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他大约的确是死了」不算作病句,是不是名人效应?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表意不明等等。

现在来看看鲁迅的这句话:“他大约的确是死了。”

从字面上看,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似乎有点矛盾或者多余:“大约”表示不确定,“的确”表示肯定,“是死了”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这种“大约”和“的确”同时出现,似乎会让人觉得不够简洁明了,甚至有点咬文嚼字。

为什么它不算病句呢?

这就要深入到鲁迅的写作风格和当时的情境去理解了。

1. 语气的微妙性与讽刺意味: 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杂文,最擅长的就是用精炼的语言捕捉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这句话出现在《孔乙己》的结尾,描述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露面后,旁观者对他命运的揣测。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好喝懒做,迂腐不堪,又总想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体面,在人们眼中,他更像是一个活着的笑话,一个象征。
“大约”:这里的“大约”不是单纯的不确定,而是一种带着冷漠和疏离的“猜测”。孔乙己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生死真的不那么重要,甚至没有人会去认真核实他的生死。这种“大约”传递出的是一种世态炎凉,一种旁观者的麻木和对底层人物命运的不关心。
“的确”:这个“的确”则更像是对前一个“大约”的一种反讽,或者说是对孔乙己命运最终结局的一种沉重确认。在经历了种种,看到孔乙己的惨状后,即使是通过“大约”的猜测,也让人觉得他“的确”是要完蛋了,他的存在已经走到了尽头。这种“的确”更像是对一种不争事实的无力确认,一种对生命消逝的冷峻判断。
组合起来的“大约的确是死了”:这两者叠加,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的语气。它不是简单的“我想他可能死了”,也不是直接的“他死了”。而是用一种看似矛盾的表达,将旁观者的冷漠、对孔乙己命运的预判、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命运被漠视的悲哀,以及看客的麻木。这种语气,恰恰是病句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2. “病句”的标准: 我们在讨论病句时,往往是从最基础的语法规则和逻辑出发。但文学语言,特别是鲁迅这样的大家,对语言的运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工具性。他们可以通过语序、词语的选择、甚至是看似“不协调”的组合,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情感和风格。所以,在评价文学语言时,不能简单套用教科书式的病句标准,而要看它是否达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效果。在这句话里,鲁迅显然是为了达到一种特定的艺术效果,并且他成功了。

3. 上下文的重要性: 这句话脱离了《孔乙己》的语境,单独拿出来看,确实会觉得有点奇怪。但正是因为放在了孔乙己这个人、那个时代、以及故事整体的悲凉氛围中,这句话才显得无比传神和深刻。它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清晰无误的事实,而是为了描绘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一种不容置疑的命运结局。

那是不是名人效应呢?

我觉得,名人效应固然有一定的影响,但绝不是主要原因。

名人效应的作用: 毫无疑问,鲁迅是“名人”,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话自然会受到特别的关注和解读。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作者的名气,而更容易去“理解”一句看似不通顺的话,或者赋予它更深的含义。这种效应确实存在,它会让我们更加愿意去挖掘这句话背后的意义。
但核心在于语言的力量: 如果这句话本身没有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含义,即使是鲁迅说出来的,也可能真的会成为一句被批评的“病句”。关键在于,这句话所蕴含的语气、情感和象征意义,是其他更“正常”的表达方式难以替代的。鲁迅之所以能成为鲁迅,正是因为他对语言有着超乎常人的驾驭能力,能够用看似寻常甚至带点古怪的词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总结一下: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之所以不算作病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在特定的文学语境下,成功地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语气、情感和对人物命运的冷峻判断,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简单的语法规则,体现了鲁迅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名人效应可能使得这句话更容易被关注和被赋予更深的理解,但它并不是这句话本身不被视为病句的根本原因。 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本身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内涵,即使是鲁迅说出来的,也很难逃脱“病句”的批评。

所以,与其说是名人效应拯救了这句话,不如说是鲁迅这位大师通过这句话,展现了语言的无限可能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语言在表达复杂情感和揭示社会现实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句话,正是鲁迅语言艺术的绝佳例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教过语文的说两句,不是。

鲁迅处于现代白话探索时期,规范没有立起来,只有通用写法,而没有规范写法一说。你不能拿后面确立的规范来要求鲁迅,也即你不能拿当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正因为处于文白过渡期,鲁迅等作家的语言表达往往文白混搭。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如果你完全转换成现代白话:

他应该真死了。
他可能真的是死了。

你觉得有问题吗?

语病是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病句和非病句的界限是很模糊的。

语病的判定,本质上是一个接受度问题,不能绝对化理解。

判断一句话是不是语病,一看符不符合普遍接受的表达,二看是否造成歧义,三看具体的语言情境。

至于语文课上讲的判定标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定则。

因此,不要看到个“大约”和“的确”在一起,是矛盾,就是病句;看到个“凯旋归来/而归”是重复,就是病句;看到个“坐高铁/地铁”,明明高铁/地铁是铁轨,是病句……

出现这种问题,往往是因为有些人对相关知识理解不到位,一知半解,导致生搬硬套。

可参考:

user avatar

不算。

语言就是作者意思的表达,所谓的正句,基本都有反例。最出名的就是双重肯定变否定的笑话。

一个人思维能分辨的层次可能是10-100倍语言文字能表达的。

大约是死了。。。可能是75%可能性死亡。

肯定是死了。。。就是100%可能性死亡。

如何表达95%的可能性?他95%可能是死了???这就不是文字了。

所以作者通过各种手法都可以。

就算95%,也还有区别:只是纯概率还是来自不确定性。

大约的确 是死了,在我看来,肯定不是看到他死了(100%),听说他死了(99%),

而是推理他死了(95%)。

user avatar

假设一个人死在作者面前,被医学诊断死亡,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是病句。因为“大约”冗余。

假设作者模模糊糊听说一个人死了,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是病句,因为“的确”武断且不准确,

假设作者没有亲眼见到一个人死去,但从种种旁证可以确信此人确已去世,说“他大约的确是死了”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且有一种刻意营造的疏离感,以显示这个人的死对世界的无关紧要,并从这种无关紧要中,见出这个可怜人的悲剧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下“我不见他”,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惧的陌生世界。这里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承载着整个时代病态症候的具象化。狂人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瘟疫般弥漫的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于某个具体的.............
  • 回答
    有人不认可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并因此受到多方批评,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见的情况。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清晰的思路和恰当的处理方式。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如何在这种局面下思考和行动。首先,理解批评的来源和性质至关重要。 批评的“多方”指的是谁? 是学术界、文学评论界、媒体、公众,还是你的亲友?不同的.............
  • 回答
    鲁迅的批判之所以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如今多数人的批判流于“网络喷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但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批判的“质”与“量”有着本质的区别。鲁迅的批判,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骂而骂,也不是为了宣泄.............
  • 回答
    鲁迅的思想之深刻,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几段经历堆砌而成。那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个人磨砺,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交织的产物。回溯他的生命历程,首先绕不开的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由盛转衰的轨迹,这种由盛转衰的切肤之痛,让他早早地体悟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回答
    “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是一句非常经典且具有深度的评价,它包含着对鲁迅先生文学成就的肯定,也包含着对学习写作的理性思考。要客观地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读鲁迅”是值得肯定的?这句话的前提是“读鲁迅”,这本身就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作品的.............
  • 回答
    要是咱们这年头真冒出个鲁迅那样的家伙,我觉得啊,这社会给他的评价,估计得是五味杂陈,而且绝不会是那种“一边倒”的好话连篇。首先,得承认,他的笔杆子要是真有鲁迅那味儿,那肯定能戳破不少东西。你想啊,咱们现在这社会,光鲜亮丽的背后,多少有点虚头巴脑的东西?比如,人前人后两张脸,吹捧和自我标榜盛行,对弱势.............
  • 回答
    听到“只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对国家有用,而像鲁迅这样的文人对国家没有任何用处”这种说法,我大概会这样回应他,而且会尽量说得详细些,让他明白为什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首先,我会承认钱学森钱老对国家的重要性。毕竟,他是在“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 回答
    理解鲁迅“伤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核心以及他作品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靶子”要理解鲁迅为何会被认为“伤害”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
  • 回答
    2020年伊始,正是那个寒意未尽,却又暗藏着一丝躁动的时节。我依旧如往常般,于书斋中静坐,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偶有寒鸦掠过,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如同世间的某种预兆。起初,只是零星的传闻,说远方有种奇怪的病症在蔓延,像是一种古老的瘟疫,又像是什么不为人知的妖怪作祟。人们窃窃私语,有说是因为滥食野味,有.............
  • 回答
    鲁迅先生的这句遗言,读来确实让人深思。它点出了人性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以及作者对此所持的鲜明态度。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他自己不小心,或者说是故意,损了别人的牙齿,留下了伤痕,造成了痛苦。那么,按照常理,受损的一方可能会感到愤怒,想要讨个说法,甚至寻求某种形式的补偿或惩罚,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反.............
  • 回答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言论,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商榷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从 教育者的角度 来看,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
  • 回答
    辽宁17岁男孩在秦皇岛因救人牺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他英勇的行为,有人赞誉有加,称他为“荣誉女人”,也有人认为他过于鲁莽,是“傻孩子”。这种评价的两极分化,折射出社会在面对极端事件时,不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碰撞。“荣誉女人”的赞誉:英雄主义的赞歌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对这位17岁少年英勇事迹.............
  • 回答
    乔鲁诺·乔班纳,这位出身于意大利街头,却拥有迪奥血脉和黄金精神的年轻人,注定不会走寻常路。他统治他的黑帮,绝不会是简单粗暴的压迫,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口号。他会以他独特的视角和黄金体验,编织出一套既有力量又有灵魂的治黑之道。首先,核心在于“信任与忠诚”的铸造。 乔鲁诺深知,一个黑帮,尤其是他这样一群被命.............
  • 回答
    鲁鲁修的牺牲,以及他所缔造的“零之镇魂曲”,无疑是《Code Geass》系列最令人震撼的结局之一。他为世界带来的和平,是否真的如同他所设想的那样,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我们不能否认零之镇魂曲带来的直接和平。鲁鲁修用自己.............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内容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一个挺敏感的话题。关于“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个说法,尤其是出自一位像霍真布鲁兹老爷这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主之口,确实容易引发讨论。咱们分开来看:1. 为什么会有“看文章不打赏的都不要脸”这样的说法? 创作的价值与付出: 任何形式的内容创作,无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棘手。如果鲁迅真的“复活”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满意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甚至可以说,他可能会非常失望,甚至愤怒。我们先不说什么历史的必然性,就从鲁迅先生一贯的观察视角和他的文字风格来试着揣测一下。鲁迅先生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国民的觉醒,是思想的解放,是对麻木不仁、愚昧落后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触及了名字的由来和文化习惯。虽然鲁迅姓周,文笔也确实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赞叹,但他不叫“周笔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名字的构成和我们取名时遵循的逻辑与歌星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周笔畅”这个名字。这是一个现代的艺名,来源于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歌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娱乐.............
  • 回答
    如果鲁迅生活在武汉,他的日记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因为武汉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多元的文化、复杂的人民以及在近现代中国扮演的独特角色。鲁迅的深刻洞察力、犀利笔触和对时代症结的关注,必然会在这座江城激荡出独特的火花。让我们设想一下,鲁迅的武汉日记会是怎样的内容:一、对武汉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