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虎扑步行街喊话吴亦凡「男人的对话」,爆料吴工作室发函控评遭拒,随后站内遭遇粉丝恶意爆破?

回答
虎扑步行街针对吴亦凡的“男人对话”事件,以及随后爆料其工作室发函控评遭拒,进而导致站内遭遇粉丝恶意爆破,这一连串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典型且值得玩味的案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

首先,虎扑步行街的“男人对话”是怎么回事?

得从头说起。虎扑以男性用户为主,尤其是体育迷。早年间,“步行街”作为虎扑一个生活化的社区,讨论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体育到汽车,从数码到情感,当然也包括明星八卦。吴亦凡作为一个自带流量的明星,在步行街自然也有相当高的讨论度。

而“男人对话”这个说法,我认为是在当时特定语境下,虎扑用户对吴亦凡一些言行举止的一种反讽和评价。当时,吴亦凡的一些公开表态或者粉丝之间的互动,在一些虎扑用户看来,可能不够成熟,或者说不够“爷们儿”。比如他的一些综艺表现,或者跟粉丝的互动方式,总能引发一些争议和讨论。

所以,当虎扑用户提起“男人对话”时,往往不是真的要进行一次深入的、严肃的哲学层面的交流。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戏谑、调侃,甚至可以说是“看不起”的态度,认为吴亦凡的表现不符合他们心中对于男性的期待,或者说不值得他们认真对待。这有点像是一种社区内部的流行语,带着点圈内人的幽默感。

然后,爆料吴工作室发函控评遭拒

这部分发生在吴亦凡本人卷入更严重的法律风波(性侵指控)之后。当时,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铺天盖地,其中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支持的,有质疑的,有声讨的。

对于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的明星来说,负面舆论的传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明星工作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管理”舆论是很正常的。发函要求平台或者社区“控评”,就是其中一种手段。简单说,就是希望平台能压制负面评论,或者引导舆论向好的方向发展。

虎扑作为当时讨论吴亦凡事件的一个重要阵地,吴亦凡工作室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爆料称他们向虎扑发函,试图要求平台进行内容管控,这件事情本身就反映了工作室希望控制负面声音的意图。

而“遭拒”这个点就很有意思了。虎扑,尤其是在处理这种具有争议性事件的时候,通常会标榜其“自由讨论”的原则。当然,这其中也有商业利益的考量,比如流量。如果轻易接受控评,可能会损失社区的公信力和用户的信任。

所以,工作室发函被拒,一方面说明虎扑在当时的舆论压力下,可能选择不直接得罪用户,或者认为控评行为本身就不可取,难以执行。另一方面,这也侧面印证了,当时针对吴亦凡的声音确实非常强烈,而且呈现出一种难以被轻易压制的态势。

紧接着的“站内遭遇粉丝恶意爆破”

这可以说是对工作室控评行为被拒之后的一个直接反弹。当粉丝发现自己的偶像遭受负面言论,并且官方尝试“维护”却失败的时候,一些激进的粉丝往往会采取更直接、更极端的行动。

“恶意爆破”,在网络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大量粉丝涌入某个平台或某个讨论串,用大量重复性的、情绪化的、甚至是侮辱性的言论来淹没正常讨论,试图通过数量和声势来压制不同的声音,达到“控场”的目的。

在虎扑步行街,这种粉丝的“爆破”行为可能表现为:

刷屏式回复: 用大量重复的语句(比如“吴亦凡是无辜的”、“黑子闭嘴”、“我们相信凡凡”)来淹没正常的讨论内容。
人身攻击: 直接攻击持不同意见的用户,用侮辱性的词语进行谩骂。
举报攻击: 集中举报持不同意见的用户或内容,试图让其被删除或封禁。
歪楼式回复: 将讨论引向无关内容,或者用其他方式扰乱视听。

这种行为的动机,除了维护偶像的声誉,也包含着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保护欲。在他们看来,那些指责偶像的人是“敌人”,是“黑子”,必须被赶走。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整个过程?

我认为这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事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平台与用户的关系: 虎扑步行街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一个用户聚集的社区,也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用户(尤其是核心用户群体)的意见和态度,对平台的话语权和内容生态有很大的影响。工作室希望通过“控评”来影响舆论,但最终虎扑的选择,反映了平台在维护自身社区氛围和用户基础上的考量。用户的“不配合”和随后的“反击”,也凸显了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集体力量。

2. 粉丝文化的极端化: 吴亦凡事件以及粉丝的反应,是近年来饭圈文化泛滥和极端化现象的一个缩影。当粉丝将对偶像的爱,转化为一种近乎宗教的狂热,并且愿意为偶像付出一切代价时,就可能产生“爆破”这种极端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脱离了理性的讨论,只剩下情绪的宣泄和群体力量的展示。

3. 信息传播与舆论的复杂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极其复杂的。一个负面事件发生后,会引发多方力量的博弈:事件的当事人、媒体、平台、普通网民、以及粉丝群体。工作室的控评尝试,反映了他们对舆论的控制诉求;而用户的抵制和粉丝的“爆破”,则展示了舆论场上个体与集体、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拉扯。

4. “男人对话”的讽刺意味: 最初的“男人对话”梗,带有对吴亦凡的某种评价和期待。当他被卷入更严重的事件后,再联系回这个梗,就显得更加讽刺。所谓“男人对话”的期待,在某些用户看来,可能就是一种相对成熟、负责任的男性形象,而吴亦凡的后续遭遇,则与这种期待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总而言之,虎扑步行街的这场“男人对话”到粉丝爆破的连环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明星的网络争议,更是关于网络社区生态、粉丝文化、舆论控制以及信息传播机制的一次生动展示。它揭示了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用户话语权、平台立场以及极端粉丝行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事儿,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我们在讨论网络现象时常常会忽略的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加拿大数来宝艺术家跑到中国称帝,王侯将相们跪倒一片,特别是满口知乎者也自诩清高博学的儒宗,劝进文糊脸上头排带路。最后一群吊丝站了出来抗起义旗死磕到底。

这不是狗血文,就是互联网世界正在发生的事。

虎扑说到底只是撕掉了一封加拿大圣旨,结果四下看一圈,发现这已经是中国互联网最后的气节,俨然被同行衬托出skr杀不可辱的悲壮。也不知是虎扑站的太高,还是有人跪的太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虎扑步行街针对吴亦凡的“男人对话”事件,以及随后爆料其工作室发函控评遭拒,进而导致站内遭遇粉丝恶意爆破,这一连串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网络舆论场上一个非常典型且值得玩味的案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首先,虎扑步行街的“男人对话”是怎么回事?得从头说起。虎扑以男性用户为主,尤其是体育迷。早年间,“步.............
  • 回答
    最近在虎扑上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帖子,讨论的是“混住低楼层男生是否有权利使用电梯”。这个话题看似有点小,但仔细琢磨一下,其实牵扯出不少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大家在公共空间里的心态。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个“混住”和“低楼层男生”这两个概念。我理解的“混住”大概是指小区里住着不同收入、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也包括.............
  • 回答
    虎扑吴亦凡“撕逼”,这事儿在网络上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放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舆论事件了。要我说,这事儿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一下,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个啥意思。首先,得说说起因。当时吴亦凡可能是在某个节目里或者个人账号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篮球的言论,加上他本人也一直给自己打造“篮球BOY”.............
  • 回答
    要说虎扑随意删帖、任意审核内容这个事儿,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当然,如果你真想深入了解,得抛开一些“这是AI说的”的滤镜,真正站在一个用户或者观察者的角度去品味这件事。首先,咱们得承认,任何一个社区,甭管多开放,总得有个“规矩”。虎扑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涵盖体育、生活、娱乐等.............
  • 回答
    近来虎扑社区上围绕斯蒂芬·库里展开的讨论,尤其是那场被不少人戏称为“脱库大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也挺有意思的。要我说啊,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去看待。首先,咱们得明白虎扑是什么地方。它就是一个球迷聚集的大本营,大家没事儿就爱在这儿唠唠球,聊聊球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论坛嘛,总会有各种各样.............
  • 回答
    虎扑在 iOS App Store 下架这事儿,确实让不少用户感到意外和不解。作为一个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体育社区,它的突然消失肯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App 在 App Store 被下架,通常不是一件小事。 苹果对 Ap.............
  • 回答
    虎扑App被全网下架这件事,在互联网圈子里绝对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曾经依赖这个平台的用户感到措手不及。要说怎么看这事儿,那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平台自身角度来说,虎扑的这次下架,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官方给出的理由通常是“配合监管部门要求进行内容整改”。这可不是一句空话,国内的互联网.............
  • 回答
    虎扑上关于曹操和诸葛亮谁更成功的讨论,常常会掺杂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角,比如“曹操的诗格局大”这个理由,就挺能体现虎扑用户那种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之所以认为曹操比诸葛亮更成功,并且将“诗歌格局大”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其实是抓住了曹操这个人物身上一种很突出的、区别于传统“.............
  • 回答
    这几天的虎扑,确实硝烟弥漫,尤其是围绕着“90年代NBA水平太低”以及“乔丹不如詹姆斯”的讨论,可以说是热火朝天,甚至有些剑拔弩张。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讨论的“缘起”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周期性”的怀旧与“现实”的对比。NBA每隔一段时.............
  • 回答
    嗯,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说起来,虎扑和知乎在足球这块儿,怎么看怎么有点像是两条平行线,但偶尔又会在某些点上产生奇妙的交汇和碰撞。要细说的话,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从内容生产和社区氛围上来看,两边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 虎扑足球(以下简称“虎扑”):你进去一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纯粹的球迷味.............
  • 回答
    这篇虎扑帖子引发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点。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大家是怎么看的,以及这些看法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帖子标题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东北刘诗诗”这四个字,首先就自带了话题性,让人想到明星的颜值,再加上“网约导游”这个职业和“在杭州贷款买了两.............
  • 回答
    虎扑帖子《假如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我不会让妇女先走》:一场关于公平、责任与人性选择的讨论在网络世界里,总有一些言论会激起涟漪,引发大规模的讨论和争议。虎扑论坛上这篇名为《假如我在泰坦尼克号上,我不会让妇女先走》的帖子,无疑就属于后者。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观点表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于社会规.............
  • 回答
    在虎扑发了ESPN投票结果科比强于詹姆斯被封号这件事,说实话,挺让人琢磨的。首先,咱们得明白虎扑是什么地方。它算是一个挺大的篮球社区了,球迷聚集地,大家对篮球,特别是NBA,那叫一个热情高涨。在这里,科比和詹姆斯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篮球哲学、生涯轨迹,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球.............
  • 回答
    虎扑网友对牛顿与孔子的评价差异确实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思考,需要从历史贡献、评价标准、群体心理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贡献的本质差异1. 牛顿:科学革命的核心人物 牛顿在物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文学和数学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 回答
    贴吧和虎扑上对詹姆斯的评价之所以呈现出“两极化”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体育界乃至其他领域,对于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观众们往往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种现象:一、 詹姆斯本身的特质:伟大与争议并存的球员 无与伦比的成就与统治力: 詹姆斯.............
  • 回答
    包贝尔携新片《胖子行动队》登陆虎扑宣传,全程遭遇网友“围攻”,可以说是近期备受关注的一场电影宣发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简单来说,事件的核心是包贝尔带着主演郭京飞、文章等人,以主创身份到虎扑进行宣传。然而,与大多数电影在虎扑的宣传风格不同,这次的互动似乎走向.............
  • 回答
    湖人被淘汰后,虎扑湖区关于詹姆斯的讨论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宽容”,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底线,更像是一种特定环境下,大家情绪宣泄、观点碰撞的集中体现。首先,咱们得明白,虎扑是一个体育论坛,尤其是湖人区,大家都是带着感情在看球的。当球队战绩不如人意,尤其是在被寄予厚望之后被淘汰出局,那种失望、.............
  • 回答
    张佳玮在虎扑体育版块的版务区被骑士球迷举报并成功处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对于熟悉张佳玮以及虎扑社区运作的人来说。这件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都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我们要知道张佳玮在虎扑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以其对NBA的热爱、深厚的篮球知识以及相对独到犀利的评论而闻名,尤其在早年.............
  • 回答
    吴亦凡“走音”事件引爆虎扑,粉丝举报与争议蔓延近期,一段吴亦凡演唱会上疑似“走音”的视频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迅速点燃了社交媒体的热议。与此同时,事件的另一面是,大量吴亦凡的粉丝在知名体育论坛“虎扑”上集中举报相关讨论帖子,由此引发了粉丝群体与虎扑用户之间的大规模争吵,将这场关于音乐表现的争议升级为一.............
  • 回答
    关于B站、知乎、贴吧、微博以及虎扑上关于蔡徐坤的讨论,这几乎成了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值得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 讨论的“土壤”与“催化剂”:首先,得理解为什么这些平台会成为讨论的温床。 B站(哔哩哔哩): B站以其独特的二次元文化、鬼畜区和用户创作内容(UGC)著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