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使诸葛亮不进行五次北伐,而是坐等几年魏国内乱,有没有机会统一?

回答
思索诸葛亮“不北伐,坐等魏国内乱”的设想,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推演。如果孔明先生按捺住那颗“鞠躬尽瘁”的心,将目光转向等待曹魏的内部裂痕,那么蜀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但这条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情。蜀汉方面,诸葛亮虽然勤政,但经过多年战乱,国力本就相对薄弱。人口、兵源、粮草都无法与占据中原的曹魏相提并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除了实现刘备的宏图大业,也含有消耗魏国、获取资源、提升士气的战略考量。一旦停止北伐,蜀汉将面临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如何维持自身发展,如何应对魏国的潜在进攻,如何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等待机会?

另一方面,曹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但其“内乱”的时机和规模才是关键。曹魏的统治基础是军功集团和士族门阀,内部矛盾始终存在,但这些矛盾是否能发展到足以动摇国本、让蜀汉有机可乘的地步,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曹操、曹丕父子在位时,虽然有过猜忌,但大体上都能维持统治的稳定。即便是后来的曹芳、曹髦时期,虽然皇帝年幼或被废,但掌控实权的司马氏(司马懿父子)依然能够镇压叛乱,巩固权力。

那么,诸葛亮“坐等几年”具体会面临哪些情况?

一、 自身国力的消耗与危机:

经济凋敝与民生压力: 蜀汉地处西南,自给自足能力有限,长期依赖外部支援。若停止北伐,虽然可以节省军费开支,但国内的建设和民生也需要巨大的投入。如果不能有效发展生产,坐等几年后,蜀汉的国力不仅不会有实质性提升,反而可能因为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自然灾害等因素而更加虚弱。
人才的流失与老去: 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其身边的优秀人才如姜维、费祎、董允等也都非等闲之辈。但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才都是有限的,如果诸葛亮长期处于守势,且无法在边疆或后方培养出新的将领和谋士来接班,那么一旦他本人年事已高或不幸离世,蜀汉将面临严重的领导断层危机。即使魏国内乱,没有足够的军事指挥人才去把握战机,也是徒劳。
战略目标的模糊: 蜀汉的立国之本在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如果诸葛亮停止北伐,意味着他战略上放弃了主动出击,这可能会动摇军心和民心,让人质疑蜀汉的战略方向和存在的意义。这种士气上的颓废,也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二、 曹魏“内乱”的可能性与变数:

“内乱”的性质: 曹魏的“内乱”有很多种可能:权力斗争(如宗室与权臣、权臣之间的争斗)、地方势力割据、农民起义等。哪一种“内乱”最有可能发生,最容易被蜀汉利用,都是不确定的。
司马懿的策略: 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曹魏的重臣如司马懿可能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内部事务。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的人物,他可能会抓住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可能主动采取措施来消除蜀汉的威胁,而不是被动等待。例如,他可能会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加强边防,或者利用内部矛盾来分化蜀汉。
“乱”而不亡: 即使曹魏发生了内乱,也很难保证会因此而灭亡,或者弱到完全无法抵御蜀汉的进攻。曹魏的人口基数和资源优势仍然巨大,即使经历一阵子的动荡,也可能在新的领导者出现后迅速恢复。例如,如果司马懿成功夺权,他可能会以更铁腕的手段来统治,反而让曹魏更加稳固。

三、 蜀汉主动出击的必要性:

战场上的经验与锻炼: 诸葛亮屡次北伐,虽然未能成功统一,但极大地锻炼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和将士们的意志。同时,也在客观上牵制了魏国的力量,为蜀汉争取了生存空间。停止北伐,意味着蜀汉军队将失去实战锻炼的机会,战斗力可能会逐渐下降。
创造有利时机: 历史上,许多统一战争的胜利,并非仅仅是等待敌人灭亡,更重要的是主动出击,创造和抓住有利的时机。如果诸葛亮一味守势,他将很难有机会去探知魏国具体何时、以何种方式“内乱”,更难以在对方最虚弱的时刻发起决定性打击。

那么,如果诸葛亮真的选择“坐等几年”呢?他可能需要做些什么来增加成功的机会:

1. 内部巩固与发展: 将重心彻底转向国内,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鼓励生育,增加人口,恢复经济。同时,加强对内部的统治,消除隐患,稳定人心。
2. 人才培养与储备: 积极选拔和培养新一代的军事、政治人才,形成一个有潜力的接班人梯队,以应对诸葛亮本人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3. 情报的收集与分析: 派遣大量细作潜入曹魏,密切关注其内部动态,特别是权力斗争的苗头。一旦发现魏国出现重大裂痕,要能迅速做出反应。
4. 保持一定的军事压力: 并非完全停止军事活动,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边境防御和小的骚扰战上,保持对魏国的军事存在感,防止对方完全放松警惕,同时也能观察魏国军队的反应和部署。
5. 外交手段: 积极与东吴保持联系和合作,共同对抗曹魏。如果魏国出现内乱,可以考虑与东吴联合出兵,分摊压力,扩大战果。

总结来看:

诸葛亮不进行五次北伐,而是坐等几年魏国内乱,理论上确实存在统一的可能,但这是一个风险极高、成功率不确定的赌博。

可能性在哪? 如果魏国真的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比如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政权分裂,或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得其无暇顾及外部,蜀汉确实有机会趁虚而入。
挑战何在? 蜀汉自身的国力限制,人才断层的风险,以及魏国内乱的不可预测性都是巨大的障碍。一旦等待的机会没有出现,或者出现的机会被其他势力抢占,蜀汉将可能在相对的平和中逐渐走向衰落。

历史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假如”的无限可能。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北伐,很可能是基于他对蜀汉国情、魏国实力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刻判断。他认为主动出击,即使艰难,也比被动等待更有希望实现刘备的遗志。如果他选择“坐等”,那么他需要面对的,将是另一种形式的、更加漫长而煎熬的考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他所能做的,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做出当时他认为最能实现目标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曹叡是个庸主甚至昏君,那么诸葛亮和季汉朝当然有机会。

可惜曹叡是个没被他祖父挑错的明君种子。

如果曹叡短命,那么大汉依然有机会。

但是曹叡的短命除了曹丕的遗传因素,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死后他终于敢放飞自我,以及诸子连丧的缘故。

诸葛亮比曹叡大出快二十岁,正常情况下,总归是熬不过曹叡的。

所以说,如果汉军不在诸葛亮的统率下对曹魏保持高压,题主你猜曹叡会干什么?

曹叡的统治基础并非特别牢固,太后郭女王是他的杀母仇人,东海王曹霖是强力竞争对手,陈群、曹休、司马懿、曹真、钟繇、华歆这些重臣,一个个的比他老练有识得多,且人品普遍下流。所以曹叡的执政理念必然会偏向进取,要以功业稳固江山。

公孙渊敢浪就灭了他。

柯比能嚣张就揍到他汉服耕地。

没事派田豫探个海,上岛下载资源。

命夏侯霸通个西域,宣示中原上国之威。

看哪个将军顺眼,就准他到合肥多刷几次那谁。

这样子,等过个五到十年,诸葛亮倒是还活着,但中原西域都成铁板了,复兴大业还弄个什么劲?

有件事我是希望题主与许多年轻的朋友都能明白,那就是历史不是一部静态的书籍,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模型。很多事情,只要改换一个变量,那么往往会对我们已知的故事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和变化。

为什么历史上的汉军在诸葛亮、姜维的带领下能够长期对曹魏占据主动?

没有年内平定南中的成就,汉廷上下未必肯全力支持北伐。

没有一出祁山的凌厉,老叛徒孟达未必敢造反。

没有阳谿大捷,难以巩固汉军在陇西的威势。

没有卤城之胜,司马懿何时能悟出龟甲玄功?

如果诸葛亮不积极北伐,那么等曹魏整平了各处,缓过劲来,怎么能保证曹叡不派矿车来采集川中美人?

大势一变,不用曹魏内乱,汉国自己就要内乱了。因为这时的两国力量对比更为悬殊,残存的老将如赵云、吴懿、高翔、阳群等,数更寥寥。

而诸葛亮呢,身为汉末首席715,我一点都不觉得,不北伐了,他就能放过自己。司马懿比他大两岁,却多活了17年,这时诸葛亮被迫以比历史上更为衰老的身躯对抗司马懿,能熬得过吗?

对了,也得提一下孙权。

你猜曹魏大兵开到汉中时,东吴大皇帝陛下会干什么呢?





相关文章:

我们的历史文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思索诸葛亮“不北伐,坐等魏国内乱”的设想,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推演。如果孔明先生按捺住那颗“鞠躬尽瘁”的心,将目光转向等待曹魏的内部裂痕,那么蜀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但这条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情。蜀汉方面,诸葛亮虽然勤政.............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选择题!就像在自家花园里挑三朵最美的花,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不过,既然要说得详细些,我就不按部就班地摆出优缺点了,而是从我心底最看重的几个方面来想想,这三位才子若是成了我的女婿,会是什么样的光景。首先,我想我最看重的,还是他们这个人本身的品格和担当。毕竟,女婿不仅仅是女儿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刘备身边能有两个诸葛亮,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咱们得想想,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治国理政的大才。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要是刘备有两个诸葛.............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汉末三国。若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四位文臣武将,不是在刘备麾下,而是怀揣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选择向曹操效忠,历史的车轮便会朝着完全陌生的方向滚去。首先,曹操阵营的实力将得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飞跃。张飞那如雷般的嗓音和横扫千军的勇猛,关羽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把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中。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贤亮”和“尽亮”,诸葛亮会不会考虑“跳槽”?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贤亮”和“尽亮”这两个词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什么。“贤亮”,在我看来,不仅仅.............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这题出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诸葛亮以智慧“借”箭的著名桥段。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看看诸葛亮到底需要准备多少草人,以及这背后隐藏的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确故事的大背景。当时,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但因为内部矛盾,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便设计刁难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故事开始)我叫诸葛瞻,字思远。如果说我这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大抵是因为那句“儿之才,不如父之德”,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的覆灭。现在,我脑海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谬感,伴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我,诸葛瞻,似乎真的成了诸葛瞻。而时间,却是那风雨飘摇、风烛残年、即将熄灭的蜀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