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应进入武庙十哲,这是一个历代以来就存在着激烈讨论的议题,至今仍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一、 武庙十哲的设立及其意义

首先,要理解诸葛亮是否“合理”进入武庙十哲,就必须先了解武庙十哲的由来和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

武庙的起源: 武庙的雏形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下令在宫中祭祀历代名将,以彰显国家武功。到了唐朝,武庙的体系逐渐完善,并开始选拔“十哲”以示表彰。
武庙十哲的标准: 唐朝设立武庙十哲的标准,主要侧重于“功业”与“德行”的结合,但“功业”中的“战功”和“统兵能力”是核心。他们选拔的是对国家军事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且能够作为军事典范的人物。最初的十哲人选多为周、秦、汉、隋、唐时期的著名将领,如姜子牙、孙武、吴起、白起、李牧、韩信、卫青、霍去病、郭子仪、李靖等。
“十哲”的象征意义: “十哲”并非简单地列出十位最强的军事家,而是代表了中华文明对军事艺术、战略思想、战场指挥、国家守护者的最高推崇。他们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激励士气、传承军事智慧的重要符号。

二、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的理由和支持观点

支持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的观点,通常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最广为人知的军事与政治战略蓝图。它不仅预测了天下大势,也为刘备集团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种战略规划能力在当时和后世都极为罕见。
北伐战争: 尽管诸葛亮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但他在北伐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多次率军北伐曹魏,虽然由于国力、地理、内部问题等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其作战计划、粮草运输、军阵布列都体现了精妙的军事智慧。例如,他对蜀汉后勤的重视,以及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的防御与进攻的平衡,都值得称道。
军事著作: 诸葛亮留下了《兵法》、《将苑》、《便宜十六事》等军事著作,这些著作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著作展现了他对兵法、战术、治军的深刻理解。
发明创造: 木牛流马、连弩、八阵图等军事发明,虽然其真实性和实际应用程度存在争议,但它们代表了诸葛亮在军事技术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思考。

2. 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扶持刘备,建立蜀汉: 在刘备势弱之时,诸葛亮以其政治和军事才能,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军阀成长为一方霸主,建立蜀汉政权,对抗强大的曹魏和东吴,维持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在辅佐刘备和刘禅的过程中,事必躬亲,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蜀汉事业,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被后世誉为“忠臣楷模”。虽然这更多是政治和道德层面的评价,但其在国家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3. 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在中国文化中早已成为智慧、谋略、忠诚的象征,其形象深入人心。将他纳入武庙十哲,也体现了社会对这种综合素质的推崇。
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的《隆中对》等战略思想,以及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虽然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都对后世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的质疑和反对观点

尽管支持者众多,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并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

1. “战功”的绝对性:
缺乏决定性胜利: 相较于韩信灭赵破楚、卫青霍去病匈奴、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等拥有辉煌战绩的将领,诸葛亮的北伐虽然表现出色,但始终未能取得改变天下大势的决定性胜利。甚至可以说,在军事层面,他未能实现其“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
北伐的局限性: 一些评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守势反击”或消耗战,其根本目的是在保存实力和争取机会,而非大规模歼灭敌人、开疆拓土。而武庙十哲的标准,往往更侧重于那些能够通过军事行动直接改变国家版图和政权命运的“征服者”或“守护者”。

2. 角色定位的差异:
政治家与军事家: 诸葛亮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丞相,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其角色更偏向于“佐命”和“维系”,而非像白起、韩信那样纯粹的“摧枯拉朽”式的前线将帅。许多人认为,他更适合放在文庙,而非武庙。
兵家定位的模糊: 尽管他著有兵法,指挥过战争,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全面的政治家,其军事活动与政治目标紧密结合。这使得他在纯粹的“军事家”范畴内,其地位与那些纯粹以战场功勋著称的将领相比,略显不同。

3. 历史评价的演变:
小说演义的影响: 很多人对诸葛亮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被描绘成近乎神化的军事天才,能够呼风唤雨、运筹帷幄之中。然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杰出,但毕竟受限于时代和国力,其战绩并非如小说般传奇。将小说中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功勋对等,会造成评价上的偏差。
“名过其实”的争议: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实际功绩,可能与后世给予他的极高评价存在一定差距。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政治才能和对刘备集团的凝聚作用,而非纯粹的战场胜利。

四、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与学术界的观点

唐朝武庙十哲的原始人选: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设立的武庙十哲,其名单并非一成不变,且在后世有增补和调整。最早的名单并未包含诸葛亮。
后世的增补与争议: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对人物评价的演变,后世曾有过将诸葛亮列入武庙的提议和讨论,例如宋代以后,对诸葛亮的推崇达到顶峰,许多人认为他应该位列武庙。但官方是否正式将其纳入“十哲”并获得广泛认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史籍和学者有不同说法。
现代学术界的看法: 现代学术界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加多元化。许多人认同他杰出的战略眼光和对政治、军事的深刻理解,但对于他是否应该与那些以纯粹战场功勋闻名的将领并列于武庙,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他更适合作为“政治军事复合型人才”被研究和纪念,而不是纯粹的“战将”。

结论

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是否合理,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衡量,因此答案并非绝对。

如果以“战略家”、“治国安邦的杰出人才”、“对国家稳定和统一做出巨大贡献”作为核心标准, 那么诸葛亮无疑应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纯粹的战将。他展现出的非凡智慧和政治军事结合的能力,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
如果武庙十哲的标准主要聚焦于“纯粹的战场战功”、“大规模歼灭敌军”、“开疆拓土的军事统帅”, 那么诸葛亮可能因为其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及角色定位的多元性,而受到质疑。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进入武庙十哲,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华文明对智慧、战略、忠诚和对国家整体贡献的推崇。 但从纯粹的军事战功和“战将”的定义来看,他的合理性会受到挑战。

这个问题也反映了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所使用的标准以及历史语境的重要性。诸葛亮是一位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定位和评价,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成就?难道是战绩?哪怕比战绩,诸葛亮在武庙十哲里,也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就列举一下唐朝排列的武庙十哲的主要战绩:

  • 孙武:从吴王、伍子胥进攻楚国,连战连捷,被秦国击败后回吴国。
  • 田穰苴:击败燕国和晋国的军队。
  • 吴起:在鲁破齐,在魏拔秦5城,攻齐至灵丘,《吴子》里破秦50万。
  • 乐毅:联合5国拔齐国70余城。
  • 白起:伊阙之战,从穰侯魏冉进攻魏国拔城61,攻楚平定南郡、巫、黔中郡,长平之战。
  • 韩信:从刘邦平定赵国,以统帅灭魏国和齐国,从刘邦打垓下之战。
  • 张良:打过仗。
  • 诸葛亮:从刘备平定巴蜀,为丞相平定南中,伐魏取武都阴平二郡。
  • 李靖:从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从李孝恭平定萧铣和辅公佑,灭东突厥,灭吐谷浑。
  • 李勣:从李世民平王世充,平徐圆朗,从平定辅公佑、东突厥,与薛仁贵平高句丽。

这10人当中,韩信、白起的战绩肯定要≥诸葛亮;李靖和李勣在跟随李世民一战搞定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才有大放光彩的机会,而且两人战绩互有交集。其余张良主要是出谋划策,田穰苴缺乏记载,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最后却不了了之,孙武从吴王、伍子胥攻楚国也虎头蛇尾,吴起不靠《吴子》的战绩是乏善可陈。

可以说以战绩而论,诸葛亮在武庙十哲中,至少是中游偏上的水平。要是比武庙十哲的军事理论:

  • 孙武:《孙子兵法》。
  • 田穰苴:《司马法》。
  • 吴起:《吴子》。
  • 乐毅:???
  • 白起:???
  • 韩信:与张良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张良:与韩信一起整理前代兵法。
  • 诸葛亮:改良八阵,《诸葛亮兵法》五卷等。
  • 李靖:《卫公兵法》《李卫公问对》等。
  • 李勣:有医学成就。

光诸葛亮的用兵之法,至少从西晋延续到北宋。《三国志》强调诸葛亮“治戎为长”,蜀汉灭亡后,司马昭派遣陈勰收集诸葛亮“用兵倚伏之法”,以此练兵,到晋武帝司马炎时,身边禁军就“陈列齐肃”(晋书职官志)。

北魏时,中书监高闾提议朝廷选用6万士卒,要“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来防范柔然骑兵,对以鲜卑立国的北魏来说,诸葛亮八阵也依然是御敌的选择。北宋时,郭逵防备西夏,赵禼建议拿诸葛亮八阵“以授边将”,诏书郭逵执行。

这10人中,张良、韩信整理前代兵法,《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李卫公问对》入选武经七书,而诸葛亮的改良八阵被当时的朝廷所实际运用,至少达到近1000年之久!

按照战绩,诸葛亮在武庙十哲里是中游偏上的水平。按照理论,诸葛亮著有兵法,而改良八阵至少被实际运用到北宋,所以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隋书卷三十四: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
  • 晋书卷二十四:先是,陈勰为文帝所待,特有才用,明解军令。帝为晋王,委任使典兵事。及蜀破后,令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勰悉暗练之,遂以勰为殿中典兵中郎将,迁将军。久之,武帝每出入,勰持白兽幡在乘舆左右,卤簿陈列齐肃。
  • 魏书卷五十四:闾后上表曰:臣闻为国之道......宜发近州武勇四万人及京师二万人,合六万人为武士......分为三军,二万人专习弓射,二万人专习戈盾,二万人专习骑槊。修立战场,十日一习,采诸葛亮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
  • 宋史卷一百九十五: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赵禼乞讲求诸葛亮八阵法,以授边将,使之应变。诏郭逵同禼讲求,相度地形,定为阵图闻奏。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user avatar

武庙是官庙,是官方的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其实没必要把这个东西看得太重。但我个人认为诸葛武侯最大的亮点不是军事武功,而是鞠躬精粹的精神,这样的臣子是历代统治者急需的。

既然是座庙,那么里面供奉的都是信仰,用逻辑去分析信仰这样非逻辑的现象是很不合适的。比如关帝庙,只要有炎黄子孙在的地方必有关帝庙,那么武圣关羽为何不能入选武庙十哲呢?

user avatar

武庙十哲从来不是中华名将榜。根本不是以军事战绩、或者军事才能为优先考虑。

看看“武庙十哲”的名单,所谓的武庙亚圣,十哲之首,居然是张良。其人只是谋士和战略家,单独带兵时,被无名秦将打得守不住城池,只能打游击。

【以(张)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还有司马穰苴,这种在敌人主动撤军后,生平只打过一场影响力甚微的追击战的将领,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故,和一本兵书《司马法》,也成为了“武庙十哲”,得以和韩信、白起并列。

再看看:

孙武:破楚之战,吴王阖闾才是一军主帅,伍子胥是军师谋主,吴王之弟夫概是大军先锋,并立下破敌首功,孙武只是和后来的祸国奸臣伯禧一样,作为部将跟从征讨。

此后,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被秦楚联军在淮澨之战连续击败,更被楚将子期和子西打出“焚尸之战”,狼狈窜逃,连收拾己方士卒的尸骨也来不及。

【子胥、孙武、白喜留,与楚师于淮澨,秦师又败吴师。楚子期将焚吴军,子西曰:“吾国父兄身战暴骨草野焉,不收,又焚之,其可乎?”子期曰:“亡国失众,存没所在,又何杀生以爱死?死如有之,必将乘烟,起而助我;如其无知,何惜草中之骨而亡吴国?”遂焚而战,吴师大败。】

乐毅:五国联军一起出兵,大败齐国。自己单独作战,数年拿不最后下两城,最后可以说是为秦国作嫁,打残东帝,自己白忙一场。离开燕国后,受封于赵国,却连封地观津也丢了,只能长居邯郸,做一闲散客卿。

【明年,穰侯(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

李勣:外战内行,内战外行:打残薛延陀,攻灭高句丽,却也在黎阳之战被窦建德打得全军覆没,一度被迫投降;洺州之战又被刘黑闼打得仅以身免。

而且,再看看十哲之下,武庙六十四将的名单里,居然还有卫青霍去病两人, 作为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规模反攻草原民族的杰出代表将领,有首先开拓和万世不易之功,

哪怕是吴起、韩信、白起、李靖,也未必敢言他们的功绩、能力和历史贡献,一定稳胜卫霍,何况其余几个“战下手”,张良乐毅司马穰苴等等?

所以,如果说所谓的【武庙十哲】,居然能代表古代将领的最高军事水准,证明他们每个人的军事战绩,都强于没有进武庙十哲的其他人,那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至于宋朝之后的名将,岳飞、徐达、常遇春等等,更都因为时代因素,和武庙名单无缘,更加证明了:以武庙十哲,来论古代名将的军事水准的论调,是何等不值一哂了。(持此论调者,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忽悠人而已

其实,唐朝立武庙,又称武成王庙,是平定安史之乱后,一要对平叛将士论功行赏,二要对那些安史降将盘踞的藩镇加以笼络,因此才褒扬历代名将武之忠义,以示朝廷对武人的重视,以维持王朝统治。

因此,武庙可以说是“王佐武臣榜”,而从来并非很多人下意识认为的“名将榜”。 同样也是这个缘故,一切自立为皇帝、为君主,或被后人追封为皇帝的军事统帅,都没有入选武庙,包括曹操、刘裕、拓跋焘、慕容垂等等,即使是西楚霸王项羽也不例外,否则不是鼓励那些如狼似虎的藩镇效仿么?

从这个角度上说,诸葛亮入选武庙十哲,岂止是当之无愧?千余年来公认的千古圣贤代表,三代以下第一人。

他的个人操守和人格魅力、后世影响,甚至毫不夸张地说, 比韩信、白起、吴起这种个人品行有瑕疵或争议的名将,更配入选武庙。

或者说,武庙甚至完全可以因为道德、品行等原因,请走韩信、白起、吴起的牌位,但诸葛亮却必须留着,只因为这才是设立武庙的本来初衷。

那么,真正以战术战略水准,和生平功业战绩而论,中国古代史的公认顶级名将:

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岳飞,徐达,常遇春……(时间排序,不必分高下)

屡屡被后世朝代和史书视为名将标准的白韩卫霍李岳诸人,自是无可争议。

而明朝开国是从零开始,打出了一个东亚大帝国,不止是收复宋朝故土,还收复了唐末以来,华夏丢失数百年之久的全部疆土,论其功业毫不逊于汉唐盛世。

而徐达常遇春作为大明双璧,在战争历程中居功至伟, 明朝时人甚至认为他们的用兵风格,就是韩信和项羽转世。

他们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光复了自靖康南渡以来,丢失二百多年的北中国各省;他们更是四百多年后首次以胜利者身份,踏足燕京之地的两位汉人将军。

这是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中衰,数百年以来,华夏民族最光辉的时刻!如此不世之功,足可比拟白韩卫霍李岳而无愧。

至于诸葛亮,他应该进的是更高一级的层次,就是出将入相,才兼文武,统摄军政,得其一人足可以安邦定国的【王佐】:吕尚、管仲、商鞅、吴起……这个圈子。

如果非要将诸葛亮和单纯的军事统帅去对比,其实甚至是对此等无双国士的一种贬低呢。

甚至这个圈子里,略逊一筹的伍子胥、范蠡、乐毅、王猛、崔浩、高颎等人,对一个国家政权的意义,也远强过了单纯的军事将领。

此外,中国不是西欧中东,从古至今在排列名将榜时,从来不将君主和将领混为一谈。

所以如项羽、刘秀、刘裕、李世民、朱元璋这些君主帝王,固然也有绝不逊于顶级名将的军事水准和骄人战绩,但当真将他们去和上述那些名将做比较生平战绩和军事生涯,同样是一种贬低。

当然,如果笼统算“古代杰出军事人物”,大家肯定都可以算上。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在历史上什么地位?

user avatar

我觉得李靖李勣在里面才奇怪呢………

大家都是公元前的人在一块儿玩,最次也得是公元1,2世纪的人,你们俩来干嘛的?

人家是看着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底的人,你俩是看着孙悟空从五行山里被放出来的人…

难道不觉得有点小尴尬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