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如诸葛亮未死,邓艾能够偷渡阴平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是一个集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于一身的巨擘。他的战略眼光深远,对天下大势有着极为精准的把握。

对魏国动向的预判: 诸葛亮在世时,就一直将“北伐中原”作为核心战略目标。他不会仅仅关注蜀汉自身的军事力量,更会对曹魏的战略意图、内部动向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他会预判到,一旦蜀汉露出任何破绽,或者魏国认为有机可乘,他们必然会采取行动。
严密的情报系统: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情报网络。无论是民间耳目还是安插在敌营的细作,都能为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邓艾的这次行动,从集结兵力、秘密选拔部队、到长途跋涉的准备过程,都极难做到完全不留下痕迹。即使魏国在前期有所隐瞒,但当大规模部队调动时,总会有蛛丝马迹。诸葛亮一旦得到风吹草动,一定会立刻警觉。
对潜在威胁的预警: 诸葛亮深知蜀道之险,也知道阴平小路虽然艰险,但并非不可逾越。他不会忽视任何一条可能被用来威胁蜀汉后方的通道。他在镇守汉中和剑阁的布置,已经考虑到了来自北方的正面威胁,但对于从侧翼突袭的设想,以他的智慧,绝不会完全排除。

二、蜀汉的防御体系与兵力部署

诸葛亮死后,姜维虽然也力主北伐,但其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与诸葛亮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诸葛亮在世,对蜀汉的军事部署会更加完善和周密。

剑阁的战略地位: 剑阁是蜀道咽喉,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葛亮深知其重要性,并在此留下了重兵。在诸葛亮亲自指挥下,剑阁的防御会更加坚固,不仅是兵力数量,更重要的是防备的细致程度。
汉中方向的预备队: 如果诸葛亮在世,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大本营,其后方的防御力量不会松懈。即便主力在剑阁,汉中方向也会有足够的预备队和防御工事,以应对来自侧翼或后方的突袭。汉中是蜀汉的生命线,诸葛亮绝不会将其暴露在危险之中。
对邓艾的认识: 诸葛亮对魏国名将的特点非常了解。他会知道邓艾的勇猛和善于奇兵,也会清楚邓艾的野心。如果邓艾真的出现,诸葛亮会提前做出针对性的部署和应对方案。

三、邓艾偷渡阴平的难度与风险

邓艾能够成功偷渡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已逝,蜀汉最高指挥层出现真空,导致防御出现漏洞,判断失误。如果诸葛亮在世,情况将完全不同。

情报的滞后性与错误性: 邓艾偷渡阴平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关键因素是蜀汉方面对邓艾的意图判断错误,认为邓艾会正面进攻剑阁,而忽视了阴平小道。而诸葛亮在世,其对情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远超他人。他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可能会收到一些模糊的信息,但凭借他的经验,就能将其与邓艾的性格特点联系起来,推断出其可能采取的极端路线。
守军的准备不足: 阴平小道虽然艰险,但它也需要一支有经验、有准备的部队来防守。在姜维时代的防御体系中,虽然有驻军,但其警惕性、兵力部署以及对阴平小道的重视程度,都无法与诸葛亮在世时的周密布置相提并论。诸葛亮或许会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常驻阴平,甚至会派遣“游骑”和“斥候”在阴平小道进行不定期的侦察和巡逻,一旦发现敌踪,就能及时预警。
后勤与支援的限制: 阴平小道地形险恶,补给困难。即使邓艾能够成功通过,他所面对的也是蜀汉精心准备的防御工事和兵力。诸葛亮会预见到邓艾的后勤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剑阁和汉中方向的兵力部署,形成合围之势。

四、具体场景推演

假设诸葛亮在诸葛瞻出兵迎战邓艾之前,依然健在,并且身体状况尚可,能继续指挥。

1. 情报的传递: 诸葛亮可能不会收到“邓艾要偷渡阴平”的直接情报,但可能会收到关于魏军大规模调动,部分部队向剑阁侧翼异常移动的情报。以诸葛亮的经验,他会立刻联想到阴平小道,并要求相关区域加强侦察和布防。
2. 指令的下达: 诸葛亮不会像后来那样,让年轻的诸葛瞻去独自应对。他可能会亲临前线,或者派遣自己信任的将领(如魏延如果还在,或者马岱等),携带精锐部队,提前前往阴平或其沿线进行设伏和阻击。他会充分利用阴平的地理优势,在关键隘口设置重兵。
3. 兵力调动: 诸葛亮会指挥主力部队在剑阁进行坚守,同时分出一部分兵力,从侧翼对邓艾的部队进行牵制和攻击。他可能会利用蜀汉在崎岖山路作战的优势,在邓艾进入阴平小道后,对其进行分割包围,断其后路。
4. 士气的影响: 诸葛亮的威望和存在本身,就是蜀汉军队的定心丸。在诸葛亮健在的情况下,蜀汉将士的士气会远高于后期。面对邓艾的孤军深入,蜀军将士会更加勇猛地作战。

五、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诸葛亮没有死,邓艾偷渡阴平的成功率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基本不可能成功。

原因在于:

诸葛亮卓越的战略预判和情报分析能力 会提前发现邓艾的意图,避免了蜀汉后期的情报失误。
更为完善的防御体系和兵力部署 会在阴平小道及其沿线设置有效的阻击和防御。
诸葛亮的指挥艺术和对战局的掌控能力 会让蜀军在面对邓艾的突袭时,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应对,而不是像后期那样措手不及。

诸葛亮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去世,更是蜀汉战略思想和指挥体系的断层。正是这种断层,才让邓艾看到了机会,并最终抓住了。如果诸葛亮还在,他会像他一生中所做的那样,用他超凡的智慧和能力,将一切潜在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邓艾的奇兵,在诸葛亮的面前,很可能只是会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下场,甚至还没能到达三国志中所描述的那种险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样是出奇兵,为什么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被诸葛亮扼杀在摇篮中,而邓艾的偷渡阴平却异常顺利呢? 邓艾灭蜀的时间是公元263年,而史料记载蜀汉最后一位大将星诸葛亮的陨落时间是公元234年。诸葛亮被托孤期间是…

user avatar

不能。邓艾偷渡阴平是找死。


邓艾以疲兵2万出江油,悬军三百余里,比段谷之战时姜维奔袭上邽还要激进不知道多少倍。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如其所言,赌的是姜维不回,成都空虚。


然而,他这赌的是错的,成都当时确实是有点空虚,但不是因为姜维不回,而是因为成都一直就没动员。

汉晋春秋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直到邓艾出江油,成都才算有了点反应,开始从江州调集援军。


然而,成都当时仍然是有兵的,但是因为难以理解的原因,诸葛瞻主动放弃了涪城,退入成都平原与邓艾野战。

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卻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

当年刘备与刘璋开战,一路南下不敢停留,就是为了奔袭涪城。成功拿下涪城后,老刘一时得意忘形,大会诸将,置酒作乐。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庞统比较清醒,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的。果然溃败蜀军死守雒城,汉军围攻经年不能攻克,不仅庞统战死,就连远在河北的曹操都误以为刘备已死。

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结果,无论涪城还是雒城,诸葛瞻都没有防守,而是全军梭哈,一波送掉了。

也就是说,历史上邓艾赌成都空虚而偷渡阴平,但是他赌的是错的。

成都并不空虚,防御也很坚固。


但是刘禅、诸葛瞻这俩活宝,既没有召集援军,也没有守城。然后姜维也没有救援。。。。。

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姜维举十万之师案道南归,艾为成禽;禽艾已讫,复还拒会,则蜀之存亡未可量也。乃回道之巴,远至五城,使艾轻进,径及成都。毙拗家灭,己自招之。


你觉得随便换个正常人来,比如说刘璋,邓艾还有多大机会能成功?

其实刘璋就不太正常,刘备都到涪城了,他还在讨论要不要在巴西、梓潼坚壁清野。挺搞笑的。

user avatar

邓艾能偷渡阴平是因为阴平防守力量不足;

阴平防守力量不足是因为蜀汉兵力不足;

蜀汉人力不足是因为姜维在之前送了几波;

诸葛亮没送过,所以诸葛亮从来没被偷渡过。

当然,我不是要喷姜维,我只是说,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差距悬殊,双方对阵对于蜀汉指挥来说就是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

曹魏可以犯无数次错,但是蜀汉一次错都不能犯。

所以不是姜维能力不行,而是诸葛亮能力太顶。

姜维唯一的错就是他不是诸葛亮。

但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世间又有几个诸葛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牵扯到战略、战术、情报、后勤以及人性的方方面面。如果诸葛亮没有在五丈原去世,并且其才能依然保持在巅峰状态,那么邓艾能否成功偷渡阴平,答案会变得非常复杂,可能性也大大降低。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诸葛亮的战略视野与情报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是一个.............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喉咙有些发紧,握紧手中沉甸甸的青龙偃月刀,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诸葛丞相……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环顾四周,北伐的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可怕,将士们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悲伤,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退缩。听着外面的风声,感觉整个大汉的命运都仿佛在随着这风,摇摇欲坠。)撤?就这样撤了.............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得到了《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那无疑将是历史上最令人难以置信、也最令人恐惧的组合之一。一个集智慧与权谋于一身的战略家,辅以一群神通广大、性格各异、忠勇无比的武将,这足以改变三国时期的格局,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这个设想:一、 诸葛亮的战略视角与108将的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当这个问题摆在眼前,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将我们熟悉的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战场环境中。我们姑且抛开历史的严谨性,来一场纯粹的“假如”,看看这个“不死机枪”的诸葛亮,能否扭转北伐的乾坤。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台不会出故障、弹药充足的现代机枪,对于那个时代的战争.............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选择题!就像在自家花园里挑三朵最美的花,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不过,既然要说得详细些,我就不按部就班地摆出优缺点了,而是从我心底最看重的几个方面来想想,这三位才子若是成了我的女婿,会是什么样的光景。首先,我想我最看重的,还是他们这个人本身的品格和担当。毕竟,女婿不仅仅是女儿的.............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如果刘备身边能有两个诸葛亮,那三国历史的走向,恐怕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首先,咱们得想想,诸葛亮最可贵的地方在哪里?他不仅仅是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治国理政的大才。他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要是刘备有两个诸葛.............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把诸葛亮这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放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情境中。如果孙权真的能做到“贤亮”和“尽亮”,诸葛亮会不会考虑“跳槽”?这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贤亮”和“尽亮”这两个词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对诸葛亮来说意味着什么。“贤亮”,在我看来,不仅仅.............
  • 回答
    哎呀,我的老天爷!这怎么回事?我怎么突然就跑到这儿来了?周围这乱哄哄的,这几个人,怎么看着像是三国时候的打扮?等等,那不是……那不是诸葛丞相吗?!(揉揉太阳穴,感觉一阵眩晕,记忆碎片开始拼凑。)街亭?守街亭?这不就是那个……那个马谡守的那个地方吗?那个……哎呀,我这是穿越了?穿越成了马谡?这可真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历史的齿轮偏转了几个关键的轴点,司马懿竟然成了刘禅麾下最得力的股肱,而诸葛亮则在北方的魏国朝堂上辅佐曹丕、曹叡,那局面将会是何等波澜壮阔,又充满难以想象的变数。想象一下,在蜀汉的汉中,不再是刘备晚年诸将老迈、国力日衰的凄凉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原的栋梁之才司马仲达,.............
  • 回答
    (深吸一口气,强压下胸中涌起的怒火,我,王朗,必须冷静!诸葛村夫这厮,口齿伶俐,杀人不见血,但终究是纸上谈兵,我得让他知道,我王朗可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诸葛亮那厮,兀的在阵前唾沫横飞,口若悬河,污言秽语,将我王朗历数罪状,罪证确凿,仿佛我王朗便是那罪大恶极、天下共诛的奸贼!好个诸葛亮,牙尖嘴利,巧.............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诸葛亮之后的继承者:蒋琬的评价与收复东三郡计划的分析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擎天之柱,其离世无疑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他之后,诸葛亮本人也曾明确指定了继承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蒋琬。要评价蒋琬,就必须将他置于蜀汉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理解他所面临的挑战和他的个人能力。而他提出的收复东三郡的计划,更.............
  • 回答
    思索诸葛亮“不北伐,坐等魏国内乱”的设想,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推演。如果孔明先生按捺住那颗“鞠躬尽瘁”的心,将目光转向等待曹魏的内部裂痕,那么蜀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但这条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情。蜀汉方面,诸葛亮虽然勤政.............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汉末三国。若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四位文臣武将,不是在刘备麾下,而是怀揣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选择向曹操效忠,历史的车轮便会朝着完全陌生的方向滚去。首先,曹操阵营的实力将得到一个难以置信的飞跃。张飞那如雷般的嗓音和横扫千军的勇猛,关羽那“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 回答
    这题出自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诸葛亮以智慧“借”箭的著名桥段。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看看诸葛亮到底需要准备多少草人,以及这背后隐藏的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确故事的大背景。当时,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但因为内部矛盾,周瑜忌惮诸葛亮的才能,便设计刁难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枝箭,否则就要治他的罪。.............
  • 回答
    (故事开始)我叫诸葛瞻,字思远。如果说我这名字,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大抵是因为那句“儿之才,不如父之德”,以及随之而来的——蜀汉的覆灭。现在,我脑海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悸动,一种穿越时空的荒谬感,伴随着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我,诸葛瞻,似乎真的成了诸葛瞻。而时间,却是那风雨飘摇、风烛残年、即将熄灭的蜀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