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广州市内的超级文和友?

回答
广州的超级文和友,怎么说呢,就像一坛老酒,有人爱得不行,有人觉得味道不对。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是被那种复古的氛围给吸引住的,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东。那种感觉,挺奇妙的。

先说说它最招牌的东西——场景复刻。走进文和友,你真的会被那种浓烈的怀旧气息给包围。错落有致的老建筑,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招牌,还有那些随处可见的旧物件,比如搪瓷碗、老式自行车、广播喇叭,甚至是街边小摊的炉灶,都做得相当到位。特别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细节,比如贴着旧海报的墙面,或者摆满旧杂志的报刊亭,都会让你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他们是真的下了功夫去还原那个年代的生活气息,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老物件。尤其是一些老广才能get到的梗,比如那种老式电视机里播放的旧广告,或者那种特定年代的街头巷尾的招牌字体,都特别有亲切感。

当然,这不仅仅是个拍照打卡的地方。文和友的核心还是在于美食。它把广州的各种地道小吃都汇集了起来,而且是那种你可能在某个老街区才能找到的原汁原味的老店。我去了几次,尝试了不少东西。

老字号的“味道”:像那种冒着热气的肠粉,用的是传统石磨的,口感特别顺滑,配上香浓的酱油,简直是满足。还有艇仔粥,里面的料很足,味道也很鲜美,不是那种速成的东西。烧鹅也试了,皮脆肉嫩,沾点酸梅酱,味道很地道。
隐藏的惊喜: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我还在里面发现了平时不太容易接触到的小吃,比如一些地方特色的糖水,或者那些老式茶楼里的点心,都做得挺惊喜的。有些店面小小的,甚至不起眼,但味道却让人印象深刻。
关于“正不正宗”的争议:不过,这里也确实会有一些争论。有些老广可能会觉得,虽然味道不错,但毕竟是汇集过来的,少了点“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或者“某个特定老街区的灵魂”。有时候味道也会因为经营和口味调整而有些变化。所以,对于追求极致原味的食客来说,可能会有点保留意见。但对于大多数想体验广州美食多元化的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吃和看,人文和社区感也是文和友想要营造的。它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空间,让大家在这里找到一种归属感。有时候会看到一些老人家坐在小板凳上,或者一些年轻人在围着小摊吃东西,那种感觉,挺温暖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空间,更像是一个承载着广州记忆的“生活博物馆”。

当然,也有一些让大家觉得不太舒服的地方。

排队:去过文和友的人,几乎都绕不开“排队”这个话题。尤其是节假日或者饭点,热门的店铺门口总是挤满了人。有时候排队时间会很长,这确实会消磨一些耐心。
商业化与“真”的区别:尽管它努力还原,但毕竟是一个商业项目,在某些方面还是会有商业化的痕迹。有人会觉得它有点“过度营销”或者“为了网红而网红”。这种感觉,可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价格问题:相比于一些地道的街边小店,文和友里面的价格可能会稍高一些,这也是很多人会讨论的点。毕竟,你付出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有场景和体验的附加值。

总的来说,怎么评价广州的超级文和友?

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成功地将怀旧场景、地道美食和文化体验融合在一起的商业项目。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消费场景,让人们有机会在现代都市中,重温和体验过去的时光。

对于那些想要感受广州独特魅力、寻找地道美食、喜欢复古氛围的人来说,文和友绝对值得一去。它提供了一个集中的平台,让你能一次性品尝到很多经典的广州味道。

但同时,也要保持一个相对理性的心态。它是一个被精心打造出来的“过去”,虽然很逼真,但终究和真实的街头巷尾有所区别。如果你是个对“正宗”有着极致追求的人,或者对排队极度不耐烦,那么可能需要衡量一下。

总而言之,广州的超级文和友,就像一幅用心绘制的复古画卷,上面点缀着诱人的美食,虽然不是完全写实,但足以勾起人对过往的美好回忆,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它成功地抓住了一部分人的怀旧情怀和对地道美食的追求,也因此在广州的消费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80后消费者的一次拙劣跪舔,既不尊重城市天际线,又鼠目寸光。

很多人说了,它是“危楼”,而不是“骑楼”,

骑楼就没有很“危”的吗?

当然有了,广州、汕头、中山等地的老城区,很多民房都长草了,破败的看起来朝不保夕的也有。

保存好的,规模大的骑楼群肯定是上佳的旅游资源,比如海口,还有拍《让子弹飞》那种,

在一个北方人眼里,骑楼群是很有文化魅力的,而且很好逛,又阴凉,又规整,还上镜。

离开岭南地区就少有骑楼的样式,更多的是“家属楼”、“筒子楼”、“里弄”等民房类型,也就是文和友外立面那种感觉。

我不恭敬地说,一大票城市的“老破小”都这样子。

但凡80、90后小时候是城里县里一般人家的,基本都住过类似环境,不能说脏乱差,但绝对谈不上洋气和高大上,也难称文化内涵,不过是有点烟火气和江湖感而已。

这种旧城区老城改造前状态,最好的归宿不是饭店,而是浸没式密室逃脱,做得越逼真越吓人。


前几年最火的朋友圈文案必有“80后共同的回忆”

那么几个元素翻来覆去的炒,

黑猫警长韩梅梅,还珠格格西游记,铁皮玩具跳皮筋,超级玛丽红白机,

翻天覆地看恶心了都,每个步行街打卡景点都有一堆店铺卖这些玩意的。

“怀旧经济”风生水起的背后,是一代人高度趋同的文化记忆,匮乏的文娱产品和旺盛的青少年需求,导致找几个“看了别哭都是满满回忆”的点异常容易。

然而一阵风过去了,当00后都上大学的时候,很难抓这种梗了,因为他们这个世代各有各的浪法,玩QQ飞车的跟玩翼装飞行的,就不是一波浪。

超级文和友有幸吃到了最后一波红利,扶摇直上,并不意味着这玩意能批量复制,

起码不少广州人就不会买账。

广州什么最传统,不是建筑,而是“食在广州”的底气。

我吃过最好吃的虾饺、糖水,菠萝包很多很多东西,甚至包括麻辣小龙虾,都是在广州吃的,对,广州就连麻辣小龙虾都能做到很好吃,出品品质确实是有目共睹,本地已经有那么多家值得特意去的美食,为什么还要造一条街,塞进去很多店,很多“传统小吃”呢?

恐怕买的和卖的都知道,大家不完全是为了味道来的,或者说,一桌饭不过是道具,是晒图九宫格里必不可少但又没人在意的一格。

这种饭店也不是我国独有,地狱厨房也开了,远远一个火焰粪叉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炭烤香港餐厅。

拉斯维加斯好歹是一片沙漠,纸醉金迷的建筑风格,放什么都不太违和。

文和友那个棚户区改造风,听说还要开多家分店,就有点太过分了,好歹根据当地建筑风格做一下调整,不要与环境格格不入才好。



“人造景点”,“网红打卡地”有没有原罪呢?我倾向是没有,但一定要有度,

万众传媒时代,经常会流量扎堆,捧红一些原本不知名的地方,很多民居、小植物园、承载力有限的地方,因流量吸引了太多人的追捧,最后导致难堪重负,大众不经意间扮演了倾轧他者满足私欲的角色,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推着时代往前走的东西,是与环境友好的,顺势而为的,

而不是频频卖情怀,号召一大票人回头看。

毕竟我们刚把星巴克驱逐出故宫,在什么是景区,什么是城市,怎样结合成历史人文环境俱佳的城市上,还需要摸索很久很久,

做打卡景点也要肩负起社会美育的责任,大众就爱一窝蜂,布拉达宫门口地砖上倒矿泉水,地上放块大反光板就成天空之境,跟8090后的集体怀旧癔症一样,都是凑个热闹,政府鼓励短平快,必然会丢掉长久发展,同一块地种了人参就没法种苞米,

金山银山不只有荒郊野外好风景,一座城市的天际线更是无价之宝。

超级文和友宾客盈门大开分店,多少资本看着眼红有样学样,希望下一个资本能不要这么小家子气,做个封闭外立面全包得了,里面爱咋折腾咋折腾,这样在广州这种地方,开冷气会凉快很多,既不挨骂,又不让那么多排队的小年轻太遭罪,一举两得。

如果我们风头最劲的餐厅,还不如麦当劳快餐懂事,那就真是露怯了。

在蒋经国故居开的麦当劳餐厅,在尽量保持原貌和陈设的情况下,一眼看上去还是个麦当劳。

什么时候文和友有这个水平,再遍地开花也不迟。

user avatar

这是和喜茶差不多的资本局,奶茶可以轻奢化,例如喜茶号称奶茶中的爱马仕,那么民间小吃也可以按这个套路来赚取高溢价。上一次这么搞的雕爷牛腩,坟头草早就三尺高了吧。

user avatar

广州最高级的商场太古汇旁边,人工建了这样一个危楼是挺可怕的。。


回答区很多人说的对也不对。


是,这种古早style的餐厅应开在越秀荔湾。


然而,上海式的排长队食网红餐厅的“文化”,在广州只可能发生在天河,就像上海网红店不会开在普陀闸北。


广州旧城区的性质和地位和上海静安卢湾并不同,广州老城的经济是塌陷的。


只有天河,只有洋气和白领集聚的珠新和太古汇能撑得起这种华而不实的网红店排队文化


千不该万不该,它发生在我心中中国美食no.1的广州。


实在是令人遗憾。


最后,在广州排队吃小龙虾,是对广州的侮辱与辜负。


(大西洋鳗鱼是非广东人,但依旧痛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