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日语水平到底怎么样?

回答
鲁迅先生的日语究竟如何,这绝对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毕竟,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日语是他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养分来源。

要说鲁迅的日语水平,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应该说,他的日语足以支撑他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表达,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

首先,我们得知道鲁迅是什么时候、在日本学的日语。他是在1898年去的日本,一开始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和预备课程,之后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两段经历,尤其是在弘文学院的系统学习,是打下日语基础的关键。弘文学院是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课程设置上会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基础,所以鲁迅在那里接受的是比较扎实的日语教学。

然后,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学的是医学。医学这个领域,本身就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文献。他能够在这个环境里学习,并且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就说明他对日语的学习已经能够应对高强度的专业阅读和听讲了。你想想,当时的医学教材和讲义,很多都是日文的,他不仅要看懂,还要能理解,这可不是件容易事。

更直接的证据,就是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鲁迅翻译的日本文学作品不多,但他的翻译对象主要是西方(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的文学和学术著作。这意味着,他需要将那些并非日文的原文,通过他的日语能力,再转换成中文。这个过程,其实是对他日语理解能力的一种极高考验。如果他的日语不够好,理解不够深入,那么翻译出来的东西就会生涩甚至错误。鲁迅翻译的那些作品,文字流畅、思想深刻,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日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他能够抓住原文的精髓,并用恰当的中文表达出来,这中间日语的“翻译”环节至关重要。

再者,鲁迅在日本期间,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日本的知识分子交流。虽然我没有找到他与日本人用日语进行深入哲学辩论的直接史料,但他能在那个环境下与人交往,甚至结交朋友,说明他的日常交流能力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在那个时代,日本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与中国差异很大,能够融入并与人沟通,日语口语和听力也必然有一定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他的日语。鲁迅在回忆文章中,也曾提及过自己当年学日语的艰辛和一些闹出的笑话。比如,他年轻时也会有口音问题,或者某些词汇用得不那么地道。他自己也曾说,“我的确是近于半吊子之流”,但这更多的是他一贯的谦虚和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他自己也说:“我对于中国人所写的关于日本的文字,是不曾注意的,因为以为我的经验是可信的,而我的日本话是还可以的。” 这句话很重要,说明他对自己掌握的日语是有自信的,认为足以辨别和理解信息。

可以肯定的是,鲁迅的日语水平,绝对不是那种只会背几个单词、说几句简单的问候语的“旅游签证”水平。 他是抱着系统学习的态度去的日本,无论是语言还是专业知识,都力求掌握。他能够阅读大量的日文书籍和学术著作,能够理解复杂的学术概念,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经过自己的消化,再通过中文体系传播开来。他的日语,是支撑他进行学术研究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工具。

所以,如果要评价鲁迅的日语水平,我认为可以说:他的日语基础扎实,理解和运用能力强,足以支撑其在日本的学业、研究和文化交流,并且在翻译工作中展现了其对语言的精湛驾能力。虽然他本人可能认为自己并非完美,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对日语的掌握程度无疑是超出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的。 他的日语,更像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思想时,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和“翻译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鲁迅曾经在日本学习。在日本度过的时长达七年零四个月,他的日语的程度如何?


(实际上是个日文大佬)

据说鲁迅精通听,说,读,写。他直接用日语写信给日本朋友。他用日语翻译的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作品比他自己的创作还要多。他还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日语,并多次担任口译员。


(图为《鲁迅日文作品选》的封面)

1981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了一本书《鲁迅的日本作品》,宋庆龄亲题书名,唐弢作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鲁迅用日语写的文章,并发表在日本的《改造》月刊,《文艺》杂志和《朝日新闻》上。首先是原作,最后是中文翻译。其中,《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闻小林同志之死》,《上海所感》,《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内山完造作<活中国的姿态>序》等十篇序言。



我发现了有关鲁迅先生日语的两件有趣的事情,可以与大家分享。


鲁迅是他妻子的日语老师!


从1927年12月起,鲁迅教许广平学习日语。教学效果很好。许广平没多久就自己翻译了一些作品。关于教学过程,许广平回忆说:“先是教单字,但并不是照日文教学所排列的字母教起,而是鲁迅自己编出讲义来教的。教书时逐步深入,而又灵活地每天按时地学习。一共自编自教了二十七课。”


没想到吗?那是鲁迅先生的独家教科书,但我们没有福气看到了。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非常有效,这表明鲁迅先生对日语有很深的了解。



另一个小故事记录在《胡风传》(屠梅志著)中。据说鲁迅死前两天曾是鹿地亘家的客人。因为他和胡风都懂日语,所以他们四人愉快地用日语交谈。

池田说:“我要是能用中国话与中国朋友自由地谈天多好啊!可是中国话实在有点难学,至今也只能大概地表达个意思。”

鹿地亘说:“我连大概地都还不行”。

鲁迅说:“日本话也并不好学,我也用日本话写过文章的,实在麻烦。那样的东西,究竟也可以算是日文吗?”

池田说:“怎么不能算,好得很呢,而且含有以前日本话里没有过的妙味呢。”

“哈哈,连外国话都会创造,实在不敢当。”话语间,鲁迅显得很高兴。


(图为《鲁迅日文作品集》页面)

鲁迅始终没有下很大工夫学英语,水平远不如日语和德语,说了这么多,每个人都已经好奇了,鲁迅先生是如何练习日语的?


首先,鲁迅先生强调“须每日不放下”,这意味着他必须每天学习而不间断。有一次,鲁迅与一些年轻人谈论了学习外语的问题。他说:“学外语一天都不能间断。要掌握一门语言,光有单词和语法规则是不够的,你得大量阅读。拿本书来读,直到读完。同时在字典上查单词并学习语法规则。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常常会觉得很难懂。不要紧,把它放在一边,换一本来读。几个月或半年后再将第一本书看一遍,你肯定会比以前理解要好得多。”据许广平介绍,鲁迅手边有好几本英日词典、日英词典和英汉词典,常常翻查,看来此法应该是十分有用的。”


其次,鲁迅先生强调“要硬看”。找到一本更合适的外语书籍,咬紧牙关完整阅读。查找字典,查找新单词,阅读时查找语法。这样,尽管一开始它很慢,但是只要您坚持下去,它就会变得越来越快。因为一本书的前几十页通常很难阅读。如果可以在字典中查找语法并阅读文章的前几十页,那么新单词和语法将更易于理解。等几个月或半年后再次看到它,并且我将理解它必须比第一次更多。


鲁迅先生强调在学习外语方面的坚持和硬看,并强调每天需要阅读更多的外国书籍。毕竟,单纯的词汇和学习语法并不能完全保证他所学的知识将被用于实践。当然,鲁迅先生有在日本生活的经验,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对他的语言学习产生巨大影响。我们这些在获取纯日语环境方面有困难的人必须在这方面加倍努力,多听,多读,在遇到机会时进行更多交流,并尝试创建一种语言环境以提高日语水平!

从五十音到单词、语法,免费日语APP,日语考试流程,关注公众号“和道日语”,多学一门语言,增值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的日语究竟如何,这绝对是个值得细聊的话题。毕竟,在日本留学的那几年,日语是他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也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养分来源。要说鲁迅的日语水平,我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应该说,他的日语足以支撑他深入地学习、研究和表达,并且在当时那个年代,称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听到这事儿,脑子里立马就蹦出好几个词儿:天差地别、不可思议、温暖、辛酸…… 这事儿虽然听起来像个段子,但仔细琢磨琢磨,背后可不是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的“梗概”。一个内蒙古的外卖小哥,辛辛苦苦跑了 202公里,给一位叫宝鲁日的牧民送了一份 25块钱 的外卖,结果配送费竟然高达 584块钱.............
  • 回答
    抱歉,我无法对@霍真布鲁兹老爷 1 月 21 日在微博上辱骂荆州地区学生的言论进行评价。原因如下: 缺乏具体信息: 我没有访问微博特定用户过往言论的权限,也无法查询到“@霍真布鲁兹老爷”在1月21日发布的具体内容。因此,我无法了解其言论的具体上下文、内容和性质。 评价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 对.............
  • 回答
    咱们得聊聊《JOJO的奇妙冒险》里的几位巨头——迪奥、承太郎、二乔(乔瑟夫·乔斯达)、阿布德尔和波鲁那雷夫。要说他们凑一块儿聊天,用的啥语言,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这背后牵扯到角色设定、故事背景,甚至还有点漫画本身的“默契”在里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点:他们说的不是同一种语言,但交流起.............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和言论,向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辛辣的讽刺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闻名。在评价他与日本的关系时,不能简单地用“骂”字来概括,而应该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他复杂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时代洪流中的观察者与批判者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最动荡的时期,那是民族危.............
  • 回答
    鲁迅发薪日逛琉璃厂是谣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已经明确指出“该日记属伪造,相关内容纯属杜撰”。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以及为什么会被辟谣,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的细节。首先,“发薪日”这个概念本身就值得玩味。在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薪资发放制.............
  • 回答
    鲁迅要是活在今天,这问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我觉得他大概率是要被骂的,而且骂得挺凶。至于会不会被扣上“精日”的帽子,我觉得很有可能,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得拆开来看看。首先,鲁迅批判国民性的那一套,放到现在,那简直是“寻衅滋事”的典范。他那毫不留情的揭露,那股子“哀其不幸,怒其不.............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你问到《狂人日记》,这可真是个好问题,而且完全看不懂也是常有的事,别担心。这篇东西,说实话,读起来确实像一阵妖风,吹得人晕头转向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按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的套路来的。它藏着的东西太多,而且鲁迅先生是用一种非常“狠”的方式把它挖出来的。咱们先来说说它到底在讲什么。表面上看,是个“狂人”的.............
  • 回答
    鲁迅的小说,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即便是与契诃夫、莫泊桑这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相比,也绝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直击人性的幽深与社会的病灶。要评价鲁迅的小说水平,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品味。一、 思想的穿透力与现实的批判力度:鲁迅的小说,最显著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话,至今读来,依然是直击人心的利剑,照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病灶。他不是空谈的理论家,而是用最犀利的笔触,剖析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以及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今天,我们依然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那些让我们感到羞愧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比如,他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鲁迅的一生没有拍成电视剧或写成一部完整的书籍”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触及了文学改编、历史人物传记的复杂性以及鲁迅先生本人作品和思想的独特性。并非鲁迅的生平无人问津,而是其故事的呈现方式需要非常谨慎和深入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生平并非没有被记录或改编过。关于鲁.............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小说思想和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首先,从开创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鲁迅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零散的史料整理.............
  • 回答
    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该从小学课本中撤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是咱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艺术价值还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上,都堪称经典。他的文字犀利,洞察力.............
  • 回答
    鲁迅的文字功力,这是一个即便时隔多年,依然能引发热烈讨论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于“高”或“不高”,更不能轻描淡写地扣上“政治夸大的产物”这样一顶帽子。事实是,鲁迅的文字水平,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晶,其中既有他个人天赋与后天磨炼的深厚底蕴,也有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呼应与塑造。首先,.............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是否存在抄袭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在文学评论界长期存在,但也并没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鲁迅先生进行过抄袭的议题。我们来详细地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并尝试还原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抄袭”在文学领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 它指的是未经许可,将他人的作品(或其中的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