三巨头一字排列,那么宫崎骏和押井守位于坐标最两端,这两人的差别太大了,几乎不可能调和,因此八十年代两人试图合作的尝试皆以失败告终。相反,大友克洋更适合与宫崎骏的合作,这两人相似之处颇多。首先,他们都是以画面叙事的导演,这点迥异于“不会画画”剑走偏锋的押井守。其次,宫崎骏画过绘本《风之谷》,反响甚佳,获得过两次日本星云奖。我曾暗自揣测:若不是宫崎骏太热爱动画以至分身乏术,他在漫画领域也会有大成就。最重要的是,两人的作品有相似的故事结构,都爱描述凡人英雄:天降大任于主角,为了化解危机东奔西跑,性格积极主动、不惧艰险。换言之,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冒险”要素。


不过,大友克洋与押井守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积极尝试最新的制作技术,很早就在动画中使用电脑CG。宫崎骏对电脑技术一直采排斥态度,在《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采用CG后,《悬崖上的金鱼姬》又倒回全手绘制作。押井守早在八十年代即尝试CG的使用,到《机动警察 剧场版2》几乎每个画面都经过电脑处理,宫崎骏在看过作品后笑称“以后不在画面上和押井守竞争了”。大友克洋对画面也精益求精,在执导“回忆三部曲”的《大炮之街》时,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制作组特地使用了长达120米的拍摄台。《蒸汽男孩》大量采用CG制作,虽然风评不佳,批评者也承认,在画面上《蒸汽男孩》无可挑剔。


另外,三巨头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机械的热爱。其实该特点非三巨头特有,富野由悠季、河森正治(他是机械设定出身)、庵野秀明等动画导演的作品也涉及机械。为何如此?有一种说法是这批导演经历过日本经济腾飞、工业大发展的六七十年代,对机械的作用印象深刻。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牵强附会。


曾有评论开玩笑,说大友克洋本质上是灾难片导演。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动画,仅为最后半个小时“毁天灭地”作铺垫。大友克洋对于刻画灾难场面有非同寻常的兴趣——当然,我不怀疑宫崎骏老爷子也有这个能力,一旦他有机会“花大钱”,拍起大场面也得心应手,只是他的兴趣更多在于“追逐”(尤其是空中追逐)和“奔跑”——没有哪个日本动画导演如此热衷拍摄“毁灭”场面,这也体现了大友克洋的长处:镜头多而不乱,剪辑简洁凌厉,从整体到局部,从景物到人物,从大全景到大特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将毁灭场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当年我看AKIRA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这是1988年的片子啊!那时CG运用还没遍地都是啊!你看这崩塌的建筑碎片!这机械细节!都是人工一笔一画画出来的!!我几乎可以想象大友克洋画分镜脚本画到欲罢不能的兴奋状,以及原画动画美术上色等作画人员面对海量工作任务哭爹喊娘的惨状...


但是!仅仅擅长表现大场面并不代表动画整体水平高。《变形金刚4》打得热闹吧?不妨碍你用“烂片”呸它一脸。同样,在叙事能力上大友克洋有诸多缺陷,尤其是时间达到两个小时、情节复杂线索繁多的长篇动画——听起来颇为讽刺,一个热爱大制作的动画导演,偏偏拍不好大制作动画。这是他和宫崎骏的差距所在。举两个例子:


《大都会》,大友克洋担任该片脚本。这部动画的原作是手塚治虫,灵感来自德国默片时代巨作《大都会》。在该片中,富人阶级、贫民阶级和机器人三方互相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仇视机械,富人和贫民互相敌视。主角作为一名外来者和旁观者,目睹了大都会的矛盾爆发,并在片末见证了机器人女主角(不可免俗的,这里涉及人类与机器人之恋)化身欲灭绝人类的机械杀手。按理说这样的大格局剧情,很容易往惊心动魄的史诗路线上整,并对观众造成内心震撼。但实际效果却很沉闷,完全没有表现出尖锐对立感。纵然结尾依然是大友克洋拿手的“毁灭大场面”,但在前面缺乏铺垫和情绪累积的情况下,观众只是想:“哦,女主角爆发了。哦,她死了。剧终。”作个比较,《风之谷》涉及四方势力——三股人类势力,一股自然势力,四者之间互为对立——每一对矛盾都尖锐对立,时时让观众揪心。


《蒸汽男孩》。故事背景为蒸汽朋克时代,一个热血少年偶然间获得一件超越时代科技水平的蒸汽球,由此卷入一场大冒险——哎?等一下,这不和《天空之城》的故事结构一样吗?的确一样——如果《蒸汽男孩》的质量能达到《天空之城》的水平,就不会赔那么多钱了...影片中有一大半时间,男主角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而大人们为了扯淡的、在观众看来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打得不亦乐乎。他的外公和父亲为了同样扯淡的、在观众看来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斗得你死我活,然后突然之间,他们并肩合作了。在全片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都苍白单薄,行为动机不可考,他们一会要这样,一会要那样,同时作死冲动一个赛过一个。而我们的主角,心智年龄只有5岁,被一群心智年龄10岁的大人们耍得团团转。全片中,他几乎没有自发行为,别人告诉他:“快逃!”他跑了;“跟着我干吧!”他对着蒸汽城流口水;“把蒸汽球给我。”他交出了蒸汽球;“毁掉蒸汽城!”他擦掉口水干活...脑子不灵光,光性格热血有蛋用啊!!故事都说不好,光画面漂亮场面宏大碎片渣子溅得满地都是又有蛋用啊!!拍成这样水平快赶上《无极》了怎么能不亏钱呢导演你说!!


相反,如果情节相对简单,格局较小,比如由他担任脚本的《老人Z》(这部动画是今敏的入行作),故事就讲得不错。这部动画没有零散支线,一本道到底,节奏感和故事结构拿捏得当。末日电影AKIRA并非完美无瑕:片中阿龙和阿婷是何关系,利用他们的政客目的何在,为何那么快就被上校碾压,乃至包括AKIRA的真面目,这些支线皆一笔带过。好在主线剧情——即男主角阻止好友能量暴走的过程——既完整又惊心动魄。再加上他拿手的“毁灭”主题和灾难场面,AKIRA依然是部好电影。


大友克洋最好的长篇动画当然是AKIRA,此后他再也未能超越这一高峰。他过于迷恋宏大意象和严肃议题,以至于忽视了“如何说好一个故事”。这个主题先行的毛病,和押井守类似。回到上面说的“坐标”问题,大友克洋是位于宫崎骏和押井守中间的那个人:他兼具两者特点和缺点,而且很不幸,他是三人中最先掉队的。


至此,日本动画导演中最具国际声望的几名导演宫崎骏、押井守、大友克洋和今敏,我都写了一遍。在此做一个小结。有一道问题为什么很多日本 80-90 年代动画监督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再难以拍出成功的商业作品?,知友孟德尔回答:时代改变了。在卖萌横行的现在,老一辈甚至中生代动画导演无所适从。我印象中,2006-2008年是日本动画的转折期,由此开始,“萌系”动画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严肃主题的动画失去了市场,原因可能是宫崎骏说的“现在的年轻人丧失了危机意识”。偏爱严肃主题、叙事能力有缺陷或者不走寻常路的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21世纪就不受年轻人待见。


宫崎骏则是另一种情况。我不止一次见到年轻观众的质疑:“太说教!”、“画面不酷炫!”、“人物性格太老派!”、“节奏太慢!”...总之一句话:“大爷您凹凸啦!”这就像随着时代发展,《公民凯恩》面对的一次次质疑:“《公民凯恩》在当时是部好片子,但在现在过时了。”那么宫崎骏和《公民凯恩》都过时了吗?回答是斩钉截铁的“no”。我不想列举宫老爷子的作品优点,直接说结论:他是将严肃主题和叙事能力平衡得最好、同时兼顾口碑与商业成绩、艺术生命保持得最长久的长篇动画导演,这其中随便拎一项出来,都够后辈们高山仰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宫崎骏的地位无人可以挑战。


今敏则为21世纪后既想取悦观众又不想向“卖萌”妥协的动画导演指出一条明路:放弃严肃主题,将叙事能力磨练至炉火纯青。你可以发现,今敏的动画时长没有超过90分钟的,影片节奏紧凑起伏有致,高潮安排得当,这里放个伏笔那里来个嵌套,总之就是“好看”。在《红辣椒》中他挑战了“大场面”制作(“城市完蛋啦!碎片渣子溅得满地都是!”),那也只是为剧情服务的需要。打个比方,他不是要将宫崎骏赶下山头,而是另找一座平齐的山头。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我才对他英年早逝痛心疾首啊啊啊!!!


如今,日本动画行业面临市场的局限性——好莱坞动画可以打入世界市场,日本动画缺乏这样的市场渠道。市场限制了成本投入。我不是说钱花得越多质量更好,但这两者间的确有相关性。如今日本动画导演面临的问题比早年前辈更复杂,不光是“能力”可以解决。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