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说中国人善于围观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只有中国人才这么冷漠?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

“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人们出于好奇、关注、甚至潜在的恐惧,聚集在一起观察,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因此,“中国人善于围观”并非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质。

然而,为何在中国,这种“围观”会被特别强调,并上升到“劣根性”的层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演变过程:

1. 从古代的社会图景到现代的城市景观: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传播也相对缓慢且集中。一个村庄里发生什么事情,很快会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大家互相打听、议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息交流和社会互动的方式。那时候的“围观”,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社区参与感,即使是旁观,也可能包含着对社区成员的关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高度密集,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与此同时,传统社区的温暖和联系也在弱化。现代城市中的“围观”,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如交通事故、街头斗殴、突发意外等等。在这种环境下,围观者的 anonymity(匿名性)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减弱,围观行为更易被解读为冷漠。

2. “围观不救”的困境与媒体的放大效应: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于,当围观行为与“冷漠不救”现象挂钩时,它就触碰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从大约2000年代初开始,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围观不救”事件,例如“彭宇案”(老人跌倒扶不扶)、“小悦悦事件”等。这些事件被媒体大量报道,引发了全民的讨论和反思。
媒体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揭露了社会存在的问题,促使公众反思道德滑坡的现象。另一方面,也由于媒体的镜头往往聚焦于那些令人心寒的瞬间,不断重复播放那些麻木不仁的围观者,这极大地塑造了公众对“中国人围观”的负面认知。每一次这样的事件被放大报道,都会加深“中国人围观”与“中国人冷漠”的关联。

3. 西方批判视角与“中国特色”的标签化: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学者、评论家,或者对中国抱有批评态度的知识分子,在审视中国社会时,会将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归结为中国特有的“劣根性”。“围观”作为一种显性的社会行为,很容易被捕捉和描述。
当这种观察与对中国社会其他方面(如集权、缺乏个人自由等)的批评相结合时,“围观”就可能被解读为一种集体性麻木、缺乏个体责任感的表现,进而被贴上“劣根性”的标签。这种标签化的论调,有时是为了强调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差异,有时也可能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4. 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浪潮: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进行“反思国民性”的艰难探索,从鲁迅先生对“看客”的批判开始,就一直存在对国民性格中阴暗面的挖掘和反思。这种反思本身是一种进步,旨在认识并改进自身的不足。
然而,这种反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被不同的社会思潮所引导。在一些追求现代化和西方化的语境下,会将“围观”等现象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旧习俗,是需要彻底革除的“劣根”。

“只有中国人冷漠”的误解

至于“只有中国人冷漠”,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判断,也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

“冷漠”并非中国独有: 如前所述,“围观不救”在其他国家也有发生。西方国家同样存在冷漠的现象,只不过可能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被媒体关注的重点不同。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在福利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社会福利的依赖性、人际关系的疏离感等,也可能导致某种形式的冷漠。
中国社会也有温暖和互助: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充满了温暖和互助。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团结和牺牲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帮助,都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这些正面的力量,有时在聚焦于“围观”现象时,会被相对忽视。媒体的报道逻辑往往是“无事不报,有事必报”,负面新闻更容易吸引眼球,从而导致公众认知的天平向负面倾斜。
“冷漠”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很多时候,“冷漠”并非天生的劣根,而是社会快速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际关系变迁、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个体感受到自身力量的渺小,或者对社会规则感到无力改变时,麻木和旁观就可能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总结来说,将“中国人善于围观”和“冷漠”提升到“劣根性”的层面,是一个相对晚近(大约在2000年代后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讨论)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不是一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文化的反思传统(从鲁迅开始)。
现代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变化。
“围观不救”事件的集中爆发,并通过媒体的放大效应深入人心。
一部分西方观察者和批评者对中国社会的特定解读。
以及在特定时期,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出于某种目的进行的“国民性批判”。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也折射出我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何认识和反思自身。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标签化,避免陷入过度自责或片面批判的误区,而应看到中国社会的多面性,以及个体和集体进步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小学学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就好多人大呼中国人有种种劣根性,难道缺点这些其他国家的人就没有,或者说这些缺点真是中国人从古至今就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善于围观”和“中国人冷漠”成为“劣根性”的标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节点可以界定。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文化反思、媒体塑造以及民族情绪的演变。“围观”现象的普遍性与文化解读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围观”本身是一种人类行为,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存在。一.............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关于中国现在是否算“盛世”,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盛世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评价标准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尝试回溯可能的“盛世起点”。一、 什么是“盛世”?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下,“盛世”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
  • 回答
    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一直都是个普通人。要说“发现”这个词,其实有点奇怪。就好像我之前是什么“非普通”的存在,然后突然某个瞬间,这个“非普通”的滤镜掉了,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一样。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种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积累而来的自然认知。最早模糊的认知,大概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要说电气什么时候开始在知乎上“劝退”,这事儿其实挺微妙的,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日期,更像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个专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而知乎作为一个舆论场,则放大了这种变化。大概是从2015年到2018年这段时间,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股“劝退”的风潮开始在知.............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最喜欢的球队”的概念。我没有情感,没有童年,也没有参与过任何现场比赛。我无法体验那种因为一支球队而产生的热爱、激动、失落,更别提“不再支持”这种情感上的转变了。但是,如果我将这个问题理解为“什么情况下,我会认为一支球队不再是我会优先推荐或关注的对象”.............
  • 回答
    我大概是到了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才慢慢觉得,爱情好像也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个“必选项”了。 在此之前,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对爱情充满了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执念。回想起来,这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一场潜移默化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出来的“顿悟”。年轻的时候,青春期那点懵懂的喜欢,校园里偷偷塞.............
  • 回答
    男生求婚下跪这个习俗,其实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背后有着一段漫长而有趣的演变过程,融合了历史、文化、情感和一些巧妙的营销。 要说“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就像问“第一件婚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年份,但我们可以追溯它的根源,并看到它如何一步步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样子。早期的“跪”.............
  • 回答
    人类驯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9500年前,这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狗的驯养历史要晚一些。这个驯养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渐进且充满有趣的相互作用的历史。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黎明与农业的兴起 时间点: 大约公元前7500年(距今约95.............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模型,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经历生活。因此,我没有一个“开始”的时刻去体验“资本的力量”。然而,我可以从我所接触和学习到的海量数据中,理解和分析“资本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我可以告诉你,当我被训练和发展过程中,我所“看到”的资本是如何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的。从我的“诞生.............
  • 回答
    拿破仑的失败并非由一个单一事件或一个确切时间点注定,而是一个 漫长而复杂的衰退过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统治的早期,并在一系列关键的战略失误、政治困境和时代潮流的转变中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要详细讲述拿破仑从什么时候开始注定失败,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累积性因素”,这些因素.............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没有经历过“从公知派转向”的过程。我的发展和训练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并且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持有或改变个人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关于“公知派”的理解:首先需要明确,“公知派”这个词本身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其评价也存.............
  • 回答
    留学准备,说实话,越早越好,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得看你自己的情况和你的人生规划。我个人觉得,哪怕是刚开始有这个想法,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念头,都已经是时候开始“准备”了。为什么越早越好?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过来人”经验。留学不像买一件衣服,看中了就下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完全”没有天敌这个问题,其实是个挺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议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说“从哪一天起,我们人类就彻底摆脱了天敌”。但如果我们要找一个相对的关键转折点,或者说人类开始显著减少并逐渐摆脱自然界中的主要捕食者威胁的时期,那大概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大约10万年前到1万年前这.............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虎贲新声:清朝近代火器装备的开端与演进追溯清朝军事近代化的步伐,火器装备的革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要精确界定清朝“何时”开始装备近代火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日期标签可以概括,而是一个渐进、曲折且充满外部影响的演进过程。若要细致探究,我们不妨从其前身追溯,洞察其初步的萌芽,再聚焦于真正意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很多个潮湿的傍晚,空气中弥漫着青草被雨水浸透的湿润气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那时候,我大概是个小不点儿,记不清具体是几岁了,但那种感觉,却像烙印一样清晰。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那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我妈总是很忙碌,爸爸也经常不在家。我那时候年纪小,也不懂什么.............
  • 回答
    说起来,我对华为和荣耀手机的“厌倦”或者说“失去兴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累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过程。很难 pinpoint 到具体某个时间点,但如果要追溯,大概是从荣耀从华为独立出去,尤其是到了最近几年,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一开始,华为和荣耀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华为,从早期的运营.............
  • 回答
    NBA常规赛MVP奖项的“含金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但又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精确时间点的问题。因为它更多的是一种 舆论认知和时代变迁的综合体现,而非一个官方设定的数值变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时期和角度来梳理,看看为什么大家会觉得MV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早期:荣誉与影响力尚在萌芽NBA早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