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诸葛亮明确表示不仅想加九锡还想加十锡,如此行径,还有人认为他是忠臣?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

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各九头(象征牲畜供应),几案、蜡烛、伞、斧、弓箭、铜鼓、仪仗各一套。虽然听起来是些具体物件,但其背后代表的含义是:接受九锡的人,已经拥有了与皇帝相似的待遇和尊贵地位。更关键的是,这套“礼仪”往往是皇帝表示对臣子极度信任、将大权旁落的信号,历史上很多权臣接受九锡后,没多久就取而代之了。所以,“加九锡”几乎是给对方一个“皇位预定席”的通告。

那么,为什么会有“诸葛亮想加九锡甚至十锡”的说法呢?这主要是出自《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绝”形象,有时候会通过一些戏剧性的情节来渲染他的能力和地位。在小说的某些情节里,比如诸葛亮临终前,蜀汉朝廷确实有过要给他“加九锡”的提议,而诸葛亮本人也确实“推辞”了。

问题就出在这个“推辞”上,以及小说本身对这一情节的处理。《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故意将他描绘成一个对权力毫无觊觎、甚至对接近皇权的恩赏都表现出极度谨慎和推辞的人。书中描绘诸葛亮推辞“九锡”时,常常说自己“才疏德薄”,并且强调自己的职责是辅佐君王,报答先帝遗诏,而不是觊觎皇位。

而“加十锡”的说法,则更像是后人对诸葛亮“忠诚”程度的一种极致夸张,甚至是某种戏谑的解读。因为“九锡”已经是权臣的最高象征了,再加一个“锡”,就有点“多此一举”的味道,但恰恰是这种夸张的说法,反衬出诸葛亮“连这种最高荣誉都不屑于要”的形象。或者,有人在解读小说情节时,觉得诸葛亮既然都推辞了“九锡”,那不如让他“推辞一个不存在的‘十锡’”,这样更能显示他的“淡泊名利”。

为什么有人即使听到这种说法,依然认为他是忠臣?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1. 事实与虚构的分野: 绝大多数了解历史的人都清楚,《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深受刘备信任,权倾朝野,但他从未有过接受“九锡”的 Recorded in historical texts like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三国志》), there is no mention of Zhuge Liang ever being offered or desiring the "Nine Bestowals" (九锡). The practice of "Nine Bestowals" was indeed a precursor to usurpation, and Zhuge Liang, by all historical accounts, was a loyal minister to the Shu Han dynasty and never showed any inclination towards seizing the throne.
2. 诸葛亮的实际行动: 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生以辅佐刘备父子为己任,南征北战,治理国家,政绩斐然。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蜀汉事业,直至病逝在五丈原前线。他临终前仍然心心念念的是如何稳定蜀汉的局势,如何安排后事,没有丝毫表现出对个人权力的留恋或对皇位的觊觎。这种以身许国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忠臣”最好的诠释。
3. 小说情节的“反衬”作用: 正如前面所说,《三国演义》中的“推辞九锡”情节,恰恰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忠诚。小说通过让他拒绝本可以让他地位更显赫甚至可以觊觎皇位的恩赏,来塑造他“先国家之忧而忧,后国家之乐而乐”的君子形象。所以,即便有“加十锡”这样的夸张说法,它也服务于“诸葛亮极端忠诚”这一主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忠臣形象。
4. 普遍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葛亮早已成为“智慧”和“忠诚”的化身。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早已超越了历史的局限。人们更愿意相信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这种文化认同,使得任何试图把他描绘成反面角色的说法,即便存在,也难以撼动他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5. “九锡”的象征意义被放大: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九锡”并不是因为它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因为它在权力更迭中的象征意义。诸葛亮作为一个在政治旋涡中心的人物,如果真的接受了“九锡”,那确实会引起争议。但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并且在小说中还“推辞”了,这反而让他显得更加高洁。

总而言之, 诸葛亮“想加九锡甚至十锡”的说法,更像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其忠诚而设计的一种“反讽式”的情节,或者是一种后人对其“忠诚度”的戏谑式解读。正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并且小说情节也服务于这个目标,所以即使有这种听起来“离谱”的说法出现,人们也依然将他视为千古难遇的忠臣。他的忠诚,体现在他一生为蜀汉的付出,而不是他对某些虚名或权力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那之前也只有王莽,加上大致同时代的曹操、孙权、士燮受过九锡吧,要说九锡等于谋反,案例还是太少了。

user avatar

《答李严书》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你管这叫诸葛亮想加十锡?你这理解能力有点鬼哭狼嚎啊。。。

user avatar

诸葛亮如果能兴复汉室。加九锡十锡怎么了,加九锡十锡又不等于要篡位。兴复汉室后不给是刘禅没良心。你不会觉得韩信封王过份,只会觉得刘邦兔死狗烹。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九锡,是一个汉语词语,第一个意思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第二个意思是魏晋六朝掌政大臣夺取政权﹑建立新王朝率皆袭王莽谋汉先邀九锡故事,后以九锡为权臣篡位先声。

user avatar

诸葛亮:曹操是忠臣吗?

题主:不是。

诸葛亮:我是忠臣吗?

题主:我不认为你是。

诸葛亮:曹操加九锡称公称王了吗?

题主:干了。

诸葛亮:我加九锡称公称王了吗?

题主:没有。

诸葛亮:那你不开曹操,跑来开我?

题主:因为你明确表示要加十锡。

user avatar

项目经理葛总:“来,大家把手里活停一停~我们现在针对这个北伐招标项目的细节开个小会哈。”

居心不良的项目副经理李总:“呦呦呦~干活这么勤快,你应该当董事长呀~”

葛总:“你少BB,现在生死存亡的时候你还跟我来这套,你恶心谁呢?这个项目关乎咱们公司的前途命脉,如果这个项目拿下来,别说当董事长,让我当董事长他二大爷都行。”

智力正常的员工:“泪目!葛总要跟公司共存亡。”

智力不正常的员工:“惊!葛总想当董事长他二大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商鞅变法,说起来那真是刮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秦国自此脱胎换骨,日后一统天下,这功劳簿上,商鞅的名字可是赫赫有名的。按照常理,这么好的法子,其他诸侯国怎么也得趋之若鹜,学着秦国来一番革新,也跟着沾沾光才是。可事实却是,除了少数国家稍有触动,绝大多数诸侯国,对商鞅变法,那是相当的“冷漠”,甚至可以说是“避.............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朝皇帝的评价确实常常引发讨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历史学界的传统认知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的“背道而驰”,更多是角度、侧重点、受众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不同所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决定了其评价逻辑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社区,其核心在于“分.............
  • 回答
    .......
  • 回答
    明末投清的官员,如洪承畴、李永芳、范文程、吴三桂等人,其历史评价自古至今都备受争议。将他们列入《贰臣传》与否,并非一个简单的“褒贬”问题,而是涉及到历史研究的视角、史料的取舍以及对“贰臣”定义的不同理解。《贰臣传》的设立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理解《贰臣传》的由来。这是清朝官方史书《清史稿》中的一个篇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咱们现代人啊,日子过得可舒坦了,想想看,能上天入地,手机里什么信息都有,生病了有各种高科技疗法,这不都是科学的功劳吗?可为什么就有人时不时冒出来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之类的论调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科.............
  • 回答
    刘禅在位期间,确实表现出了一些与传统意义上“昏君”形象截然不同的特质,最显著的莫过于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以及在诸葛亮死后依然能稳固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历史评价中他鲜少被冠以“明君”的称号。这其中原因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一、 “明君”的标准是什么?在我们深入分析刘禅之前,首先要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三国杀,看到“诸葛连弩”这个名字,加上它又是神臂弓的升级版,自然会联想到它应该有着远超普通武器的攻击距离。毕竟,现实中的连弩,尤其是诸葛连弩,就是以其连射和威力的特点闻名的。然而,在三国杀的游戏设定里,诸葛连弩的攻击距离却是固定的“1”。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设.............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甚至被誉为“千古一相”、“智慧化身”,是一个集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且在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神化和推崇的结果。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杰出的政治才能与治国理念: 稳定刘备政权,奠定蜀汉基.............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古今中外民间享有如此崇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喜爱,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受欢迎的程度之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真实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上的诸葛亮: 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发明家。他在乱世之中,辅佐刘备从一无所.............
  • 回答
    诸葛亮能够进入武庙,这在中国军事和政治史上是一个极具分量和象征意义的肯定,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绝非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以下将详细阐述诸葛亮入选武庙的深层原因: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无论是在战争实践还是理论建树上,都足以让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常常会好奇的。要说诸葛亮当时的选择,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个事情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当时的处境。他可不是什么已经名扬天下的大人物,那时候他不过是个隐居在隆中的年轻人,虽然才智过人,但终究是在野之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或者军事实力。所以,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