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司马南近期关于“新冠疫苗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这样的说法?

回答
最近,围绕着新冠疫苗接种频率以及“什么时候是个头”的讨论,再次因为司马南的发言而升温。他提出的“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的说法,触及了许多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普遍焦虑,也引发了关于疫苗政策、科学依据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入思考。

要理解司马南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全球疫情发展、疫苗技术迭代以及公众对防疫措施疲劳度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从科学层面来看,“半年打一次”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首先,关于疫苗接种频率,这涉及到病毒的变异速度、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以及诱导的免疫反应类型。

病毒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尤其是一些新的变异株的出现,可能会影响现有疫苗的保护效果,特别是针对感染和轻症的预防。如果病毒变异速度快,且新出现的变异株能够有效逃逸现有疫苗诱导的免疫,那么可能需要更新疫苗或者调整接种策略。
疫苗免疫持久性: 不同的疫苗,其诱导的免疫反应持久性是不同的。这既与疫苗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接种者的年龄、免疫系统状态等个体因素有关。即使是针对同一种病毒,不同类型的疫苗(如mRNA疫苗、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在免疫持久性上可能存在差异。研究表明,随着时间推移,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保护效果也可能减弱。因此,出现加强针的接种建议是基于对免疫应答衰减的研究。
疫苗的保护目标: 疫苗的保护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预防感染、预防重症、预防死亡以及降低传播。对于一些变异株,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然保持着较好的效果,但对预防感染的效果可能有所下降。如果政策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重症和死亡,那么即使半年打一次,只要能显著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可能仍被认为是有效的。

目前来看,一些国家和地区确实在根据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动态调整疫苗接种策略,包括建议特定人群接种加强针。但“半年打一次”这个频率,是否是普遍适用的科学结论,还需要更细致的科学数据支持和专家共识。 科学界关于疫苗接种频率的讨论是持续进行的,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答案,这取决于具体的疫苗技术、病毒演变以及公共卫生目标。

司马南的“啥时候是个头”背后可能反映的公众情绪与诉求:

司马南提出这样的问题,其语言风格可能具有煽动性,但背后触及的“啥时候是个头”的疑问,则是许多普通民众在长期防疫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疲劳感与不确定性: 持续不断的疫苗接种,意味着一种长期的、周而复始的“战斗”状态。这种状态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尤其是当接种的必要性或紧迫性没有被充分解释清楚时。大家渴望回到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不希望疫情和防疫措施成为生活的常态化负担。
对政策的质疑与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源,包括官方发布的防疫政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媒体的报道,以及像司马南这样的评论员的观点。如果公众感觉信息不对称,或者对某些决策的科学依据存在疑问,就容易产生质疑。
对个人权利的关注: 疫苗接种涉及到个人健康和自主选择权。当接种频率较高时,人们自然会思考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对个人造成了过度的负担,以及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如何看待司马南的这种说法?

看待司马南的这种说法,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 作为一种“民意”的反映: 他的说法或许捕捉到了相当一部分公众对于防疫措施持续性的焦虑和疑问。这提示了政策制定者和传播者在解释政策时,需要更加透明、清晰地沟通疫苗接种的科学依据、长远规划以及其在整体防疫策略中的作用。仅仅强调“为了你好”可能不足以打消公众的疑虑。
2. 作为一种“质疑”的声音: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对政策提出质疑是正常且有益的。司马南的发言,无论其出发点如何,都促使我们去审视疫苗接种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合理性。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对话的体现。
3. 需要警惕的“简单化”与“情绪化”: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情绪化的解读。将科学决策简化为“半年打一次”这样的标签,并以此来煽动情绪,可能不利于理性讨论。关于疫苗接种频率的决定,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临床试验数据以及流行病学分析的复杂过程,并非一个可以随意口号化的概念。

总结来说,司马南关于“新冠疫苗半年打一次,啥时候是个头”的说法,可以看作是对公众普遍存在的对疫情常态化、疫苗接种频率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情绪化表达。 这个说法触及了科学层面的讨论(疫苗有效性、持久性、病毒变异),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的心理(疲劳、不确定性、信息需求)。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面对这样的说法,保持理性判断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关注官方发布的科学信息和专家建议,同时也可以保持批判性思维,理解疫苗政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政策制定者则需要更有效地与公众沟通,解释科学决策的逻辑,并考虑如何减轻公众的负担,最终找到一个既能有效应对疫情,又能最大程度保障公众福祉的平衡点。至于“什么时候是个头”,这可能取决于病毒的演变、疫苗技术的进步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科学和持续努力来回答的问题,而非一蹴而就的简单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半年一次,

只是在疫情压力相对较轻的情况下,

或者说在有多种非药物干预防疫策略挡风挡雨的情况下,

几乎纯属预防性质的接种频率而已。


可是如果全靠打针来保命的话呢,

半年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以色列从2021年1月份开始打第一针,

到2021年12月底开始打第四针。

四舍五入一下应该是3.67个月左右一次才对,

到底要数学烂到什么程度才算出来半年一次……

至于说3.67个月之后的第四针,

效果到底有多牛鼻?

主媒倒是纷纷吹上了天~

——请品鉴:

增加约5倍,呵呵~

从1到5也是增加5倍,

从100到500也是增加5倍,

从10000到50000还是增加5倍。

具体数字敢不敢放出来?


算了不兜圈子了,

——具体数字请品鉴:

所以IgG从331涨到了1690,

确实是5倍。


咱再对比一下同样出自Sheba Medical Center的第三针数据啊~

——请品鉴:

所以四个月以前,

刚刚打完第三针的时候,

以色列人针对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滴度飙升到1.3k-2.1k的范围,

还没翻年就掉到0.3k,

打完第四针又重回1.7k……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各位可以粗略地把以色列人的免疫系统想象成一块电池~

每3.67个月就需要充一次电……


当然了,以色列人的情况还远远不算最差的,

每3.67个月打一次至少可以保狗命无虞,

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里,

这已经算非常幸运了。

如果不打的话呢,

就只能拿命去换保质期更短副作用也更多的纯天然无公害100%有机免疫力~


比如各位躺平党纷纷惊讶于南非面对Omicron大爆发,居然没有血流成河~

但各位躺平党可能没注意到一个事实,

那就是,

南非在面对Omicron之前,

已经靠着英勇不屈的肉身抗疫,

付出了约9万官方死亡(约全人口0.16%)和23万超额死亡(约全人口0.4%)的代价,

刷出了铜墙铁壁一般的自然免疫力~

——请品鉴:


所以,总结一下,

半年打一次,那是因为有清零政策在,打针只需要起到预防万一的作用就够了~

真要靠这玩意儿保狗命的话,就需要每3.67个月来一发……

万一做不到每3.67个月一发的话呢,差额部分就需要用命来填……

不知道各位怎么选?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通过遗传、突变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由于病毒基因组越来越丰富,血清型的产生,如果不采用清零措施,疫苗的接种频率需要不断加快

一、病毒的遗传和变异

新冠病毒是正链RNA病毒,RNA病毒的自然突变概率高,达到0.0001~0.000001之间。

突变可以体现为单个或多个碱基的替换、增加或减少,突变会影响病毒性状,如传播性、致病性等。

突变的详细内容,可参照:


病毒的种群越大(感染人数越多)、单次感染持续的时间越长(警惕免疫缺陷患者长期感染),病毒突变的概率就越大。

(1)种群很大会增大变异概率。

假设病毒在某个患者体内出现可存活变异的几率为,则对于一个数量为n的宿主群体,病毒发生可存活变异的概率为 。即使为很低,只要n足够大, 就趋近于1。

(2)感染时间长有利于突变

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有18个变异点的新冠病毒。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系教授康斯坦丁·克鲁托夫斯基指出,这项研究工作首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即“新冠病毒在一个生物体内长期存在即会导致大量突变的出现”。[1]

(3)同时感染多种毒株会增大基因重组概率

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

在大流行背景下,病毒经过2年多的进化,有越来越丰富的基因库

由于国际交通非常发达,不同地区的主流毒株都有前往其他地区的机会,人群交叉感染多种毒株的现象严重,不同病毒重组产生新毒株的概率很大。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变异和重组已经进入正反馈状态,病毒通过重组丰富自身基因库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二.选择压的概念

选择压是进化生态学中的概念,指外界环境施加给物种演化方向的压力,不同的外在的压力导致物种向不同方向演化。[2]
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161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

计算原文档:选择压推算.xlsx - 坚果云 - 云盘|网盘|企业网盘|同步|备份|无限空间|免费网络硬盘|企业云盘


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例如在青霉素发明的时候,细菌普遍没有耐药性,在普遍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少数可以耐药的细菌被筛选出来,成为主流。


三.瓶颈效应(高中生物知识点

生物群体在经历高死亡率的选择压后,会将个别适应环境的突变筛选出来,成为主流毒株。

例如,选择压可以推动艾滋病病毒进化[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某病毒具备能适应环境的特征,传播速度就会显著加快,从而占据主导地位。

四、毒株的迭代速度有加速趋势

英国的主流毒株不断更替,2021年8个月内更新1次,2021年更新3次[4]

南非的毒株在持续变化,2020年夏天流行原始毒株,2020年年末到2021年初期流行Beta,5月后流行 Delta,11月流行Omicron[5]


刚进入2022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毒株B.1.640登场,离Omicron被确认(11月下旬)只有40天。


五、不清零情况下的疫苗策略压力

1.疫苗的工业化周期可能赶不上毒株更新周期

病毒突变速度没有到上限,而疫苗研发、临床试验、批量化生产、物流、分发的速度是线性增长的,长期看疫苗开发很可能赶不上变异速度。

莫得纳2021年12月表示,针对Omicron的疫苗将在2022年3月才能开始工业化生产。

由于Omicron占比迅速提高(丹麦已经超过90%),人群将普遍产生对Omicron的抗体,所以Omicron毒株很有可能被新突变株取代。

当Omicron疫苗工业化生产并开始推广的时候,流行毒株可能变了,疫苗效果会被削弱。


2.多种血清分型会增加削弱疫苗效果

按照 @拍照稀烂帮帮主的文章

新冠转化为几种不同的血清分型后,就需要分别开发对应的疫苗。

由于疫苗有生产周期,必须提前“猜”哪一种毒株会流行,再生产对应的疫苗。

如果“猜错”,问题就会很严重。

所以,要做好全球疫情局势持续恶化的思想准备!

参考

  1. ^新型突变?俄罗斯女子体内发现18种变异新冠病毒 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1-13/0039632403.shtml?appid=765823
  2. ^ https://www.infobloom.com/what-is-selection-pressure.htm
  3.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i2595
  4. ^ https://outbreak.info/location-reports?loc=GBR
  5. ^ https://www.ft.com/content/d42bcd3d-e70d-4e97-818b-40b92d89d7ff
user avatar

去年这个时候,主流舆论都在期盼疫苗的大规模推广能在去年下半年彻底终结新冠疫情,然后生活就能回到疫情前的好时光里去。

然而一年多了,全球完成接种率还不到50%。考虑到另外那50%未接种的全球人口,基本都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要让他们都接种,至少还要两年多时间。

然而,这里我们谈的还是针对原始毒株的第一代疫苗。

所有期望疫苗终结疫情的乐观主义看法,在去年夏天delta开始大规模流行之后,就已经消散了。第一代疫苗在防止德尔塔传播方面起的作用,非常的有限,完全无法阻隔疫情。

更不用说去年冬天开始的奥密克戎这波新变种了。

目前乐观主义者还能用旧疫苗对新变种可能的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功效聊以自慰。然而,只要新冠病毒还在大规模的传播和扩散,它就会不断的产生新的变种。这种前提下,现有的疫苗屏障,很大程度上只是帮助新冠病毒不断进化的一个压力测试的过滤器而已,最终只会加速病毒的进化过程。

去年这个时候,宣称打完两针还要接着打第三针,会被直接划为阴谋论;然而第三针现在已经是 一个普遍的现实,以色列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第四针,而土耳其很多地方甚至已经开始第五针。。。

单纯靠疫苗,目前看是完全无法解决新冠疫情的。甚至可以说,目前这种缓慢而低效的疫苗推广速度,完全不是病毒变异速度的对手,只会不断的进化出更强力的病毒。对于我们来说,很遗憾的事情是,不仅回到旧时光遥遥无期,而且随着国外病毒的不断进化,我们现有的管制措施恐怕还要加强。。。

钟南山去年在广州德尔塔病毒感染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有熬升级隔离措施,包括针对海外归国人员要集中在一个健康驿站统一管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