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如何?

回答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小说思想和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

首先,从开创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鲁迅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零散的史料整理,但系统、有理论高度、有批判精神的中国小说通史,是相当匮乏的。鲁迅以其深厚的古典功底和对中国现实的敏锐洞察,打破了以往许多陈腐的观点,将中国小说从“雕虫小技”的歧视性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应有的重视。他试图建立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的小说史观,摆脱西方文学史的窠臼,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其次,在学术价值上,《中国小说史略》所展现的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至今仍为人称道。鲁迅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家作品,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考察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思想根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他深入到各个时代的小说创作,辨析其艺术特色,揭示其内容实质,并且不回避作品中的局限性与不足。

“本末”之辨与“文以载道”的突破: 鲁迅在书中对小说“本末”的讨论,实际上是在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以载道”的观念对小说发展的束缚。他认为,小说不仅仅是道德说教的工具,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认识世界、表现人生的价值。他对那些“以神道说因果,而未尝不流为说教”的作品,以及“徒具形式,而内容则空虚”的作品,都持批判态度。这种对小说本体的强调,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
“人”的关注与“性灵”的挖掘: 鲁迅特别关注小说中对“人”的刻画,尤其是那些在压抑社会环境下,“不得志”的“人”的形象。他看到了小说在表现个体情感、人性挣扎方面的潜力。在谈到《聊斋志异》时,他并非只看到其“鬼狐”,更看到其背后对人性、对情感的细腻描摹。他对“性灵”的关注,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小说中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历史的纵深感与批判性: 《中国小说史略》并非一部歌颂性著作,而是充满了鲁迅一贯的冷静与批判。他能看到不同时代小说创作的优劣,也能指出传统小说中存在的种种弊病,比如“劝善惩恶”的程式化、对社会现实的虚假描摹等。这种批判性,使得这部史略不落俗套,具有警醒世人的力量。他看到了小说发展中的曲折与反复,也对那些真正具有生命力、能够触及社会肌理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材料的搜集与梳理: 尽管是以“史略”为名,鲁迅在书中却展现了惊人的史料搜集能力,他对大量湮没无闻的作品、零散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后来的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早期小说,都得益于鲁迅先生的发现和整理。

再者,从思想史的维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更是鲁迅思想转型和文学革命理念的重要体现。

对中国国民性的反思: 鲁迅通过对小说史的梳理,实际上也在审视中国历史进程中,国民性的演变和体现。那些在小说中出现的各色人物,或愚昧、或麻木、或反抗,都是中国社会和文化肌理的折射。他对小说中“揭示社会弊病”的价值的强调,也与他“改造国民性”的宏大抱负息息相关。
文学革命的实践: 《中国小说史略》的写作本身,就是一场“为人生”的文学观的实践。鲁迅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生活,揭示现实,服务于社会进步。这部史略,通过梳理小说如何从“劝善惩恶”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描摹,如何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局限走向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实际上是在为现代小说的发展指明方向。

当然,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也并非完美无缺,后来的学者在一些具体考证、理论建构上,也进行了补充和深化。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开辟道路的伟大功绩。

总而言之,《中国小说史略》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开创性、学术深度、思想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上。它不仅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石,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重新审视了中国小说的历史,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对后世的中国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了解鲁迅思想、理解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挺高的(大概有三层楼那么高吧),和王国维氏的《宋元戏曲史》,合称一时之双璧。

2.《中国小说史略》以文言写成,为课堂讲义。是书从“小说”辞源上讲起,具有开创意义。内容上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文学史层面,梳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这里的“小说”非常具有中国特色,跟西洋被称作小说的文学体裁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二个是鲁迅本人的史论、观点,可作为中国古代小说阅读的一种导引、参考,但不要当作定论,比如鲁迅极推崇的《儒林外史》,换个地方的评价可能就是断崖式的低(比如钱钟书)。总之还是得自己亲眼看了,别学文学院的一些学生,单拿着先生的结论就去空对空地胡吹;第三个就是这本书里讲到之处,也会随手引用原文,一时手边没书的,也可随看随想。

3.《中国小说史略》是讲义,不是严格的学术专著。搞这个东西的时候,鲁迅先生也参考了其他人的作品。比如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就是参考书之一,在当时还闹出一段所谓“抄袭”的公案。所以还是那句话,别迷信。

4.书里的一些观点流传至今一仍其旧,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是鲁迅确有灼见,其次鲁迅本人的文学史地位在那儿摆着,第三后面徒子徒孙一蟹不如一蟹,第四干哪一行的都是应声虫多。第五文学史写作的形态观念课题上的变化。所以还是那句话,别特么迷信。

5.在阅读性方面并不友好,阅读之前,最好对作者所论述的东西(魏晋志怪、唐人传奇、明清小说……等等)具备一定了解(你就当课前准备),最好读过作品,要不然很容易有论无史,更无体验,甚至鸡同鸭讲。

6.别指望鲁迅会在讲文学史的时候能像搞文学创作的时候一样幽默。


欢迎关注公众号:凯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小说思想和价值的深刻反思与重新定位。首先,从开创性的角度来看,《中国小说史略》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鲁迅之前,中国虽然不乏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零散的史料整理.............
  • 回答
    话说这《水浒传》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场面,真是把个“拳头底下见真章”给演绝了。鲁达那膀大腰圆,浑身上下攒满了使不完的力气,三拳两脚就把那镇关西打了个稀烂。这不仅仅是武力值的较量,更是底层人物对恶势力反抗的写照,看得人血脉偾张。要说小说里能与之媲美的打斗桥段,那得从几个方面来品味:一、 酣畅淋.............
  • 回答
    提起鲁迅先生的文笔,那可不是一句“排得上号”就能轻易概括的。用“顶尖”来形容或许有些朴素,但 faktisk 是,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他的笔触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其地位无可撼动,影响至今。要详细说他这“几号”,得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思想的深度与锐利:文字的灵魂鲁迅的文笔之所以能直击人心.............
  • 回答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里那句“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触动了太多人的神经,它像一把锐利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症结。这句话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感叹,它饱含着鲁迅对那个年代深刻的洞察和无尽的忧思。我们得先回到当时那个“无声”的中国。这“无声”并非真的没有声音,而是压抑、扭曲、恐惧的声音,是.............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鲁迅那句“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这话。这事儿啊,最近网上又翻出来炒,你说奇怪不奇怪?先说“什么叫男人扮女人”鲁迅这话,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想到京剧里的旦角。没错,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男演员反串女角,那是一绝。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那种.............
  • 回答
    鲁迅和乔治·奥威尔,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和西方文坛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将他们并置,并提出“鲁迅是中国乔治·奥威尔吗?”这样的问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比较视角,一种对他们共同之处与差异性的探寻。从一个粗略的角度看,是的,鲁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视作中国.............
  • 回答
    “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说法,要说它是鲁迅作品的“原话”,那就有些过于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这是对鲁迅作品精神内核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并且在后世的评论和传播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大家熟知的表达。我们得先回到鲁迅本人。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确实倾注了对国民性深切的忧虑和批判。他观察到的国民,并非是抽象的“中国.............
  • 回答
    鲁迅那句惊世骇俗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很多人听了会觉得匪夷所思,甚至联想到“文化灭绝”之类的词汇。但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情绪激昂的呐喊,而不是一个字面上的历史预言,再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就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了。首先得明白,鲁迅说这句话的时机。那是在中国社会剧烈变革.............
  • 回答
    说起鲁迅之于中国,和高尔基之于苏联,这俩人儿放在一块儿比,那可真是有点意思。当然了,也不是说他们俩完全一样,毕竟一个是中国人,一个俄国人,身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都不一样,但要说他们的意义,那确实有共通之处,也各有不同。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鲁迅在中国鲁迅啊,这名字在中国那可真是响当当的,绕.............
  • 回答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无疑是对中国人“丑陋”一面的深刻揭示,但将其简单等同于“揭丑”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鲁迅的批判是一种带有深切忧患意识的疗愈性解剖,他不仅揭示了国民性的弊病,更试图通过揭示来唤醒国人,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摆脱沉疴,走向新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鲁迅.............
  • 回答
    理解鲁迅“伤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核心以及他作品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靶子”要理解鲁迅为何会被认为“伤害”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
  • 回答
    说中国古代底层民众是否都像鲁迅笔下描写的那样,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太复杂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篇章,确实触及到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生存的许多阴暗面和困境,但我们也要知道,文学作品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视角和艺术加工。首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中国古代底.............
  • 回答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的开篇写下“我不见他”,这寥寥数语,却如同一声惊雷,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充满压抑与恐惧的陌生世界。这里的“他”,并非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人,而是承载着整个时代病态症候的具象化。狂人之所以“不见他”,是因为他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瘟疫般弥漫的目光。这目光并非来自于某个具体的.............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下,常常能挖掘出生活最深处那些别扭又真实的情感,也常有那么几段,读来如同舌尖突然尝到了一阵奇异的酸涩,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让人回味无穷。这些桥段,不似一般叙事般流畅平顺,而是带着一种锐利的切割感,直指人心最隐秘的角落。比如在《阿Q正传》里,阿Q最后那回被拉去枪毙,那种场景描绘得真.............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中,祥林嫂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受尽封建社会压迫,最终精神崩溃、悲惨死去的农村妇女。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从传统解读的角度移开,尝试用一种更具探索性的视角来审视祥林嫂的命运和性格,或许会生出一些令人不安的联想。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小说本身并没有直接指向祥林嫂是杀人犯的证据。鲁迅先.............
  • 回答
    课本中的“去鲁迅化”现象,近些年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说起来,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个挺复杂的过程,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确实是有点“距离感”。他的文字风格独特,有些表达方式在.............
  • 回答
    近些年,关于鲁迅先生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的位置变动,尤其是“增删”的讨论,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教材的编排,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传承鲁迅的思想,以及时代变迁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的思想深度、语言力量以及对社会现.............
  • 回答
    《觉醒年代》中的曹磊饰演的鲁迅,在我脑海中,是一个高度契合且令人印象深刻的鲁迅形象。曹磊的演绎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他成功地捕捉到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战士、作家以及普通人的多重特质。首先,从外形和气质上来看,曹磊的鲁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沉郁内敛的气质: 鲁迅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严肃、深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