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姜维和诸葛亮对魏国不断北伐的根本目的何在?

回答
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蜀汉北伐曹魏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根本指向,那就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这并非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终极理想。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北伐,是受命于汉中王刘备的临终遗嘱,更承载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抱负。刘备建立蜀汉,虽名为汉,却偏安一隅,与强大的曹魏相比,国力悬殊。诸葛亮深知,蜀汉若想生存并发展壮大,就必须走出偏安的格局,与曹魏争夺天下。因此,他数次北伐,其根本目的在于:

首先,削弱曹魏的实力,为蜀汉争取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曹魏占据中原,地广人稀,物产丰饶,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诸葛亮深知“国小势弱”的蜀汉,如果不主动出击,迟早会被曹魏吞并。每一次北伐,即使未能完全攻下长安或洛阳,也能牵制曹魏的兵力,消耗其国力,打击其士气。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是诸葛亮在严峻形势下为蜀汉续命的必然选择。

其次,争取民心,巩固刘备政权的合法性。曹操、曹丕父子虽然篡魏,但天下大多数读书人和百姓,仍然认同汉室正统。诸葛亮北伐,是将“兴复汉室”的旗帜高高举起,这不仅是政治号召,更是道义的象征。他希望通过军事上的行动,向天下表明蜀汉才是汉室的继承者,以此争取更多人心支持,瓦解曹魏政权的统治基础。每一次北伐的胜利,都能极大地鼓舞蜀汉内部的士气,并吸引那些不满曹魏统治的人才和力量。

再者,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为蜀汉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并指明了最终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北伐正是实现这一战略蓝图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北伐,才能逐渐蚕食曹魏的疆域,为蜀汉扩张势力,最终实现统一天下。

到了姜维,虽然诸葛亮已经去世,但他将北伐的重任和理想都交给了姜维。姜维对北伐的追求,则更加纯粹和执着,其根本目的依然是:

首先,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完成未竟的事业。姜维是诸葛亮最看重的继承者,他深受诸葛亮的影响,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视为自己的使命。他认为,只要北伐不止,蜀汉就有希望,就有可能实现汉室复兴的宏愿。即使明知困难重重,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目标,这是一种近乎宿命般的责任感。

其次,以攻为守,主动出击,以求生存与突破。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比,始终处于劣势。姜维也清楚这一点,但他认为,坐以待毙只会加速灭亡。因此,他选择继续发起北伐,希望能通过主动进攻,寻找曹魏的破绽,甚至制造奇迹。他希望通过一次次战役,能够消耗曹魏的力量,为蜀汉赢得时间,或者能够有所斩获,能够夺取一些土地,为蜀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再者,打破僵局,以求战略上的主动性。虽然诸葛亮时期,蜀汉也常被动防御,但诸葛亮毕竟还有荆州和益州的战略纵深。而随着荆州的失守,蜀汉的战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姜维希望通过不断的北伐,能够打破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战线推到关中,在曹魏境内作战,从而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将曹魏的压力转移到其本土。

总而言之,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他们北伐曹魏的根本目的,都是源于对汉室的忠诚,对统一天下的渴望,以及对蜀汉政权生存和发展的深切忧虑。这是一种超越个人荣辱得失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坚持不懈的信念追求。他们的北伐,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是文化和道义上的象征,代表着一股维护汉室正统、追求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即使最终未能实现,也成为了后世许多人心目中的悲壮史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凡把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战略混为一谈来讲北伐的人对三国鼎立历史变化全都不理解。蜀汉北伐从225年开始筹备,至262年为止,总共37年。诸葛亮当初分析北伐成功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待天下有变,历史的局势则每一年都在变化,不能把数十年的战略一概而论。而且国防策略是否正确还需要根据敌国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某个时期策略正确不等于一直正确。

诸葛亮时期,曹魏北方受科比能和公孙渊牵制,兵力不能集中防备蜀汉。公孙渊兵力约有十万之众,燕国人口约六十万,是一个仅次于蜀汉的国家。详细看

公孙渊兵多,司马懿兵少,为什么公孙渊输了? - 三国

《晋书》所统计30万乃辽东郡人口,未计乐浪、带方二郡。

《后汉书.郡国志》:记顺帝永和五年,辽东郡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此载有误,以一户五口记,当在三十二万口左右,与有《晋书宣帝纪》“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吻合,《后汉书》记载当为二十八万。)玄菟郡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记载有误一千当为一万);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共合计近六十万口。

东汉末年辽东未发生大战,青、幽二州人口大量流入,三郡即不增亦不会减少过半。

轲比能在234年才统一了漠南鲜卑,所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才拉拢到了他。但鲜卑部落轲比能、步度根亦常年侵扰幽、并二州,田豫、毕轨都曾吃过鲜卑的亏。详细看

为何并州地区在三国时期,在题主的认知中其存在感几乎为0,怎么说也是东汉十三州啊? - 历史地理学

公孙渊、轲比能对曹魏之影响并不亚于汉中的诸葛亮,曹魏在幽、并、青三州所投入兵力至少超过十万。曹魏扬州、豫州、徐州、兖州、荆州的部队则负责防备孙吴,曹魏军队是轮休制度,非战争时期一部分主力在后方休养,曹魏大约有十万中央军在洛阳。

曹魏在雍、凉驻防兵力,早期大约只有五万左右,战争时期由中央派遣增援部队。以街亭之战为例,曹真在雍州部队大约只有五万,曹叡领中央军增援,派张郃领五万进攻街亭,加上长安本部兵力大约不过十余万。后期曹叡听取司马孚建议在关中增派常备部队,又遣冀州农丁五千于上邽屯田。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宜预选步骑二万,以为二部,为讨贼之备。又以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后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

诸葛亮为长期作战,在汉中实施屯田,又设立督农运粮。蜀军极盛时兵力十数万,郭冲认为诸葛亮在祁山时兵力八万,裴松之认同这个说法。合汉中驻防军,在诸葛亮时期蜀汉前线部队就已经超过十万,诸葛亮并无兵力上的劣势。特别是228年曹休于石亭大败,东线非常吃力。234年,孙权领十万攻合肥新城,陆逊、诸葛瑾令万余入江夏。说到综合国力消耗,曹魏并不亚于蜀汉,况且多线作战的曹魏会比较被动。

《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虽然国力悬殊,可是让敌人的主力部队找不到决战的地点和时间,一直进攻敌人薄弱的地方就变成了以强凌弱之势,空有蛮力而无处用就等于没用。单纯的罗列国力和人口,忽略全局战略才会认为蜀汉、孙吴无可胜之机。

配图是诸葛亮进攻思路,诸葛亮以汉中为军事基地,主要走祁山一路出兵,所意图是截断天水、南安、陇西与长安的连接,封锁进入关陇要道,将陇西据以为己有,再以此为根据地,往东可以进攻长安,与汉中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往西北能够占据凉州。这个战略正是建立在动摇曹魏根基的想法上,诸葛亮并不是盲目出兵,亦不是故意打压魏延。若按魏延的打法,攻陷了长安以后仍然要与魏军在关中平原交战,根本不能够割据所得领土。

认为诸葛亮为了情怀作战或转移内部矛盾,什么以一州之力伐九州或认为诸葛亮自不量力,这些人都是太小看诸葛亮的谋略了。诸葛亮从政治到军事都是一名实干家,怎么可能为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而盲目进兵。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割据陇西、凉州的战略拥有实现可能性。

进入蒋琬、费祎时代后,蜀汉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主力撤回成都,这并非蒋琬、费祎胆小如鼠。诸葛亮死后,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韩龙刺杀了轲比能,使已统一的漠南鲜卑分裂。三年后,司马懿北定燕国。其次同事鲜卑各部向曹魏称臣,慕容、宇文、段等各部由此知名。这意味着曹魏不仅能把幽、并、青的主力部队回撤,白白得到燕国60万人口与数万兵力,国力徒增,曹魏可以往西线增兵。

238年,蒋琬率主力进入汉中,任姜维为凉州刺史,别遣姜维轻军入羌,颇有战果。蒋琬的意图仍是想霸占凉州,只不过跟诸葛亮不同,直接跳过了南安、天水、陇西各郡,对凉州进行长期侵袭,而姜维兵力不多,成本较少。241年,蒋琬把蜀汉军事基地转移到,企图走汉水、沔水攻取上庸、魏兴,幸好蒋琬病重,把兵权交给了费祎。

蒋琬、费祎时代进攻路线,主要由姜维统领不足万人的部队避开魏军边防主力直接袭击凉州,战线最远处已到达西平郡。247年时姜维把白虎文、治无戴等羌族首领迎入蜀中,以低成本取得不错战果。硬伤是姜维兵力过少,难以跟郭淮、夏侯霸决战,只能以游击的方式作战。

244年,魏幽州刺史毌丘俭将步骑万人北击高句骊,这说明曹魏在幽州部队已然不多。同年,曹爽领兵十六万伐蜀。当时汉中守备军只有三万,费祎率主力从成都出兵增援,最终曹爽不得入汉中而大败。要知道蒋琬、费祎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近十年休养生息,而曹魏仍然主动进攻,并不是因为蜀汉经济没有发展,而是消灭轲比能和公孙渊的曹魏与诸葛亮时期的曹魏不能相提并论,好在曹爽擅权后激起内部矛盾,曹魏无力再策划伐蜀。司马懿解决了曹爽,王凌又密谋立曹彪为帝,一直忙到251年,司马懿自己也死了,第二年孙权病逝,曹魏和孙吴两国都进入调整时期,诸葛恪大破司马昭的东兴之战发生时已在十二月。

回到题主的问题,姜维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53年,费祎被刺。姜维开始掌控蜀汉兵权,他同年响应诸葛恪出兵北伐,当时司马师刚刚掌权,政权不稳,是非常有利的时期。隆中对所指天下有变,正是此时。结果司马师取虞松之计,行周亚夫故智,对诸葛恪避而不战,别遣关中主力进攻姜维,姜维因准备不足,兵粮用尽而撤退。这一次孙吴、蜀汉趁东关大胜北伐,从诸葛恪、姜维主观看来合情合理,然而尽管孙吴上下反对,蜀汉的张嶷、诸葛瞻也不支持。再从结果看来,这一次进攻都是过于冒进了,徒劳损耗国力。

姜维掌权后更改了蜀汉原来布防战略,情况如下。

《三国志·姜维传》: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姜维把汉中布防改为集中兵力于汉、乐二城,放敌入国门而围剿之。在武都、陇西地方设立围守,建立自己进攻天水、南安、陇西的防区,蜀汉军事重心由汉中转到了武都。姜维常领数万部队在西边游走,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大破王经数万部队,若能进而攻陷狄道,封锁凉州与陇西各郡连接,姜维仍然有可能割据凉州。当时曹魏发生了毌丘俭之乱,姜维若不出兵北伐反而不合理。等陈泰、邓艾援军赶来,姜维只得无奈的战略性退兵。第二年转攻上邽,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甚重。再次年诸葛诞讨伐司马氏,姜维出兵骆谷牵制司马孚、邓艾,由于前一年大败,姜维没办法打硬仗。进攻方向也不再婉转,令敌人一眼就看得出自己的意图,于是这一次没发挥任何作用。至于262年的侯和之战,已经接近蜀汉灭亡,不在讨论范围。

总结蜀汉37年军事动向能够得知,在诸葛亮时期北伐最为有利,光是令曹魏增援雍州就已经能令其国力疲惫,令曹魏在雍州投入大量兵力,没精力对付公孙渊、轲比能也是好事。诸葛亮夺取三郡以割据凉州也是最妥当最具有可能性的战略。蒋琬执政时期对国力有恢复之功,但并不是高明的战略家。司马懿北攻辽东时,蒋琬没能筹划大规模军事行动,错过一次机会,又企图从涪走水路进攻,行险计。费祎时期,国力仍旧平稳增长,姜维轻兵入羌也获得许多战果,还有重创曹魏的兴势之战,但司马懿发动政变时费祎没能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目光有限。

可无论如何,诸葛亮、蒋琬、费祎时期对蜀汉国力都没有明显的损耗,并不存在此三人令蜀汉国库空虚的说法。自姜维起蜀汉才连年兴兵,且把战线全面由汉中移到武都、陇西,补给尤为困难,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能在祁山屯兵八万,姜维只能出兵四五万的原因,战线拉的太远。考其根本,姜维虽与陈衹关系不错,但手握重兵的姜维政治危机感比蒋琬、费祎都沉重,必须要通过军功来树立自己威信。其次姜维本是雍、凉之人,对当地人心、地形熟悉,若能在此地获得根据地,能有效建立起防线,好割据凉州。朝中因为陈衹病死,黄皓秉政,局势相当紧张,姜维在这局势上还有了段谷之战的劣迹,遭到谯周等本土势力不满,新上台的诸葛瞻亦对姜维反感,蜀汉面临着内部分裂,综合因素下才导致蜀汉国力大幅度下降,百姓面有菜色,其罪当在刘禅昏庸、黄皓奸恶、姜维好战、诸葛瞻无为身上。当时诸葛亮已死二十年,与他并无直接关系。

关于蜀汉国力看

三国里以蜀汉的国力是否怎样北伐也不会成功? - 历史

最近还有人问我用什么地图,已经回复过许多次了。我用的地图是发现中国,地图数据大多由网友编辑,编辑时可用古今对照,许多朝代都有,不过有些地方还不够精确或有遗漏,有待完善,郡治所在通常不会错,最难考证只是一些具体屯兵地点,比如古道、峡谷、山丘、古城之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维和诸葛亮二人,尽管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对蜀汉北伐曹魏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根本指向,那就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这并非仅仅是政治口号,而是他们内心深处最坚定的信念,以及他们为之毕生奋斗的终极理想。对于诸葛亮而言,他的北伐,是受命于汉中王刘备的临终遗嘱,更承载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抱负.............
  • 回答
    街亭,这座在三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地理坐标,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想必不必赘述。它如同咽喉要道,扼守着北伐中原的关键通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战役中,诸葛亮却做出了一个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决定——他派出了当时名不见经传、且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镇守街亭,而非他麾下赫赫有名、久经沙场的猛将,如赵云、.............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如果我们抛开一些固有成见,深入剖析一下,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但将其上升到“本质”和“最好”的层面,则需要更细致的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观点的核心:1. 三国本质上是乱世: 这是历史事实,毋庸置疑。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权威瓦解,军阀割据,战.............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要说刘禅心里对诸葛亮和姜维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可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了。毕竟,这两位辅佐他的大臣,一个是“如父如师”,另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蜀汉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咱们得说说诸葛亮。对诸葛亮:父辈般的敬重与依赖,兼有君臣之道刘禅对诸葛亮,那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敬重,这份敬重远超一般的.............
  •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
  • 回答
    姜维的北伐,与其说是在追逐诸葛亮的伟业,不如说是在接过他未竟的遗志。要比较他们的北伐成果,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胜负,更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面临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以及实际达成的效果。诸葛亮北伐的时代背景与目标:诸葛亮生活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最稳固也最胶着的时期。曹魏占据北方,实力雄厚,而蜀汉偏安一隅,地势险.............
  • 回答
    .......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单挑,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对决。历史上,这两位蜀汉的顶梁柱,虽然都以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实际“战场”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真要让他们在沙场上兵刃相见,谁胜谁负,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两位“老少”名臣的 个人特质和实战经验。诸葛亮,人称“卧龙”,那可.............
  • 回答
    .......
  • 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父子,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能否继续维持其国力,甚至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的继承者。这三位重要的继承者——蒋琬、费祎和姜维,他们各自的才能、执政风格以及对蜀汉命运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时空错位!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这位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以仁德和务实著称的明君,在地狱里遇见了他那被后世尊为“汉昭烈帝”的同宗后裔刘备,以及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还有那位继承遗志、坚韧不拔的姜维,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对话?又会激起怎样的情感火.............
  • 回答
    关于姜维为何未能及时救下诸葛瞻,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流传甚广、也颇具争议的话题。认为姜维是“私心作祟”的说法,往往基于一些推测和对局势的解读,但若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更详细地梳理当时的背景、姜维的处境以及可能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大背景: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国力日渐衰弱,而曹魏则凭借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演义》和正史中对诸葛瞻和姜维关系的描绘,以及历史背后的复杂性。简单来说,诸葛瞻和姜维“应该”关系很好,从许多角度来看,他们是天然的盟友和接班人关系,但历史的齿轮却没让他们有太多交集,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存在微妙的隔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 一、 理想化的关系.............
  • 回答
    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打邓艾,而是选择笼城固守,能否撑到姜维回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历史假设,涉及到当时蜀汉的军事实力、地理环境、人心向背以及邓艾的战略意图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情况。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时间点——诸葛瞻决定出击邓艾。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出其不意地出现在.............
  • 回答
    关于姜维和钟会能否有机会翻盘,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涉及三国后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还得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如果”的可能性。一、 姜维的翻盘机会:在什么前提下可能?首先要明确,姜维在历史上的“翻盘”更多是指的“复兴蜀汉”,而不是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
  • 回答
    姜维对季汉的情感,若用“皈依者狂热”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也忽略了他复杂的人生轨迹与深沉的责任感。将之简单标签化,反而失了对这位三国末期重要人物的尊重。不如我们细细道来,看看姜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个位置,他的“忠诚”究竟是何种模样。首先,要明白姜维的出身。他本是曹魏雍州名将姜济的儿子,自幼在曹魏.............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