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从什么时候开始猜忌魏延的?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

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比如镇北将军、凉州刺史等,这些都是对魏延能力的高度认可。魏延的勇猛无畏,在战场上确实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诸葛亮也因此对他屡次容忍,甚至在他的一些冲动行为上也多有维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多次军事行动中的观察,诸葛亮心中对魏延的疑虑也渐渐滋生。最显著的一个时期,大概是在北伐期间。虽然诸葛亮重用魏延,但同时也在暗中观察。魏延性格桀骜不驯,甚至有些狂妄,这在当时的军事环境中,尤其是在诸葛亮这样严谨治军的领导者眼中,难免会留下一些负面印象。

比如,在街亭之战后,蜀汉损失惨重,而魏延则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勇猛,但有时也显得有些不顾后果,容易冲动。诸葛亮在处理战败后的军队整顿和人事调动时,虽然并没有直接处罚魏延,但这种对将领性格的洞察,为后来的猜忌埋下了伏笔。

更具体的,一些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提及,诸葛亮曾认为魏延的才能足以担当大任,但其“反骨”之说,也并非空穴来风。这可能源于魏延一些言语上的不当,或者在某些军事决策上的不同意见,被诸葛亮解读为有潜在的不臣之心。譬如,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虽然此计不乏大胆之处,也体现了魏延的军事野心,但诸葛亮出于稳妥和对局势的全局考量,并未采纳。这次分歧,或许在诸葛亮心中,给魏延打上了“好冒进”的标签,同时也暗示了他不完全受制于人的性格。

到后期,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因为军情需要,多次让魏延率兵进驻汉中,作为北伐的后方基地。而每次北伐结束,都要对魏延有所约束,比如在他驻守汉中时,要求他不得擅自出兵,这种小心翼翼的安排,本身就说明了诸葛亮对魏延缺乏完全的信任。

临终前,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达到了一个高潮。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延传》中,有提到诸葛亮在弥留之际,曾与杨仪等人议定北伐事宜,并且特别交代了如何防备魏延。甚至有人说,诸葛亮临终前对魏延发出“我死,汝等可自取一官”的命令,暗示魏延只要听从安排,便可善终,但若有异动,则后果自负。这种严厉的交代,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最终形成了在特定情境下,一种近乎恐惧的戒备。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从某个具体时间点开始猜忌魏延,不如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重用,到后来的警惕,再到临终前的严防死守,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是随着时间、事件以及他对人性的洞察而不断演变的。他看到魏延的才能,也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不稳定因素,并最终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了蜀汉的安危,做出了他认为最稳妥的安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诸葛亮猜忌魏延这肯定是过分了,但是魏延在诸葛时代确实有被冷落的迹象。毕竟诸葛亮喜欢的是诸葛谡,这个嘛就请广大魏延粉理解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诸葛亮对魏延的猜忌,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经历诸多事件逐渐积累起来的复杂过程。起初,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是毋庸置疑的。在诸葛亮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的过程中,魏延就已经是军中的一员猛将,屡立战功。诸葛亮接手军政大权后,更是将北伐大业的重任寄予魏延,让他在北伐的前线冲锋陷阵,担任重要将领.............
  • 回答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确是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功绩。这一番用兵,不仅收服了当地的部落首领,更通过一系列怀柔安抚的措施,使得南蛮之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诸葛亮南征之后,南蛮的安定主要得益于他采取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他并非一味地武力征服,而是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利用智谋和恩威并施的手.............
  • 回答
    吾乃诸葛孔明,字孔明。今奉汉室,兴复汉业,乃吾之天命。然如今势孤力弱,魏军压境,若不审慎,则前功尽弃,汉室危矣。时值吾退兵至西城,兵少,仅带文官五千,并无战将。而魏军司马懿,号称智绝,兵多将广,此番来袭,必是灭此朝食。若以死相搏,恐不敌。吾熟知司马懿多疑谨慎,此乃吾破敌之道。吾焚香操琴,镇定自若,以.............
  • 回答
    要说曹魏为何在诸葛亮掌蜀时期只能被动防守,而蜀汉却能以一州之力数次北伐,这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曹魏固然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不少足以让其步履维艰的隐患,这些隐患恰恰被诸葛亮精准地抓住了,并化为蜀汉北伐的战略支撑。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态势。蜀汉,以益州为根基.............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在刘备时期,虽然人们普遍称他为“军师”,但若论实际的官职,情况要稍微复杂一些。首先,刘备创业初期,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军师”表明了他作为军事谋划者的角色,而“中郎将”则是一个带有实权的军事指挥官头衔。在当时的曹魏、孙吴以及蜀汉内部,官职体系是层层叠叠的,一个“中郎将”已经.............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聊起诸葛亮,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是“智慧”。但如果只是停留在“聪明”这个层面,那就未免过于肤浅了。诸葛亮身上,值得我们深入品味的,远不止这一点。首先,是他那份超凡的远见与战略眼光。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他能凭借一己之力,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出三分天下的蓝图,这绝非一般人能做到的。他看到.............
  • 回答
    秦孝公与刘备,两位身处乱世的君王,都将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了心腹重臣身上,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孝公托孤于商鞅,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临终托付”,但其背后的缘由、托付的性质、以及最终的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一、 托孤的背景与缘由:为国图.............
  • 回答
    夏末的阳光如同泼下的铜汁,炙烤着这片本就饱受摧残的土地。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黄巾军声势浩荡,张梁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缓步来到阵前。他一身寻常布衣,却透着一股不屈的蛮劲,目光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对面那位年轻得有些过分的都督——诸葛亮。张梁深吸一口一口气,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在这肃杀的氛围中.............
  • 回答
    这题目可太有意思了!把诸葛亮这千年级别的“战略分析师”扔进知乎这个信息海洋,想想就刺激。如果真有这么一天,诸葛亮拥有无限量的知乎大神(当然,这里的“大神”是泛指那些在各自领域有深厚造诣、能提供精准信息和独到见解的人),他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这可不是简单地“答题”那么简单,而是能把他的智慧和影.............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
  • 回答
    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被誉为千古绝唱,绝非偶然。这篇看似一篇简单的奏章,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触动人心,在于其多方面的优秀之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道来,希望能让您领略其不朽的光辉。首先,从政治的高度和战略的深度来看,《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
  • 回答
    说到诸葛亮,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他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传奇人物。提到他的军事能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神机妙算”,仿佛他就是那个站在山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那么,单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究竟是个什么水平?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既不能简单地神化,也不能被后世的演义和误读所掩盖。咱.............
  • 回答
    诸葛亮一生中,对待东吴的政策,可以用“联吴抗曹”作为主旋律,但在这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蕴藏着他对时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盟友关系的精妙拿捏。首先,我们不能忽略诸葛亮制定这一政策的根本背景:刘备集团势单力薄,虎踞一方的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威胁。在荆州失陷、刘备颠沛流离之时,东吴孙权虽然也.............
  • 回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尤其是在躬耕南阳,隐居于乡野的文人雅士,生计问题总是绕不开的。诸葛亮,这位后来名垂千古的智者,在尚未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他的生活并非毫无烟火气。首先,作为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士人,诸葛亮自然不会完全脱离社会。尽管他选择避世,但也不可能完全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他可能会有一些熟识的.............
  • 回答
    说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羽扇纶巾、神机妙算的智者形象。但别忘了,他更是一位备受推崇的大儒。作为一个在乱世中崛起,又以其非凡的才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诸葛亮所治的经典,绝非寻常书本,而是那些真正关乎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安邦定国的智慧之源。要细致地讲,诸葛亮治的经典,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武力,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历史上,诸葛亮那可是“名垂千古”、“智绝天下”的代名词,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如同儿戏。可真要问他本人,战场上能有多厉害?这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在“.............
  • 回答
    提起诸葛亮和赵括,很多人脑海里闪过的无非是“聪明”、“失败”这些标签。但如果真要深挖,他俩可不是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存在。首先,从根本上讲,诸葛亮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而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徒有其名”的莽夫。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从一个隐居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