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布局很合理,弹匣装填,放弃桥夹,有手枪握把,这算是当时的一种潮流,很正常,不跟这个潮流反而是奇葩。(m14:你礼貌吗?)
其次是中间威力弹带来的可操控性,虽然也很难说有多准,但好歹能控住全自动。实际上用北约弹的FAL和赛特迈高手都能压住,m14耶稣也压不住。(m14:你礼貌吗?)
再次是比较方便的野战分解,ak卡了,打开机匣盖就行了,fal和赛特迈也很方便,m14我建议放弃野战分解。(礼貌m14:你吗?)
最后是平面带动的双凸笋闭群机构,闭锁牢固,解决楔紧问题,动力澎湃。比FAL和赛特迈高的不知道哪里去了。实际上加兰德就有这套闭锁机构(点名表扬),但是m14给改没了……(m14:你妈?)
其实当时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才能领先时代。二战时德国的施迈瑟就用stg44和7.92×33短弹指明了枪械未来发展方向,stg44这把枪作为第一型量产的突击步枪也受到参战各国士兵的好评(实际上当时反而是苏联人并不太感冒,因为他们自己的7.62手枪弹实际使用中在有效射程内不比7.92中间威力差多少。。。)(再补充一段,施迈瑟也是冲锋枪这一枪种的开创者,mp18的设计师。其实没有一战的话估计中间威力这种路线早就出来了,全威力压不住就阉割一下(指子弹)的思路很简单嘛。但是一战一开,这些研制都来不及了,只能找现成的,于是施迈瑟用手枪弹凑合搞出了全自动武器。而作为冲锋枪的开创者,他也很清楚冲锋枪的劣势——手枪弹终究是太弱了,在一战后到二战其他设计师都认准了冲锋枪一条路走到黑的情况下,他仍然保持着清醒,并且用突击步枪亲手断送了冲锋枪在军用领域的未来。到今天冲锋枪在警用领域也已经式微了,找找近些年美国联邦级别执法部门的照片都已经是清一色的ar了)
战后许多国家和厂商都尝试了这样阉割传统全威力步枪弹的发展路线。比利时fn公司起初设计fal时用的就是7.92×33弹。
stg45(确实是45,原理是之后g3上的滚柱延迟开锁)的设计师跑到西班牙设计了赛特迈步枪,回国后又设计了大名鼎鼎的g3,这两款枪在他原本的设想中也都是使用中间威力弹的。(之前误写成滚柱闭锁了,感谢评论区指正 )
英国人更进一步,缩小口径至7mm,并研发出了em1和em2两款枪。在那个年代就使用了无托结构(之后的无托风潮要到aug了),而且em2还标配光学瞄具。说起来我总感觉l85看着有这俩玩意的影子,这方面还是带嘤最懂啊。
美国军内很多士兵也同样推崇中间威力弹,总之当时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中间威力是正道的光就对了。
可惜这大多数人说话不太算数。
军械局的老古董们get到了元首早年思想,认为中间威力这种阳痿弹实在不符合大美利坚男儿的阳刚形象(真男人就要单手腰射m60!!),力排众议选择了.30-06改进而来的7.62×51,并且以其北约老大哥的面子强行将7.62×51升级7.62×51NATO(NATO就是北约),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fal和g3忍辱负重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北约全威力弹三大台柱之二(m14那种老古董设计就憋拿出来提了,当现代枪械她都不配!),更苦逼的带嘤帝国连修改设计都来不及了,只能引进fal(还去掉了全自动功能,美帝:这我熟)自己生产L1A1。
但是这个时期美帝也有自己的苦衷,当时美国开了个齐射计划,小口径弹就可以追溯到这个计划,但是计划定的目标实在是太不切合实际了(美帝传统了),计划中的oicw项目甚至已经要求将步枪和榴弹发射器合为一体,看着太遥远了于是才搞了7.62×51。7.62NATO本身也是个过渡产物,结果阴差阳错就一直干下去直到我名字的梗的来源时候了,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挺清楚的。
反观同时期的喧哗上等,毛子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7.62×39的研发(毛子很多武器设计还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战后就列装了sks做为过渡武器(但是sks只能半自动射击,没有完全发挥m43的火力优势,毕竟全威力弹也是半自动射击),到后来老卡的ak47横空出世。那些年华约单兵轻武器的优势是完全压倒性的。需要注意,即使使用全威力步枪弹的枪有效射程看起来都比ak远,但是光瞄未普及的背景下你打得再远有用么?现在用着4倍的acog才能覆盖到小口径的有效射程400米,而那时候普遍都是机瞄,400米准星柱已经比人粗一倍了,你告诉我怎么瞄嘛(ak有效射程是300米,也已经超出人眼的实用瞄准距离了)。
还有些人会说杀伤力,抱歉现实不是游戏,那年防弹器材还不像现在这样离谱,靠肉身在机瞄能瞄到的距离内挨了一枪都倒了,虽然m43停止力也不咋地,但是一枪放倒人还是能做到的。
也有很多人单纯将ak的成功归因于m43弹在那个年代的相对优势,这就太低估老卡头上“枪王”头衔的含金量了。ak47的设计并不简单,实际上可以说很复杂,比后世的许多枪复杂多了。不然又简单又好的结构别人干嘛不用嘛。简单来说,ak的枪机通过平面带动开锁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枪机回转闭锁的楔紧问题,从那之后枪机回转闭锁才开始独霸天下。而美国的ar系实际上也没有解决楔紧问题,而是直接忽略(有些公司也推出了用轴承减轻楔紧影响的改件)。但是ak的枪机闭锁齿不等大不对称,实际上是不利于生产和检验的,所以才能看到后世对旋转闭锁百花齐放的改进。
简而言之,ak的自动机结构设计也相当优秀精巧,不过真正成就ak的还是她的灵魂——m43弹赋予的压倒性近距自动火力优势,而这个相对优势又来源于北(mei)约(guo)的迟缓。说到底,优势都是对面送出来的。不过之后美国一步到位以小口径引领了又一次枪械革命,算是扳回一城了。我也相信遥远的下一次单兵武器革命将由我们来引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