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ak47是自动步枪,而56式却叫冲锋枪?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混淆。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武器分类的约定俗成和历史原因,以及对中文语境下“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的理解差异。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个词的英文原词,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

AK47 在英文里通常被归类为 "Assault Rifle"。
56式 在中文语境下,根据其具体型号,既可以对应“自动步枪”,也常被俗称为“冲锋枪”。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以及为什么会有混淆呢?我们来一步步拆解:

1. “自动步枪”(Assault Rifle)的标准定义

“自动步枪”这个词在现代军事术语中,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它通常指的是:

能够进行全自动射击,也能进行半自动射击的轻武器。
使用的弹药是“中间威力弹药”(Intermediate Cartridge)。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这类弹药的威力介于传统步枪弹(如7.62x54R)和手枪弹(如9x19mm)之间。它们既能保证一定的射程和穿透力,又足够轻便,让士兵能够携带更多弹药,并且在全自动射击时后坐力可以控制。
射程通常在400600米之间。
弹匣容量通常在2030发。
拥有可拆卸弹匣。
通常配有可调节的机械瞄准具,有时也带光学瞄准镜接口。

AK47 诞生的背景和它为何是“自动步枪”:

AK47,由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设计,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定型,并于1949年装备苏联军队。它的出现是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它完美地契合了二战后对新型制式武器的需求。

弹药革命: AK47 使用的是 7.62x39mm M43 型弹药。这种弹药就是典型的“中间威力弹药”。它比当时的苏联步枪弹(7.62x54R)更轻便,后坐力更小,非常适合全自动射击,同时也比手枪弹拥有更远的有效射程和更好的穿透力。这使得士兵在近距离遭遇战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开火,同时在稍远距离也能保持一定的杀伤力。
设计理念: AK47 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取代老旧的莫辛纳甘步枪和苏达耶夫冲锋枪。它要能像步枪一样射击,又能像冲锋枪一样,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它的全自动模式和半自动模式切换设计,正是为了满足不同作战环境的需求。
战术定位: AK47 极大地改变了步兵的作战方式。它允许一名士兵在不牺牲太多射程和威力的前提下,拥有强大的近距离火力压制能力。这在现代战争的战场上至关重要。

因此,AK47 完全符合“自动步枪”(Assault Rifle)的所有标准定义,尤其是其使用中间威力弹药和全自动射击能力。

2. “冲锋枪”(Submachine Gun / SMG)的标准定义

“冲锋枪”在英文里是 "Submachine Gun" (SMG)。它的主要特点是:

主要使用手枪弹药。 这是“冲锋枪”最核心的定义。比如9x19mm Parabellum、.45 ACP 等。因为手枪弹药的威力较小,后坐力也小,所以冲锋枪通常可以做到全自动射击,而且后坐力非常容易控制,射速往往也比自动步枪更高。
射程相对较短。 由于使用手枪弹药,其有效射程通常在50100米左右,很少能达到200米。
设计初衷是为了提供近距离的火力压制。 特别适合在狭窄空间(如城市巷战、室内作战)或作为辅助武器。
通常比步枪更轻便、更紧凑。

56式:历史、设计与称谓的演变

中国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自动步枪,都是基于AK47的设计进行仿制或改进的。

56式半自动步枪: 这是中国在1956年定型的一种单发发射模式的步枪,但外观和很多设计原理与AK47相似。它使用7.62x39mm弹药。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提供比当时的栓动步枪(如53式步枪)更强的火力,但它无法进行全自动射击。
56式自动步枪: 这才是中国仿制AK47全自动版本的产品。它同样使用7.62x39mm弹药,具备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模式。

那么,为什么中国的“56式”在一些场合会被叫做“冲锋枪”呢?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并且很大程度上与中文的语境和历史习惯有关:

历史原因和称谓习惯: 在中国大陆的军事语境中,“冲锋枪”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用来泛指那些“能够自动射击”的轻武器,特别是与固定枪管、需要双手持握的武器相比。 尽管AK47(以及仿制的56式自动步枪)使用了中间威力弹药,并且按照西方标准是“自动步枪”,但在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民间语境下,只要能连发射击,又不像重机枪那样笨重,很多时候就被笼统地称为“冲锋枪”。
从装备序列上讲: 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士兵主要装备的是步枪(单发)、卡宾枪、以及一些冲锋枪(如波波沙PPSh41、M3冲锋枪等)。当新一代的AK系列步枪(及仿制品)出现时,它结合了步枪的射程/威力(相对冲锋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压制能力。由于其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以及在某些场合(如近战)的表现,在民间和一些非严谨的语境中,很容易被“冲锋枪”这个概念所覆盖。
对弹药概念的区分不那么严格: 相较于西方对“中间威力弹药”的明确划分和由此带来的“自动步枪”分类,中国在早期对这种弹药的战术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武器分类,可能没有那么绝对和细致地对外推广或普及。

外观和使用方式的相似性: 56式自动步枪,尤其是早期型号,在外观上与AK47非常相似。它比传统的长管步枪(如日式三八大盖)要短一些,也更容易进行全自动射击。这使得它在给人的直观感受上,可能更接近一些大口径、高射速的冲锋枪(虽然本质不同)。

媒体和影视作品的影响: 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和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将使用7.62x39mm弹药的自动步枪(如AK47及其仿制型)称为“冲锋枪”的现象。这种“以讹传讹”或习惯性称谓,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误解。比如,很多老电影里,战士们拿着AK式的武器在喊“哒哒哒”时,旁白或对话就可能直接称为“冲锋枪”。

技术标准和分类的演进: 随着中国军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与国际军事交流的增多,对武器的分类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现在,我们能更清晰地区分“自动步枪”和“冲锋枪”。56式自动步枪(和561式、562式自动步枪)在中国军队的正式称谓和分类中,已经非常明确地属于“自动步枪”。

总结一下:

AK47 之所以是 “自动步枪”(Assault Rifle),是因为它使用 中间威力弹药,能够进行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并且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兼顾步枪的射程/威力与冲锋枪的火力密度。
中国的56式(特指56式自动步枪)在中国早期语境下,常被称为“冲锋枪”,这更多是由于历史的称谓习惯、对弹药分类的理解差异、以及大众媒体的影响,而非武器本身的根本性差异。从严格的军事定义上讲,使用7.62x39mm弹药且能全自动射击的56式自动步枪,也属于“自动步枪”的范畴。

所以,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有人将56式称为“冲锋枪”时,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不够严谨但流传甚广的说法。而在现代军事语境和严格的武器分类中,两者是有明确区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AK47是突击步枪,不是自动步枪。在现在突击步枪和自动步枪合流,没有区别,但是在当时,突击步枪和自动步枪泾渭分明。

自动步枪的首要指标依然是传统手动上制步枪的射程、精度,也就是说要使用全威力步枪弹,以保证射程。代表作是M14。

突击步枪的首要指标是火力密度和400米以内的精度,为了平衡火力密度和精度,所以使用中间威力弹,也就是短步枪弹,放弃400米以上的有效射程和精度。代表作就是AK47。

在实践中证明自动步枪的思路就是错误的,普通步枪400米以上的射程和精度的重要性,比起400米以内的火力密度简直不值一提,所以美国搞出了5.56短步枪弹和M16,从这时候开始,自动步枪就和突击步枪合流了。

中国引进AK47并国产之后,并不是按照苏联的编制方式来使用的AK47。

在苏联,SKS短暂列装之后,迅速被AK47取代,也就是说,AK47在苏联装备序列中,是以替换步兵手中的旧式步枪为目的进行换装,这也正是AK47的研发目的。所以苏联普通步兵武器的发展历程,是莫辛纳甘/SVT(短暂列装)-SKS-AK47。

但是在国内不是这样的,按照我国军队装备传统,一个步兵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班长和班副使用冲锋枪,普通战士使用步枪,冲锋枪的作用是在近距离构建高火力密度阻击敌人,或者在冲锋中,由老兵/班长班副(其实老兵基本都是班长)使用,在摸上敌人阵地之后,用冲锋枪的火力密度打掉对方的火力点,打断/压制敌人的反击。国内国产56枪族之后,并没有用AK47来全面取代步兵手中的步枪,取代普通步枪的是SKS,也就是56半。AK47,也就是56冲,依然是按照编制习惯,配属给班长/班副,取代原来班长班副手里的冲锋枪,而不是取代普通步兵手里的步枪。而AK47/56冲当时在我国的步兵武器配置和使用方式中,也确实按照原来的“冲锋枪”使用的,也就是说对于我军,他确实是起到的“冲锋枪”的作用,被叫做“56式冲锋枪”顺理成章。

在后来的81式研制过程中,明确是要替换步枪的,虽然思路和苏联突击步枪一样,是放弃400米以上的精度和有效射程,保证400米以内的火力密度,但是因为是取代56式半自动步枪的,所以明明是突击步枪,但是按照命名习惯被叫做“自动步枪”。

挂个人,真是精神香蕉人,还美的不行。

user avatar

什么56半精度高省子弹啊,根本不是理由


56被叫做冲锋枪纯粹是因为思想落后,它替换的是54冲,起的作用也是和54一样的。所以解放军有卡笋也没有大规模列装6Х1,粟裕也不认为56有必要加刺刀。折叠刺的56是65年4季度量产的。

56半既不比56冲省多少子弹,价钱还更贵。60年代以后还保留56半,就是思想的落后和军工产品研制/批生产乱来的结果。

凡吹56半省子弹的,一概不用看,下到单兵弹药携行量,上到后勤算弹药基数,一概是不知道的。

一五以后,有初步工业化,子弹的产量和输送本就不是个事。真要子弹都用不起,设计63干什么,63出厂带几个弹匣

user avatar

因为AK47最初它就是当冲锋枪用的。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涉及到中苏两国武器论证问题,也涉及到AK最初的发展以及我国仿制的问题。

最最早的的AK是1948年伊热夫斯克厂生产的第一型AKS-47,1949年3月,900多支该枪和630支早期型SKS配发给了106空降师351团。注意此时的AK是没有刺刀的,和SKS、RPD同时使用。放在那个年代,你管它叫啥,让我军看这特么就是冲锋枪。

这个时期的AK和SKS都是存在问题的,AK最大的问题是冲压机匣生产不过关,有说钢材问题废品率高的,也有说是因为铆钉不牢固的。因此51和53年定型的第二、第三型AK改成铣削机匣,从第二型开始苏军开始试装刺刀,这也是AK最早使用的夹式匕首刺刀的前身。但是基本上50年代苏军AK,SKS,RPD老三样的格局是不变的。

50年代中前期我军正式列装53枪族不久,轻武器论证刚起步,在苏联考察过程中接触到了第三型AK,并在55年引进量产。最早的56冲锋枪和第三型AK基本一致,且没有刺刀。

所以为啥叫56冲锋枪

1、论证不充分,当时把单兵双手操作使用的连发武器都叫冲锋枪。没有自动步枪的概念。

2、编制上替换50/54冲锋枪,配发给每班的正副班长(可能还额外包括一名组长)

3、苏军同样和SKS混用,一个连发无刺刀,一个单发有刺刀。类比莫辛纳甘和波波莎波波斯的区别。

4、精度不足,早期AK47精度不如AKM,和SKS有差距,有争议。

我军正式列装的仿AK里面只有91年定型的56C叫短自动步枪,其它都叫冲锋枪。


AK到底为啥和SKS混用,以及AK是何时确定要取代SKS的?这些问题争议很大。

大佬黄夏流叫兽曾经说SKS生产列装纯粹是因为AK机匣不过关,但这可能不是生产第一型AK的事。因为如果是机匣问题,为何还要量产没有刺刀且机匣不成熟的AK和SKS同时使用?要知道当时的SKS同样修改过很多地方。

比较可能的情况是,1949年开始,苏军开始淘汰二战轻武器,当时初定的配置是AK,SKS和RPD,在试用过程中苏军认为SKS不适合未来战争需要,因此尝试让AK上位成步枪,但是AK因为机匣等问题拖了几年,直到第三型AK定型才变得可行,在三型AK大批量生产过程中,SKS在56年停产。但是苏军继续改进AK并推出了AKM,不仅使用了成熟的冲压机匣减轻重量,还采用直枪托和减速器,防跳器提高了精度。轻机枪型RPK也是50年代研发的。直到1959年,AKM和RPK才大量生产,替代了老三样。

因此,有理由合理推测,从AKS-47列装到AKM列装这十年,苏军可能先后解决了AK的定位,AK的生产以及AK的(相对)精度三个问题。

user avatar

很多人说了,AK的A指的是автомат,意思是自动枪,自动枪并不是自动步枪。虽然一字之差,在苏俄系军事术语里面就完全是两种东西了。

俄罗斯的武器分类尤其特殊性,不能拿中国,美国,德国直接照搬的。其实中国和美国也在一些名词细节上有不一样,这里不提。单纯比较一下我国和俄国区别。

我国步兵武器历来以使用者来区分,如步兵的主武器就是步枪:如53式步骑枪(莫辛纳干M1944),56式半自动步枪(SKS),63式自动步枪,81式自动步枪和95式自动步枪。辅助,侦查,基层官兵用的是冲锋枪如54式冲锋枪(PPS1943),79式冲锋枪,85式冲锋枪。

俄罗斯和苏联用的是枪械本身性质来区分,分成三大类:步枪винтовка,卡宾枪карабин,自动枪автомат。当然以前还有发射手枪弹的机关手枪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

步枪винтовка指的是传统长枪管步枪。注意是长枪管。典型的如莫辛纳干1890/1930型, SVT-40: “自动装填步枪托卡列夫1940型”,见下图,两者长度差不多,都属于经典长步枪:

AVS-36: “自动步枪西蒙诺夫1936年型”,注意这玩意才是真·自动步枪,A就表示自动。当然这玩意不是“自动枪”,

可见除了莫辛纳干这个解放前设计定型的家伙外,其他按照苏联成立后命名法的武器中间都有一个V(俄语B),就是指的是步枪。

现在估计已经没人背着1米2的长家伙去打仗了,那么是不是俄文里的“步枪”也被淘汰了呢?

并不是,因为这玩意也有长枪管,所以也是винтовка:

SVD-63: “狙击步枪系统德拉格诺夫1963年型”,这里的S和前面SVT的S不一样,但是V是一样的。

第二类:卡宾枪карабин

卡宾枪原来是骑兵步枪,后来扩展到了非线列步兵,继续扩展到了全部步兵使用。在俄国,卡宾枪指的是相对于步枪枪管短,全长短,1米左右的步枪。二战的Kar 98k,春田M1903,M1加兰德,如果是俄国造的都应该算卡宾枪。常见卡宾枪有莫辛纳干1944:

相比步枪的MN1891/1930明显短很多。

SKS:“自动装填卡宾枪西蒙诺夫”

虽然卡宾枪最初是为了给骑兵或者二线部队,技术兵种,但也有装备全军一线部队的现象出现,上述两种都做过全军步兵主武器,却并没有改名。

第三种自动枪автомат就没有那么严谨定义了,现在看来,俄罗斯人把比步枪短,比机枪轻,单人伺候的连发步兵武器都划归自动枪。

自动枪这个概念第一次引入是菲德洛夫自动(步)枪Автомат Фёдорова,发射6.5mm友坂步枪弹。

菲德洛夫自动枪仅小批量生产装备,然而编制上替代菲德洛夫的却是机关手枪Пистолет-пулемёт(PP),也就是冲锋枪。如PPD-34,PPSH1941。但是自动枪这个名字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二战时候“自动枪”和“机关手枪”同时出现在正式文件中。如“自动枪手”(автоматчик),“自动枪连”等说法,指的当然不是机枪手和机枪连。大概和Machine pistol和Submachine gun在一些国家等价差不多。

一群坦克搭载兵,基本上就是自动枪手


因此战后出现AK-47,它显然不是步枪,然后“卡宾枪”和“自动枪”里选择,显然AK47和旧的“自动枪”(包括“冲锋手枪”)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于是就起名AK(自动枪卡拉什尼科夫),而不是AVK(自动步枪卡拉什尼科夫)或者AKK(自动卡宾枪卡拉什尼科夫)。

user avatar

说几点……

1.俄语里,波波沙和AK都叫автомат(冲锋枪、自动枪),而步枪是叫винтовка

2.苏联装备AK-47的时候,步兵班主要也是装备SKS步枪和RPD机枪(典型的可以参考苏联电影《马克欣·贝瑞贝里察》),按照这个配置,我军采取了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机枪的配置

3.苏联全面用自动步枪替代半自动步枪是AKM装备后

user avatar

很多人回答都没有提到当时中苏军队结构的差异。

苏联当时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和摩托化,其步兵主要是乘车作战,所以在其序列中,AK47发挥的是突击步枪的作用。具体点说,AK装备的时候苏军已经装备大量轮式装甲输送车。步兵乘坐装甲输送车到出发地,炮兵火力压制后跟随坦克冲击。而步战跟随坦克冲击,下车后要抵近射击的战术要到60年代。无论哪种方式,步兵投入战斗的距离都不远,因此AK47突击步枪非常适合苏联军队的需求。而且苏联后勤也支撑的起AK泼水带来的弹药消耗。(老有人跟我扯时间线,AK虽然叫47,但实际上定型是49年,等解决各种技术问题大规模量产是53年,苏军55年换装是苏军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标志着苏军进入全面摩托化、机械化的阶段。而这直接决定了苏军在56年停产并撤装SKS)

但是为什么同样一款枪,在中国军队就定义为冲锋枪?根源在于中国军队不仅没有实现摩托化(机械化更别说),就是后勤水平也还停留在火车+骡马的水平(因为马小,主要是驮马,而非挽马)。这种情况下,步兵很多时候要独立作战,无法像苏联步兵那样乘车或者在坦克掩护下作战,因此PLA的步兵需要在更远的距离就投入交战。当时PLA的步兵要先五公里武装越野到出发地,然后等炮兵火力压制以后在400米左右的距离发动冲锋(五公里越野和四百米障碍训练的来源)。在这400米距离中PLA步兵往往得不到坦克支援,需要小组间交替掩护跃进,减少伤亡。这种情况下,56半这种精度更好,同时弹药消耗又不那么大的武器(免得让后勤不堪重负),更适合PLA的步兵。所以56半的地位一时难以撼动,而AK就只能接替原有54冲锋枪的地位,如果全部换装56冲,不但不能满足PLA步兵作战的需求,其弹药消耗量也是PLA后勤难以负担的。

到了后来79和两山轮战,因为是山地丛林作战,往往是近距离的遭遇战,瞬间的火力投射比射击精度更为重要,PLA原来的步兵武器难以适应,才大规模换装56冲和81式(81算是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精度和火力需求,但真正让PLA在这个问题上感到满意的还是95)。

补充一点:

如果看数据,56半有效射程是400米,56冲也是400米(也有说300米)。但56半枪管长度是520毫米,56冲就只有415毫米,在再加上结构差异,56半在中远距离的精度要好很多。

苏军乘车或者在坦克掩护下突击,步兵射击距离普遍在200米以内(很多时候步兵只是保护坦克不被对方反坦克小组接近,摧毁敌人的任务交给坦克),以二战经验,波波沙都可以胜任。AK精度和威力又远好于波波沙,所以非常适合苏军的需要。而防守的时候苏军可以仰仗班组武器和连排武器,近距离步兵才参与射击,AK也可以满足需要。

PLA当年就惨淡多了,PLA大部分时候纯粹依靠步兵技战术发起突击,因此班组交替掩护突击的时候需要步兵做压制或精确射击,因此步兵射击距离普遍在300米以上,AK难以满足需要。在防御作战的时候,我们的连排火力也不足(我们当时习惯是发射全威力弹的重机枪装备在营,战时根据需要加强给连,所以相对苏军,我们连一级火力是比较弱的),需要步兵在中远距离射击增强防御火力。

虽然56半受制于弹药,中远距离表现也只能说堪堪够用(虽然有人曾经给我吹嘘说自己可以在800米距离用56半打黄羊,但我自己没有这个本事,存疑)。但是受制于当时条件(装备沿革、经济水平、生产能力、统一班组弹药简化后勤、士兵体格等),也没有更好选择。

另外PLA为什么会在步兵班配两支冲锋枪,也是有意思的话题。有说法是PLA步兵班三三制,三个战斗小组,一个小组配班机火力支援,另外两个小组分别班组和副班长带领,各配一支冲锋枪作为近战压制和突击的火力。不过国军也有类似的配制,比如说著名的七十四师一个步兵班也是配制一挺轻机枪和两支冲锋枪,看来这个应当是中国战场上长期实践出来的共识。

另外,所谓突击步枪,是希特勒发明的叫法,TG不这么叫,因为不符合TG的军语习惯。TG在56时代,步枪是56半,冲锋枪是56冲,原因前面已经提了,各司其职,56半偏重中远距离射击,56冲偏重近距离压制。后来搞63式自动步枪,目的也只是为了提升56半的火力,并非要取代56冲。到81时代,提出步冲合一,才用81同时取代了以前的步枪和冲锋枪,但还是不叫突击步枪,因为81射击的初衷是将56半的精度和56冲的火力结合,二者合一,兼具二者,简化班组武器配置,提升步兵的作战效能。但是突击步枪这种偏重近战火力而弱化中远距离射击性能的设计思路,TG从来不喜欢,TG对中远距离射击能力一直耿耿于怀,所以最后选择的5.8弹是几个小口径弹里远距离性能最好的(只比较最初设计初衷),而且也超过了之前装备的56系列弹药。相比之下美军反倒是走了M193到M855系列的“弯路”。

车轱辘话说了一圈以后,可以看出来中远距离“精度喜人”的AK在TG眼里只能作为大号冲锋枪存在,而不是步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混淆。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武器分类的约定俗成和历史原因,以及对中文语境下“冲锋枪”和“自动步枪”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个词的英文原词,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定位: AK47 在英文里通常被归类为 "Assault Rifle"。 56式.............
  • 回答
    如果AK47穿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它会瞬间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胆寒的“怪物”之一。要说它的级别,那绝对是超一流水准,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想象一下,在二战的战场上,士兵们还在为手中的步枪精度、射速、可靠性和弹药携带量而烦恼。当时的主流步枪,比如美军的M1加兰德,虽然半自动射.............
  • 回答
    关于AK47被称为“天使王”的说法,在中文网络上流传颇广,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官方或者广为人知、有历史依据的绰号。 事实上,AK47的著名绰号更多地集中在它的可靠性、普及性以及战场上的表现上,例如“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AK”、“Kalash”、“AKM”(AK47的改进型)等等。“天使王”.............
  • 回答
    关于越战时期AK47(以及中国的56式冲锋枪,下文统称“AK”)和M14步枪在枪口上跳问题上的口碑差异,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虽然AK系列和M14都存在枪口上跳,但M14在这方面的“臭名昭著”程度远超AK,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而且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战术背景、枪械设计理念以及士兵的使用体验。.............
  • 回答
    AK47,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它不仅仅是一支步枪,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军事思想的具象化。在它诞生的那个年代,尤其是冷战初期,AK47的出现,无疑是在当时的世界军事舞台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设计理念和性能表现,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同代武器,真正做到了“领先时代”。要说AK47.............
  • 回答
    你想了解AK47为何至今仍如此普及,是吧?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这把枪从诞生之初就注定要成为传奇,而且到现在依旧是许多人手中的利器。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我们得回到它的“出身”。AK47,全称是“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 1947 года”,也就是.............
  • 回答
    越南战争,一场漫长而残酷的冲突,不仅改变了东南亚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武器的战术运用。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友使用了大量的M14步枪,而越南人民军和越共则主要装备了苏联提供的AK47系列步枪。尽管M14在设计上有着不少亮点,但在越南这片泥泞的战场上,它最终未能敌过AK47。这其中的.............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