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诸葛亮、岳飞的主观好感,人们会不会无意识拔高了他俩的军事才能?假如韩白算t0,这俩位处什么位置?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

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与“神化”的开端

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是“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的超凡智慧,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等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些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三国演义》这部章回体小说的大力渲染和传播。

《三国演义》的加持: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几乎是全知全能的存在。他不仅仅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他的许多计谋,尤其是那些近乎“妖术”的描写,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军事神秘感和光环。例如,火烧赤壁,虽然有周瑜的功劳,但诸葛亮借东风的描写,让他的形象超越了凡人,进入了近乎神明的领域。这种“神化”效应,使得后世之人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很难进行完全客观的评估。人们习惯性地将他与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战役联系起来,仿佛没有他,就没有那些辉煌的胜利。

“智”的光芒掩盖了“力”: 诸葛亮虽然也指挥过战争,但他最突出的标签是“智”。他的军事成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战略规划、政治协调和后勤保障上。他北伐中原,面对的敌人是曹魏,一个实力远超蜀汉的对手。他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消耗和牵制,是以较弱的实力去挑战强大的对手。这种艰巨性本身就容易让人产生同情和敬佩,进而影响对军事“胜负”的评价。人们更看重他屡败屡战的坚持,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卓越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而非单纯的战役级胜率。

“不胜而名垂”的特质: 诸葛亮的北伐,虽然战略目标明确,但军事上并未取得决定性的、能扭转乾坤的胜利。他一生六次北伐,虽然多有胜绩,但终究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然而,他这种“不胜而名垂”的特质,反而让他更具悲剧英雄色彩,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和景仰。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很容易转化为对他军事才能的“容忍”和“拔高”,认为他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坚持如此之久,本身就是军事才能的极致体现。

岳飞:民族气节的象征与“精忠报国”的悲歌

岳飞的形象,则更多地与“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紧密相连。他率领的“岳家军”,以其顽强的战斗力和严明的纪律闻名于世。

“岳家军”的传奇: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口号,足以说明岳飞麾下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岳飞在军事上的成就,更多体现在战场上的具体指挥和战术运用上。他击败金军,取得了多次重要的胜利,如郾城大捷、颍昌大捷等,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他的战术,往往是刚柔并济,既有锐利的突击,也有严密的防御。

“风波亭”的悲剧: 岳飞的悲剧命运,与他的功业一同被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秦桧的奸臣形象,与岳飞的忠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岳飞的同情和崇敬。他遭受诬陷,最终被冤杀于风波亭,这使得他的军事才能与民族大义、个人忠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人们在为他的冤屈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更容易将他视为一个完美的军事统帅,忽略掉他作为凡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民族情感的投射: 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刻,岳飞是民族抵抗精神的化身。这种民族情感的投射,使得对他的评价很容易超越纯粹的军事范畴。他的失败,不是因为军事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君王昏聩和奸臣当道。这种叙事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他的军事神话,使得对其军事才能的“拔高”显得理所当然。

韩信、白起:真正的“T0”?

如果将韩信和白起视为军事才能的“T0”级别,那么评价诸葛亮和岳飞的“段位”,确实需要一个更冷静的视角。

韩信: 被誉为“兵仙”。韩信的军事生涯,几乎就是一部战争教科书。他指挥的战役,往往是经典战例。从暗度陈仓,到垓下之围,他展现了对战争规律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他的指挥特点是:战略眼光极高,战术运用灵活多变,善于抓住时机,并且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他对军队的组织和士气也很有研究,能够训练出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韩信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纯粹的军事指挥能力上,他不需要政治上的平衡或超凡的智慧去弥补战略上的不足,他的优势就体现在战场本身。

白起: 被誉为“人屠”。白起最大的特点是效率和杀伤力。他指挥的战役,虽然不像韩信那样多有奇谋,但结果往往是毁灭性的。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白起的军事指挥,以果断、凶狠、注重歼灭战为特点。他善于运用兵法,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并执行,而且他的部队往往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白起的军事才能,在于他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达成战略目标。

诸葛亮与岳飞在“T0”梯度下的位置:

将韩信和白起定义为“T0”,那么诸葛亮和岳飞,我会将他们置于一个紧随其后的高位,或许是“T1”甚至“T1+”。

岳飞: 岳飞的军事才能,在战场指挥上,绝对是顶尖的。他能够以少数兵力击败数量占优的金军,并且战术运用多样,训练的军队战斗力极强。他的军事成就,直接体现在他能够有效抵御外敌,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如果只看战场上的指挥和军事效率,岳飞无疑是历史级别的。但他的“T0”与韩信、白起的区别在于,他的胜利并非总是伴随着摧枯拉朽式的歼灭,他的战略规划也受到政治环境的极大制约。 他更多的是一个杰出的将领,而非韩信那种能够完全主宰战争走向的“战神”。

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战略层面的规划、组织和对整体局势的把握。他擅长政治军事一体化运作,通过外交、政治、经济手段来配合军事行动。他的北伐,虽然在军事上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他在战略上牵制了曹魏大量的兵力,为蜀汉的存续争取了时间。他的军事才能,更多地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军事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只评价战场上的指挥和战役的胜率,那么诸葛亮可能不如韩信和岳飞那么突出。但如果将战略制定、后勤保障、政治协调、人才培养都纳入军事才能的范畴,那诸葛亮的评价又会非常高。

主观好感是否导致拔高?

是的,很有可能。

诸葛亮: 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佩,很大程度上是对他智慧、忠诚和坚韧的赞美。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很容易让人忽略他军事上的局限性,或者将其困难重重视为他能力超群的证明。例如,他的北伐虽然未获全胜,但“鞠躬尽瘁”的精神足以让人忽略战略上的得失。

岳飞: 对岳飞的崇敬,更多的是对他民族气节和抵抗精神的肯定。人们更愿意记住他“精忠报国”的壮举,而非他战场上的每一次具体指挥是否完美无瑕。他“还我河山”的口号,具有强大的情感穿透力,这使得人们更容易将他视为民族英雄,而非纯粹的军事指挥官。

总结来说:

韩信和白起,以其在军事战场上近乎“完美”的胜率和战略执行力,可以被视为军事才能的“T0”。

岳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的战场指挥和战术运用能力达到极高的水平,但在战略规划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其军事成就的“纯粹性”略逊于韩白。他更接近于“T1”的顶级统帅。

诸葛亮,他的军事才能是体系性的,涵盖战略、政治、后勤等多个层面,是“治国安邦”型的军事人才,而非单纯的“战将”。他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是其军事成就的重要支撑。但如果单纯从战场指挥和战役胜率来衡量,他可能不如韩信和岳飞那样耀眼。他更偏向于“T1”或“T1+”,是集军事、政治、战略智慧于一体的“全才”。

我们对诸葛亮和岳飞的主观好感,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在人们心中显得更加“伟大”,包括他们的军事才能。这种“拔高”并非完全虚假,而是将他们身上的其他优秀品质(如忠诚、智慧、气节)与军事能力叠加,形成一种难以分割的整体印象。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保持一份清醒和客观,区分不同维度的才能,是尤为重要的。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的杰出代表,但“最”字总需要审慎对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白起:我斩敌动辄十万记,谁敢不服

韩信:我打败了天下霸王项羽,谁敢不服

诸葛亮:我虽功业未成但是打的对手女装也不差吧

岳飞:我是跟着赵构打下的战功!来来来,谁来比比!

user avatar

这种思维方式明显违反军事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讨诸葛亮和岳飞是否会被主观好感无意识拔高军事才能,并将其与韩信、白起进行比较,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挖掘的话题。首先,咱们得承认,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好感往往是复杂情感的交织,它掺杂着敬仰、同情、民族认同,甚至对某种理想人格的投射。诸葛亮和岳飞,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极高国民认可度和情感共鸣的人物。.............
  • 回答
    提起刘禅,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大概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很少去认真思考,这位后蜀皇帝,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是如何维系那个摇摇欲坠的政权的,以及他对那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究竟有着怎样的真实情感。说到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与其说是简单的“尊敬”或者“依赖”,倒不如说是.............
  • 回答
    郭嘉与诸葛亮,两位三国时期璀璨的星辰,即便隔着时空,也总有人会拿来比较。这并非简单的好胜心作祟,而是他们身上都承载着那个乱世中,谋臣能够达到的极致光辉。要说谁更胜一筹,这实在是个难以简单盖棺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侧重点、所处的环境以及成就的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咱们先从郭嘉说起。郭嘉:曹操的“奇佐”.............
  • 回答
    田余庆先生对诸葛亮“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的评价,是非常深刻和独到的,它揭示了诸葛亮早期在荆州时期以及后期在蜀汉政权中,其政治和战略决策所处的复杂环境和局限性。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结合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来分析。一、 田余庆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对诸.............
  • 回答
    刘禅对诸葛亮的情感,与其说是爱多还是恨多,不如说是复杂交织、难以简单归类的。若非要追究一个倾向性,我认为“敬畏与依赖”构成了他情感的主体,而“恨”则是在这种主体之下,因现实压力和自身局限而产生的微弱杂音,甚至谈不上真正的恨。让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敬畏与依赖:主导情感的基石刘禅即位时年幼,且在.............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提到诸葛亮,就绕不开头条网友们那些热情洋溢又常常带着几分“接地气”的评价。要说起来,这可真是一门学问,里面藏着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对智慧的向往,还有那份“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首先,咱们得承认,诸葛亮在头条上的人气那是杠杠的。很多时候,他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
  • 回答
    这位老师对诸葛亮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已经触及到了一个相当深入的层面,远不止于简单的“聪明”或“忠诚”。他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赞美,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诸葛亮这个人,尤其是他身上那种矛盾又统一的特质。首先,他点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这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没有把诸葛亮的智慧简单.............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军师联盟之虎啸龙吟》第17集对诸葛亮的演绎,可以说是该剧诸葛亮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节点,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多面性。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身体的衰败与精神的坚韧并存: 外在表现的颓势: 这一集中的诸葛亮,最大的特点便是其身体的明显衰败。他.............
  • 回答
    关于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对诸葛亮“贤相”之名不副实,并指出其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的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且颇具争议的评价。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杨师群教授的论据,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杨师群教授观点的核心:杨师群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其出发点很可能是从“民为贵”的政治哲学角度出.............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利,乃至最终被诸葛亮挥泪斩首,一直是三国故事中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言可以蔽之,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此事,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几个关键点:马谡自身的判断失误、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理解与执行,以及当时战略形势的复杂性。首先,马谡之错,错之在“不当”。街亭.............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对魏延的好感度,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且值得细品的问题。咱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因为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向来是权衡利弊,极少随性而为。对魏延,更像是那种“看是看得到,但得管着”的态度。先来说说诸葛亮对魏延的“看得到”。魏延这人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出身行伍,实战经验丰富,作.............
  • 回答
    要论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情,若说是“对父亲一样的感情”,这个说法虽有几分道理,但若要深入探究,却又显得有些简单化了。用“亦师亦友,忠心耿耿,如父如子”这样的表述来形容,或许更为贴切,也更能展现出这段千古佳话的复杂与深沉。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在刘备生命后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刘备在创业早期.............
  • 回答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说他“谨慎有余”,甚至联想到“养寇自重”,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上很多争议点之一。要聊这个,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司马懿这个人自身的考量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养寇自重”这个词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故意留着敌人,不将其彻底消灭,目的是.............
  • 回答
    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蜀汉北伐曹魏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根本指向,那就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这并非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北伐,是受命于汉中王刘备的临终遗嘱,更承载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抱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