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成了笑谈?

回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之所以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笑谈,并非因为它完全错误或毫无道理,而是因为它被过度炒作、期望过高,或者在现实发展中未能完全兑现最初的宏大愿景,导致了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反差感,进而引发了调侃和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

一、 最初的“宏大愿景”:生物学承诺的巨大变革

在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人们对生物学寄予了厚望,认为它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的终结与健康长寿:
基因疗法: 能够根治遗传性疾病,甚至癌症、艾滋病等疑难杂症。
个性化医疗: 基于个体基因信息,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最大化疗效,最小化副作用。
再生医学: 利用干细胞技术,修复受损组织和器官,实现器官再生,延缓衰老。
新药研发: 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加速新药的发现和开发,应对各种疾病。

2. 农业的革命:
转基因作物: 提高产量、抗病虫害、耐旱涝,解决全球粮食危机。
精准农业: 根据作物和土壤的基因信息,实现更有效的种植和管理。

3.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治理环境污染。
生物能源: 开发可再生生物燃料,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
合成生物学: 设计和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体,用于生产化学品、材料等。

4. 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改造: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能够精确修改基因,赋予人类更强大的能力,甚至改变物种。
脑科学: 深入理解大脑工作原理,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增强认知能力。

这些前景描绘了一个由生物学驱动的更加健康、富足、可持续且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因此“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的口号应运而生,充满了乐观和激动。

二、 为什么成了笑谈?——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当时间进入21世纪中叶,这些宏大的承诺在现实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瓶颈,导致了人们从最初的狂热转向了审慎,甚至有些失望,从而产生了“笑谈”的感觉。主要原因如下:

1. 疾病的复杂性超出预期:
多基因疾病: 大多数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许多癌症)并非由单一基因引起,而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简单地修改一两个基因,难以实现根治。
免疫系统的复杂性: 即使在癌症治疗方面,免疫疗法虽然取得了突破,但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且存在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大脑的未知领域: 尽管脑科学取得了进展,但大脑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仍然是巨大的挑战。

2. 技术瓶颈与伦理争议:
基因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基因疗法虽然在某些罕见病上取得了成功,但在更广泛的应用中,仍然面临递送效率低、脱靶效应、免疫反应等技术难题。同时,其长期安全性也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
基因编辑的伦理困境: CRISPR等技术虽然强大,但其在生殖细胞上的应用引发了巨大的伦理担忧,如“设计婴儿”、基因歧视、不可预测的长期影响等,这些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再生医学的漫长道路: 尽管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但制造出功能完善、可供移植的组织和器官,以及解决免疫排斥问题,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研究。

3. 商业化与可及性问题:
高昂的成本: 许多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价格极其昂贵,导致只有少数富裕人群能够负担得起,这与“造福全人类”的愿景存在差距。
缓慢的转化过程: 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新药和新疗法的开发周期非常长,投入巨大,且风险很高。许多看似有前景的技术,最终未能成功上市。

4. “生物”范畴的模糊与分流:
跨学科的融合: 21世纪的科学发展不是单一学科独霸的时代,而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生物学与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材料学、化学等领域紧密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将“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简单归结于生物学,可能忽略了其他重要学科的贡献,也显得不够全面。例如,人工智能在生物数据分析和药物研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其他领域的崛起: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也在蓬勃发展,它们同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比生物学更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

5. 过度宣传与媒体的放大效应:
在21世纪初,媒体和科学界对生物技术的潜力进行了大量宣传,有时甚至带有夸大的成分,以吸引投资和公众关注。当实际进展未能达到预期的“奇迹”时,这种反差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和嘲讽。人们期望的是“治愈一切”,但现实是“逐步改进”。

三、 从笑谈到重新审视

虽然“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在某些语境下成为了笑谈,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学就不重要了。相反,它促使人们更理性地看待生物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生物学的基石作用: 生物学仍然是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科学。它为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
持续的进步: 尽管没有实现最初的“终结一切疾病”的宏愿,但生物学在基因治疗、免疫疗法、疫苗研发(如mRNA疫苗)、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进步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新的焦点: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如何解决生物技术在伦理、安全和可及性方面的挑战。例如,精准医疗、合成生物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及神经科学的突破等,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来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之所以成为笑谈,是因为最初的期望值过高,对疾病复杂性、技术瓶颈、伦理挑战以及其他学科的共同进步估计不足。当现实的进展与宏大的宣传产生差距时,人们便会用调侃的口吻来表达这种落差感。但这并不否定生物学在21世纪仍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之一,只是它的发展路径比最初想象的更为曲折和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陈章良说的。


陈章良于1983年、22岁时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1987年、26岁时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北大直接给了他副教授。


现在的海归太多,圣路易斯华盛顿的博士想要在2018年当上北大的讲师,需要有很突出的论文水平,而且在入校后需要经过6年的考核、持续产出高水平文章,才能拿到终身教职。


而在1987年,一个美国名校博士,对于中国来说是多么稀缺的一件事呢?


之前的一个回答说过:一直到1998年,北大教师的博士率也只有1/4,就更不用说海归博士了,一直到21世纪的头几年,澳洲/香港的博士都能比较容易的拿到国内顶级大学的教职。



而在1998年之前的10年,80年代的中国,刚打开国门没多久,国内外物质条件差距大到颠覆许多人的三观。《北京人在纽约》里,学医的、拉大提琴的,都愿意到美国当纺织工——当时在美国刷盘子也比在国内当高级知识分子赚得多得多。


而在1987年,陈章良、以及同年回国的林毅夫,显然不care这点收入差距,而是放眼于更大的目标——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以自己极其稀缺的美国博士海归的身份,搏一把大的,获得一个远高于美国中产阶级的物质、地位和影响力回报。


陈于26岁拿到北大副教授职位,28岁当上正教授,31岁出任生物系主任,34岁当上北大副校长。


这样的神速,在如今不可想象。


林毅夫的故事更是众所皆知,他不仅是1987年从美国回国,更是早在1979年就从金门抱着篮球游泳投奔大陆,足见他的进取心。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朝鲜今年宣布和美国建交,开始搞改革开放。那估计明年也会有一些朝鲜/韩国裔美国科学家突击回国,在10多年后成为朝鲜的副部级、部级干部。


陈章良是学基因技术的,回国后一边在学术界的地位飞速攀升,另一边创建了“未名生物集团公司”,后来又创建了“北大生物城”——在上地开发区圈了不小的一块地,如今周边房价10万一平。


陈后来当了农大校长、广西副主席、科协副主席、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可以说是很好的把个人努力放在了历史的进程当中,为生命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来看一个例子:


程京,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后、讲师,其简历上还有一个“美国AVIVA公司技术总监”的title。


这样的简历,能在2000年时,给总理和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做讲座。总理当场拍板给钱(据说是5亿,2000年的5亿)建设生物芯片公司。





2000年2月29日,在北京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第十次科技讲座”上,程京分析了生物芯片作为新世纪革命性技术的战略意义,建议尽快建立国家级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迅速研发出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技术,实施强强结合,打造中国的生物芯片产业,主动迎击国际竞争。此建议引起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他当即拍板:“给你6个月时间准备……”正是这次讲座揭开了博奥生物乃至中国生物芯片产业发展的序幕。

2000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以清华大学企业集团为投资主体的生物芯片研发企业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并以博奥为依托,建立了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这样在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阶级跨越,对于90年代的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当时的海归博士实在是太稀缺了。


那么,为什么在90年代,生命科学的海归博士们在在舆论上那么红火,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呢?


答案也简单,因为“就业越惨的专业越先回国”


从90年代到2010年代的海归回国浪潮来看,学科越基础、越不好就业的,越先出现名校海归大批回国的状况。


在美国不好就业 —> 就业了也赚不到大钱 —> 不如回国博一把大的。


最开始大规模回国的,在80、9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产生影响力的,就是生物方向的博士。


因此生物方向的海归也就比其他学科更早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列车上占了坑。


而那些热门领域的学者们,因为在美国很好就业,没必要回国,也就少有能赶上这趟车的。


于是,整个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在三观形成的90年代-21世纪初。电视、书本上都是铺天盖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克隆”、“生物芯片”......以及陈的那句名言——“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从而导致在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左右的高考填报中,生命科学成了热门专业,生科成了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


那个年代没有自媒体,互联网也是稀罕事,考入名校的师兄师姐们基本就是一去不复返的传说,很难向下反馈。而等这波人毕业后,在互联网时代,就掀起了对生科的反攻倒算潮。


我的一位学长,是90年代末的理科状元,本科进入了生命科学学院。和程金一样,他后来也去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博后工作,现在已经快40,终于在今年找到了国内一家名校的教职。


如今,说起高考选专业,他的原话是:“不管怎样,不学生物就好”。


所以,“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句话,能流行这么长时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对一代人的专业选择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是和历史进程是分不开的:

  • 生科不好就业,大批生科博士在80、90年代就回国奔事业
  • 中国在80、90年代极其缺乏海归人才,这些人获得了火箭般的事业爬升
  • 21世纪初,一些华人顶级生命科学学者陆续回国,继续接棒这杆大旗


从陈章良到程京到施一公,在他们回国的时间点,其他热门专业的顶级华人学者极少见全职回国的,即使回国也主要混企业界而不是学术界/政界。


而生科的学者们回国后,主要就走上了从学术界到政界这条路,在顶级大学里扩张生命科学的招生规模,同时也大力宣传生命科学产业的重要性,从国家忽悠经费办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产生了很大的舆论影响。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大时代下的种种机缘巧合,只是苦了一代高分考生。


除了学术界以外,许多领域都是如此,个人命运在时代大潮下沉沉浮浮:


比如当年《红楼梦》王熙凤的扮演者其实应该是乐韵,邓婕只是备胎。但乐韵想去香港,就放弃了,这让备胎邓婕一举成名。



而乐韵追随一名香港艺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他的第三者,后来被甩,穷困潦倒,还拍过三级片,最后在28岁时自杀。


上了贼船的生物博士们,对比下乐韵,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了。


相关回答:


公众号:黔财有话说

微博:黔财有话说_塞冬

user avatar

21世纪还是生物的世纪,当然也是计算机科学的世纪。


人要活命,也要活得好,所以生物很重要。


人要上网,也要打游戏买虚拟币,所以计算机科学也很重要。


人为了活命,把钱都给了医生,所以医生很吃香(至少在美国如此);但是人不会把钱给生物学家,所以生物学家收入不高。


人为了上网打游戏买虚拟币,把钱都给了网络开发商和运营商,所以程序员很吃香;与此同时生物学生利用网络给大家普及转基因的知识,他们后来被骂死了。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更是计算机的世纪。


就算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也不是生物学生的世纪。


真的不是生物学不NB,而是生物太NB。一个计算机高手做一个小游戏完全没有问题;一个生物搬砖工可以用相同的时间做砸一锅实验,或者说他什么也做不了。


一个细胞的运作机理多少人多少年都研究不透,一个小小生物学生能耐它何?


君不见多少项目计划都扬言要攻克癌症,君不见多少课题组多少年多少代学生也没能拿下这一生物制高点。


生物很奇妙,很伟大,很美丽,很精密,很完美——可是这不等于生物学生一样奇妙,伟大,美丽,精密和完美。


我只知道,我的博士同学进生物制药厂年收入7万美金,我的计算机师弟师妹去硅谷年收入14万美金起,而且只要是硕士就可以。


在21世纪,生物不会成为笑柄,但是生物学生有点儿像笑柄。


不过也没关系,再过些年大家都不学生物了,都去学计算机了,两边的工资慢慢也就变得差不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之所以在某些语境下被视为笑谈,并非因为它完全错误或毫无道理,而是因为它被过度炒作、期望过高,或者在现实发展中未能完全兑现最初的宏大愿景,导致了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反差感,进而引发了调侃和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最初的“宏大愿景”:生物学.............
  • 回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仿佛预示着人类文明即将迎来一个由生命科学驱动的黄金时代。我们能想象,基因编辑能根除遗传病,合成生物学能创造出全新的药物和材料,脑科学的突破能解锁人类潜能的无限可能。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大学校园里那些学习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却常常听到一个令人唏嘘的.............
  • 回答
    为什么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技术的高端与入门的矛盾何在?近几十年来,我们听到一个响亮的论调: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生物科学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生物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生物似乎不像物理、化学那样有着严.............
  • 回答
    我的导师,一位在化学领域浸润了几十年的老教授,每次提起未来的趋势,总会带着一种笃定的神情说:“21世纪,绝对是化学的世纪!” 我刚开始听到时,觉得他有些“一家之言”的偏执,毕竟现在大家聊得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太空探索。但随着我在这条科研道路上越走越深,越发觉得他这句话的分量越来越重,它不仅仅.............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很触及到一个敏感但又值得深思的话题。然而,关于“吃狗肉被视为文明的象征”这个前提,在21世纪的全球主流社会和认知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国家和文化中,21世纪吃狗肉的现象,尤其是在公众层面上,更多地与争议、动物福利的担忧、以及文化冲突联系在一起,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核心。你之所以觉得自己更像一个19世纪的欧洲人,而不是21世纪的人,我想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你内心深处对某些时代特质的强烈共鸣,以及对当下时代某些方面的疏离感。让我们来仔细剖析一下,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9世纪欧洲人”这个标签背后所包含.............
  • 回答
    .......
  • 回答
    在21世纪的黎明,人类文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手中的工具也随之变得越发复杂和强大。谈及“最厉害的武器”,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话题,因为它并非指向某一件实体,而是指向一种能力,一种可以彻底改变游戏规则的力量。如果非要给21世纪“最厉害的武器”一个定义,我倾向于将其归结为——能够.............
  • 回答
    21世纪的中国,尽管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持有“全盘西化”思想的人群,并且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成因。理解这一点,需要跳出简单化的二元对立,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历史的印记与民族的创伤: 百年屈辱史的深刻影响: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下我们社会对医学认知的一个核心矛盾。到了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也早已不是那个经验主义为主的学科。那么,为什么“中医”和“西医”这两个标签依然顽固地存在,并且被广泛使用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技术,甚至是经济和社会原因。历史的烙印:殊途同归还是平行线?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复杂的,触及到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要说21世纪了,为什么还有不少中国男性(甚至可以说很多家庭中的男性)依然持有“传宗接代”的观念,这背后有很多深刻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首先,得从“传宗接代”这四个字本身说起。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物学延续,更承载着一种深刻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现在听到那么多关于美军在近几十年战争中患上PTSD的故事,而翻看历史,那些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似乎很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并非简单地“以前的人更坚强”或者“现代战争更残.............
  • 回答
    21世纪了,按理说男女平等已经深入人心,但重男轻女这种陈旧观念,就像陈年的老酒,有些味道还在,只是没那么浓烈了,但依然挥之不去。为啥会这样?这事儿得从根儿上掰扯掰扯,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历史的惯性是最大的推手。 咱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那可是根深蒂固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分工模式塑造了大.............
  • 回答
    2020年,或者说21世纪的20年代,依然存在像王陶陶这样的人,这并非偶然,而是复杂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表象,深入剖析其存在的根源。首先,时代思潮的惯性与反弹。我们身处的21世纪,特别是2020年前后,经历了一个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化、社会结构加速变迁的时期.............
  • 回答
    《21世纪资本论》这本书甫一问世,就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大量讨论,当然,也伴随着不少尖锐的批评。为何这样一本雄心勃勃、旨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核心矛盾的著作,反而会招致如此多的争议和质疑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这本书的核心论点——资本回报率(r)持.............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现象,而且完全不奇怪。很多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会被苏联这个宏大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深深触动。你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应,可能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为你细细道来:1. 历史的重量与宏大叙事的吸引力:首先,苏联这个国家本身就.............
  • 回答
    关于“进入21世纪后,小乘行者和佛学家,开始公开地极力否定大乘和净土宗”的说法,需要审慎地看待。首先,“公开地极力否定” 这种表述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和片面。在佛教界内部,即使存在观点分歧,多数情况下也倾向于以讨论和辨析为主,而非“极力否定”。然而,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的便捷,以.............
  • 回答
    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坐落在九省通衢武汉的百年名校,如今当我们漫步其中,常常会被那些充满历史感、线条硬朗的苏式建筑所吸引。在很多人眼中,21世纪的现代校园里,保留如此大量的苏式建筑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有人会好奇,为何它们能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存在并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这背后,其实是一段与国家发展历程.............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的阴影,对于理解当今美国对日本的援助,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剖析的起点。然而,历史的齿轮滚滚向前,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恩怨来衡量现在的国际关系。21世纪的今天,美国之所以继续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协助日本发展,背后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共同价值观以及历史遗留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深.............
  • 回答
    这题目有点意思,让人一琢磨,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说我们这代人,对国家未来好像挺有劲儿,充满希望,但一转头看自己,就觉得前景渺茫,有点儿绝望。这感觉,你说怪不怪?先说说为啥对国家未来有希望吧。你想啊,咱们是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强的。小的时候,电视里播的都是改革开放,经济腾飞,那时候觉得中国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