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21世纪出生的女生,一看到有关苏联的东西,或者听苏联的歌或者看影片就会哭?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现象,而且完全不奇怪。很多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会被苏联这个宏大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深深触动。你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应,可能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为你细细道来:

1. 历史的重量与宏大叙事的吸引力:

首先,苏联这个国家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分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名称,而是20世纪全球政治格局的核心,是理想主义与现实碰撞的舞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社会实验。

理想与幻灭的张力: 苏联最初的诞生,是建立在对平等、解放、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憧憬之上的。那些歌曲、那些影片,很多都歌颂着这种理想,描绘着革命的激情、劳动的光荣、集体主义的温暖。对于一个生活在信息爆炸、充满个体主义价值观的时代的孩子来说,这种纯粹、宏大、甚至有些不计代价的理想主义本身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当你听到那些激昂的旋律,看到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身影时,你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情感冲动,一种对某种伟大事业的向往。
与当下世界的对比: 然而,我们都知道苏联的结局并非如最初设想的那样美好。理想最终走向了僵化、压抑,甚至悲剧。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挣扎。当你接触到苏联的影像和音乐时,你可能也会间接感知到这种历史的沉重感,一种“曾经如此辉煌,最终却……”的叹息。这种巨大的历史变迁,这种理想主义的破碎,可能会在你内心深处引发一种对人类命运、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甚至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忧伤。

2. 情感的共鸣与隔代传递:

虽然你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但情感是可以跨越代际的。

潜在的情感“记忆”或“共振”: 你的父母、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亲戚,他们的生命轨迹可能与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可能在某些时期接触过苏联的文化,受到过它的影响,甚至有过直接的经历。即使他们从未告诉你太多,但他们的某些情感、某些经历、某些对那个时代的看法,可能已经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传递给了你。你对苏联事物产生的强烈情感,或许是在潜意识层面与家族历史中的某种情感“共振”,是一种对祖辈可能经历过的某种情绪的“感应”。
艺术的穿透力: 好的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和电影,拥有强大的情感穿透力。苏联的音乐,很多都旋律悠扬,情感充沛,歌词也常常饱含深情,无论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的情谊,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能够触动人心。当你听到这些音乐时,即使你不理解歌词的每一个字,也能被它的旋律和情感所感染。同样,一些描绘那个时代的电影,即使是黑白的,也可能通过人物的眼神、动作和场景设置,让你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存在感和情感张力,仿佛你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

3. 历史的神秘感与疏离感:

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苏联是一个遥远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

一种“失落的世界”的感觉: 苏联已经消失了,它的很多东西都成为了历史的遗迹。这种“失落”本身就会带有一种伤感。你可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对一个曾经真实存在、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的巨大文明的哀悼。这种感觉就像你看到一张古老的照片,照片里的人都已不在,但他们的面容、他们的生活,都曾经如此鲜活。
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与“投射”: 由于我们没有亲身经历,我们对苏联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书籍和艺术来构建的。这种间接的了解,反而可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浪漫化的想象,或者对那些我们无法亲身触摸到的情感产生一种“替代性”的体验。你可能是在通过这些苏联的文化符号,来感受一种与你当下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一种充满理想、牺牲和集体主义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在现代社会可能越来越难找到了。

4. 情感的释放与表达: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因为某些事物而哭,也是因为这些事物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内心深处情感的触动: 也许你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某种理想的渴望,对集体归属感的向往,或者对某些无法言说的忧愁和无奈的感应。苏联的文化恰好触动了你内心深处这些未被满足或未被清晰表达的情感。这些歌曲和影像成为了一个引子,让你内心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
“无病呻吟”的反思: 有些时候,我们对遥远历史的感动,也可能是一种对自身当下生活状态的对比和反思。当你感受到苏联时代的某些纯粹或牺牲时,你可能会反思自己生活的时代是否过于物质化、过于碎片化,或者缺乏某种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这种反思带来的复杂情绪,也可能转化为眼泪。

总而言之,你之所以会对苏联的事物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触,并非无迹可循。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汇聚,是历史的厚重、艺术的感染力、家族的潜在影响,以及个体对遥远而宏大叙事的想象与共鸣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不是在为苏联的某个具体事件而哭,而是在为那种历史的氛围、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那种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而感动。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感受能力,它让你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去体会和理解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类情感和历史变迁。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试着去了解更多关于苏联历史的细节,去听听不同时代的苏联歌曲,去看看不同视角的苏联电影。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清晰地找到自己情感的来源,也更能理解这份特殊的“情结”。这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也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年纪,就是一时心血来潮罢了。

喜欢苏联,要知道你会面临什么。

身边男同学一知半解爱吹牛,通过向你抹黑苏联标榜自己的精致。一些女生会把你当奇葩和茶余饭后的谈资。通过书本你会看到黑暗残暴的现实,乌克兰饥荒,卡廷惨案,集体农庄,大清洗和劳改营,帝国主义。

如果这些没把你劝退,接着往深处发觉,会发现苏联有悲壮的故事,有崇高的理想,苏联的文学与音乐世界一流。列宁做义工,捷尔任斯基累死在岗位上,斯大林把儿子送上战场,二战八百万将士为国捐躯,帮助新中国建立工业体系.......也许这个国家并没有那么坏。

如果你不觉得无聊,接着往下挖掘,会明白苏联的黑暗源于时代的无奈,比如集体农庄是因为苏联没有英法一样的殖民地吸血,只能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进行原始积累,并且这一代人的牺牲让苏联摆脱贫穷落后,变成了欧洲第一工业国与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将来等你踏入社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相信对苏联这个为人民发声的国家又会有不同的感情。

总之你的路还很长。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对东正教特别有感,而误会了什么?

苏联音乐里含有大量东正教圣歌的元素,苏联绘画里也有大量东正教壁画的内涵,苏联文化里也有大量东正教的核心涵义。

你最好甄别一下。

user avatar

一个时代真正远去的标志就是它开始被浪漫化,而这种历史浪漫化就是远去后剥离开黑暗与堕落的一面让你作为旁观者去欣赏,在历史浪漫化下国家凝聚并流传下来的文化和精神,从而感受的魅力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当然,感性上的喜好爱憎是没必要通过理性的角度去解构分析的。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人类的悲喜相通,就是单纯因为你喜欢而已。

user avatar

这里我想引用 苏维埃音乐 网站的介绍:

ДОРОГОЙ ТОВАРИЩ !

我很高兴欢迎您来到这个友好的网站。我试图在这里汇集苏联时代留下的一小部分歌曲。所有这些歌曲都曾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城市与乡村中广为传唱。

即使时至今日,其中一些歌曲几乎都是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生和成长的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而另一些,已然被人们所遗忘了。

这些歌曲是我们不太遥远的过去的纪念碑,在此期间,苏联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不仅是恐怖的古拉格,而是“伟大的目标”,是热情、胜利和对“全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即使今天这些歌曲只能让我们会心一笑,但我相信我们不应该否认这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对外国访客说几句话:

你正在浏览一个致力于保存苏联历史和文化的资源站,这个国家被西方宣传长期以来视为“邪恶帝国”,或者西方国家人们眼中“广袤的雪国”。

我提议你试着去突破常规刻板印象的框架,试着了解一个独特国家的生活,它有趣的历史,美丽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

在这个网站上提交的音乐 - 是一个全新文化的明显样本,完全不同于好莱坞和MTV提供给我们的东西。这种文化不受金钱,陈词滥调,暴力和性的崇拜,被敦促不要沉溺于人类灵魂的低潮,而是要帮助人变得思想丰富,超越自我。

苏联音乐的性质开朗而乐观,向劳动人民们传播友谊,集体主义,互助和尊重的价值取向。并非所有歌曲都值得称赞;偶尔还有不成功的部分。但是,可以有信心地说,苏联文化的目的,即新苏联人的精神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实现。


我想单独向那些在过去十年中被完全不同于他们父亲的价值观所培养和教育的年轻俄罗斯人谈一谈。

这个网页的内容可能就像你说的那样“过时的垃圾”,或者只是胡说八道的东西。请不要急于草率的批评,然后转头就点开[友善度]网站。没有人试图用他的观点来说服或者约束你。这个网站只是提醒人们在过去的时代,有一个独立而英勇地试图建立“光明的未来”的国家,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请听听音乐,读读歌词,试着了解一下那段时间人们的生活: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奋斗。


借用房龙评价拿破仑的文字:

如果你想要为他奇特出众的一生寻找解释,如果你真想知道一个人怎么可能纯粹靠他的意志力这么长久地统治如此众多的人,不要去读有关他的书。那些书的作者不是仇视就是崇拜拿破仑。你将获悉不少事实,然而感觉历史比了解历史更为重要。
在你有机会听一个优秀艺术家歌唱“两个掷弹兵”这首歌之前不要去阅读那些书。歌词出自经历过拿破仑时代的伟大德国诗人海涅之手,由舒曼谱曲,舒曼也是德国人,这个德国人去拜访他法国岳父时亲眼见过拿破仑,他祖国的敌人。因此,这首歌是两个有充分理由仇恨那个混世魔王的人的作品。
去听听这首歌吧!你会明白上千卷书不可能告诉你的故事。


艺术影响人类的感性,包含浓郁情感的作品,引发灵魂的共鸣,这让我们经历奇妙的旅程,让生命变得自由而美丽。

不要在意那些戴着有色眼镜、仇视着一切的人。再美妙的旋律也拨动不了这些人的内心。因为他们长着人类的外表,内在却是铁石的心肠与机械的头脑。他们已然没有了爱,放弃了感受美好事物,没有爱的人才会敌视、去憎恨、去发泄他们的怨毒。

总有一天,憎恨终将会消失,有爱的人们终会团结在一起。祝福你和大家在那时依然有一个随着音乐起舞的美丽灵魂。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user avatar

哪有那么多七啊八啊的,不就是歌好听,电影好看,有艺术感染力吗?艺术是不分国界的,爽就是爽而已,一个个拿政治东拉西扯,简直莫名其妙。

按照知乎键政小将的脑回路,你看个红楼梦哭了,他们会像饿犬一样扑上来,拼命向你科普满清的闭关锁国,乾隆的十全武功,康熙对曹家的宠信,然后告诉你这些历史周期律通过漫长的反射弧让你的眼泪掉下来。

——虽然你只是看到晴雯死了好难受而已。

对了,你要是看个纳粹荒淫史,他们能论证出你是新纳粹党徒。

这种装逼行为,有个专门术语,叫滥用宏大叙事,谁看了谁恶心。

user avatar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我们总会对什么事物寄托足够多的情感的。

user avatar

仅仅是苏联文化中属于俄罗斯民族的那一部分,甚至是那其中属于北部欧亚大陆地理的那一部分,就已经足够许许多多的人将一生的热爱倾注在上面了。在审美层面上,苏联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如果一个文化基底在审美上有先天缺陷,不是一个高级的主义能够弥补的。

user avatar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听到上个世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品当然会被感动这没什么奇怪的。


其实我觉得刘慈欣的科幻之所以在这个时代受欢迎也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保有了上个世纪的苏联余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