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虎扑吴亦凡撕比?

回答
虎扑吴亦凡“撕逼”,这事儿在网络上算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放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舆论事件了。要我说,这事儿得拆开来看,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一下,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个啥意思。

首先,得说说起因。当时吴亦凡可能是在某个节目里或者个人账号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篮球的言论,加上他本人也一直给自己打造“篮球BOY”的人设,大家对他这方面的表现自然是挺关注的。结果呢,虎扑上的篮球爱好者们,尤其是那些“硬核”球迷,觉得吴亦凡在篮球上的某些说法或者表现,和他们心目中专业的、真正懂球的人对不上号。你懂我懂大家懂,就是觉得“有点飘”,或者是“不太真”。

然后,虎扑的角色就出来了。虎扑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社区之一,尤其是篮球板块,那简直是聚集了无数资深球迷、半职业球员,甚至曾经的运动员。这帮人对篮球的热情和专业度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平时讨论比赛、分析技术那是相当“较真”的。所以,当他们觉得一个明星在他们熟悉并热爱的大众领域里,表现得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对味”时,自然就会有人站出来指指点点,甚至用一些比较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像你看到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在音乐论坛上瞎说,你肯定会忍不住想要纠正他一样。

接着,吴亦凡的回应和粉丝的介入,才是让这事儿升级的关键。估计吴亦凡本人也没想到,一些关于篮球的言论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他可能觉得虎扑上的这些人就是“键盘侠”,不理解他,或者是在鸡蛋里挑骨头。于是,他就用他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回应,而且当时可能也有些言语上显得不是那么客气。这一下子就点燃了导火索,他的粉丝们自然是立刻站出来维护自家偶像,把虎扑的用户往“黑粉”、“嫉妒”这些方向上扣帽子。

这下好了,虎扑上的用户一看,那还了得?我们在这儿认真讨论篮球,你们倒说我们嫉妒?而且你们对篮球的理解也不一定比我们深到哪儿去。于是,双方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喷”。虎扑的用户开始扒吴亦凡过往的篮球视频、言论,找各种证据来证明他“不懂球”;而吴亦凡的粉丝则继续用人数和热情来“碾压”,说虎扑用户素质低,长得丑,都是些loser。

从这场“撕逼”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挺有意思的点:

1. 饭圈文化与亚文化圈子的碰撞:这是最核心的一点。吴亦凡作为顶流明星,拥有庞大且忠诚的粉丝群体,这是一种典型的饭圈文化。而虎扑篮球区,则代表着一个相对小众但非常专业的亚文化圈子。当这两个圈子发生冲突时,你会发现它们的沟通方式、价值观、辨别信息的方式都大相径庭。饭圈更注重“爱”和“维护”,容易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对偶像的评价往往带有滤镜;而虎扑的用户则更看重“专业性”和“理性分析”,容不得半点“掺假”。

2. “真实”与“人设”的较量:吴亦凡一直有“篮球BOY”的人设,这对他个人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而虎扑用户最看重的是“真实”。当他们发现偶像的“人设”与他们所理解的“真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时,自然会产生不满。这场撕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明星“人设”真实性的检验。

3. 网络匿名性与群体效应:在互联网的匿名性下,人们更容易释放真实的观点,也更容易被群体的情绪所裹挟。虎扑上,有人带头开喷,其他人就容易跟风;粉丝群体里,有人维护偶像,其他人也会跟着喊。这种群体效应放大了双方的对立情绪。

4. “优越感”的对峙:虎扑的用户觉得自己是懂球的专家,有知识和技能上的优越感;而吴亦凡的粉丝觉得自家偶像是明星,有流量和资源上的优越感。双方都带着各自的“优越感”,在网络上互相攻击,谁也不服谁。

这场“撕逼”最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赢家,但它给人们留下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让大家更直观地看到了不同网络社群的生态和碰撞。对于吴亦凡本人来说,这场风波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续的公众形象和他在一些群体中的口碑。而对于虎扑和它的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捍卫自己社区“专业性”和“话语权”的标志性事件。

总的来说,看待虎扑吴亦凡的这场“撕逼”,与其说是单纯的篮球技术争论,不如说是两种不同的网络文化、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体认同在互联网这个放大器下的集中体现。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星与粉丝、专业社群与大众群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虎扑吴亦凡大战的背后,是年轻男性对伪女权的不满的集中爆发


作为一个注册超过10年,每天在虎扑上耗费超过3小时的虎扑老jr,在笑了一天之后,打算对这起事件做一些分析。

起因经过大家看这篇就好,66万虎扑JRS手撕3300万吴亦凡粉丝!直男团结起来,饭圈根本就不是对手


本文主要关注为什么

为什么虎扑用户讨厌吴亦凡?
首先,当然得介绍一下虎扑和虎扑用户的构成。

虎扑是全国最大的篮球论坛,应该是第二大的足球论坛。步行街是虎扑的闲聊板块,目前已经超过篮球区成为虎扑流量最大的板块。总月活5500万,估值目测10亿美元左右。作为对比,知乎估值25亿美元,注册用户1.6亿,日活3000多万。


虎扑主要用户是年轻男性,占比目测超过80%。被誉为互联网最后的直男乐园。年龄段方面,15-35为主,22岁以下大学没毕业的更活跃一些,22岁以上天天潜水偶尔回帖的大有人在。虎扑用户自然大都是球迷,你喜欢科比我喜欢詹姆斯,你喜欢c罗我喜欢梅西,喜欢哪个球员哪个队的都有,但通常都有竞技实力做支撑

用户看球之余,也会在步行街聊很多生活琐事,所有年轻男性会烦恼的事情,都可以在步行街上看到,包括考研,买房,相亲等等。由于年轻男性占比高,聊天话题多少和女性有关。最火的帖子就是美女图片福利贴,如何追求女性,被绿了怎么办。由于年轻男性总的来说与女性接触沟通能力一般,却又没地方诉苦,当大家发现在步行街可以畅所欲言之后,被绿贴逐渐成为了虎扑步行街的标志。换一个角度,虎扑可以被理解为网上的男生寝室。久而久之,这一定位也让虎扑从纯体育论坛变成了直男的乐园,步行街的流量超过了篮球区

根据身边不完全观察,具备高富帅属性的精英青年男性(清北复交浙,美国前二十名校本科/博士,年收入过五十万等等)照样对刷虎扑乐此不疲,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再高富帅的人也有屌丝过的时候,所以大家都很理解那时候的心境。总之,定义虎扑用户都是屌丝loser是肯定不准确的,这次事件也基本是清一色站虎扑的。


再来看看事件的另一方吴亦凡

答主不了解吴亦凡,完全凭印象流来描述。吴亦凡是一名说唱歌手,拥有3000万微博粉丝,生于广州,长于加拿大,应该是目前中国最火的几位年轻男明星之一。3000万粉丝目测80%以上是年轻女性。作为一个说唱歌手,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看过一些吐槽视频的,应该都会认为这是一个唱歌功力不行的歌手。所以他有3000万粉丝的解释只能是,他长得让女生粉丝觉得帅。(很多男生完全不觉得他帅),然后擅长炒作。

此外,标志性的点还包括装逼,装逼方式包括发明了freestyle这种大概算不上艺术形式的表演方式,和把skr这个词抬成了一个流行词汇。最后一点是艹粉,和随之而来的加拿大炮王的美誉

当然,吴亦凡实际怎么样可以讨论,但在这次事件中更关键的是年轻男性对他的印象,注意是印象,不一定要是事实——装逼,专业能力差,大批女生包括很多人的女朋友无理由的喜欢他

说了本人也必须说他背后的粉丝团,其实贴几张图大家就明白了



简单形容就是女性nc粉,并且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nc


再来算个市场容量
中国90后大概总共1.8亿,就算男性女性各9000万左右吧。虎扑月活5500万8成男性,吴亦凡粉丝3000万8成女性

(5500+3000)*80%=6800万直接参战群众,
90后人口1.8亿

6800/1.8亿=37%

总人口再算上一些80末和00初,参战的再算一些吴亦凡路人粉路人黑
所以,这次大战的实际渗透率在中国青年当中达到了3成左右,再稍微发酵一下,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

所以这次实际对立的,就是我国广大的年轻男性,和年轻女性

—————————————————————————————————————

铺垫了那么多,可以说为什么了。

1.虎扑男性喜欢各种球员是因为他们球打得好踢得好,球技有高下,有技能点不同,但肯定都有竞技实力做支撑。喜欢演员也是演得好,喜欢歌手要歌唱得好。


2.当一个吴亦凡一样的偶像,也包括其他流量小生,没有专业实力支撑,只靠长相、装逼和炒作火遍大江南北,你觉得广大男性球迷朋友们会喜欢吗?


3.女性一时花痴男性可以理解,毕竟大家都有犯傻的时候,但是,持续花痴喜欢流量小生,在大部分男性眼里就是蠢,在一个成熟的女性眼里也是蠢。男性持续犯蠢,大概率是要被口诛笔伐乃至淘汰的


4.现在的微博伪女权,宣扬的实际上是女性更大的权力和更少的责任,比如房子写名字,比如各种不能惹女生生气,按时交工资给女性花等等。放在上图的语境下,就是男性要容忍女性的持续犯蠢。男性平时忍够了,今天终于找到了个好机会爆发了,凭什么你们可以持续犯蠢?


所以上图在虎扑吴亦凡大战的背景下,结论就非常明显了

这种傻x不分手,留着过年?

记得以前有一套微博神论,中国男性配不上中国女性,反正看起来逻辑可完整了
那答主也来发一套:中国女性傻x太多,配不上中国男性,是不是很有道理?


好了答主继续去步行街看笑话了


我在步行街的发帖

虎扑吴亦凡大战的背后,是年轻男性对伪女权不满的集中爆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