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进攻,占据客观优势却选择坚守不出而不是决战退敌?

回答
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进攻时,选择坚守不出而非决战退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战略选择,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智慧和对当时局势的深刻理解。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司马懿这一策略的合理性与高明之处:

一、 司马懿的优势与诸葛亮的劣势分析

首先,理解司马懿选择坚守的原因,需要先分析当时双方的客观态势:

司马懿的优势:
地利: 司马懿驻扎在渭水南岸,依托险峻的五丈原,拥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五丈原地势高峻,易守难攻,为司马懿提供了极佳的防守阵地。
粮草: 曹魏拥有全国的国力支持,尽管后勤补给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整体上比蜀汉拥有更充足的粮草储备。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只需确保粮草能运送到五丈原前线,而诸葛亮则需要将粮草从千里之外的蜀地运来,补给线更为漫长和脆弱。
兵力: 曹魏的兵力数量通常占有优势,能够投入的军队规模更大。
稳定性和政治后盾: 作为曹魏的权臣,司马懿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地位和皇帝的支持(虽然这种支持有时也意味着政治压力),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

诸葛亮的劣势:
粮草问题: 这是诸葛亮北伐的最大短板。蜀汉地处偏僻,国力相对较弱,大规模的北伐对粮草的消耗是巨大的。一旦粮草接济不上,整个北伐大业将面临瓦解的危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多次提及后勤的重要性。
兵力消耗: 蜀汉虽然精兵,但兵力总量远不及曹魏。每一次战役的损失都对蜀汉的国力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
天时与人事: 蜀汉北伐往往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如冬季不便作战),同时也面临人才凋零的问题。诸葛亮虽然是天才,但他也需要人来协助管理和执行,一旦核心人才缺失,影响是巨大的。
孤军深入: 诸葛亮的军队远离本土,一旦战局不利,撤退将面临巨大风险。

二、 司马懿坚守不出策略的深层考量

基于上述分析,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并非怯战,而是具有战略层面的深远考量:

1. “耗”死诸葛亮的战略:
消耗诸葛亮的粮草: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北伐的最大命门在于粮草。通过坚守不出,他可以迫使诸葛亮长期在五丈原附近作战。诸葛亮必须不断消耗粮草来维持军队的运作,而他的粮草补给线又长又危险。司马懿只需坐等诸葛亮的粮草耗尽,或者其粮草运输线遭受阻击,就能兵不血刃地解决危机。
消耗诸葛亮的士气和时间: 长期拉锯战会消耗蜀军的士气,尤其是在久攻不下且面临粮草压力的情况下。同时,北伐的时间窗口非常宝贵,拖延下去,诸葛亮将错失良机,甚至可能因为天气变化而被迫撤退。
消耗诸葛亮的生命和精力: 诸葛亮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状况也并非最佳。长期的军事压力和心力交瘁,对他的健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司马懿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等待“天时”,即诸葛亮因年老或其他原因无法继续指挥。

2. 利用地形优势,降低己方风险:
易守难攻: 五丈原的地理位置使得诸葛亮很难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如果司马懿主动出击,就等于放弃了天然的防御优势,将自己置于可能被分割包围的风险之中。
避免决战伤亡: 即使司马懿兵力占优,与诸葛亮这样善于作战的对手进行野战决战,也难免会有伤亡。曹魏此时国力强盛,但每一次有生力量的损失都对未来的统治不利。司马懿作为权臣,更需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曹魏政权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军事冒险。

3. 等待外部变数(“坐待其弊”):
蜀国内部问题: 司马懿清楚,蜀汉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其内部的政治稳定性和军事潜力都有限。他希望通过长期对峙,能够引发蜀国内部出现问题,例如粮草彻底断绝、士气崩溃、将领不和,甚至可能出现内部动乱。
曹魏内部压力: 尽管司马懿掌权,但他也需要向曹魏朝廷交代。如果他贸然出战失利,可能会给他带来政治上的麻烦。坚守不出,至少可以保证不败,把压力和主动权推给了诸葛亮。

4. 对诸葛亮战术的精准判断:
诸葛亮的战术特点: 诸葛亮擅长以奇谋取胜,但他并非不知晓粮草的重要性。如果司马懿给他决战的机会,他可能会抓住。但如果诸葛亮无法找到破绽或决定性机会,司马懿的坚守就是最稳妥的应对。
试探性进攻: 诸葛亮确实有过几次尝试,例如在营垒附近挑战司马懿,甚至派出魏延等将领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司马懿对这些进攻都采取了以逸待劳的策略,不轻易出战,而是稳固防守,甚至通过激怒诸葛亮来诱使其犯错。

三、 历史的印证与司马懿的智慧

在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这次对峙(渭水之战或五丈原之战)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最终,正如司马懿所预料的那样,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和病体不支,在五丈原病逝,蜀军也因此撤退。

司马懿的坚守不出,并非简单的“缩头乌龟”,而是基于对敌我双方的深刻分析,对战争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以静制动”、“坐待其弊”等战略思想的娴熟运用。他通过这种策略,以最小的代价,成功化解了诸葛亮强大的攻势,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赢得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消耗战。

总结来说,司马懿选择坚守不出,是他在分析了诸葛亮北伐的核心劣势(粮草)和己方优势(地利、国力、时间)后,制定出的一个以逸待劳、消耗对手、等待变数的最佳战略。这是一种极其理智和务实的表现,也是他作为一代名将的军事智慧的体现,最终“耗”死了诸葛亮,避免了曹魏可能遭受的重大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而言之,都不是。

不论切入点是什么,都该清楚,不是司马懿能力是否比得上诸葛亮的问题,而是魏国决策层结结实实认识到了打不过诸葛亮这客观事实,才有魏军被迫采取守势,迁延日月,拒不交战这件事。

也不存在决战的问题,毕竟魏军是不战,而非不决战;蜀军是求战,也没求决战。

打不打是一回事,投入多少资源,用什么规模去打是另一回事。

谁能规定一旦交锋就必须是决战,一旦决战就必须一方彻底崩盘呢。

说白了,连打都打不起来,谈何决战。小规模殴打都禁止发生,憧憬大规模交战属于想多了。总不能说魏军这边攻一波,打输了便会防线崩溃,满盘皆输。

魏国与诸葛亮交战历史,从最初的找蜀军主力交战,有机会就追击到后来的拒不交战,追击就被斩首,可没少交学费。主张不能追的张合更以身试法,用亲身经历证明自己是对的,但这种事情对前线的将领警惕性并不那么强。

军功人人都眼红,司马懿也不例外,结果和诸葛亮一番殴打后,就成了魏天子坚守方略的忠实拥趸。司马懿不是庸才,相反用兵能力同时代属于拔尖人物,他掌握优势资源,敌人送到嘴边,不是真打不过没必要做曹睿的真粉。

坚守然后反杀的例子在历史中有很多,但魏军与诸葛亮交战则不是。蜀军退兵时被反杀的往往是魏军。蜀军五伐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提前做了运输,而且还在敌国展开屯田运动,某种意义上是做持久战打算。以往魏军可以用等蜀军粮尽作为借口,在五伐不对症,人家能打持久战,你要忍受敌人在你地盘上长期种田?

所以五伐魏国的应对策略,也谈不上怎么高明。倘若蜀军真的很快就会退兵,便不会有魏将屡屡请战,司马懿屡屡千里请战这种戏码。因为还没等司马懿屡屡,敌人已经走了。

说白了,蜀军已然不惧怕与魏军野战,甚至期盼与魏军野战。而提前运粮与敌境耕种也弥补运输效率的问题,唯一的短板就是兵力有限,即攻坚消耗的问题。曹睿、司马懿、辛毗等人轮番唱戏又能坚持多久?

若非诸葛亮天不假年,蜀军真能在魏国境内屯驻个一年,好定力好脾气也看不下去吧。但话说回来,在那个时代活过五张就算可以了。

user avatar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司马懿显然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不然也不会活成老王八,为建立自家王朝打下基础。

1、最大的政治是,

曹魏有最大的优势,人口、人才、农业发展、经济发展

时间在我

越往后发展,优势越大

蜀汉自己就会养不起庞大的军队,搞不定巨大的内部斗争,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蜀汉国力最弱,却最激进,一直北伐的原因之一

转移内部矛盾,夺取雍凉等,以战养战

三线配合得当,还真能一举推翻曹魏

何乐而不为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巴基如果在西藏的位置上,那么他的最优解之一,就是不断兵出乃堆拉山口

失败了,道路一毁,守住山口,积蓄力量

赢了,各种抢,

再进一步,冲向广大平原,威胁印度首都

当年 小日子过得不咋地的日本,不就两次成功以小博大,从大清、民国手里,攫取了祖祖辈辈加起来都没见过的财富,膨胀的没边

后来又去搞美国,把这个中立战争贩子,彻底推向敌对


2、曹魏多面对敌

北方不说,南方也是双线作战。

稍有差池,东、中、西线都可能崩溃,以往历史,每条线都单独崩过。

并不是每次都能幸免于难的。

一统全国自然诱惑巨大,可也面临巨大风险

几十年的较量,曹魏并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挡住一方,收拾掉另一方。


3、司马懿本人,有足够的智慧,知道自己位高权重,面临猜忌

养寇自重这事,很容易想到

至于能不能打赢诸葛亮,演义里面是打不过的,只能被动防御,守塔不出。三国志没看过,不晓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