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实力空虚的蜀汉。从纯粹的实力对比来看,蜀汉确实难以与曹魏抗衡。曹魏坐拥中原之地,沃野千里,兵精粮足,而蜀汉则偏居一隅,地势虽险,却也限制了其发展和出兵的规模。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说他“明知不可为”,似乎是说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做着毫无希望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北伐,并非是一次鲁莽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清晰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第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留下的遗愿,也是诸葛亮政治生涯的最高追求。这种政治理想,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凝聚人心、巩固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石。对于蜀汉这样一个以“汉”为号的政权来说,如果放弃了北伐,就等于放弃了其存在的根基和合法性,这在政治上是难以接受的。诸葛亮如果仅仅为了苟且偷生,或许可以选择固守待援,但那不是他的人生信条,也不是他辅佐刘备、刘禅的初衷。

第二,战略上的“攻势防御”。蜀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采取主动出击才能获得战略主动权。如果一味地被动防守,曹魏凭借其强大的国力,早晚会集结大军攻打蜀汉。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采取北伐,就是要通过主动出击,将战火引到曹魏境内,消耗曹魏的国力,并伺机寻找破绽。这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通过在北方开辟战场,来减轻汉中地区的防守压力。

第三,寻找战机,并非每一次都抱着必胜的把握。北伐并不是每一次都是倾国之战,许多次北伐是有限度的,旨在试探曹魏的防线,消耗其兵力,或者夺取一些战略要地。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极其注重情报搜集和分析,他会在认为有一定胜算、或者能够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才会出兵。例如,第一次北伐,他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想要联合东吴,围魏救赵,这个思路是很精妙的。后来的北伐,也多是在特定时期,比如曹魏内部有动荡,或者粮草运输相对有利的时候。

第四,为蜀汉争取时间,谋求长远发展。虽然短期内难以灭魏,但诸葛亮通过北伐,一方面可以锻炼蜀汉的军队,提升其战斗力;另一方面,他还在积极推进内部的改革和发展,比如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为蜀汉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北伐的军事压力,也迫使蜀汉不得不精益求精,不敢有丝毫懈怠。

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多是一种对诸葛亮行为的简单化和情绪化解读。他并非不知道困难重重,并非没有掂量过胜算,但他是在一个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政治理想、维护政权合法性、争取战略主动权,并且是基于对局势的仔细分析和判断,才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北伐。

他所做的,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最大化地发挥蜀汉的潜力和优势,为的是“汉贼不两立”,为的是让蜀汉这个政权继续存在下去,并且有机会实现其历史使命。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然为之则有可为之处”的智慧,是肩负重任的政治家在绝境中的坚守和奋斗。他的北伐,虽然未能实现完全统一,但其精神和战略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成败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特点,逐鹿北方大体是无限可能性的。近些年一提南北实力差距,就有人拿女真满清之类的说事,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这么说吧,李自成给打得就剩17个人了,都差点翻盘成功。但是,以南方为根据地最终统一中国的,大体就刘邦、朱元璋两例,而且项羽是联军,灭秦后依然分封了诸侯,朱元璋北伐时元廷也正在发生内讧。也就是说北方是较有凝聚力的整体的情况下,南方一举成功的样本是0。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例子,我认为不应该归结为南方那么多名将还没有我们聪明,也不能认为是南方没有打出决定性的胜利(赤壁、石亭、淝水、刘裕北伐都是)才不能一举翻盘。

近些年我还有一事不解就是“以攻为守”怎么还成了蜀迷神论了,首先这是王夫之说的,不是哪个网络蜀迷或者易中天发明的;其次如果要否定这一说法,不就等于把《出师表》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否定了么?诸葛亮自己的逻辑都认为,正因为蜀国弱,所以才要积极进攻。否则不就成了坐以待毙了?

当然,有一点逻辑需要梳理一下,无论是“以攻为守”还是“危急存亡”,都不能跟“不可为”划等号。题目这句话据我所知可能是吴秀波的司马懿说了后热门起来的,那毕竟是电视剧,当不得真。北伐虽然最终目标确实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也并不代表非要一举灭亡曹魏才算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如果把雍凉、陇右打下来了,那也壮大了蜀国,削弱了魏国,并且获得了精骑产区,形势益张。

而且以蜀吴联盟的实力,达成这一目标还是有可能的,别说诸葛亮时候的蜀国,连姜维都差一点通过大胜迫使魏军放弃陇右(连邓艾都认为应该放弃,因陈泰意志坚定才未能得手)。那么,将明明有可能做成的事束手放弃,而坐等魏国人力国力不断增长(西晋实际最终增长到了1000多万口,而汉朝全盛期北方有4000万口),才是非常不明智的。

所以,诸葛亮北伐还不如说是“知其必为而为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尽管从最终统一中原的目标来看,北伐并未完全成功,但它依然取得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果,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诸葛亮北伐的成果:一、 军事成果与战略意义:1. 延缓曹魏统一进程,巩固蜀汉政权: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兵强马壮,能否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增强三倍,真的能成功吗?每当谈及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用他毕生的心血,试图恢复汉室,却始终未能如愿。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无尽的唏嘘。那么,如果将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给蜀汉注入三倍的国力,诸葛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