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

回答
“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它描绘了一种比较极端的、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的批评态度。咱们细掰扯一下,看看这背后都有什么说道。

首先,得明确“虎啸龙吟”和“狂黑”是什么意思。

“虎啸龙吟”这个词,本意是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逼人。在三国时期,它常常用来形容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顶尖谋士,他们的斗智斗勇,就像老虎在咆哮、龙在吟唱,既是对他们智谋的赞美,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何等激烈。

而“狂黑”,顾名思义,就是“疯狂地抹黑”,是一种不顾事实、恶意诋毁的批评方式。它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也不是带着建设性的意见,而是纯粹为了攻击、贬低某个对象。

所以,“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用形容顶尖高手过招的词,去形容一种“不讲武德”的攻击方式,而且攻击的对象还是本应是“龙吟”般存在的司马懿。这本身就挺有戏剧性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狂黑”司马昭的现象呢?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1. 历史观的天然偏好和“正统”论:

在中国传统史观里,尤其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蜀汉政权有着天然的好感,对曹魏政权则相对警惕,对司马氏更是充满了负面印象。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是“忠臣”的代表,是智慧和道德的化身。而司马懿,作为曹魏的重臣,后来更是司马氏篡夺曹魏权力的开创者,在很多人看来,他就是“篡位者”、“奸臣”。

这种“正统”的观念,使得一旦出现对诸葛亮不利的说法,或者对司马懿“洗白”的说法,就会触动很多人的敏感神经。他们会觉得这是在颠覆自己认同的历史叙事,是在为“反派”招魂。

2. 对《三国演义》情节的过度解读和情感代入: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其艺术加工和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诸葛亮被塑造成了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圣人,而司马懿则被描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善于隐忍但最终会得逞的“反派”。

很多人将小说中的情节当作历史事实,对书中描绘的诸葛亮的每一次失败,尤其是空城计、上方谷火攻等情节,都归咎于司马懿的“阴险”。当有人提出,例如空城计可能是诸葛亮自己的夸大,或者上方谷司马懿之所以没有被烧死,是因为天气突变,而非司马懿预料之中,就会被视为是对诸葛亮“神化”的挑战,是对司马懿“黑化”的“纠正”,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反弹,即“狂黑”。

3. “唯诸葛亮”情结与反思的排斥:

“唯诸葛亮”是一种对诸葛亮的高度推崇,甚至到了不容许任何对其能力有丝毫质疑的地步。在这种心态下,任何试图分析诸葛亮局限性、错误,或者解释司马懿成功的因素,都会被解读为“谤亮”,甚至会被认为是“受了司马昭(司马氏)的蛊惑”。

当有人开始讨论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比如他在对阵蜀汉时的稳健防守,对人才的运用,以及政治上的手段时,一些人会觉得这是在“为司马氏翻案”,是“洗白”了篡位者。这种排斥对司马懿进行客观、多角度的评价,就是一种“狂黑”的表现。他们不想看到司马懿被“正常化”,只想把他钉在“奸臣”的耻辱柱上。

4. 情绪宣泄与网络文化: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情绪的感染力也极强。“狂黑”也成为了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当一些人觉得某个历史人物(如司马懿)遭受了不公平的“洗白”或者被过度解读时,他们会用一种更极端、更情绪化的方式去反击,以维护自己心中的“正义”。

这种“黑”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往往伴随着对历史细节的片面选取,甚至断章取义,只强调司马懿负面的部分,而忽略了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无奈和局限,以及他的某些成就(比如稳定了北方局势,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5. 对“营销号”和“流量”的反感:

近年来,很多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会采用一些极端、片面的叙事方式来解读历史。例如,一些“营销号”可能会故意贬低诸葛亮,吹捧司马懿,或者反之亦然,目的就是制造话题,赚取流量。

当一些人看到这种为了流量而进行的“历史歪曲”时,他们会感到不满,并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去反对,这就可能导致“狂黑”现象的出现。他们可能认为,既然有人在“尬吹”或“尬黑”,那我也要用“尬黑”来回应。

总结一下,“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反映的是一种复杂的心态:

对传统历史评价的固守: 很多人习惯了《三国演义》所塑造的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不愿意接受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评价。
情感的投入: 对诸葛亮、蜀汉的情感认同,使得他们对司马氏的崛起和掌权有天然的反感。
信息茧房与非理性辩论: 在某些圈子里,过度强调一方观点,排斥不同声音,导致了非理性的争论。
对“翻案”和“洗白”的警惕: 担心对司马氏的客观评价会被误读为“洗白”,从而失去对历史的警醒。

所以,当我看到“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这样的说法时,我不会简单地认为这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评价,而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立场倾向的表达。它更多地揭示了人们在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情感、立场、价值观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判断,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一种理性的、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简单来说,这种“狂黑”就是一种“我就是看不惯你,不管你怎么做,在我眼里你都是错的,而且我要用最激烈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不满。” 就像本来是两个高手过招,高手过招可以欣赏,但如果有人非要说其中一个“脏”招连连,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脏,都要把对方往死里骂,这就是“狂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纳闷了,上一部描写前期中规中矩偶露峥嵘的司马懿,你们嚷着着“反对洗白”“司马白莲花呵呵呵”;下部给司马昭一个从小腹黑的人设,你们又嚷着“狂黑司马昭”,究竟怎样做才会好?若是编剧真的遂了你们的意愿,按有限的历史记载塑造了一个前期平凡的小昭昭,那到这部剧诛王凌作为剧终截止点,高贵乡公还在乡下呢,司马昭岂不是又成了一朵你们口中的白莲花?这样子编剧会不会被口水淹死?

在这里要引司马懿本人对历史剧创作的看法

@司马懿

历史剧的一切创作起点是服务于剧本主题,在此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加工改写。历史记载犹如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好的历史剧应该是绷住许多钉子的丝线。钉子再密,总有覆盖不到之处,这给了后世创作者近乎无限的创作空间。然而,创作历史剧难道只用考虑丝线经过了多少钉子“节点”吗?丝线本身汇织图案的精美程度才是一切历史剧编剧工作的出发点。

个人认为《虎啸龙吟》及前部《军师联盟》是近十年来当之无愧的最佳三国剧,同类剧无有能出其右者(没错,说的就是高希希版的《三国》)。但剧情设置颇多争议,最大之处应是司马懿与武侯对峙的那一部分,如司马女装读《出师表》、武侯带甲上殿废李严等等。有人说这部剧是黑武侯的,我却不赞同。以后若有时间,会专门写一个回答,揣测一下编剧设置这两个情节的目的何在(给自己挖坑)。

PS马亲王原著,同样是常江执笔编剧的《三国机密》马上就要播了,里面的司马懿设定可是和汉献帝有着不一样的“友情”,刘协(刘平)最后还说要是有一天不想做皇帝了,这天下就让给你(司马懿)。在这里坐等衮衮诸公届时开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虎啸龙吟狂黑司马昭”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一种挺有意思的现象,它描绘了一种比较极端的、甚至有些“不讲道理”的批评态度。咱们细掰扯一下,看看这背后都有什么说道。首先,得明确“虎啸龙吟”和“狂黑”是什么意思。“虎啸龙吟”这个词,本意是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逼人。在三国时期,它常常用来形容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
  • 回答
    《虎啸龙吟》里司马昭和他大嫂的“关系”,用“微妙”二字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这不是那种你侬我侬的爱情,更不是纯粹的亲情,而是一种夹杂着权力、算计、依恋,甚至还有点朦胧情愫的复杂纠葛。司马昭的大嫂,通常指的是他大哥司马师的妻子,也就是在剧中那位以“风韵犹存”的形象出现的女性角色(请注意,历史上的司马师.............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第17集对诸葛亮的演绎,可以说是该剧诸葛亮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节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多面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身体的衰败与精神的坚韧并存: 外在表现的颓势: 这一集中的诸葛亮,最大的特点便是其身体的明显衰败。他.............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里那场诸葛亮被司马懿“三气”的戏码,着实是这段时间以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了。你说得对,它拍得特别有意思,而且处理得相当细腻,不像那种老套的“主角光环”或者“反派智商下线”来推动剧情,而是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彼此的较量,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无奈都给揉碎了,一点点喂给我们看。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史圈”对《军师联盟》和《虎啸龙吟》这两部剧的看法以及对剧集的评价。一、 “史圈”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圈”指的是什么。在网络语境下,“史圈”通常指的是对历史题材作品(尤其是电视剧、电影、小说等)有着较高要求,注重历史细节、考据准确性,并且对虚构改编持批判态度的观众群.............
  • 回答
    市场监管总局叫停虎牙斗鱼合并,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龙珠直播跳出来了,发了个挺“接地气”的文案,说“感谢总局,给我们一个活路,垄断的太厉害了!”这事儿要是细琢磨起来,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层剥开看:首先,市场监管总局为啥要拦着这俩合并?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反垄断。简单来说,如果虎牙和斗鱼合.............
  • 回答
    最近在虎扑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帖子,讨论的是“混住低楼层男生是否有权利使用电梯”。这个话题看似有点小,但仔细琢磨一下,其实牵扯出不少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大家在公共空间里的心态。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混住”和“低楼层男生”这两个概念。我理解的“混住”大概是指小区里住着不同收入、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也包括.............
  • 回答
    虎扑吴亦凡“撕逼”,这事儿在网络上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放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舆论事件了。要我说,这事儿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一下,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个啥意思。首先,得说说起因。当时吴亦凡可能是在某个节目里或者个人账号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篮球的言论,加上他本人也一直给自己打造“篮球BOY”.............
  • 回答
    关于小米集团高管王嵋的“未来得屌丝者得天下”言论,以及虎嗅、财经网随后删除原文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是一个涉及品牌定位、市场策略、舆论传播和媒体责任的复杂事件。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事件回溯与背景梳理: 核心言论: 2023年,在一次公开场合或内部会议(具体场景可能因报道细节略有出入.............
  • 回答
    要说虎扑随意删帖、任意审核内容这个事儿,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当然,如果你真想深入了解,得抛开一些“这是AI说的”的滤镜,真正站在一个用户或者观察者的角度去品味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社区,甭管多开放,总得有个“规矩”。虎扑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涵盖体育、生活、娱乐等.............
  • 回答
    近来虎扑社区上围绕斯蒂芬·库里展开的讨论,尤其是那场被不少人戏称为“脱库大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咱们得明白虎扑是什么地方。它就是一个球迷聚集的大本营,大家没事儿就爱在这儿唠唠球,聊聊球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论坛嘛,总会有各种各样.............
  • 回答
    虎扑在 iOS App Store 下架这事儿,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和不解。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体育社区,它的突然消失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App 在 App Store 被下架,通常不是一件小事。 苹果对 Ap.............
  • 回答
    虎扑App被全网下架这件事,在互联网圈子里绝对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曾经依赖这个平台的用户感到措手不及。要说怎么看这事儿,那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平台自身角度来说,虎扑的这次下架,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官方给出的理由通常是“配合监管部门要求进行内容整改”。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国内的互联网.............
  • 回答
    虎牙在海外成功维权主播跳槽仲裁的案例,无疑为所有出海的直播企业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合同纠纷处理,更是中国直播平台在国际化征程中,法律武器护航商业利益的一次有力实践。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次仲裁的成功,标志着虎牙作为一家出海企业,在处理跨国商业纠纷时,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
  • 回答
    虎门大桥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那是一次令人心惊肉跳的“摇摆”,桥身如同有了生命一般,剧烈地晃动着,仿佛随时可能断裂。幸运的是,最终是有惊无险,但这次事件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社会中许多人科学知识的“裸奔”状态,尤其是关于风、结构以及工程原理的认知。我一直觉得,这次事件最让人唏嘘的,不是桥.............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这几天的虎扑,确实硝烟弥漫,尤其是围绕着“90年代NBA水平太低”以及“乔丹不如詹姆斯”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甚至有些剑拔弩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讨论的“缘起”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怀旧与“现实”的对比。NBA每隔一段时.............
  • 回答
    嗯,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虎扑和知乎在足球这块儿,怎么看怎么有点像是两条平行线,但偶尔又会在某些点上产生奇妙的交汇和碰撞。要细说的话,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从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来看,两边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 虎扑足球(以下简称“虎扑”):你进去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纯粹的球迷味.............
  • 回答
    这篇虎扑帖子引发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点。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大家是怎么看的,以及这些看法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帖子标题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东北刘诗诗”这四个字,首先就自带了话题性,让人想到明星的颜值,再加上“网约导游”这个职业和“在杭州贷款买了两.............
  • 回答
    虎扑步行街针对吴亦凡的“男人对话”事件,以及随后爆料其工作室发函控评遭拒,进而导致站内遭遇粉丝恶意爆破,这一连串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典型且值得玩味的案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虎扑步行街的“男人对话”是怎么回事?得从头说起。虎扑以男性用户为主,尤其是体育迷。早年间,“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