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怎么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

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的视野?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并不是在姜维“出师”前就对他“不重用”。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凉州从事,他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对蜀汉用兵时的表现,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大将郭淮奉命与姜维一同镇守天水。姜维在街亭之战后,巧妙地利用了魏延和马谡的失利,设计以“计谋”脱离了魏国,投降了蜀汉。这里的“计谋”非常关键,说明姜维并非鲁莽之人,而是颇具智谋,能够审时度势。

当时,诸葛亮在街亭之败后,急需人才来稳固防线,并伺机反攻。姜维的投降,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诸葛亮对姜维的态度,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器重,有一个过程。毕竟,姜维是敌国降将,诸葛亮不可能一开始就将全部信任托付于他。他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考验姜维。

二、 诸葛亮是如何培养和考察姜维的?

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和“考察”,可以说是循序渐进的,并且非常用心:

悉心教导,传授兵法: 史书中记载,诸葛亮非常看重姜维的军事才能,亲自教导他兵法。你可以想象一下,丞相亲自传授,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荣耀和信任。诸葛亮肯定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治军理念和战略思想的传承。
委以重任,屡次考察: 诸葛亮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上,他会给姜维实战的机会。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姜维多次参与了对魏国的作战,并且在一些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骑兵运用方面。比如,诸葛亮让他参与了攻打箕谷的战斗,虽然这次战斗的胜负情况在史书中描述不一,但能够让姜维作为重要一员参与,足以说明诸葛亮对他的倚重。
将其视为“股肱”: 诸葛亮在给后主的信中,曾多次提到姜维,称赞他的才能,并希望后主能够重用他。例如,《三国志·姜维传》引《诸葛亮集》记载,诸葛亮对姜维说:“吾尽一生,为蜀尽心竭力,今老矣,望君之能成吾之志。” 这些话语都显示出诸葛亮对姜维的期望之高。他已经把姜维当成了能够继承自己遗志的肱骨之臣。

三、 为什么我们感觉姜维“未被重用”?历史的真相是什么?

之所以会产生“诸葛亮未重用姜维”的错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局限性: 诸葛亮北伐虽然次数不少,但每一次都面临着蜀汉国力、兵力上的巨大劣势。他所采取的战略,往往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求速战速决,减少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他很难将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一个年轻的将领去指挥,尤其是在他本人还在前线坐镇的情况下。诸葛亮需要亲自掌控全局,指挥最关键的部队。
姜维成材尚需时日: 姜维虽然有才能,但毕竟年轻,而诸葛亮北伐的时期,正是他积累经验、进一步成熟的关键阶段。诸葛亮不可能因为他有潜力,就让他立刻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这需要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
“重用”的定义: 我们现在理解的“重用”,可能更多是指能够独立指挥大军,独揽军权。而诸葛亮时代的“重用”,可能更多体现在言传身教、委以实职、参与军议、给予指导和支持。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姜维的“重用”是实实在在的,只是这种“重用”的模式和我们现代理解的有所不同。
诸葛亮临终的托付: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诸葛亮临终时将姜维托付给后主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前,他已经安排好了后续的撤军事宜,并且明确地表达了对姜维的信任和期许。他写信给刘禅,说:“姜维少而强毅,智勇过人,必能克已奉公,永兴旧业,君其器重之。” 这句话分量极重,诸葛亮是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期盼寄托在了姜维身上。他将自己亲手训练出的、自己认为最适合继承事业的年轻人,郑重地推荐给皇帝。这难道不是最大的“重用”吗?

四、 诸葛亮之后的姜维:历史的必然与个人的悲剧

可以说,诸葛亮为姜维铺平了道路,为他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指导。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蜀汉国力日渐衰微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确实获得了诸葛亮生前无法给予的最高军权,他多次北伐,试图恢复汉室。

从某种意义上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在践行。他之所以屡次北伐,也是受到了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思想的影响。然而,他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蜀汉的实力,与诸葛亮时期已经大不相同。蜀汉国力空虚,人才凋零,内部政治也不够稳定。

姜维的北伐,虽然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但最终未能扭转蜀汉灭亡的命运。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没重用”姜维,而应该理解为,诸葛亮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和资源下,对姜维进行了充分的培养和栽培,并寄予了厚望。而姜维后来的成败,固然有其个人能力和历史环境的因素,但诸葛亮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引路人”和“伯乐”的角色。

所以,与其说诸葛亮“没重用”姜维,不如说诸葛亮对姜维的“重用”是一种长远而深刻的战略培养,是将个人的才能与国家的未来相结合的智慧选择。姜维未能最终完成兴复汉室的宏图,那是历史的悲剧,而不是诸葛亮未能“重用”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姜维一起投奔蜀国的还有尹赏和梁虔,这两人的记载很少,不知道诸葛亮给了他俩什么官职。蜀汉对主动投降者的待遇普遍很高,他们二人最后分别做到了执金吾和大长秋,和九卿同级。但姜维是三人里唯一投向军队发展的,从一开始就被诸葛亮招进相府,并兼领军职。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在刘禅时期,能进丞相府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其规格极高,杨仪马谡等人入府前是二千石的太守,魏延作为蜀汉地位最高的将领之一,一边遥领凉州刺史一边担任丞相司马这样的府职,而马忠这种丞相府的人员离开丞相府之后可以立马担任庲降都督镇守一方。

姜维作为新来的,如果说封将军和亭侯还算是对投降人员的礼遇,那直接辟入相府就必然是另眼相待了。从诸葛亮给的评语和各种交代来看,姜维属于重点培养加重用对象。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废李严时,姜维在表上签名的官爵全称是行护军征南将军当阳亭侯,这一年姜维三十岁,加入蜀汉三年。这时姜维还是当阳亭侯,前一年阳溪之战里立功的魏延和吴懿都晋升了爵位,可知姜维应该没有参与阳溪之战。

征南将军这个职位赵云也做过,时间是建兴元年(223),姜维短短三年内就做到了这个职位。护军属于军职,蜀汉常设的军职还有军师、监军、典军、参军,有中、前、左、右之分,费祎后来担任过后军师,那么共有五个方向。表上按照军师、监军、护军、典军、参军的顺序排列,胡济按照中参军→中典军→中监军的顺序晋升,王平按照后典军→前护军→前监军的顺序晋升,邓芝按照中监军→前军师的顺序晋升,可知表上的职位高低排列无误。

姜维的行护军排在第三位,没有方向,而且是暂时设置,地位比他高的还有不少,但已经属于重要军职,能够在表上签名足以说明这一点。

姜维传里说他在诸葛亮生前做到了中监军,我一度惊讶于姜维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但后来经人指点发现这个记载要打个问号。诸葛亮死后姜维又成了右监军,有点不升反降的意思(爵位却提升了),而且魏延传里写姜维此时的职位是护军,蒋琬传里写延熙年间姜维是中监军,且诸葛亮生前另有中监军邓芝。可知姜维传是把姜维担任中监军的时间提前了,诸葛亮过世时姜维的职位应当是护军。

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及亮北住汉中,以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亮卒,迁前军师前将军,领衮州刺史,封阳武亭侯,顷之为督江州。

史料中少有记载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表现,刚刚我又推论姜维没有参加阳溪之战。但相应地,这段时间里姜维的相关记载都和诸葛亮有关,大致推断姜维一直呆在诸葛亮身边,而且属于很受信任的人。

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大致来说,姜维的升迁速度较快,而且一直陪伴在诸葛亮身边,妥妥的未来之星。当然和小说里直接把姜维当做接班人培养是不同的,从姜维的升迁模式来看诸葛亮似乎没有让他出府的意思,也没有让他处理政务,他还给留任后事的张裔蒋琬写信推荐此人,并盛赞其军事才能,可见诸葛亮是把姜维作为军界要员来培养,有些辅佐接班人北伐的意思。

其实姜维的升迁路上有两个重要性不亚于诸葛亮的人,分别是蒋琬和刘禅。除了前面提到姜维在蒋琬时期成为中监军,蒋琬在进驻汉中时将姜维带在身边,并任命为司马。司马是管理府中军事事务的官职,诸葛亮前后有过两位司马,分别是魏延和费祎,姜维成为蒋琬的司马可以认为他是蒋琬最信任并且最重视的将领。

蒋琬时期数次派姜维率军西入,姜维也晋升成了镇西大将军,蜀汉方镇以镇字为首,这里还加了大,蒋琬又在病中上疏刘禅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让他率军西进。姜维的这些行动应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后来他在数次北伐里都邀请了羌兵参与,他能够稳步晋升,蒋琬的赏识必不可少。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

而在蒋琬去世后,刘禅又任命姜维为卫将军,让他和大将军费祎一起录尚书事,基本上刘禅也把姜维看作是顶替蒋琬空缺的存在。费祎死后姜维凭战功继任大将军,在段谷大败后贬为后将军,又在次年出兵长城并没有取得战果的情况下恢复为大将军。后期姜维在朝内反对者众多,但他可以一直在前线领兵,出师无功却恢复官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刘禅在帮他顶着压力。

姜维一直被蜀汉的高层视作中枢人员,实际上在每个时期,都有地位高于姜维或者相差不远的人没有进入决策圈,他们的官职很高,但上限已经被锁死了,例如魏延、邓芝、廖化等,还有杨仪这种表面上进入了中枢,实际上早就被暗地里踢出了班子的倒霉蛋。和他们相比,姜维的待遇真是羡慕得要死,而姜维能够走到这一步,一手挖掘他并将其推荐给蒋琬和刘禅的诸葛亮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没理由指责诸葛亮不够重用姜维,他已经在合理范围内尽到最大的帮助(你不能指望谁都像刘备那样破格提拔一步到位,何况姜维并不适合当接班人)。

至于说诸葛亮不懂得培养人才的,请回去重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3课《出师表》,成长在诸葛亮时期的蜀汉重要人物有几个不是他提拔的?

emmmmm,也许黄皓不是。

user avatar
提问者:别说什么姜维年轻,不成熟,投降蜀国时,姜维已27,三国乱世这个年龄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人,数不胜数。
  • 姜维二十七岁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统领五六千虎步军;
  • 诸葛亮二十七岁入左将军府,其余无载;
  • 庞统二十七岁时应为南郡功曹;
  • 陆逊二十七岁时大约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 凌统是孙权宠臣,二十七岁为荡寇中郞将,任沛国相。
  • 骆统二十岁是乌程侯国相(千石同县令),二十七岁时任建忠中郎将,三十岁为偏将军
  • 郭嘉二十七岁时为司空军祭酒;
  • 荀彧二十七岁举孝廉,任守宫令(六百石);
  • 邓芝二十七岁无载,三十七岁的时候任郫城府邸阁督;
  • 向朗二三十岁的时候在做临沮县长;

我就纳闷了,姜维二十七岁混成这个样子很不值钱么?二十七岁比姜维还高调的有几个呢?麻烦列举十几二十个所谓的「数不胜数」?姜维作为一个降将,加上年岁资历尚轻,直接为将军已经是诸葛亮破格提拔了,蜀汉一共才多少军队,姜维刚来就能统领五六千人。别人这个时候别说将军了,就是做校尉、都尉、中郎将的也不多吧?

荀羡倒是恐怖,年二十八为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但是他是什么家世,大家都懂的。你不能指望姜维一个降将和这种人比,而且就是这种人,当时也是「中兴方伯, 未有如羡之少者」,蝎子粑粑独一份。

提问者:别说什么姜维是降将,不敢重用,魏延也是降将,一样受到刘备的重用,曹操手下的降将就更多了

可拉倒吧!

张辽、徐晃、张郃、高览、朱灵这些,哪个不是工具人?比姜维强在哪儿了?姜维能入丞相府,他们能不能进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也别说武人就不能进,魏延同样是武人,不是也做了诸葛亮的府司马?(仔细看了第二遍才发现,这段说魏延是降将就已经可以敲定是《演义》了)

再说魏延,魏延以建安十六年入蜀时为二十岁计,章武元年任四镇时为三十岁。魏延是不是被刘备重用,大家都清楚的,如果不是赶上称帝时候的恩泽大封,恐怕还要更晚些能到四镇。怎么到了姜维这三十出头做了比四镇还高的四征就叫不重用呢?

提问者:到诸葛亮234年去世,诸葛亮仅给了他5000人……后面的诸葛亮三次北伐中,姜维几乎都没受到重用……别说什么姜维的才能诸葛亮不知道,初次交手,能打败诸葛亮的人,姜维有几斤几两,诸葛亮能不知道?

到这里我都不知道提问者看的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了,既然都谈到了能“打败诸葛亮”的话,就先按《三国演义》算吧。问题是《三国演义》里魏国诸将配给姜维舔脚么?姜维是作为诸葛亮弟子来培养的,他们不过就是些高级打手。另外《三国演义》里姜维也不止带5000人:

《三国演义》:乃令魏延、姜维入城听令曰:“今魏兵守住山险,不与我战,一者料吾麦尽无粮;二者令兵取袭剑阁,断吾粮道也。汝二人各引一万军,先去守其险要,若魏兵见有准备,自然退矣。
《三国演义》:孔明大喜,遂令姜维引兵一万取武都,王平引兵一万取阴平。二人引兵去了。

好了,打脸。一般来说,《三国演义》里,魏延一万,姜维也是一万,姜维五千时,魏延也是五千。你要是说姜维人少,那魏延反正也是同待遇。

《三国演义》:乃令魏延、姜维作先锋,李恢先运粮草于斜谷道口伺候。孔明引蜀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而进,皆出祁山取齐。

和魏延一起做先锋,重用了,打脸。

诸葛亮说好听点,事必躬亲
说难听点,就是大权紧握
从没怎么想着培养新人,让新人们得到机会锻炼
  • 诸葛亮培养了,这个人叫马谡,然后他凉了;
  • 诸葛亮培养了,这个人叫姜维,成了后期蜀汉抗旗人;
  • 诸葛亮培养了,这个人叫蒋琬,是诸葛亮接班人;
  • 诸葛亮培养了,这个人叫王平,后来把张郃恶心的快吐了;
  • 诸葛亮培养了,这个人叫董允,他活着的时候黄皓就不敢跳;
  • 诸葛亮培养了…………

我倒是想问问后期蜀汉但凡能叫得出名字的人物,又有几个不是诸葛亮培养的呢?总不能一定要让他们单独处于重任和魏国名将PK才行吧?问题是也打不过啊?司马懿在那摆着呢,除了诸葛亮,谁都不好使啊,换人就是像马谡一样送人头罢了。

周瑜活着的时候,甘宁、凌统、徐盛、丁奉、蒋钦、周泰、陈武、潘璋也都是工具人。

曹操在的时候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曹纯、曹休等也都是工具人。

是不是周瑜、曹操都是大权紧握,从没怎么想着培养新人?

曹真、司马懿倒是叫出来费耀、郭淮、孙礼、秦朗这一群菜鸟和诸葛亮PK,结果不是爆了就是挂了。问题来了,蜀汉死了几个有名有姓的?也就马谡、吴班两个吧?谢雄、龚起这种龙套肯定不能算的。

说一千,道一万,死人是没法培养的吧?人都死了还怎么学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