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给诸葛亮一挺不会出故障的机枪并且保证充足的弹药,那么北伐能成功吗?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火力的提升,更是战场心理和战术思维的彻底改变。

机枪的威力,在于其持续、密集的火力输出。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步兵的冲锋,其密度和速度都是有限的。一挺能够稳定射击的机枪,可以轻松地在短时间内将冲锋而来的敌军打成筛子,其效率远超任何刀枪弓箭。想象一下,当曹魏的虎豹骑,或是关中精锐部队,在万马奔腾、尘土飞扬的战场上,朝着蜀军的阵列发起冲锋,而蜀军阵中,一挺机枪以惊人的频率倾泻出金属弹雨,那将是一种何等震撼的景象。冲锋的骑兵会瞬间被撕碎,步兵阵列也会在瞬间崩塌,士气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诸葛亮本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对战机的把握、对地形的利用、对兵种的协同,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他拥有了机枪,他的战术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阵法和消耗。他可以更加大胆地进行正面突击,因为他有了可靠的火力支撑。他可以更轻松地突破敌军的防御,因为机枪的穿透力和压制力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不妨想象一些具体的场景。在祁山前线,当曹叡派遣大将郭淮、司马懿前来支援时,蜀军的步兵和弓弩兵往往需要与敌军进行漫长的拉锯战,消耗巨大。而现在,诸葛亮可以将机枪布置在关键的隘口、山坡上,形成一道死亡的火力网。敌军的先头部队,无论精锐与否,都会被这道火力网阻挡、消灭,甚至不敢轻易上前。司马懿的“避战”策略,在绝对的火力压制面前,可能也会变得顾忌重重。

再比如,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若能获得一挺机枪,依靠高地优势,即便没有良好的水源,他也能将来犯的魏军打得抬不起头来,张郃可能也只能望而兴叹。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假设,因为街亭的失败,更多的是源于指挥失误和对地形的错误判断。但我们能从中看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战术环节,有了机枪的加持,也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即使拥有了“不死机枪”,北伐的成功也并非板上钉钉。

首先,后勤的限制依然存在。虽然弹药充足,但机枪需要人员进行操作、维护,以及运输。在那个时代,制造和运输如此数量庞大的子弹,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机枪操作员也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面对敌军的远程攻击,也需要承受长时间的单调而危险的工作。如果操作员阵亡,机枪就成为了摆设。如何保护好这些关键人员,如何保障机枪的持续作战能力,诸葛亮依然需要精心的部署。

其次,战术的局限性依然存在。机枪虽然威力巨大,但它毕竟是一种阵地防御或者集火的武器。它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蜀军在北伐过程中,常常面临兵力劣势,以及与关中庞大的魏国进行消耗战的难题。即使有机枪,诸葛亮也需要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找到突破魏国坚固防线的方法。同时,魏国也可能会针对机枪发明出新的战术,例如利用火油、投石车进行远距离摧毁,或者利用人海战术进行饱和攻击,试图淹没火力点。

再者,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诸葛亮北伐的成功,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需要解决后顾之忧,例如吴国和南蛮的稳定。即使军事上占据优势,如果国内政局不稳,或者盟友背叛,北伐的成果也会付诸东流。机枪的出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军事上的力量对比,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这些复杂的政治问题。

最后,诸葛亮自身的战略思想也需要调整。他习惯于以精锐部队对付敌军,以奇谋取胜。如果有了机枪,他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正面硬碰硬,这是否会与他一贯的“攻心为上”的理念产生冲突,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他需要学会如何将这种全新的武器融入他原有的战术体系,如何最大化其作用,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杀戮机器”。

总而言之,假如给诸葛亮一挺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机枪,北伐成功的几率无疑会大幅提升。它将成为蜀军最强大的利器,足以在许多关键战役中取得决定性的优势,甚至可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诸葛亮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定能将这股新力量发挥到极致,给曹魏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

但是,北伐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后勤等方方面面。机枪的出现,更像是在这个复杂的机器中加入了一个超级马达,它能提供强大的动力,但如果其他部件存在严重问题,或者方向出现了偏差,最终的结果依然充满未知。

如果抛开那些复杂的限制,仅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有了那挺不死机枪,诸葛亮在战场上的表现,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将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畏惧的战神,他的名字,将再次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但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如果”来决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看看弓箭射程多少:一般弓箭150米,长弓,200米左右
机枪射程多少:800以上……当然我们不需要这么远,超过400米人不会比你照门大多少
好了200米外布阵,400米内建高台架枪魏国拿啥抵抗?投石机弩车校准时间是机枪转移的十多倍,据城而守?现代水泥的承重柱都能射爆的机枪你一般城墙还扛不住,无论射墙头射城门都洒洒水啦。野战?阵形没摆好先把你射爆了
抛开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不谈,正面对抗三国时期真没什么能克制机枪的东西,特别是班用机枪那种打了就跑的,能攻能守,再不济弄个马车载着跑还能放风筝,谁扛得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选择题!就像在自家花园里挑三朵最美的花,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不过,既然要说得详细些,我就不按部就班地摆出优缺点了,而是从我心底最看重的几个方面来想想,这三位才子若是成了我的女婿,会是什么样的光景。首先,我想我最看重的,还是他们这个人本身的品格和担当。毕竟,女婿不仅仅是女儿的.............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刘备身边能有两个诸葛亮,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咱们得想想,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治国理政的大才。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要是刘备有两个诸葛.............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把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中。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贤亮”和“尽亮”,诸葛亮会不会考虑“跳槽”?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贤亮”和“尽亮”这两个词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什么。“贤亮”,在我看来,不仅仅.............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要对伊斯兰帝国的地方管理水平进行排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管理水平”本身就有很多维度,而且不同帝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表现也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梳理和比较。 在讨论之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排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史料和解读可能会改变.............
  • 回答
    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直言不讳。区区五万的花呗额度,即便是在我大汉如今的财力来看,也属杯水车薪。诸葛丞相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便将这五万花呗额度倾囊用于北伐,一年之内成功,其难度之大,几乎近乎于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明白,北伐并非儿戏,而是需要庞大且持续的物资支撑。粮草、兵器、战马、军需,这些都是无底洞.............
  • 回答
    (故事开始)我叫诸葛瞻,字思远。如果说我这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大抵是因为那句“儿之才,不如父之德”,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的覆灭。现在,我脑海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谬感,伴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我,诸葛瞻,似乎真的成了诸葛瞻。而时间,却是那风雨飘摇、风烛残年、即将熄灭的蜀汉.............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历史上的那些耀眼星辰,那些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都会在三十岁那年,经历一场无可挽回的大败,他们的人生轨迹又会发生怎样的波澜?这可不是简单的失利,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足以改写命运的惨败。一、 英雄的落幕与转型的阵痛我们先从几位耳熟能详的名将身上来推演。项羽: 伟大的悲剧英雄,力拔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