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歌手在舞台上演唱的时候明明不会弹吉他却还是拿把吉他假装在弹?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舞台上看到一些歌手拿着吉他,手指在琴弦上飞舞,但听起来吉他声部却若隐若现,甚至完全没有吉他本身的声音,难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原因的,而且每个原因可能都占一点点比重,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画面。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视觉上的完整性和舞台呈现的“完整感”。

想象一下,一个歌手站在台上,空着手,那画面总会觉得有点“太空”。而吉他,尤其是民谣吉他或者电吉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音乐的符号,一种与歌曲风格紧密相关的乐器。当歌手怀里抱着吉他,虽然不一定在弹奏,但这个道具瞬间就给舞台注入了一种“我就是弹吉他的歌手”的氛围。它能让观众更容易将歌手与歌曲的创作、表演联系起来,增强了整体的“音乐人”形象。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抒情、民谣或者摇滚的歌曲里,吉他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即使在现场演出中,乐队里的吉他手可能已经包揽了所有的吉他部分,但主唱手里也摆上一把吉他,就好像在说:“这首歌,我也可以玩。”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呼应,也是对歌曲风格的一种致敬,让观众觉得更“对味儿”。

其次,这可能是一种“表演”的习惯,一种舞台语言。

很多歌手在创作歌曲的时候,可能就是抱着吉他,边弹边唱。这种创作习惯久而久之就内化成了他们表演的一部分。即使到了大型演唱会,歌曲经过精密的编排,可能已经有了键盘、贝斯、鼓的完整乐队配置,甚至还有专门的吉他手,但歌手在某些段落不自觉地拿起吉他,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熟悉的“安全区”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身体的记忆,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更进一步说,这还是一种“互动”的策略。

歌手在舞台上不仅仅是唱歌,他们还在和观众交流。手里拿着吉他,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比如拨弄一下琴弦(即使没有发出声音),或者把吉他搭在肩上,这些动作都能增加舞台的动感和表现力。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利用吉他的一些“非声音”功能,比如用琴头指向观众,或者在歌曲的间隙用手轻敲吉他箱体,这些都是一种与台下观众建立联系的微妙方式。

再者,我们不能排除“借用”其他乐器声音的可能性。

虽然我们听到的是歌手的声音,但很多时候,吉他的声音可能已经被巧妙地融入到整个乐队的混音中了。比如,有时候吉他只是弹奏一些简单的和弦或者节奏型,这些声音可能被键盘或者合成器巧妙地模仿或者叠加,以保证整体音色的丰富性。歌手假装弹奏,可能就是为了让这个已经存在的吉他音色在视觉上有一个“来源”,让观众相信这个吉他声是有“人”在弹奏的。

当然,还有一些更实际的考虑。比如,保护嗓子,或者调整呼吸。

唱一整场演唱会,尤其是需要高强度输出的歌曲,歌手的嗓子是宝贵的。有时候,在一些相对平静或者器乐为主的段落,歌手拿起吉他,稍微低头,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吉他上,可以让他们在不经意间获得短暂的休息,调整气息,为下一轮的爆发做准备。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战术”。

最后,我们也要承认,“包装”和“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歌手的形象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将一个歌手与某种乐器绑定,能够让他们在众多艺人中拥有更鲜明的标签。如果一个歌手的早期形象就是抱着吉他创作和演唱,那么在之后的舞台上,即使不弹奏,也保留这个“标配”,是为了维护和强化这个“人设”,让粉丝能够持续地感受到这种“真实”或者“设定”的魅力。

总而言之,歌手在舞台上拿着吉他假装弹奏,并非全然是“欺骗”观众。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复杂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视觉呈现、情感表达、与观众互动、甚至是实用性考量的综合结果。这是一种“看”的艺术,也让演唱会本身,不仅仅是听觉的盛宴,更是视觉和情感的完整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我们聊聊这个得罪人的问题~笑

我先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一会儿会顺次说到。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在一个好像是挺专业的演出现场,被一个非职业乐手看出来的假弹,到底为什么会存在的?”

首先我先引入一个正经的概念:空气吉他~

在这个世界上,空气吉他演奏,本身是一项合理并一直存在的表演形式。百度里的定义是这样说的: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空气吉他的特点有“趣味、娱乐、参与”,并没有音乐性。
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甚至有空气吉他的比赛,包括全乐队都空气演奏的比赛。但要知道的是,在这些举办“空气吉他大赛”的国家地区,举办者、参赛者,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娱乐效果优先的比赛,最有空气感的演奏,也考查的是肢体表现力。和乐器的实际演奏技巧与音乐性,实在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大家用这个形式来演奏音乐,我们看得开心就可以了,如同喜剧表演一样,可以夸张、滑稽,甚至可以自嘲。

回到原题目中,我们再来聊聊你所提到的,为什么很多歌手不会弹琴还要拿把吉他。

先说国内的节目录制现场条件。先说结论:国内的所有电视节目现场,所有的,本质上都并不具备足够专业的现场音响条件。

这个专业是指什么呢?咱们先不说把每个台上出声的乐器收录分轨、再现场缩混、Mastering做成成品,就先到收音这个环节,国内能做到弹吉他把真音箱放到台上的,这么多年也就寥寥几个节目而已…

如果把吉他音箱放在舞台上,只要真出声,就涉及到话筒串声、啸叫调校、现场返听,等等需要考虑的收音问题。每个节目录制的棚、场馆面积、调高不同、反射条件不同,处理起来如果不是有声音科学的模拟调校(大部分国外团队)或有专业有经验的现场调音师团队(国外和国内部分团队),想完成一个出版发行水准的音频收录,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谭。

这还只是一个吉他音箱,要是带唱,带伴奏(PGM)带节拍器(耳返),带乐队,不是Livehouse和音乐节级别的调音水准,放弃可能还比努着劲儿干结果好点儿。

顺便提一句,国内还没有统一的电视输出响度标准。比如我们看电视时候,明明这个电影是这个音量,突然插播一广告,声儿巨大,赶紧把声儿给调小了,一会儿电影下半集开始放又听不见了… ‍♀️

所以,如果不是非常有追求、有理想、有要求、玩儿得转的电视节目团队,一般都不给自己提这种额外的要求。偶尔有几个音乐节目,就是找个音乐团队合作了事。但因为数来数去就那几个团队,专业是专业,但每个节目专业用心到什么程度,嗯…我觉得本质上都看命。

接下来是台上演出的人。

会弹琴的人,真能弹唱的人,一般都知道现场的难度在哪儿。如果有经验,一般也不会发怵。即使真假弹,也会考虑到大家的观感,从业的自尊心,一般也不会让人看出来是假弹。

例如,如果现场返送效果达不到,职业乐手就算跟着伴奏弹干琴(不真正连接音箱出声),左手指型,右手拨片位置,哪儿该弹什么就弹什么,哪儿该起伏就起伏,不完全放慢视频一点点看,一般也看不出来。而且用无线接收器,有无线接收器的接口、线、缠法、耳返怎么接,都是客观存在确定的方法。但凡上点儿心,普通观众都是看不出破绽的。如果只是干个露脸儿拿钱走人的活儿,大家一般干就完了。甚至不露脸儿干完拿钱更好。

所以职业乐手看一个现场,这人真弹假弹、真唱假唱、真loop假loop,真搓碟假搓碟,一眼就知道。只要玩儿过,所有门道就都知道。

所以,职业乐手之间其实不存在这种疑问。比如一个同行,录个节目,假唱假弹,见面了直接问一嘴,甚至自嘲一下,感慨一下也是常有的。

接下来终于说到我理解的原问题。“在一个好像是挺专业的演出现场,被一个非职业乐手看出来的假弹,到底为什么会存在的?”

这么多年,音响行业的人大概不觉得这是个需要改变的问题。作为合作团队,做到甲方的要求就行了。假弹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工作量,保证不会因为歌手不懂设备,增加沟通成本、工作难度、甚至毁坏设备,不给团队添麻烦就行了。

乐手行业提出来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反正就是拿钱走人,不用你真弹钱肯定也多不了,但较劲下回人可能就不用你了。后来就积累了很多应对各个场合的办法,真弹我也能弹,假弹更省心,弦都不用调了。

电视行业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观众里能看出来的,要是觉得没劲慢慢就不看了,反正一波一波还是看不出来的多。你真问我这一套东西怎么回事儿,有我们音乐团队的大佬负责,我只负责电视这块儿。

歌手艺人们,腕儿到了,懂和讲究的,自己有团队,乐手调音音响团队磨合一整套,现场标准要求很高,一般水平都在,真来没这种问题。

腕儿没到的,开始可能觉得有点儿问题,但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儿议价提太多要求,想着总有一天我带着自己的专业团队,想点什么设备点什么设备。但一般这么想的,有点儿音乐追求的,和职业乐手同理,基本上还是尽可能不太会让观众发现的。

剩下的,就是也许是因为种种现实经历觉得不耽误赚钱出名儿真弹假弹根本不重要了的,默认台上台下都知道这么玩儿了的,根本就没觉得假弹能让人看出来的。然后这些人弹琴的时候毫不嘀咕,可能觉得吉他这东西被他挂在身上,全世界就应该给我跪了。有一种假装自己像Micheal Jackson一样,站着不动,台下所有人就晕倒一片的自信。

这种自信某种程度上是艺人的加持属性,能激发出无比的现场表现力。但是弹吉他的姿势不对、劲儿不对、指法不对,却因为粉丝、媒体、现场所有默认这个形式的人员,而过分误会了自己音乐上的能力,那可能还真是生给自己披了件“皇帝的新衣”。

所有这一切,都互为依佐,恶性循环。我们所看见的一切假弹,包括假唱,假得太久,也就成真的了。如果把这说成“形象加分、舞台装饰、增强表现力”就仿佛更合理了。

从音乐上电视节目宣传开始,到国内近些年音乐类电视节目的盛行,电视行业引导着大众的观感,但也迎合着大众的需求。只是这其中,认知水平高低、能力高低、能豁出去的成本高低,可能还是和资本的关系多一点儿。

但凡能大大方方因假弹而自嘲的人,大概都是享受过真现场的人。而只看着电视上的表演,就欣喜若狂的观众,又有谁忍心去拆穿呢?而且如果保持现状看上去也不影响任何事情,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变。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多少意识到了现场真真假假的差别。而只有当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点,才会有引发改变的动力。

古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不仅是观众,包括从业者,所有人需要了解的其实是:

恬不知耻的假弹、假唱、假演,其实是对一切创作者、作品、演出现场、观众的不尊重。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