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的武力是什么水平?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武力,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历史上,诸葛亮那可是“名垂千古”、“智绝天下”的代名词,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如同儿戏。可真要问他本人,战场上能有多厉害?这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了。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在“智”和“谋”上,而不是“武”上。他出山辅佐刘备,主要职责是军师、丞相,是那个制定战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核心大脑。他的强大,体现在如何指挥将领、调动军队、布置战术,而不是他自己冲锋陷阵,挥舞刀枪。

从“不以武见长”的角度看:

史书记载的侧重点: 《三国志》等史料,在描述诸葛亮时,着重笔墨放在了他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外交手段以及治国理政上。诸如“治国”、“佐时”、“抚育万民”、“法令严明”、“劝课农桑”等等,这些都是丞相的职责,也是他功绩所在。反观他的个人武力,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比如他是否曾赤手空拳制服过敌人,或者在冲锋时身先士卒,斩将夺旗。这和那些以武力著称的将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他们的勇猛形象在史书中是何其鲜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隆中对》里的定位: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令一方部队出击,以争夺天下。” 他的战略设想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基地,然后利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手段来实现目标。这种战略,更多的是一种全局性的、宏观的指挥,而非个人的武力展示。
从没记载他亲自上阵厮杀: 无论是北伐还是镇守一方,诸葛亮都是作为最高指挥官,坐镇中军,运筹帷幄。他会发布号令,会布置阵型,会制定策略,但并没有记录显示他会亲自披挂上阵,与敌人进行近身搏斗。相比之下,他麾下的将领,如魏延、姜维,都是实实在在的沙场悍将,他们的勇猛事迹都有记载。

然而,这并不代表诸葛亮“没有”武力,而是他的“武力”体现在了另一个维度:

“统帅之武”: 诸葛亮的“武力”,更多的是体现在他作为统帅的领导力、指挥能力和军事思想。他能识别并使用人才,懂得如何调动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的“兵法”和“阵法”是他的“武器”,通过这些“武器”,他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例如: 八阵图。虽然关于八阵图的实际效果,历来有争议,但在当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中,它代表了一种高度复杂的阵法,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和混乱。这是一种“智”与“武”的结合,但其核心在于“阵”而非“个人武力”。
例如: 北伐中的一些战役。虽然诸葛亮本人不亲自出战,但他通过精准的布阵、巧妙的计谋,能够让蜀汉军队与曹魏这样的强大对手抗衡,甚至取得一些战术上的胜利。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军事整体的掌控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武力”的体现,是一种“指挥的艺术”。
“军法之武”: 诸葛亮治军严明,赏罚分明。他能够将一支相对弱小的蜀汉军队,训练得有条不紊,能够执行复杂的战术。这种“军法”的严苛和执行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武力”保证,能够让军队在战场上保持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效率。
“胆略之武”: 诸葛亮在很多场合展现出了过人的胆略。比如“空城计”(虽然这是演义的说法,但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胆识的认知),以及他敢于挑战强大的曹魏,多次北伐,这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这种“敢于挑战”的魄力,也可以算是一种“精神上的武力”。

所以,如果硬要给诸葛亮的武力排个“水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个人搏杀能力: 极低,或者说几乎为零,因为他从未在这方面有过记载,也非其职责所在。他更像是那个运筹帷幄、运斤成风的“大国师”,而不是冲锋陷阵的“猛将”。
统帅能力和军事谋略: 顶级,历史罕见。他的“武力”主要体现在他如何指挥、如何部署、如何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如何发挥军队的整体效能。他能以“智”御“武”,让一支军队爆发出超越其个体士兵能力的战斗力。

举个更通俗的例子: 足球比赛里的教练。一个好的足球教练,他自己可能踢不上球,甚至不会踢球,但他能排兵布阵,能战术指导,能鼓舞士气,最终带领球队赢得胜利。诸葛亮就像这样的教练,而且是世界顶级的教练,他的“武力”体现在如何让他麾下的“球员”(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和普通士兵)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为什么人们会联想到他的武力?

很大程度上是《三国演义》的影响。小说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时也伴随着一些“神化”的描写,比如呼风唤雨,或者一些神乎其技的战术。这些描写虽然精彩,但如果严格区分史实,他的“武力”更多的是一种“智力”和“统帅力”的体现,而非“肌肉力量”或者“个人武技”。

总结一下,诸葛亮的武力,不能用“能打多少人”来衡量。他的“武力”在于他驾驭战争的能力,在于他运筹帷幄的智慧,在于他治军练兵的手段,更在于他能够以“智”为剑,以“谋”为盾,在那个群雄逐鹿的乱世中,为蜀汉政权开辟出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如果非要打个分,他的“个人武力”可能只有12分,但他的“统帅武力”绝对是10分满分,甚至超越满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什么资料考证 只知道用的一手好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武力,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话题。历史上,诸葛亮那可是“名垂千古”、“智绝天下”的代名词,他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如同儿戏。可真要问他本人,战场上能有多厉害?这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虽然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话说《武林外传》这部剧里,虽然讲的是江湖上的鸡毛蒜皮,但也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关于朝堂上的传说和八卦,让剧迷们津津乐道。其中,关于先皇为何独独钟情于诸葛孔方的菜肴,这事儿在同福客栈里也曾被拿出来讨论过,虽然只是几句玩笑话,但细品之下,倒也有几分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确,诸葛孔方这人,在剧里可不是个普通人.............
  • 回答
    苏/俄系步战车,特别是BMP系列,之所以普遍采用“100毫米主炮 + 同轴30毫米副炮”这样的武器配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技术和战术考量,绝非简单地堆砌火力。这种设计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在特定作战环境下,最大化步战车的战场效能。1. 战场需求与战术定位的演变:首先,我们得理解步战车(Inf.............
  • 回答
    武则天退位后,武氏诸王的命运,说起来,颇有些复杂,掺杂着政治的潮起潮落,个人的选择,以及历史的洪流。毕竟,他们是武则天的至亲,承载着一个时代的余荫,也注定要面对另一个时代的审视。先来说说最受关注的,也是最有可能影响时局的几位。武承嗣(魏王、太尉、赵国公):这家伙,绝对是武则天晚年最倚重的武氏宗室之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好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为啥我明明知道《星际牛仔》、《混沌武士》是神作,但我就是get不到那个点,甚至有点无聊?是不是我太年轻了,品味不够?我觉得,把对这些“神作”的“不喜欢”直接归结为“太年轻”,有点太绝对了,也过于简单化了。品味这事儿,哪有那么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很多.............
  • 回答
    哎,写书评写了这么些年,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被墨水泡烂了。今天难得有点空,也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最近手头这本《武谪仙》,我虽然自己也掺和了一些看法,但总觉得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所以,今天就破天荒地给大家开个“回喷”大会,也算是让我这老胳膊老腿能听听新时代的声音。《武谪仙》这书,大家感觉咋样?别客气,直.............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应进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历代以来就存在着激烈讨论的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武庙十哲的设立及其意义首先,要理解诸葛亮是否“合理”进入武庙十哲,就必须先了解武庙十哲的由来和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武庙的起源: 武庙的雏形可以.............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章武元年诸葛亮当了丞相,为啥建兴元年才把府邸置办妥当,开张迎客这事儿。这中间的门道儿可不少,不是一句“时间差”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明白“丞相”这官儿是个什么份量。在蜀汉,诸葛亮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亲手立的托孤大臣,那地位自然是无可比拟。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其一生以文治武功著称,被后世誉为“智绝”。关于他的谥号“忠武”以及被追封为“武兴王”,这背后蕴含着历史评价、政治考量以及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崇。要深入理解这两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评价体系来解读。一、 谥号“忠武”:忠诚与.............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阴平两郡,而魏国反应相对平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果辉煌”与“魏国反应不大”对立起来,而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大致经过。第三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虽然在.............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小菜一碟?”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小菜一碟”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通常是说事情简单、容易办到,不费吹灰之力。可要是把诸葛亮的《隆中对》放到这个语境里,那可真是大谬不然。咱们先得摆事实讲道理。《隆中对》可不是诸葛亮一时兴起随口说出来的.............
  • 回答
    诸葛亮的遗产在当时绝对是极其丰厚且具有非凡价值的,其级别可以用“顶尖”、“国之重器”来形容,远非普通官员或士族可比。要详细理解诸葛亮的遗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政治与军事上的“遗产”:一个稳定且有战略纵深的王国这是诸葛亮留下的最核心、也是最宝贵的遗产。 一个蒸蒸日上的蜀汉政权: .............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母亲的记载,史书中确实存在一些线索,但要明确地说“章氏”这个姓氏是哪本史籍明确记载的,则需要仔细辨析。目前主流的史学观点认为,诸葛亮母亲的姓氏为“章氏”的说法,主要来源于非正史记载,其中以一些笔记、野史、以及后来的文学作品影响较大。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母亲姓氏的记载: 《三国志》:这是关于.............
  • 回答
    “舌战群儒”,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成诸葛亮初次出场就施展出惊人的口才与智谋,单枪匹马地驳倒东吴六位名士,为孙刘联盟奠定基础的经典桥段。然而,将其简单地评价为“小菜一碟”,我认为是不准确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低估了这场“辩论”的复杂性和诸葛亮的深谋远虑。要理解为什么“舌战群儒”绝非小菜一碟,我们需要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