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狂人日记》到底在讲什么,为什么我完全看不懂?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

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

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独白。

故事的主角,就是那个“狂人”。他怎么了?他觉得周围的人,街坊邻居,甚至他自己的哥哥,看他的眼神都不对劲。那些眼神里,写满了“吃人”两个字。他每天躲在屋里,窗帘拉得死死的,生怕被那些“吃人”的人看到。他翻家谱,翻史书,结果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翻来覆去就是“吃人”两个字!他觉得从古至今,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全是幌子,背后藏着的都是吃人的本质。他甚至觉得连他哥哥也想吃他,最后他哥哥给他买了点饼,他觉得那饼上也有人肉的痕迹。他最后喊出了“救救孩子!”然后好像就走了。

但“吃人”到底是什么?

这才是关键,也是最让人看不懂的地方。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极其隐晦又极其尖锐的比喻。他说的“吃人”,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那种血淋淋的吃人肉。他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制度上的压迫和摧残。

你可以这样理解:

封建礼教的吃人: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有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道德规范。这些东西看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但实际上,它扼杀了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力。比如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种绝对的服从,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吃人”。个人在这种体系下,就像一块肉,随时可能被“吃掉”,被权力、被传统吞噬。
传统观念的束缚: “男尊女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陈规陋习,捆绑了无数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些不愿意遵守的人,就会被视为异类,被排挤,被“吃掉”。狂人之所以觉得“吃人”,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传统背后隐藏的残酷和不公。
人性的麻木和冷漠: 狂人看到的“吃人”,也体现在那些对他毫无同情、反而视他为疯子的普通人身上。他们生活在“吃人”的环境里,却浑然不觉,甚至参与其中。他们的麻木,他们的不反抗,也让狂人觉得他们是“吃人”的帮凶,是一种集体性的罪恶。
自我压抑的吞噬: 有时候,人为了融入社会,为了不被视为“异类”,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迎合别人的期待。这种自我压抑,也是一种被“吃”的过程。

为什么你觉得看不懂?

因为鲁迅先生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是在揭露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病态的文化。他用“狂人”这个精神失常的视角,反而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真相。

1. 象征和隐喻的运用: “吃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你要跳出字面意思去理解它背后的含义。
2. 反常识的视角: 通常我们认为正常人说的话才真实,但鲁迅在这里反过来,让一个“疯子”说出了最深刻的真理。这是文学上的“以退为进”,是用疯子的口吻来揭露社会之“疯”。
3. 情绪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 你读到的那种压抑、恐惧、绝望,都是鲁迅故意营造的氛围。他想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那种被压迫、被吞噬的感受。所以读起来会觉得不舒服,觉得“怪怪的”。
4. 历史的厚重感: 《狂人日记》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社会,更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的深刻反思。那种“吃人”的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代代相传。所以,你一下子理解不了,也是因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厚重感。

所以,《狂人日记》到底在讲什么?

它在讲,在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一种以礼教、习俗、制度为名的“吃人”文化。这种文化扼杀个性,压抑人性,麻木不仁,将人变成了非人。而“狂人”的出现,正是对这种病态社会的一种绝望的控诉和反抗。他因为看到了真相,所以被视为疯子;他的呼喊“救救孩子!”,是希望下一代不再生活在这样的“吃人”世界里。

至于为什么你看不懂,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太聪明,太有才华了,他用了一种极为尖锐又极为含蓄的方式,把一个极其沉重的话题,塞进了这么短小的篇幅里。他没有直白地告诉你“封建礼教不好”,而是让你从一个疯子的视角,自己去感受,去体会那种被压迫、被吞噬的恐惧,从而自己去悟出“吃人”的真相。

如果还是觉得有点模糊,不妨再想想你生活中遇到的那些让你觉得“不对劲”但又说不出来的压抑感,那些让你感到束手束脚的规则和观念,也许你就能找到和狂人共鸣的地方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是一种体验,一种对历史和人性的拷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问狂人日记在讲什么,其实很简单,鲁迅一辈子都在说这个事情,那就是礼教杀人。

当然这个词汇在今天说出来,基本上已经很没分量,甚至很多封建老礼儿的东西又以传统文化的姿态杀回来了,导致对更年轻的朋友讲鲁迅,只能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谁代表我们的利益、谁代表敌人的利益”这么扁平的说法才能让其理解。

甚至一定程度上,还得去进行饭圈化,让他们以为“鲁迅爱青年,我是青年,鲁迅爱我”,然后才接受。

但如果深入阅读(特别是野草)的话你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鲁迅是个非常复杂的人,也绝对不是一个爱所有青年的giegie。

甚至说不定,饭他的人,恰好就是他笔下的“孱头”、“赘婿”。乃至于是吃人被吃而浑然不觉者。

为了解释狂人日记,不妨先回想一下《祝福》这个小说。它跟狂人日记都讲了一些共通的东西,写法上没那么先锋,更加直白,所以方便理解。

《祝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有一个女人,叫祥林嫂。祥林嫂本来是个勤劳而普通的女人,可以是那种环境之下的任何女人。

但因为遭遇了几件大事,转而不再普通。

一是丈夫死了改嫁,再一个是儿子阿毛被狼叼了。

这两件事情,都不怪祥林嫂,不是她的责任。那碰上这种不幸,别人就算不同情,也没必要落井下石吧?

退一步讲,世界上当然是有坏人的,坏人免不了会做坏事。但即便坏人落井下石,也没必要把人往死路上逼吧?

祝福讲的什么呢?恰恰就是逼死祥林嫂的故事。

不光如此,故事里也并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逼着祥林嫂死掉的,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

是认识她、跟她生活在一起的普通人。他们甚至并不觉得祥林嫂是自己害死的。

先说第一件,寡妇再嫁。

旧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孤儿寡母就已经是很惨的事情,但是社会的伦理又要求女人守贞。不光是要去旌扬什么“节烈”(鲁迅先生还专门写过《我之节烈观),对那些丈夫死掉、为了谋活路而再嫁的不节烈的女性,还要大加贬抑,甚至用封建迷信脑控其思想。

祥林嫂周围便有个民间说法,寡妇再嫁的女人死后,会被阎王爷劈了,两个丈夫一人分一半。

这阴间的规矩,无非反映了阳间里男性占有女性的理直气壮,并且处置方式也忒恐怖了。

祥林嫂就心难安,邻居拿这么个故事吓唬她,责备她自杀不力,不是发自肺腑想节烈,完了又劝她捐门槛化解。后面她听话捐了,就是捐了以后这个大环境的风俗伦理也还是不肯轻易饶恕她,所以祥林嫂来求教“我”这个知识分子,问是不是有死后劈两半这种待遇。

此上足见风俗礼教给祥林嫂带来多大的困扰。各位,难道是几个平庸的恶人难为祥林嫂吗?是也不是。将人性之恶勾出来的,是她们普遍遵从的是非观,是永远理所当然的礼教、规矩。不惯现实多血腥,就是没人去问一下它为什么就那么理所当然。

第二件事是阿毛的死。

这又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非常非常不幸的事情。

然后别人什么反应呢?

这些邻居们都是心软的,是善良的,他们过来找祥林嫂,让她一遍一遍讲这个惨剧,以换得流眼泪证明自己道德超然的机会,一开始她们姑且算是悲伤了祥林嫂的悲伤,后来终于听麻了,转而厌弃祥林嫂的唠叨,觉得她跟个祥林嫂似的。

甚至她不说的时候,也故意拿话撩拨她。看到孩子经过,就似笑非笑用她的话问她:祥林嫂,你家阿毛还在的话是不是也这么大了?

是人干的事儿吗?

这两件事,逼得祥林嫂如堕冰窟,心如死灰,以至于最后终于被排除出正常社会之外,日常活动都不允许她参与,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于是祥林嫂也就只能死了。

那么回过头来,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对,她确实遭遇了不幸。

但不幸这种事情,是不可控的,谁也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会掉到那种境地。

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掉到那种境遇,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它的礼法,会给你怎样的待遇。

鲁迅先生其实回答的很明确。那些邻居们,那些镇上的人,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只是一些普通人罢了。

这样一群普通人,在日用不知的礼教催进之下,生生逼死了一个可怜人。

这便是所谓的礼教杀人。这便是鲁迅的回答。

首先礼教杀人并不一定是拿出什么条文把人给诛心致死,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戏剧冲突,反而经常是静水流深的,是耳濡目染的,是静悄悄、看起来波澜不惊的,让你没得选,就那么把人给逼上绝路。

其次礼教杀人一定是经人之手,这个人,不见得是恶人,而不过是无动于衷、甚至有时颇有道德期许的普通人。

是这些会流出廉价泪水、但并不爱护具体的个人的看客。

单独一个胡万,杀不死六子的。必然得有狠如羊怯如鸡、甚至有时义愤填膺认为六子必须死的看客,这种谋杀才能成功。

而礼教杀人之后,甚至激不起涟漪,死掉的和苟活的,一如从前平静。

这便是“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如果说《祝福》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礼教杀人的范本,各位还可以再看看《药》,那里面有更加直截的吃人情节了。

小栓必须吃蘸了夏瑜的血的馒头才能看病,然而最终还是看不好,还是病。

当老栓去买这味药的时候,他会有心不安吗?并不会,他只是要救孩子的命,至于是谁流血,她犯了王法活该砍头,关我什么事?

而夏瑜的血又是为谁流呢?

礼教令人怯懦自私,宛如待宰之羔羊。等到把人驯服到这个份儿上,排到礼教宴席上的,便只有人吃人的故事轮番上演。

上面两篇小说,一个讲了杀人,但礼教是隐遁着作用的;另一个讲吃人,但写法是耸人而具有象征意味的。在《狂人日记》这里,则完全不同。

虽然也是讲礼教,但它很有风格,非常先锋,甚至是很国际的。它的笔锋是果戈里式的,能够从阴暗、琐屑、破败的狼藉现实当中,发现至深的思想,然后用很有冲击力的图景,表达高度抽象概括后的批判。

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狂人未狂之前,鲁迅写的是一个民族的背影;狂人发狂以后,鲁迅写的是正常人眼里这个地方有多不正常。

最神来一笔的安排是:鲁迅先生调用了中国通俗小说里最常见的大团圆结尾,狂人最后不狂了,换句话说就是又融入社会了,可以继续在这个环境里过“正常生活”了。

换句话讲,这个曾经一时清醒的人,终于也隐身于吃人的盛宴中了。没人知道他是疯了还是装疯,只留下一句合上日记后被引为笑谈的——

救救孩子!!

user avatar

五年后再看当初的回答有些羞愧……当时非常无知,理解也很粗浅。

建议对《狂人日记》和鲁迅先生感兴趣的朋友去b站搜索一个叫“智能路障”的up主,他有做过视频去解读鲁迅先生的生平和《狂人日记》。是结合历史,逐文逐字地讲解,希望看完后能对大家理解先生的文章有帮助~

———以下是原答案———



看第一遍的时候后我也不明白。后来又细细读了一遍,有些感悟,分享给小友。


日记的第一篇,大概是“疯魔”的开始。
狂人说:见了他(月亮),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
我理解的是,一位一直受封建礼教荼毒的男子,接收到了新思想,从而觉得以往的习以为常的事情如今看来都不对了。
例如,要求女性裹小脚裹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婚恋不自由; 农民被地主压迫.......诸如此类。
狂人明白了这一切后,知道了封建社会的至多陋习实际上是在侵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包括他自己,所以后面的诸多“吃人”的猜想,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警示。
带着这样的理解去看,后面的内容也就清楚多了,望小友自己理解~

user avatar

“我看不明白啊,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解释明白了我好举报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狂人日记》这篇震古烁今的作品,试着把那些深沉的意蕴给掰开了揉碎了,就像我们平时聚在一起,对着一壶茶,慢慢悠悠地吐露心声一样,不带任何“AI”的痕气。《狂人日记》这东西,初看之下,你可能会觉得是个疯子的胡言乱语,充斥着猜忌、恐惧,仿佛整个世界都想把他吞掉。但只要你稍稍深入一点,.............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否存在抄袭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在文学评论界长期存在,但也并没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鲁迅先生进行过抄袭的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并尝试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抄袭”在文学领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 它指的是未经许可,将他人的作品(或其中的重要.............
  • 回答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下“我不见他”,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惧的陌生世界。这里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承载着整个时代病态症候的具象化。狂人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瘟疫般弥漫的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于某个具体的.............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即便是与契诃夫、莫泊桑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比,也绝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直击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病灶。要评价鲁迅的小说水平,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思想的穿透力与现实的批判力度:鲁迅的小说,最显著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鲁迅的一生没有拍成电视剧或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文学改编、历史人物传记的复杂性以及鲁迅先生本人作品和思想的独特性。并非鲁迅的生平无人问津,而是其故事的呈现方式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生平并非没有被记录或改编过。关于鲁.............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小说思想和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首先,从开创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鲁迅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零散的史料整理.............
  • 回答
    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该从小学课本中撤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艺术价值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上,都堪称经典。他的文字犀利,洞察力.............
  • 回答
    鲁迅的文字功力,这是一个即便时隔多年,依然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高”或“不高”,更不能轻描淡写地扣上“政治夸大的产物”这样一顶帽子。事实是,鲁迅的文字水平,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晶,其中既有他个人天赋与后天磨炼的深厚底蕴,也有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呼应与塑造。首先,.............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日语究竟如何,这绝对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毕竟,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日语是他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养分来源。要说鲁迅的日语水平,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应该说,他的日语足以支撑他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表达,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首.............
  • 回答
    鲁迅的“晚安”,乍听之下,不过是寻常告别之语,然而在鲁迅笔下,这简单的两个字却往往蕴含着千钧万钧的重量,绝非等闲之辈。要详尽地道出它的几层含义,需要我们拨开字面的迷雾,深入鲁迅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以及他那颗敏感、锐利的心灵。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表层的含义,便是“辞别,结束一段对话或相处”。这与我们.............
  •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初读之下,很多人会觉得有些奇怪,甚至认为它别无深意,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如果我们深入揣摩,就会发现这句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蕴含着鲁迅先生独有的观察视角和情感表达。它绝非毫无意义,反而有着相当的艺术和现实考量。首先,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看.............
  • 回答
    鲁迅先生那句“友邦惊诧”的由来,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更是我们理解他文章背后那股犀利劲儿的一个绝佳切入点。它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感叹,而是源自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那种病态的、奴颜婢膝的对外态度的辛辣讽刺。这事儿要追溯到1930年代,当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并不怎么受尊重,而政府和一些精英人士,尤其是一些留洋回.............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篇这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看似简单直白,实则包藏深意,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意境,并暗含了作者复杂的心绪。要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去细细品味:一、 具象与实景:真实的描摹首先,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对眼前景物的观察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