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K47步枪如果摆到二战是个什么级别的枪?

回答
如果AK47穿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那简直就是降维打击,它会瞬间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胆寒的“怪物”之一。要说它的级别,那绝对是超一流水准,甚至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想象一下,在二战的战场上,士兵们还在为手中的步枪精度、射速、可靠性和弹药携带量而烦恼。当时的主流步枪,比如美军的M1加兰德,虽然半自动射击已经很先进,但弹匣容量不大,连续射击能力受到限制。德军的毛瑟98K,栓动式步枪精度极高,但在密集交火中,射速就成了致命的短板。而苏军的莫辛纳甘步枪,虽然皮实耐用,但同样是栓动,在面对成片冲锋的敌人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候,AK47就这么横空出世了。

火力压制上的颠覆性优势: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它那接近全自动射击的能力。虽然我们通常提到AK47是突击步枪,强调其爆发力,但在二战的语境下,它的“连射”能力就已经足够惊人了。想象一下,一个士兵装备了AK47,可以像机关枪一样倾泻火力,瞬间压制住那些只能一枪一枪点射的敌人。在城镇巷战、阵地防御或是进攻突击时,这种火力密度带来的心理震慑和实际杀伤效果,是那个时代任何单兵武器都无法比拟的。

那时候的士兵,可能习惯了依靠战壕、掩体和战友的火力掩护来与敌人周旋。突然面对一股子机关枪一样的火力从一个步枪兵手里打出来,那感觉就像是遭遇了敌方的轻机枪,但人家还能端着跑。这种来自单兵的、持续的、高密度的火力输出,会极大地改变战场态势。

可靠性:二战战场上的“硬通货”

AK47最著名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恶劣环境下的表现。想想二战的战场,泥泞、雨雪、尘土、甚至是坦克的履带碾压,各种极端条件都在考验着武器的性能。而AK47的设计,采用了宽大的零件间隙、高效的导气系统和坚固的结构,使得它在脏污、缺乏维护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稳定射击。

对比一下二战时期的一些武器,比如一些初期的冲锋枪,虽然射速快,但在复杂环境下故障率也相对较高。而AK47的可靠性,意味着即便在最糟糕的条件下,一个士兵手中的AK47依然有很高的概率能够打响。这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它能够让士兵在各种恶劣环境下,依然拥有稳定的战斗力,这绝对是颠覆性的。

弹药和射程:一个相对的弱点,但依然强大

AK47使用的是7.62x39mm中间威力步枪弹。这个弹药在精度和有效射程上,对比二战时期许多全威力步枪弹(如7.92x57mm毛瑟弹)确实有所不如。它在远距离上的弹道性能和穿透力可能会逊色一些。

然而,在二战大部分的交战距离,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中近距离的战斗中,AK47的威力是绰绰有余的。它的弹药能在中近距离提供足够的杀伤力,并且相较于全威力步枪弹,7.62x39mm弹的后坐力更小,使得士兵能够更舒适、更快速地进行连续射击。而且,弹药的体积和重量也更适合携带更多数量,这意味着一个士兵可以携带比装备全威力步枪弹的士兵更多的弹药,进一步提升了持续作战的能力。

可以说,在那个以栓动步枪和少量冲锋枪为主流的时代,AK47的弹药性能,在实战中更多地被其高射速和易操控性所弥补,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易用性和易维护性:士兵的福音

AK47的结构设计极其简单,分解结合也非常方便,这对于士兵的训练和现场维护来说是巨大的优势。在战争年代,士兵的培训周期有限,而且战场上的维护条件艰苦。AK47的简单设计,让普通士兵能够快速掌握其使用和基本的维护方法,大大降低了训练难度,也提高了武器的战场可用性。

想象一下,一个士兵拿到一把AK47,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精密的操纵和维护,就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名令人生畏的射手。这对于快速扩充兵力、提升整体战斗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战略层面的影响:

如果AK47在二战时期出现,它将对战争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战术上的革新: 会促使军队重新思考步兵的火力编配和战术运用。步枪兵的火力压制能力将大幅提升,可能会出现更多以步枪兵为核心的突击小组。传统的阵地战和防御体系可能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武器研发的转向: 会迫使其他国家加速研发类似的“突击步枪”,来对抗这种新的威胁。二战后各国普遍发展突击步枪,在AK47出现后,这个进程可能会提前,并且方向更加明确。
战场心理: 对敌我双方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拥有AK47的士兵会获得极大的自信心和压倒性的心理优势,而面对AK47的敌人则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力感。

总结一下,AK47在二战的级别,那绝对是:

火力压制上的“收割机”: 远超同期单兵武器的持续火力输出。
战场上的“不死小强”: 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战斗。
士兵的“贴心战友”: 易于操作和维护,降低训练门槛。
革命性的“代差武器”: 直接改变了步兵的作战方式和战场规则。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二战的士兵配发了一把现代步枪。它会成为战场上的焦点,让对手头疼不已,让己方士气大振。它的出现,足以改写很多战役的结局,甚至影响整个战争的走向。它不仅仅是一把枪,更是一种对战争形态的预示和颠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中间威力步枪弹是一个概念上的突破,而不是技术上的突破,这是需要理解的一点。AK也并不是二战时期技术上就造不出来的枪,这是第二点。AK的思路也不是二战时期提不出来的思路,这是第三点。

2.AK是一把优点和缺点都很突出的枪,但是必须要指出如果是早期铣削机匣型的3型AK而不是整到完全体的AKM,可能缺点要多过优点。

但不管怎么说,能拿出来就是胜利,STG-44问题也不少,7.92kurz的弹道也很烂,偏移闭锁基础设计也带来了重量大的缺陷,另外STG-44也存在很多小的技术细节上的问题,但是作为第一把量产中间威力弹自动步枪,这些缺陷都是瑕不掩瑜的。

3.额外说一句,其实战后美国人的脑瘫7.62NATO抹杀掉了很多可能性。

技术上来说,采取中间威力弹同时保持步枪600-800米远射能力的技术可能性,经过cetme和7/6.25×43mm bri枪弹系统的验证,是可行的。

但是战后能打造出M14和M60这种脑瘫之瘫中瘫的美国系统内轻武器研发部门是和英国与西班牙/德国工程师不一样的,是不具备开发这类枪弹系统的能力的。

(当然了,齐射项目表明美国轻武器研发系统脑洞真开起来的话还是脑瘫,说实话,这时候就得感谢感谢柯尔特找上李梅,开后门把AR强塞了进去。)

而且不仅美国不具备开发此类枪弹系统的能力,美国还会把垃圾硬塞给整个北约,这才是更大的问题。

因此,以偏向“大威力冲锋枪”的思路,开发战后第一代中间威力自动步枪的苏东阵营就成了第一代中间威力自动步枪的唯一技术代表;北约阵营的另一种思路,“步枪,但也具备实用自动射击能力的”,就这样给埋没了....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这个问题下不少答主对于步兵班组的战术简直是缺乏基本的常识啊.

这是一个标准的德军步兵排,一个排48号大头兵,4个10人步兵班+1个3人迫击炮班+1个5人排部.每个班1支冲锋枪(sub mg)和1支轻机枪(light mg),排部没有轻机枪,迫击炮班只有一杆轻型迫击炮.

至于步兵班的战术,德军的战术完全围绕着那挺机枪展开.在防御作战中,10人的步兵班是为那支机枪服务的,也就是被吹上天的MG42,其实这是一支不适合作为班组支援火力的武器(原因后面会提).每个德军步枪手标准携带的7.92x57毛瑟弹是60+5,但是实际上根据德军步兵的回忆,除了机枪副射手背负的机枪子弹,他们也会额外为MG42多携带一些子弹——这就是为什么MG42完全不适合作为班组支援火力使用,它的射速太快了.通常而言,班组机枪的射速应当在600-800r/min这个区间,在这个区间的机枪可以以短点射有效压制敌人借助掩体的跃进,同时对于弹药的消耗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MG42达到了1200r/min,这就意味着机枪手必须背负大量的弹药,还要让步兵额外携带弹药才堪堪够用……

苦了德国大头兵了.

至于敌人是怎么看待的呢?《为了忘却的胜利》中美军士兵回忆是,如果一个只装备了M1加兰德的美军步兵排毫无准备的遭遇了一个做好准备并且有MG42的德军步兵班,这个排将会在短时间内就被打垮.但显然这是不现实的——这样草台班子似的步兵班只在1944年中旬短暂的出现过,很快美军的步兵班里就有了大量的勃朗宁Bar M1918和M1919A4机枪,从而缓解了这个问题,尽管M1919A4和Bar都不是班用支援火力的良好解决方案.M1919A4重达18kg且射速仅有500r/min,对于班组武器来说,它显然太重且射速太慢了些;而Bar,它只有20发的弹容量,火力持续性太差了.

可以看出来一个事,就是德军步兵班战术是较为呆板且极为依赖MG42的,如果MG42被敲掉,那么整个班的火力将会下降到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以至于失去大部分的战斗力.


回到问题本身.

事实上,没有AK47这个说法——苏联官方的名称为AK,也就是Automat Kalashnikov的缩写.47是其定型年份,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号,不过AK74确实是AK74.

我的意见是,AK放到二战的地位,是一个划时代的改变,直接抹除了StG44的意义. StG44的意义在于它验证了中间威力弹的可行性,而不是其它杂七杂八的玩意.中间威力弹能在步兵通常的交火距离(50-400m)上均打出有效的杀伤并且形成压制效果.如果苏军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抛弃莫辛-纳甘1931并迅速地对AK进行改进(AK产量最大的3型是铣削机匣,耗材较大;AKM则是冲压机匣,耗材更少、工时更低,也便于生产),那么对于德军的步兵战术能形成完美的压制.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德军在西线战场已经暴露了自身的短板——德军的毛瑟Kar 98k是不能和半自动的加兰德M1比拼火力的,在MG42损毁的情况下,德军的步枪手会被美军的加兰德完全压制,即使对方的步兵训练水平远远不如德军.如果敌人换用了火力更加凶悍的AK呢?结果是不难想象的.

(图截自b站up主炮轰白宫的T80UD转载的视频BV1eE411a7k6,侵删)


我们来看看苏军1942年的步兵班组.可以看出,苏军步兵班对德军步兵班有一定的借鉴和学习,相较于1941,他们简化了步兵班组.现在,他们一个班里面仍然有4种武器(自动步枪手使用的是SVT系列半自动步枪),但是对于班长的协调显然是简化了,他们没有所谓的"掷弹兵",现在班长只需要指挥10个人了.如果他想的话,让自动步枪手当普通的步兵也未尝不可,这已经很接近德国的步兵班了.如果我们设想他们用AK替换掉这个班组除机枪手之外的所有武器,那么后勤将会极大的简化——再也没有杂七杂八的弹药需要生产了,手枪弹也不必再维持如此大规模的生产线,也不用同时生产四种武器的配件——而是两种,一种是AK,一种是DP28.同时,班组的火力投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即使机枪损坏,这个步兵班也有独立作战的能力,而不是边打边撤,离开战场再去补充一挺新的机枪.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样对于子弹的消耗太大了,但是对于一个现代的工业国家而言,生产子弹比生产罐头还要容易许多.任何一个工业国都能为战场供给足够的子弹.枪械可能会不足,但是子弹永远不会.


至于StG44的工作,AK也会一并包办了.中间型威力弹代表了世界武器发展的绝对浪潮,⚠️施迈瑟面临失业风险⚠️(……)

也许世界上会多那么几个把AK印在国旗上的国家了.谁说得准呢.不管怎么说,AK的出现都将改变世界——不管是题主所设想的这个AK出现在二战的世界线还是OTL,AK都切实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不过在题主设想的这个世界线,AK的影响要大得多.


——————————————————————————

无意中点回自己答案,顺便看了看其他几个答主的回答,我觉得我可以补充一点东西.

那就是:二战东线很多时候是一场步兵之间的死斗.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第一卷就写明,战争中的战斗是少见的情况,大多数的时间,部队都在行军和等待.那么这些时间里面,谁在维持战争行动的继续呢?——步兵.放哨警戒、维护装备、挖掘工事、转运物资、设置阵地、交接防务,都是步兵和后勤的人员来完成.在大量的(但这些战斗往往并不出名)战斗中,坦克是根本没有露面的——如1942年进攻斯大林格勒之前的罗斯托夫战役(不是1941年底的罗斯托夫战役,1942年在罗斯托夫爆发的战斗并不著名且一周左右就结束了,伤亡也并不是很大)、1941-1942的德米杨斯克战役、1942年往后列宁格勒接近地区的战役中,坦克扮演的角色都是极其没有存在感的,甚至有些部队根本没有配发坦克,但是战斗仍然继续了下去.要知道德军同时在东线的坦克大都集中在装甲师手里,而装甲师就那么几个,大部分时候,步兵师都必须依赖步兵来防守宽大的正面.在1942年冬天,北线的长期缺乏支援,导致其摩尔曼斯克周边的兵力已经下降到平均每公里只有2个人,这也是德军始终不能切断北极公路的原因,他们的兵力实在是太孱弱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在步兵火力上取得突破,那么战争的局势必然也会因此而改观,而如果是像AK这样的能完全颠覆传统观念的革命性武器,那改变战局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手持栓动步枪的士兵是不可能愿意和手持自动步枪的敌人正面交火的.如果德军用来填线的步兵师被打垮,装甲师们又用什么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呢?剩下的就只有德军大踏步的后退、苏军大踏步的前进了.


不是否认坦克等重武器的必要性,只是很多人在了解历史的时候完全忽略了步兵的存在.德军闪击战优势的发挥正在于其步坦协同比其他国家更加到位,饶是如此,法国和波兰战役期间也出现了步坦失去协同的现象,到了巴巴罗萨期间也并不鲜见,但这已经是世界第一的水平了.

user avatar

二战有个特点:绝大部分参战国都在用老掉牙的步兵武器。著名的毛瑟98K是啥意思?1898年定型的步枪的“短管卡宾”版本。而毛瑟1898,其实是毛瑟1888式的改进款。换句话说,德国(乃至于大部分参战国)使用的栓动步枪,技术水平其实是19世纪末期的玩意。

也就是美国稍微上点道,M1加兰德是半自动的,但依然是全威力弹。但是美国的班组机枪拉跨:要么根本没有,要么用BAR当机枪用,要么用重的要死的M1919。

其它国家,要么使用栓动步枪作作为单兵武器,火力密度低得可怜;要么使用冲锋枪搞突击队(德苏),并放弃大部分的100米之外的火力。

而以AK47为代表的比较成功的战后自动步枪,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 自动射击,不用拉大栓,瞄准姿势不需要重新建立,战斗射速远高于栓动步枪。
  • 中间威力弹,对于步兵交战距离足够,有更小的后座力、更轻的重量。

实际上我怀疑如果美国不是智障一样的硬搞全威力的M14,而是使用某种中间威力的7.62弹,也许小口径革命还会推迟几十年发生。

而且AK的弹匣是30发,要知道间战期间的一些轻机枪都没有这个弹容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