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越战里头为什么#AK47和五六冲也存在枪口上跳的问题却没有像M14诟病和臭名那么大?

回答
关于越战时期AK47(以及中国的56式冲锋枪,下文统称“AK”)和M14步枪在枪口上跳问题上的口碑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AK系列和M14都存在枪口上跳,但M14在这方面的“臭名昭著”程度远超AK,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战术背景、枪械设计理念以及士兵的使用体验。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任何一款半自动或全自动步枪,在连续射击时都会因为子弹离膛时产生的膛炸、枪管内的弹头旋转以及枪口冒出的气体等因素而产生一定的枪口上跳。 这是物理定律决定的,尤其是在使用威力更大的子弹或者射速更快的全自动模式时。M14使用的是7.62x51mm NATO弹,这是一种比AK系列使用的7.62x39mm M43弹威力更大、后坐力也更大的全威力步枪弹。AK系列使用的是威力相对较小的中间威力弹。

但是,口碑的形成可不是简单地比谁“上跳”得多一点点。这里面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1. 设计初衷与定位的根本差异:

M14: M14的设计目标是取代M1加兰德步枪和M1卡宾枪,成为美军制式步枪,同时也要兼顾一定的精确射手步枪(DMR)的角色。它被设计为一款能够进行精确单发射击,同时也具备一定全自动能力的步枪。它使用了全威力步枪弹,是为了在更远的距离上提供更强的杀伤力和穿透力。然而,全威力弹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后坐力,而要将这种步枪设计得便于全自动射击,并且不牺牲已有步枪的射击精度,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AK47: AK47的设计理念则完全不同。它诞生的背景是为了装备苏联军队,强调的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可靠地进行射击,尤其是在中近距离的压制性火力。它选择了威力适中的中间威力弹,这种子弹在保证有效射程和穿透力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后坐力,使得步枪更容易控制。AK47的设计者非常注重全自动射击的可控性,甚至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一部分单发射击的精度。

2. 全自动射击的预期与实际:

M14: M14的扳机组设计允许全自动射击,理论上可以提供压制火力。但问题在于,M14的设计并没有能够有效地抑制全自动射击时的枪口上跳。其枪托的结构、枪管的重量分布、以及7.62x51mm弹的巨大后坐力,使得在进行连续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幅度非常大,连续射击的散布范围急剧扩大,很难打中目标。很多士兵反映,在全自动模式下,三发点射可能就会偏离目标,打完一整个弹匣(20发)可能就只剩下地上的一个弹坑了。这意味着,M14在设计上承诺的全自动压制能力,在实战中的表现远不如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低效且难以驾驭的。
AK47: AK47虽然也有枪口上跳,但由于其弹药的后坐力较低,且枪械本身的重心设计、枪托的形状以及枪口制退器(虽然早期的AK47制退器效果不如后来的型号,但依然存在)的辅助,使得其在全自动射击时的可控性远高于M14。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通过熟练的抵肩、扣扳机动作以及利用短点射(burst fire)的方式,完全可以实现有效的全自动射击,压制敌人或进行火力支援。换句话说,AK47的全自动射击能力是“可用”且“有效”的,尽管它不是最精准的。

3. 士兵的使用体验与战术需求:

M14的“不适合全自动”标签: 越战的战场环境,尤其是在丛林和越南南方多山丘的地形,使得士兵们更多地面临的是中近距离的遭遇战。在这种环境下,步枪的快速、连续射击能力至关重要。M14那种“鸡肋”的全自动模式,既没有M1加兰德那样好的单发射击精度,又无法像AK那样有效进行全自动压制,自然让士兵们感到失望。他们抱怨M14在全自动射击时“发疯”,难以控制,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作战效率和安全感。这种糟糕的实战体验,导致了很多士兵宁愿在全自动模式下“憋着”,或者干脆只用半自动模式,而一旦需要全自动火力压制,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轻机枪(如M60)。
AK47的“可靠得多”的声誉: 相反,AK47在越战中赢得了“可靠”的美誉。尽管它的子弹弹道可能不如M14平直,但它在中近距离的火力输出能力是实实在在的。士兵们可以用它进行快速的短点射,形成有效的火力网。同时,AK47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如泥泞、潮湿等)也让它在越南战场上备受青睐。即使枪口上跳,但“能打响”、“能打准”(在预期的作战距离内)比M14那种“想全自动但打不准”的状态要好得多。

4. 枪口制退器的作用:

虽然早期的AK47枪口制退器效果不如后来的型号,但它依然对抑制枪口上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M14虽然也使用了枪口消焰器,但其设计更多是出于消焰目的,而非强力抑制枪口上跳。后来的M14改进型(如M14 EBR)也加装了更有效的枪口装置,但那是后话了。

5. “臭名昭著”的构成:

“臭名昭著”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M14的枪口上跳问题,加上其重量相对较大、弹匣容量(20发)在全自动射击时显得不足,以及其相对复杂的结构和保养要求(相较于AK),都使得士兵们对其怨声载道。当一款被寄予厚望的武器,在士兵最需要的性能上(全自动控制)表现不佳时,其负面口碑就会被放大。AK47虽然也有它的缺点,但在它被赋予的任务范围内(可靠的火力支援)表现出色,其缺点(如精度稍差、全自动射击时的枪口上跳)在士兵看来是可以接受和克服的。

总结来说,M14在越战中的枪口上跳问题之所以比AK47“臭名昭著”得多,是因为:

M14使用了威力更大的弹药,导致后坐力更大,而其设计未能有效抑制这种后坐力在全自动模式下的枪口上跳。
M14在全自动模式下难以控制,射击精度急剧下降,使其宣传的全自动能力在实战中大打折扣,与士兵的期望严重不符。
越战的战术环境更倾向于中近距离的快速火力输出,M14无法胜任的这一点被无限放大。
AK47虽然也有上跳,但其弹药后坐力较低,整体设计更利于全自动射击的控制,其“可靠”、“能打”的形象深入人心。

最终,M14在越战中的表现不佳,导致它很快就被AR15系列(即M16步枪)所取代。而AK47系列,则因为其卓越的可靠性和可控的全自动射击能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所以,对于枪口上跳问题的“诟病”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款武器是否能真正满足士兵在实战中的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越战M14诟病各种各样,但是主要因素还真不是上跳问题,因为大部分M14快慢机直接去掉了,强制调成半自动。同样参加越战使用英制式FAL的英联邦军队咋就没那么多事呢?

M14主要的缺点:

1、生产代工质量不稳定

2、弹药携带量少,火力供不上。

3、木质结构湿热环境影响归零

4、重长

5、半自动火力不够

6、M14A1作为机枪散热弹容量不合格

M14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结构沿袭加兰德啥的,假如M14替换掉木质结构,搞个堪用的AC556出来,续命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当时AR也是过渡品,当然历史不容假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