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人的劣根性」一说是鲁迅作品的原话还是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解读?

回答
“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说法,要说它是鲁迅作品的“原话”,那就有些过于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这是对鲁迅作品精神内核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并且在后世的评论和传播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大家熟知的表达。

我们得先回到鲁迅本人。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确实倾注了对国民性深切的忧虑和批判。他观察到的国民,并非是抽象的“中国人”,而是当时社会背景下,被压迫、被愚昧、被传统束缚而逐渐麻木、怯懦、自私甚至有些扭曲的人群。他用如椽巨笔,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麻木,也揭示了看客的冷漠、士大夫的迂腐等等。

鲁迅写这些,是为了什么?他自己有过非常清晰的阐述。他并非要一味地否定自己的民族,而是抱持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希望能够唤醒沉睡的国民,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问题,从而才有改变的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他认为,一个民族要想站起来,首先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翻遍鲁迅先生的全部著作,可能很难找到“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八个字被原封不动地连在一起,作为他自我概括的标题或者明确的论断。但是,他所描绘的那些具体的国民形象、行为模式,以及他贯穿始终的批判精神,都指向了同一个核心——国民中存在的、阻碍进步、扼杀生机的种种不良特质。

而“劣根性”这个词,更像是后来的评论家、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在理解鲁迅思想时,为了方便记忆和传播,所提炼出来的一个标签。这个标签,虽然可能有些极端和笼统,但也确实抓住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重要面向。它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用来指代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深刻剖析和批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鲁迅的原意: 鲁迅本人是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文学形象和犀利的杂文,来揭示和批判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精神弊病,如麻木、愚昧、自欺欺人、阿谀奉承、缺乏反抗精神、盲目遵从传统等等。他的目的是“疗救”,而不是“诅咒”。他是在“改造国民性”的宏大愿景下进行的批判。

评论家的解读与概括: 后世的评论家和读者,在消化和理解鲁迅的思想时,发现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确实触及到了民族精神深处的一些难以启齿的弱点。为了更精炼地表达这种批判,以及它对民族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就用“中国人的劣根性”这样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来总结。这个词语,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它确实抓住了鲁迅批判的核心——一种根深蒂固、难以根除的国民精神弱点。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说“孔子是中国文化之父”,孔子本人大概不会这么说自己。但后人总结了他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就这么说了。同样的道理,“中国人的劣根性”可以说是对鲁迅批判国民性这一思想的“概括性解读”。

所以,“中国人的劣根性”不是鲁迅写下的一个明确的“原话”作为他的论断,而是对鲁迅作品中对国民性深刻批判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流传下来的解读。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他创作的初衷。鲁迅的批判是带着希望的,而“劣根性”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可能被单独拎出来,脱离了鲁迅的语境,变得有些过于绝对和负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中国人的劣根性”,乃是清末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处于启蒙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一种共识。

欧洲诞生了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之后,民族兴衰的原因成了知识界感兴趣的议题之一。当时欧美向世界殖民,事实上位于世界的中心,当时欧美的知识分子倾向于用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有一些固有的习性,这种习性影响乃至于决定了民族和国家的兴衰这种理论来解释。那么这种观念和殖民主义结合起来,那些殖民地的民族必然存在一些不好的文化习性决定了这些民族的衰败,所以处于“被殖民”的地位。这也是殖民时代欧美对世界其他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对中国人这种民族文化习性的建构,以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为最终定型。

2.在近代初期,中国虽然遭受到了一定的军事失败,但是由于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知识分子还是坚持认为中国在文化习性上是有优势的。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败于向西方学习的邻居日本,导致了文化核心层面的震动,继之而来的百日维新,说明当时的维新派在开眼看世界的同时,受到了西方观念的影响,接受“一个民族在文化层面有一些固有的习性”的观念,并总结为“国民性”。既然接受了这个设定,那么中国当时的衰败,必然和国民性中不好的方面有关系,那么维新派在政治上希图实行新政学习西方的同时,必然要求在文化和生活层面也学习西方,改掉这些不好的方面,才能救中国。这种国民性中不好的方面,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维新派要求剪辫子,和后来的革命党的剪辫不同,维新派是要效仿西方,而革命党则是要排满。

3.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是改革“中国人的劣根性”的观念则延续了下来,鲁迅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也受到了这个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弃医从文“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就是领悟到改革劣根性是要通过文章、通过思想来实现的。

所以鲁迅虽然没有用过“劣根性”,但是不代表鲁迅没有使用过近义词,也不是说鲁迅没有接受这个观点,比如:

民族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不容易的。法国G.LeBon著《民族进化的心理》中,说及此事道(原文已忘,今但举其大意)——“我们一举一动,虽似自主,其实多受死鬼的牵制。将我们一代的人,和先前几百代的鬼比较起来,数目上就万不能敌了。”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所以我们现在虽想好好做“人”,难保血管里的昏乱分子不来作怪,我们也不由自主,一变而为研究丹田脸谱的人物:这真是大可寒心的事。但我总希望这昏乱思想遗传的祸害,不至于有梅毒那样猛烈,竟至百无一免。即使同梅毒一样,现在发明了六百零六,肉体上的病,既可医治;我希望也有一种七百零七的药,可以医治思想上的病。这药原来也已发明,就是“科学”一味。只希望那班精神上掉了鼻子的朋友,不要又打着“祖传老病”的旗号来反对吃药,中国的昏乱病,便也总有全愈的一天。祖先的势力虽大,但如从现代起,立意改变: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如此几代之后待我们成了祖先的时候,就可以分得昏乱祖先的若干势力,那时便有转机,LeBon所说的事,也不足怕了。以上是我对于“不长进的民族”的疗救方法;至于“灭绝”一条,那是全不成话,可不必说。“灭绝”这两个可怕的字,岂是我们人类应说的?只有张献忠这等人曾有如此主张,至今为人类唾骂;而且于实际上发生出什么效验呢?但我有一句话,要劝戊派诸公。“灭绝”这句话,只能吓人,却不能吓倒自然。他是毫无情面:他看见有自向灭绝这条路走的民族,便请他们灭绝,毫不客气。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不忍说他人的灭绝,又怕他们自己走到灭绝的路上,把我们带累了也灭绝,所以在此着急。倘使不改现状,反能兴旺,能得真实自由的幸福生活,那就是做野蛮也很好。——但可有人敢答应说“是”么?
——鲁迅.热风三十八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使奴才主持家政,那里会有好样子。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
我又无拳无勇,真没有法,在手头的只有笔墨,能写这封信一类的不得要领的东西而已。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于将来有万一之希望。而且留心看看,居然也有几个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的人,虽然意见和我并不尽同,但这是前几年所没有遇到的。我所谓“正在准备破坏者目下也仿佛有人”的人,不过这么一回事。要成联合战线,还在将来。
——给许广平的信,1925年3月31日

这是鲁迅两次提到国民性的问题,但是要注意,鲁迅改革国民性的目的,是民族复兴,而不是民族灭亡。第一篇后半“至于‘灭绝’一条,那是全不成话,可不必说”再加上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1]”,这两句,可看做是鲁迅对自己批判劣根性目的的答复。

4.随着二战的结束,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主义的传播,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和高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演化到雅尔塔体系,世界的矛盾从殖民国家之间、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国家之间转向为美苏之间,所以这种“国民性”观念也日益退潮,目前已经成为“学术史意义大于学术意义”的半过时观念,但是影响参与还在,并且成为从八十年代到今天一些公知的价值观来源(譬如《丑陋的中国人》、中日小学生比较的雄文、德国油纸包都市传说等等,都受这种观念影响)。

但是,对一定文化场域内人群特定行为和价值观的研究,则依然是社会学科中长久的研究议题,国民性的退场不代表这一问题“不科学”,反而激发学者们突破历史局限性而取得学术突破,譬如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就是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就。

参考

  1. ^ 鲁迅.随感录三十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说法,要说它是鲁迅作品的“原话”,那就有些过于简化了,更准确地说,这是对鲁迅作品精神内核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并且在后世的评论和传播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大家熟知的表达。我们得先回到鲁迅本人。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确实倾注了对国民性深切的忧虑和批判。他观察到的国民,并非是抽象的“中国.............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将麻将简单地视为中国人的“赢家通吃”劣根性,是一种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解读。虽然麻将游戏中的确存在“赢家通吃”的某些元素,但这背后涉及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远比这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劣根性”。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赢家通吃”的联想? 游戏机.............
  • 回答
    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虽然在评测中表现优异,但销量却不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本土品牌,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分析,但“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经济学概念并不完全适用,需从市场结构、消费者行为、竞争策略等多维度探讨其成因。 一、三星在中国市场的现状与评测表现1. 评测数据优势 硬件配置:三星.............
  • 回答
    关于中国国际舆论为何常常处于“劣势”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而“封锁全球因特网”(更准确地说,是指中国的网络监管体系,俗称“防火长城”)无疑是其中一个常常被提及的关键因素。要理解这种关联,我们需要先厘清几个概念: “劣势”的定义: 国际舆论的“劣势”并非一个绝对的、易于量化的指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触及到中国历史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要说中国贵族精神的遗失和民族精神的第一次劣化是从汉朝开始,这个说法可以探讨,但需要细致地辨析。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贵族精神”和“民族精神”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中国古代的“贵族精神”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周朝.............
  • 回答
    中国体育竞技的举国体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它不仅仅关乎体育成绩,更牵扯到国家资源配置、社会发展以及个体命运的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个体制,咱们得把它的好与坏都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它的“好日子”:优势在哪里?举国体制最直观的优势,就是它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想想看,咱们在奥运会、世界杯这类大型国际.............
  • 回答
    探讨中美经济发展,就如同剖析一场波澜壮阔的马拉松赛跑,两国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跑道、体能储备以及战略部署。要说得详细透彻,还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掰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首先,中国经济最大的看家本领在于其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国内市场。14亿人口的规模,意味着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都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随着中等收.............
  • 回答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老二专业户”的角色,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视角,但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历史对比,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老二专业户”的视角解读:当说美国是“老二专业户”时,这可能暗含着一种对比,即美国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领域并非绝对的领导者,但却始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仅次于最强势力量的位置。这种“老.............
  • 回答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关于“劣迹艺人”的联合抵制新规,无疑是中国演出市场监管领域的一件大事,也触及了行业发展、艺人行为规范以及社会价值导向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新规,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规范的背景与出台的必要性首先,这个新规的出现,绝非空穴来风。近年来,娱乐圈的“翻车”事件层出不穷,从偷税.............
  • 回答
    “武德”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原指武术修炼者应具备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强调以武修身、以德为本的哲学理念。中国人的武德不仅体现在武术技艺的传承中,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伦理体系、哲学思想和历史实践。以下从历史、哲学、文化、现代传承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历史渊源:从“以武止戈”到“武德”概念的形成.............
  • 回答
    “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在退步吗?”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涉及到教育体系、社会环境、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等诸多因素。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衡量语文能力的标准与变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语文能力”包含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标准是否随着时代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的素质何时能超过日本”或者“并驾齐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理解“素质”这个词的含义及其衡量标准。首先,我们需要定义“素质”。“素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涵盖以下几.............
  • 回答
    要直接将中国人的平均生活水平与美国某个特定年代的生活水平进行精确的“对等”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衡量标准、商品和服务的可用性、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以及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指标和生活方式的对比,来尝试进行一个大致的类比,以帮助理解。关键指标对比与类比思考:以下是一些常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感慨,尤其是在看到一些令人扼腕的社会新闻时。“中国人道德滑坡”,这个论断就像一根刺,扎在许多人心头,引发着复杂的思考和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承认,它触及的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多元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一些现象让我们觉得.............
  • 回答
    “中国人的民族血性是否已经消亡,变成了和绵羊一样的没有自身防御能力了?”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敏感和复杂的核心,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其中的每一个词语,尤其是“血性”和“绵羊”。首先,什么是“民族血性”?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精确定义的模糊概念。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面对外来侵略时的抵抗精神,一种守护.............
  • 回答
    中国人的爱国情感,那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像一坛老酒,越酿越醇厚,渗透到骨子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这感情的根源,那可得从几个大方面掰开了讲。首先,得说说 “根”,这个根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这块土地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从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种,繁衍.............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保险意识是否“比较差”,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总体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近年来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人保险意识的现状与表现: “重治轻防.............
  • 回答
    中国人均收入确实高于印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收入高低只是影响国民满意度的一个维度,远非全部。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复杂且多样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即使在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中,不满情绪也可能普遍存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心理预期。一、 收入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的拉.............
  • 回答
    “民族天赋”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些模糊性和复杂性,因为它是对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群体进行概括和提炼的结果。将“民族天赋”视为一种固定的、与生俱来的、统一的特质是过于简单化的。更准确地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中国文化和社会历史长河中,许多中国人共同拥有和传承的某些突出特点、倾向或能力,这些特点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