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过语文的说两句,不是。
鲁迅处于现代白话探索时期,规范没有立起来,只有通用写法,而没有规范写法一说。你不能拿后面确立的规范来要求鲁迅,也即你不能拿当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正因为处于文白过渡期,鲁迅等作家的语言表达往往文白混搭。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如果你完全转换成现代白话:
他应该真死了。
他可能真的是死了。
你觉得有问题吗?
语病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病句和非病句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语病的判定,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度问题,不能绝对化理解。
判断一句话是不是语病,一看符不符合普遍接受的表达,二看是否造成歧义,三看具体的语言情境。
至于语文课上讲的判定标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定则。
因此,不要看到个“大约”和“的确”在一起,是矛盾,就是病句;看到个“凯旋归来/而归”是重复,就是病句;看到个“坐高铁/地铁”,明明高铁/地铁是铁轨,是病句……
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些人对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一知半解,导致生搬硬套。
可参考:
不算。
语言就是作者意思的表达,所谓的正句,基本都有反例。最出名的就是双重肯定变否定的笑话。
一个人思维能分辨的层次可能是10-100倍语言文字能表达的。
大约是死了。。。可能是75%可能性死亡。
肯定是死了。。。就是100%可能性死亡。
如何表达95%的可能性?他95%可能是死了???这就不是文字了。
所以作者通过各种手法都可以。
就算95%,也还有区别:只是纯概率还是来自不确定性。
大约的确 是死了,在我看来,肯定不是看到他死了(100%),听说他死了(99%),
而是推理他死了(95%)。
假设一个人死在作者面前,被医学诊断死亡,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是病句。因为“大约”冗余。
假设作者模模糊糊听说一个人死了,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是病句,因为“的确”武断且不准确,
假设作者没有亲眼见到一个人死去,但从种种旁证可以确信此人确已去世,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且有一种刻意营造的疏离感,以显示这个人的死对世界的无关紧要,并从这种无关紧要中,见出这个可怜人的悲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