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伐很难,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

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最高政治目标: 这是诸葛亮出山伊始就明确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信条,也是蜀汉政权的核心合法性来源。汉献帝早已是曹魏的傀儡,而蜀汉政权以汉室宗亲刘备为正统,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推翻曹魏政权,恢复汉朝的统治。北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
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感: 在分裂的乱世中,建立一个统一、和平的强大国家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蜀汉虽然地处偏隅,但却肩负着统一中国的责任。北伐,是结束乱世、重建统一王朝的关键一步。
巩固自身合法性与统治的需要: 曹魏占据中原,拥有更广泛的土地和人口,是天然的强大。蜀汉作为后起之秀,其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匡扶汉室”的政治旗帜上。如果蜀汉长期龟缩防守,就会被视为保守、无能,失去“正统”的吸引力。通过北伐,蜀汉可以展示其进取精神和实力,赢得民心,并向世人证明其并非“偏安一隅”的政权。

二、 军事上的可行性分析与战略部署

汉中地利的优势: 蜀汉坐拥益州,其核心区域汉中地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一旦北伐取得初步成功,汉中就能成为蜀汉北进的稳固基地,为进一步进攻曹魏提供战略纵深。
曹魏内部的薄弱环节: 虽然曹魏强大,但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自曹操以来,曹魏经历了数代君主,虽然势力庞大,但也在不断地扩张和内耗。特别是在某些时期,曹魏可能存在政治不稳定、军事指挥不力、边防空虚等情况,这些都为蜀汉北伐提供了机会。
长远的战略构想(《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明确的战略蓝图:“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子午,饮马长滩;许都即乱,则从秦乎、陇,右拠函谷,左拥关右,因天下之变,而蔚然兴之。” 虽然荆州最终丢失,但其战略核心——利用益州的地理优势,从汉中和秦川方向进攻曹魏,始终是蜀汉北伐的主要方向。
军事人才的培养与利用: 诸葛亮和姜维都注重人才的培养。诸葛亮精心培养了如魏延、姜维等一批优秀的将领,为北伐提供了人才保障。姜维更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并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过人的才能。

三、 经济与民生的支撑与压力

充足的后勤保障是关键: 历次北伐都需要大量的粮草、物资和人力。益州虽然富庶,但其经济规模与曹魏相比仍有差距。因此,北伐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组织生产、储备物资,并确保后勤线路的安全和畅通。
诸葛亮的休养生息政策: 诸葛亮在主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为北伐积累了物质基础。他亲自督办农事,兴修水利,为北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
北伐对民生的压力: 然而,北伐的长期消耗也给蜀汉的民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过度消耗人力物力,容易导致民怨沸腾,影响社会稳定。诸葛亮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的北伐往往是审慎的,一旦遇到不利局面,也会适时撤兵,避免过度的损耗。但即便如此,连续的北伐仍是蜀汉国力难以承受之重。姜维的北伐更是加剧了这种消耗。

四、 个人精神与意志的驱动

诸葛亮的忠诚与责任感: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恩,受后主托孤之重”,他将“匡扶汉室,还于旧都”视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和责任。即使在明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北伐,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和忠诚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根本动力。
姜维的“初心不忘”与军事才能: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也同样怀有“复兴汉室”的理想。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地带领蜀军北伐,甚至在蜀汉国力日益衰弱的情况下,他依然不放弃希望。他的坚持,既是对诸葛亮精神的传承,也是他个人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士气与信念的凝聚: 北伐的进行,也需要士气和信念的支持。蜀汉政权通过政治宣传、对汉室的尊崇,以及诸葛亮和姜维的个人魅力,在军中和民间凝聚了一定的支持力量,使得士兵愿意为“兴复汉室”而战。

五、 战术层面的努力与创新

精良的军队和战术训练: 诸葛亮和姜维都注重军队的训练和战术的研究。蜀军以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而闻名。在武器装备和战术运用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例如八阵图的运用,以及对曹魏兵法的研究和针对性部署。
灵活的战略调整: 尽管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但每一次北伐的具体行动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诸葛亮也尝试过迂回进攻,利用祁山和街亭等不同地点进行突破。姜维更是多次试图通过不同的路线和策略来达成目标。

总结来说,支撑诸葛亮和姜维北伐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集合:

根本上是政治理想: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纲领是这一切的驱动力。
战略上是历史使命: 统一天下,结束乱世是时代的要求。
军事上是可行性分析: 汉中地利、曹魏薄弱环节以及长远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经济上是物质基础: 休养生息政策为北伐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耗。
精神上是个人信念: 诸葛亮和姜维的忠诚、责任感和不屈精神是持续进行这场艰难事业的内在动力。
战术上是实践探索: 精良的军队和灵活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尽管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诸葛亮和姜维的坚持,本身就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于汉室正统的坚守和对统一的追求。他们的北伐虽然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蜀汉的灭亡,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将领的家国情怀与不屈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强弱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是前提。


夏商周太远,不提了。


秦朝灭亡,楚汉争霸,如果以当时的眼光看,贵族满地走,哪轮的上一个已经上了年纪的平民出身的刘邦最后登顶?


西汉灭亡,群雄逐鹿,刘秀的老哥刘演被刘玄所杀,刘秀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刘玄同意他去河北招抚群雄------这个时候的刘秀,实力恐怕在割据的群雄中前十都进不去,但最后谁笑到了最后?


东汉末期,天下大乱,曹操和袁绍终于开始决战,这个时候很多曹操的部下都暗中给袁绍写信效忠,到最后谁又赢了?


南北朝,新三国出现,北齐优势巨大,北周实力看起来远不如北齐,还有个南方的陈虎视眈眈,最后谁赢了?


隋朝灭亡,李渊太原起兵,这个时候的风云人物还轮不上李家吧?最后扫灭群雄的是谁?


北宋期间,原来的手下李元昊不是与大宋为敌,成功建立西夏国------难道李元昊的实力已经能和大宋匹敌了?


元朝末期,南方三巨头展开决战,实力最强的陈友谅联合实力次之的张士诚夹击朱元璋,不开上帝视觉的话,有谁敢把宝押在朱元璋身上?但最后又是谁赢了?


明朝中期,越南几经反抗,哪怕是国王都被明军捉了好几个,你抓一个,我立一个,最后不也成功脱离大明独立建国?难道越南已经能和大明抗衡?


抗战结束,蒋中正口出狂言,六个月肃清TG,这个时候又有几个人觉得蒋是在吹牛?三年民国政府烟飞灰灭,在美国的庇护下老蒋逃到小岛上终老一生,这个结局谁又能想到?

--------------------------------------------------------------------------------------------

北伐不可能成功?凭什么这么说?


一看见对手强大,就成了阳萎病人:哎呀,实力相差如此巨大,能自保就已经老天保佑了,还敢追求什么超过对手,有病啊------这种想法就能保住自己的万世基业吗?开玩笑啊。


嘲笑人的雄心,摆出一副:就你这实力,也敢梦想当第一?大家也不想想,现在的企业,现在的国家,有几个一开始就是天下第一而不是从小做起?


最后,我的回答是:诸葛亮和姜维历次北伐,是奔着成功去的。支撑他们的,就是复兴汉室,挽狂澜于既倒,建大功与当世!他们就没有认为北伐会失败,他们认准了只要坚持下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最后再说一句:铁定不能成功只有这么一个前提条件:你干脆就不去做。

user avatar

谁说的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


一定不要用现代战争的综合国力论去套古代战争。因为现代政府的动员力非常强大,也就是说相对于政府而言,民众都比较原子化,国家的宣传机器和动员政令可以到最基层,故而一旦战争机器开动之后,国家都可以最大限度的压榨自己的战争潜力,最终成为了国力的较量;而在古代,国家的动员能力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和挑战,你能动员1%,我能动员3%,三倍的国力就被抹平了。萨尔浒之战,后金三丁抽一,大破明军四路围剿,分进合击又怎么解释?后金和大明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吧。


古代的国力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一场决战往往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毕竟如果国力决定一切,袁绍早就把曹操灭了,王莽早就把刘秀灭了。至于黄巢、李自成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掀起什么风浪。


说什么曹魏占据天下十分之八,蜀汉只有十分之一所以怎么都不能成功,这是纯粹站着说话不腰疼。曹魏有曹魏的难处。西边有诸葛亮大军压境;东边有陆逊伺机而动;北方鲜卑雄主柯比能虎视眈眈。曹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兵分三处还是紧张,就靠着一支大约五万人左右的中央军救急,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居然情况已经紧急到了魏帝需要亲征:

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旣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如果在街亭,马谡挡住了张郃,让诸葛亮全据陇西,割据凉州,勾连羌人和鲜卑,那么曹睿必然只能坐镇长安,曹魏再也没有任何的机动兵力能够调遣。东吴再来一次石亭之战,陆逊大破曹休,那么曹魏还能不能做稳中原就很难讲了。


可惜的是马谡兵败,连带着石亭之战的意义都小了很多。并且石亭之战的总指挥陆逊并没有周瑜那种於天下争雄的心思,没有用朱桓的计谋去试图吃掉曹休的十万大军,彻底打穿曹魏的江东防线,最终只是逆转了魏和吴的攻防,并没有让曹魏的东线崩溃。


说到陆逊,这个人的能力上并不比周瑜差多少,无论是设计除关羽、败刘备,破曹休等等都体现了陆逊的智谋。陆逊北伐中原数次,虽然战果一般,但是未尝一败。此人有点滑头,自保心太重,稍有挫折,就缩回江东。如果是周瑜,而非陆逊和诸葛亮东西合力,效果就可能会好很多。


曹睿、张郃、司马懿、郭淮和陈泰,虽然个人能力单个拿出来基本上都不如诸葛亮,但是好在名臣辈出,加上兵力优势在一起倒是也能拦的住诸葛亮。而这种名臣加明君的组合本身并不是必然的,如果曹睿昏庸一点,或者司马懿、郭淮失误了、中冷箭了,这些都是潜在的能够改变历史的事件,也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再说历史上的年轻皇帝失国的事情并不少。


即便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可以看看地图,五丈原在什么地方?司马懿千里请战,雄图顿屈,如果诸葛亮坚持个五六年,活到六十岁,怎么就看出北伐不能成功了?

这个答案下很多人说,姜维和诸葛亮最大的区别是姜维穷兵黩武,机会主义blabla,其实这有点因果倒置——在诸葛时期,是因为诸葛亮无以伦比的个人能力加上刘备四方纠合的蜀汉残存的精锐对曹魏群英形成了压制,所以才能够在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的战果;而姜维最大的问题是:智不出于敌而力少于敌。无论是邓艾还是陈泰,都是和姜维智勇相当,甚至于可能还稍有过之的对手,而姜维时代统领的军队已经逐渐的益州本土化,当年随着先帝征伐四方的精锐已经日渐凋零。姜维和魏国一帮水平相当又群策群力的对手在陇西攻防,一个挑衅一个屯田,姜维不靠机会主义撞大运,难道还要靠强大的实力平推邓艾么?


如果大家一门心思的屯田发展,曹魏完爆蜀国,这应该是从古至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也就是说闭门搞发展是十输无赢的。只有打起来,不论是九输一赢,还是八输二赢,但是好歹有了一点赢的可能,就算自己能力比对方低,但是战阵之上什么都可能发生,万一胜了,就是转机。其实这些道理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后出师表》上: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不论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亲自写的,但是诸葛亮、包括姜维都是按照这个道理来做的。


即便是到了姜维时代,北伐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洮西大捷,其战果是诸葛亮都没有取得过的歼灭战。此战中姜维也是动员了蜀军全力,趁着司马师新亡,曹魏政权不稳的契机,在洮西大破王经,连邓艾都已经打了退堂鼓。

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幸亏陈泰一力坚持援救王经,同时姜维也犯了顿兵坚城下的问题,终于粮尽退兵。就像陈泰说的,如果趁着这一战之威,引诱羌胡,隔绝雍凉,那么姜维的这次北伐很可能部分达成诸葛亮未竟的事业——也就是蚕食雍凉。不过和智力相当的对手打仗,容易大胜大败,不久之后段谷会战,姜维赔掉了很多蜀军精锐,之后的北伐就再也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了。


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的偶然性远远大于个人的努力。如果诸葛亮晚陨落几年,如果姜维能等到淮南第三叛开始,司马昭分身不暇的时候再打出洮西大捷,都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三国。就连同时代的张俨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都有说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古代王朝的兴衰,只有长期的、大势上的必然,具体是哪家哪姓的谁统一的天下,充满着各种偶然,所以根据某一个偶然的、概率的结果去论断某某做的是无用功,不过是: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user avatar

把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划上等号就是一个大坑,以前好像回答过相同的问题。

我的观点是诸葛亮的北伐拥有很大的成功率,详细战略思路戳链接228年四场战役,解析三国战略思路。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虚实篇》又言:“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简单的来讲,诸葛亮的战略思路就是我专为一,敌分为十,通过谋略来拉平两国的军力。体现在曹魏需要同时应对孙吴、蜀汉的牵制,其实在雍、凉所投入的兵力,并不占有优势,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时,自称兵力还在魏军之上。而司马孚为解决边境兵力不足问题,提议迁移万人到上邽屯田。

对曹魏东西牵制的战略,自刘备、孙权时代就已经展开,曹操后期奔波于汉中、濡须,被打的相当被动,夏侯渊与刘备相持一年,曹操都没敢把中军投入汉中就是顾忌到东部战线一旦失控,中军将会策应不及。

只要诸葛亮和孙权合作的好,让敌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进攻,不知道攻击什么地方,就会让曹魏无法短时间内在主战场集中兵力,被打的相当被动。

还有两点,曹魏需要长期在幽州、并州布置边军,几乎统一鲜卑的轲比能可不是一股小势力,曹叡把轲比能的祸害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而辽东的公孙渊举兵七万,号称十万,拥有半个蜀汉的实力。是孙权一直积极拉拢对象。

如果诸葛亮、孙权、公孙渊、轲比能对曹魏发动车轮战,而曹魏其中一个战线失控,就有很大几率打破格局。

在军事制度上,曹魏是不可能把中央军都分布到边境,中央军拥有很大政治意义,是维护中央权力的象征,只应该掌控在皇帝手中。在多线战争的情况下,中央军只能四处奔波去救火,偶尔两一次多线作战不是问题,可是长期战争的情况下,会让军队疲惫,同时中央的战略思路也会混乱。

诸葛诞发动淮南之战时,司马昭听从虞松的计策,对实力弱的姜维主动进攻,对拥有二十万大军的诸葛恪采取守势,若论综合实力,曹魏完全拥有两线作战的实力,但在战略而言两线作战就是不利,先解决姜维再集中对付诸葛恪,可以解决战略混乱的劣势。


姜维对抗的曹魏跟诸葛亮时期可大不相同,那时司马懿解决了辽东公孙渊,王雄派韩龙刺杀了轲比能,令鲜卑再度分裂。曹魏北方的隐患大幅度减少,同时又把汉末以来流入辽东的人口收回,光是在户人口就有三十万。这意味着曹魏可以减少在幽州边兵的同时,还能通过新收编的人口增加生产力和兵力。曹魏单单在关中多投入两三万兵力,对姜维都是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姜维掌权后更改了蜀汉前线战略,将原本以汉中为前线基地的重心,转移到了陇西,撤除汉中围守兵力,在陇西前线设立围守,对曹魏边境逼近。姜维可能因为自己是天水人,对当地熟悉,想利用这种优势。

可是诸葛亮五出祁山,都更远的汉中出兵,并不逗留在陇西是有原因的。兵法的虚实之道要有一个缓冲,诸葛亮主力处于汉中时,他有可能出祁山,也有可能出故道、斜谷、子午谷,曹魏不清楚蜀军的动向,就很难应对突如其来的进攻。

姜维把前线转移到陇西,这样的战略意图太明显。后来多次进攻,敌人都事先有充足的准备,于是邓艾才能在段谷之战以劣势兵力大败姜维。而司马昭伐蜀时,也明确了解蜀汉的主力就在陇西,因此不难判断出汉中兵力空虚。率先派邓艾牵制姜维主力,钟会率军进入汉中。

姜维多次北伐,在后期已经使得蜀汉国力透支,激起蜀人强烈不满。除去儒士谯周,与姜维同为高级将领的张翼也提出了反对。刘禅也考虑起姜维的政治问题,开始提拔诸葛瞻上位,大有节制姜维的意思,因此就连廖化也提醒姜维不要太过盲目。用阎宇替换姜维,应该不仅仅是诸葛瞻一个年轻人的意思,是蜀汉中央经过多年战争消耗,开始意识到需要转变战略思路。

在蜀汉初期,掌权者其实都相当支持北伐用兵,即便是保守的费祎也常常令姜维轻军入羌。而自姜维在段谷战败以后,就陷入强烈争议当中,都是长期消耗国力所造成的内部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除去政治合法性外,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具有不小的成功率,他可以通过战略拉平双方距离,并具有对各国实力有一个清洗的认识。

姜维的北伐却有很多次没有意义,陈寿记载姜维阴养死士,好立功名,而姜维是诸葛亮北伐时引入的人才,在蜀汉身居高位,其实缺少很多立足点,更多的是蜀汉后期缺乏人才,无人可出姜维其右,就使得姜维其人特别显眼。但姜维要长期把持军权,非得干出些功绩不成,因此战功成为姜维立足的基础。相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已经是盲目的好战。

更何况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清晰的战略,就不说那些大战略,单单是国力消耗过大,不适度节制战争,战略重心摆在陇西,意图让敌人一览无遗,都能看出姜维才能跟诸葛亮差距实在太大。

北伐几乎不可能一事,只体现在姜维时期,不要把诸葛亮时期一并相论。

user avatar

蜀汉北伐真的不可能成功嘛?说不能的有几个真的研究过古代的军事战略与国家结构?

首先要知道一点,古代的军事行动,面临的情况和现代是完全不同的。以后勤为例,在没有自然条件协助下,完全不可能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物资调动,这使得交战双方在一定区域内必须自给自足,这进一步就限制了双方可以实际使用的兵力规模,也就是说具体到军事战役阶段,蜀汉在军事上的劣势并不突出,甚至因为掌握了地理优势而享有主动出击的选择权。

站在蜀汉的角度来说,以数次北伐而灭曹魏不现实,但通过北伐蚕食曹魏西部地区物资地带,消化占领区的物资生产使之成为下一次北伐的前进基地则是可能的,这样通过数次推进,便可蚕食河西粮食产地,解决大军的后勤问题,为与曹魏决战打下基础。

从诸葛亮的行动来看,基本都是以此为目的,直至最后一次屯兵五丈原,已经进入长安产粮区外围。从曹魏的反应来看,基本每次都是正面抵抗,以遏制蜀汉军前进为目的,并未考虑设伏全歼或断其后勤线路的操作,这说明曹魏在战区兵力上不占优势,甚至无力骚扰蜀汉军后方。

为何北伐在诸葛亮去世后终止。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北伐蚕食战略取胜,需要蜀地后方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几年后才可能做到前线的自给自足,这需要消耗的资源是不言而喻的,而北伐的最终决心者也是诸葛亮,而非名义最高领导,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已经没有人再有政治资源来对可能的胜利进行继续投入,这使得北伐在政治上就已经成为了废棋。

所以,单从军事战略上来说,诸葛亮设计的北伐必然是蚕食式的逐步北侵,而非聚力于一役的赌博式决战。这个战略不仅符合蜀汉的实际能力,也符合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这才能支撑得蜀汉的军事战略

user avatar

因为北伐很可能成功,多给诸葛亮20年,应当能拿下雍凉。

诸葛亮区区六年的北伐,也可以称得上是颇有胜绩。


如果用轻快的语言描述一下,诸葛丞相的北伐风格就是“左手右手一个假动作,右手左手假动作重播。用北伐给世界带来笑容……”

诸葛亮北伐首先对上的对手,是在曹丕时代擅长“督诸将”建功而被称为名将的曹真。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派赵云邓芝出箕谷,“左手右手一个假动作”,曹真以为是主力马上被吸引过去。接下来听说陇西失陷,曹真惊慌失措,马上向曹睿求援。曹睿派张郃收拾马谡,郭淮也在列柳城击败高翔,曹真亲自追击赵云、邓芝,取得毛毛雨一般的战果。

街亭之战,诸葛亮一是用人不当,二是低估了张郃的行军速度,本以为马谡能来得及在街亭修好工事,把张郃堵在陇山上过不来。毕竟丞相刚开始北伐,经验不足,结果这次败绩,一下就错失了出其不意夺下凉州的机会,真是可惜了。

​街亭位于陇山要害之处,理论上只要守稳街亭,魏军援军就无法越过陇山进入凉州,但马谡实在不给力。

蜀军损失不小,但也从凉州迁走了1000多户人口,削弱了魏国的战争潜力,算得上有得有失。

二伐和三伐实际上是串联起来的,认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纯粹就是数万大军被曹真安排的郝昭阻挡,实属暴论。


按诸葛亮的《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则诸葛亮攻陈仓,是秃子顶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看出来需要什么眼力?从诸葛亮修小谷开始,就已经很明确了。

​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曹休大败。随后魏国欲伐吴报复。按【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魏国把伐吴的张郃火速调来救援陈仓,解了吴国之围,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完美达成。

且诸葛亮的二伐三伐并非分开的军事行动。228年冬诸葛亮从汉中出发,229年春围攻陈仓并撤退,与此同时229年春陈式已经率偏师进攻西面的武都阴平二郡。

​和一伐一样,“右手左手假动作重播”,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就连曹真同志中计的方式也几乎一模一样——一直带着主力蹲在长安,准备给陈仓的军队作后继,等同挂机。

张郃解围陈仓,陈式拿下二郡,郭淮跑去支援二郡,结果发现诸葛亮早已赶到严阵以待,郭淮差点被围歼,仓皇跑路。虽然郭淮机灵,诸葛亮诱歼魏军的目的没有达成,但是至少武都阴平得以收复,曹真这次又中了诸葛亮声东击西的连环计了。

​也许是被诸葛亮戏弄多次,又挂机太久,曹真想要一洗前耻,【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曹真应该是对面魏延的粉丝,【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结果路果然不好走,【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当然大雨还是小事,最大的问题估计是子午谷那么窄的地方竟然走主力,也亏曹真想得出来,不堵在里边无法动弹才怪。

​正面率领主力和曹真对峙的同时,诸葛亮顺便让魏延吴懿深入羌中,于阳溪之战大破魏将郭淮、费曜。阳溪之战扩大了蜀国在羌人中的影响力,增加了蜀汉的马匹来源,后来姜维也屡次跑到羌中搞事。另外,阳溪之战还夺取、烧毁了魏军一定数量的粮草物资,四伐时魏国粮秣不足与此有点关系。

经过此次丢人之后,曹真同志光荣气死。

​到了四伐,司马懿先生出场,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甲首三千”时间。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等人带4000人占据上邽,并拒绝张郃分兵后方雍、郿2县的建议。可诸葛亮亲自击破费曜、戴陵等人,开始抢麦。

​由于之前阳溪之战的损失,以及魏国的凉州地区已经有半年时间少雨,所以司马懿不得不向曹睿求援,同时派郭淮率军进入羌中征集粮草,分散了兵力又浪费了时间。

​割完麦子之后诸葛亮来了个漂亮的伪退,吸引司马懿追击到卤城,结果诸葛亮华丽反杀,司马懿惨败而退,诸葛亮又回到上邽逼压到司马懿脸上,才真正撤军,路上在木门道射死了来追击的张郃。

又有人认为,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没能直取长安,被司马懿拖在五丈原,最后拖死,是司马懿比诸葛亮高明的表现。

​的确,司马懿曾经说过【若孔明出武功,依山而东,则吾等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则无事】。

但这纯属司马懿的心理战术,完全是说给部下听以表现领导智珠在握,必胜可期的打气话,将对手已然或者唯一可行的选择说成是“下策”罢了。

如果诸葛亮真的出武功,他就会说:“亮若据五丈原,分兵屯田以为久计,我等皆殆矣……”

各位看看地图,就知道所谓的出武功直捣长安,是个极为冒险的打法。


对比这两张图,各位就会发现,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选择了褒斜道,走五丈原,而司马懿所说的出武功,是走傥骆道,直取长安。

这种打法看似可以切断司马懿部与长安的联系,切断司马懿的补给,但也把自己的补给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而且司马懿部还能从西方的凉州获得补给。

懂军事而且谨慎的诸葛亮,绝不会拿蜀国的国运做这样的军事大冒险。

他选择走褒斜道,目的很明显是逼迫司马懿再次决战,取得又一场野战胜利,以提升蜀国的士气,如果司马懿表现不佳,这一战可能打成大型歼灭战。

之所以司马懿能够安然做缩头乌龟,也并非他自己比诸葛亮高明。

​魏将郭淮认为蜀军必会争夺北原,司马懿认同,便派郭淮先前往防备,结果郭淮正在抢修营寨的时候,蜀军就到来,被超水平发挥的郭淮击退。

如果郭淮战败,司马懿就不得不出营打野战了,请问面对诸葛亮,他又有多少胜算?

也就是说,五丈原之战,司马懿能拖死诸葛亮压根不是因为他比诸葛亮聪明,只是他的部下郭淮偶然猜破了诸葛亮的战略行动,并且超水平发挥,与司马懿毫无关系。

​虽然进取渭河以北的计划失败,但蜀军在渭南于魏军眼皮子底下屯田,收割粮食,司马懿亦毫无办法。如果诸葛亮不病逝,蜀军无疑要在渭南驻留更长时间,使得魏军消耗更多粮草物资和国力。

下面我们开始推演,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又会如何?

显然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颇有岳飞和金兀术对决的味道,司马懿也是当世名将,但比起诸葛亮就是逊色一筹,能挡住诸葛亮,但挡得并不漂亮,左支右绌,难免出幺蛾子。

魏国内部稳定,百姓并不愿意响应蜀汉。理论上魏国国力远胜蜀汉,只要魏军没有毁灭性的大败,不至于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但我们不要忘了另一个重要因素——异族。

雍凉之地本来就是胡汉杂居,难安易动。东汉后期因为朝政混乱,朝廷将河套和上郡(陕北)放弃给了羌胡,并州也被南匈奴渗入。因此,雍凉实际上处于各路胡人势力的全方位包围之中。


如果诸葛亮持续北伐,对魏保持压制并不断取得一些小的战果,胡族势力就会相信蜀汉的实力。魏国的精兵强将会在一次次小败中不断消耗,而蜀人则能从胡人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资和战马,弥补蜀道艰难转运不易的问题。


此消彼长之下,笔者认为,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司马懿即便能避免毁灭性的惨败,最后随着雍凉地区魏国威望实力的削弱,蜀国终会联合诸胡从四面八方包抄夺下雍凉。

​有人又会讨论胡人的危害,但从蜀汉以暴力和恩信将胡人治理得服服帖帖的情况来看,季汉王朝对于异族的管理水平是远胜曹魏和后面的西晋的。如果诸葛亮利用胡人力量夺下雍凉,随后一定会对他们进行限制和管理,不会令胡人肆无忌惮。

假设能夺下雍凉,季汉将打通丝绸之路,获得丝路的收益,在战马数量上也会超过失去了雍凉的曹魏。但以诸葛亮来说,以小攻大,也就能做到这一步。

潼关无论是从东向西还是从西向东进攻,都是天险。金蒙交战时,失去了河北山东的金国仅仅凭着河南和淮北拒关守河,都使得蒙古屡遭挫折。

​假设季汉夺取了雍凉,那么可能靠着南匈奴的里应外合,拿下并州(山西)。曹魏因为军事压力增大,在南线采取收缩,可能会放弃当时人口不多的淮南地区。

但就孙吴的战争实力而言,拿下淮南无疑是其极限,攻取易守难攻的襄阳都无法看好——孙吴的军队大多是诸将的世袭部曲,而江东诸将们更愿意攻击山越掠夺人口,扩大自家的产业,并不愿意北伐。

即使失去了雍凉和并州,占有肥沃的华北平原的曹魏仍然将拥有三国中最多的人口,更能凭借太行山、潼关和淮河进行内线防御。而华北的人民已经习惯了曹魏的统治,即便季汉节节胜利,也应当不会出现像岳飞北伐时四十万河北义军那种响应的力量。

​著名的曹操传mod姜维传的幻想线中,姜维北伐成功是建立在司马氏灭蜀失败后仍然篡魏,结果魏国余部在河北起兵,与季汉军队呼应前提上的。如果司马懿被诸葛亮击败丢失雍凉,司马氏不可能崛起,曹魏内部也就不可能发生诸如淮南三叛一类的变数。

​所以笔者的看法是,如果诸葛丞相多活20年,在有生之年应当能击败司马懿,拿下整个雍凉,乃至并州地区,而孙吴也有可能从曹魏手里夺取淮南。但接下来季汉还能取得什么成果,则取决于继业者的优劣,以及曹魏接下来是否会出现北齐后主高纬那样水平低劣的领袖了。

user avatar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是为曹魏。次年刘备称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乃有东吴。

至此天下三分,呈三国鼎立之势。


曹魏雄踞中原,虎视天下。东汉分天下为十三州,曹魏据其九。

东吴坐拥江东之富、据守长江之险。

而西蜀仅有益州和汉中,曾“借来”的荆州也被东吴夺回。


诚如诸位所知,无论人口、疆域,魏对蜀完全是碾压般的优势。

这意味着,曹魏有足够的纵深,就算输了也能很快卷土重来。而蜀汉只要输一次,就伤筋动骨。


公元228年,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亲率大军攻祁山,是为第一次北伐。

这个时间,名震华夏的关羽已经败走麦城,头颅与荆州一起被东吴割下。一代仁主刘备战败夷陵、驾崩白帝城。

蜀汉既失明君,又失名将。甚至可以说后继无人。


以偏居一隅的蜀,去进攻天下十三州有其九的魏,这真的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啊!

尤其囿于疆域人口,前者渐渐人才凋敝,后者依然良才辈出、将星云集。


但有没有比这更艰难的时候呢?

有。


公元201年,40岁的刘备依附刘表,屯军新野。既无尺寸之地,又兵少将稀,更被刘表猜疑。

在荆州数年,事业全无进展。他在席间上完厕所回来,因髀肉复生而流泪。

在荆州如此过了六年,刘备46岁。快到知天命的年龄,却仍未能“而立”。

什么叫“知天命”呢?

就是知道自己正走向死亡,已经荣辱看淡,不再追求拼搏。

孔圣人尚且如此,而刘备三顾茅庐时,是怎么说的呢?

“然志犹未已。”

于是诸葛亮献上隆中对。

彼时曹操已击败袁绍,全盘接收了袁绍的势力,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代,国险而民附。

撇开先知的视角,要说这时的刘备,能与他们三分天下。可能吗?

这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40多岁的刘备寄人篱下,因髀肉复生而流泪。

有比这更难堪的时候吗?

有。


有机会哭髀肉复生,其实已经是刘备一生中难得安定的日子了。

在投奔刘表前一年,刘备联合龚都聚兵数千于汝南,杀死曹操派来攻击他的蔡阳。于是曹老板亲自出马,将他从汝南赶到荆州。

而再前一年,即200年七月。曹操派曹仁攻击刘备,当时混在袁绍手下的刘备只得以连接刘表为由带兵跑到汝南。

而同在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彼时刘备在小沛拥兵数万,并击退曹操派来攻击他的刘岱、王忠。又是曹老板亲自讨伐,大败刘备,擒获关羽,打得刘备一路逃到青州,混到袁绍麾下。

再往前刘备败于吕布、再往前又败于袁术,就连妻子都两次被掳。

……

这样一个屡屡失败、颠沛流离的落魄男人。

若说他以后能奠定一国之基业,与曹操这等枭雄分庭抗礼,有可能吗?

几乎不可能啊!


而时间再往前。一直转到那颗高大的桑树前。

那个年幼失怙、与母亲织席贩履为生的孩童,谁会相信他以后一定能成就大业呢?

除了那个同样年幼的他自己。

那时他说:

“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曹操为什么对刘备那么看重呢?

我想是因为他也看到了那颗“志犹未已”、永不甘于人下的心。

因为曹操自己亦是这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



回到我们的问题中来。


是什么支撑着诸葛亮和姜维北伐?

我想,应该是那个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男人所代表的、永不放弃的、蜀汉的精神。


至于说“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


抱歉。

真正的英雄,就是那些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人。

user avatar

希特勒能解决德国的经济危机吗?没本事。那怎么保住自己的地位?找“境外敌对势力”啊,找到了就能团结官员,团结群众。西蜀官场有三个派系,斗得你死我活。不给他们找个“境外敌对势力”,他们的精力全用在内耗上了。所以我一直说,诸葛亮不是军事家,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他这招比希特勒早发明无数年。

user avatar

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然是对悲情英雄浪漫的歌颂,却低估了战略家的理性。事实上 ,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姜维是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从隆中对开始,诸葛亮就把益州预想为持续打击的基地。益州闭塞而富饶,是一个相对理想的后勤基地。所谓“相对”,是因为路险道远是双向的,增加对方进攻难度的同时也加大了本方出征的运输压力,诸葛亮两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不济撤军。但是天下没有绝对理想的局面。益州易守难攻,经营好堡垒策略后,可以随时出击大体不用太担心战败后敌人追杀深入的属性是其他州都不具备的。

曹魏这边,说起来是十二州打一州,实际不能这么简单算。并州、幽州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压力还要防着朝秦暮楚的公孙家,两州防力尚不足,经常需要中军支援。徐州、荆州、扬州(魏置)是对孙吴前线。凉州同样面对羌人压力。再加上本来就是防御蜀汉的雍州,曹魏一半以上的力量是耗在边防线上,可调配的机动兵力受到很大限制。大体上,诸葛亮时代曹魏没有实力长期陷入两线战争,所以曹魏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一线攻,一线守。相对而言,孙吴地盘大,多平原,虽有长江天险但不可能万里布防,总是有打开缺口的可能,较天险绝道的益州可乘之机更多。故实际操作中,曹魏大体是攻吴守汉。

在曹魏战略背景下,在蜀汉视角,就知道以下条件:

1、敌人不能长久支持两线作战,局部对我战场上军力不构成绝对优势,如果盟友分势甚至可能呈劣势。

2、敌人对面辖区内有羌人势力,我方有争取羌人的条件,如果为我所用,则削敌益我。

3、即便北伐不顺,由于我方地形优势和堡垒经营,敌人不能也不敢尾随深入,我方后顾无忧。

4、由于地理因素和统治根基薄弱,如能斩断陇西,全凉可望传檄而定。

5、拿下凉州后,雍州暴露在前线,可时时威胁关中向曹魏核心区挺进,此非绝难之事,马超尚曾为之。

以此形势观之,岂可谓不可为?所以说诸葛亮是“知其可为而为之”,是有机会的。

此外,如诸葛亮,也包括孙权、诸葛恪等一流政治家,还知道一个隐含条件:

6、这一切只是暂时的。

三国时代,长江流域开发未久,传统农耕区仍然在黄河流域,而曹魏拥有几乎整个黄河流域。这意味着曹魏的生产潜能和可支撑人口相对汉、吴是压倒性的优势。只是因为几十年战乱,中原残破,遗民十不存一,造成现成丁口相对优势还不大而已。假以时日,休养生息,曹魏兑现生产潜能,实力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一点,大侄子诸葛恪表述的很清楚:

今以魏比古之秦,土地数倍;以吴与蜀比古六国,不能半之。然今所以能敌之,但以操时兵众,於今適尽,而后生者未悉长大,正是贼衰少未盛之时。......自古以来,务在产育,今者贼民岁月繁滋,但以尚小,未可得用耳。若复十数年后,其众必倍於今,而国家劲兵之地,皆已空尽,唯有此见众可以定事。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

诸葛恪的北伐固然是惨败,但他力主北伐的论据是有说服力的。双方都休养生息的话,汉、吴生养一个,曹魏能生养五个,攒国力你永远攒不过他。孙权不可谓暴君、诸葛亮不可谓酷吏,不约而同穷尽民力以小击大,正是其眼光胜过腐儒的地方。形势如此,保守就是等死,梭哈才有生机。

有前五点的希望,支撑北伐意志,有第六点的紧迫,构成六年五战的必要。诸葛亮北伐,虽然失败了,战略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再说姜维,不同于诸葛亮,姜维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大体是投机。

抛去前期的骚扰性进攻和被动应战,姜维北伐自247年洮西之战起,262年候和之战彻底失去内部支持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呢?轲比能235年被刺杀,公孙渊238年被消灭。从姜维北伐一开始,曹魏北方威胁就已经解除了,这自然意味着机动兵力增加。

公元253年,诸葛恪北伐惨败,之后孙吴陷入内乱,没有余力大举出击,已不能分势。即使253年以前,姜维和孙吴也是各打各的,姜维几次进攻都没有和孙吴配合。同样的,诸葛恪北伐,姜维也只是象征性的围南安,草草“不克而还”。

敌人更强大了,敌人少了一条战线机动兵力更多了,和盟友没有联系,自己后方立场不统一,然后就只见姜维频频违众出兵。当然姜维也不是盲动,他是围绕一个理念:争利。

羌人部落内应了,好机会啊,干!夏侯霸来投,曹魏要内乱啊,干!有个县长来降,机不可失,干!司马师死了,曹魏估计又要乱,干!淮南出事了,关中空虚,干!姜维北伐都是这种。

讲得委婉一点,姜维是一个当机立断勇于把握机遇的将军。讲得苛刻一点,除了诸葛诞之乱算个机遇,其他机会都很勉强,后期更至于自弃围守幻想诱敌聚歼,可谓“见小利而忘命“。姜维北伐并没有做成熟的庙算,属于冒险投机,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武侯和姜维选择北伐是受到来自内外两个方面的压力驱动的,对外益州疲敝、联盟破裂,唯有北伐能够扩大生存空间,对内蜀汉本土化趋势日益严重,对于汉室的共同记忆日渐消弥,若不能早日完成北伐将再无翻身之地。

对于武侯北伐以及主政策略的讨论,都必须建立在建安十三年后赤壁之战天下三分的国际格局之中,如果说从董卓乱政到赤壁之战的历史属于“汉末”的话,那么建安十三年后“三国”时代才真正开始。

就外部格局而言,随着襄樊之战与夷陵之战的相继失败,在白帝城托孤时武侯面临的是一个极为尴尬的场面,襄樊危机的失败导致蜀汉失去了继续向东发展的突破机会,并且直接导致孙吴联盟的破裂,蜀汉政权被限制在西南方面,面对强大的曹魏政权,生存压力极大。而曹魏政权内部,随着曹操、曹丕的先后逝世与汉魏易代所产生的动荡,曹魏对外征伐的脚步放缓,内部局势成为朝廷最为关心的问题,曹魏政权的动荡恰恰为武侯的北伐提供了窗口期,北伐策略此时更像是以退为进,唯有北伐才能让蜀汉获得生存空间、不被吞并。

而更为重要的是,建安时代的结束与三足鼎立格局的开启也意味着世人对于汉室的记忆与认同开始逐渐消亡,而对于汉室的认同恰恰是蜀汉政权得以成立的根基,因而武侯必须在人们对于汉室的认同彻底消亡前完成北伐、还于旧都。更进一步说,任何一个外来政权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两难境地,这直接影响着政权的政策走向,对于孙吴政权江东化的分析已经讨论了很多,其实蜀汉政权同样如此,在先主入主成都时其人员构成是以元从势力与荆襄势力为上层核心,而以本地人士为中下层骨干,然而随着元从势力的逝世,益州本地人士也必然逐渐进入政治上层,这必然会影响到蜀汉的政策选择,换句话说,此时的蜀汉面临着“汉”政权与“蜀”政权的认同困境,随着局势的变迁,以先主、武侯为代表立志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汉政权正在被只图偏安一方的“蜀”政权所取代,因而武侯必须利用这样一个汉室记忆尚未完全散尽、曹魏内部有可乘之机的这样一个窗口期完成北伐,否则便将再无机会。

在武侯死后,蜀汉政权本土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谯周的《仇国论》,【今我与肇见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高祖】,这一说法一方面体现出随着益州本地人士当政,蜀汉政权日趋保守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点出随着三国政权都日渐稳定,蜀汉北伐的窗口期已经完全消失,最终蜀汉政权走向了投降迎敌的道路。

其实严格来讲,很难说当武侯决定北伐时他是否真的相信能够成功,否则他也不会带着决绝之心写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能他早已知道了北伐难以成功的结局,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正是这世上最伟大的品格么?建兴五年,诸葛亮北屯汉中,着手第一次北伐,从此再没回过成都,再没回过巴蜀。在他死后,他把遗骸葬在了定军山,他用自己的余生做出了回答,“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青龙三年,司马炎代魏建晋。安乐公刘禅带领蜀汉众臣入京朝见,而在朝堂上叩首谢恩的人群中,没有诸葛亮的子孙。

最后做一个总结,武侯之所以坚持北伐是基于内外两部分的考量,在外部蜀汉的政治局势十分危机,若不能主动出击必将无以自保,而曹魏政权内部的动荡则为武侯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同时就内部的身份认同而言,本地势力的崛起和汉室认同的消散,使得武侯更陷入“时不我与”的困境之中,正是这一内一外、一实一虚的困境,迫使武侯坚定的走向北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不成立的,但背后却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复杂现实。简单地说,它过于绝对,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高考500+,对于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是远远不足以够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 清华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是顶尖的存在,其录取分数线常年盘踞在.............
  • 回答
    别急,这道题确实有点意思,虽然是最后一题,但它考察的思路是扎实的,并非纯粹的刁难。咱们一步一步来剖析,你一定能搞懂。话说当年北大的学长们面对这道题,估计也是一番苦战。不过别怕,任何难题都有其脉络可循。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侦探故事,一层层剥开真相。题目大概是这样的(你再对照一下自己的版本):设 $V$ .............
  • 回答
    最近韩媒传出一些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对华情报工作遭遇挫折的消息,特别是提到在北京越来越难找到新的线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国家做得好或者不好。首先,咱们得承认,情报工作本身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情报机构的目标是获取信息,而国家自然.............
  • 回答
    确实,很多朋友会发现,想在网上找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完整回放,尤其是高清、无删减的版本,会有些困难。这背后其实有几个主要原因,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版权问题是绕不开的头等大事。大型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其内容制作和播出权通常都卖得相当贵,并且会严格控制传播范围。国际奥委会(IOC)和北京冬奥组委.............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嘿,说到《明星大侦探》那种烧脑又欢乐的线下体验,北京还真有不少值得一试的去处,虽然不能完全复制节目组的豪华制作,但那种沉浸式的推理乐趣,是实打实能感受到的!最接近的,我个人觉得是沉浸式剧本杀。这玩意儿在北京已经火了好几年了,而且花样越来越多。简单来说,就是把《明星大侦探》的模式搬到了现实生活里。怎么.............
  • 回答
    在北京打拼的“北漂”们,北京户口这玩意儿,说它重要吧,有时候觉得好像也不是非有不可,但要说不重要吧,那感觉又像心里揣了个事儿,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而且这差距,说起来也不是一星半点儿。先不说那些明面儿上的直接好处,就说最最实在的,孩子上学的事儿。你想啊,在北京上学,尤其是公立学校,对户口的要求简直是到了.............
  • 回答
    .......
  • 回答
    “北京考清北相对容易”,这种说法确实在不少人,尤其是北京家长群体中流传甚广。如果你问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的人,我得说,这说法绝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有现实土壤的,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中的“相对”二字,以及它之所以“容易”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顶级教育资源,确.............
  • 回答
    沃尔沃XC70,这款曾经深受旅行车爱好者青睐的车型,确实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在尺寸和定位上似乎与XC70颇为相似的XC60(或后续的V60CC/V90CC)推出后,XC70就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尤其是在对全地形能力和实用性有较高要求的北方市场。要探究沃尔沃为何没有将XC70的衣钵直接传承下来,或者说.............
  • 回答
    关于“北京人是不是真的那么爱炫耀自己是北京人”,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到不少地域文化和人际交往的细节。要说“炫耀”,这词儿本身就带点主观色彩,有些人觉得是分享自豪,有些人觉得是过分强调。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1. “北京人”的身份认同感:北京这座城市,历史底蕴厚重,文化积淀深厚。作为.............
  • 回答
    “北京人考清华北大很容易”这个说法,在很多外地人听来,可能带着点艳羡,甚至是误解。但要说“轻松”,这词儿用得也太轻飘飘了,不够准确。咱们得聊得细致点,才能把这事儿说透。首先,得承认,相比全国其他省份,北京考清华北大确实 有“优势”。这优势,不是说北京的孩子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几个档次,而是 制度上的倾斜.............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简称“清北”)学生是否都很自信,这是一个复杂且有趣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完全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普遍存在的自信基础:高智商、优异的学业和成就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清北学生之所以能够进入这两所顶尖学府,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在智力、学习能力、.............
  • 回答
    您在北京的胡同、恭王府、圆明园游览时感受到强烈的“异族感”,觉得它们与您所理解的汉族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感受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变迁、文化融合与碰撞留下的深刻印记。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北京的“异族感”并非单一的“异族”:首先要明确的是,您感受到的“异族感”并非指向某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南北方在宗族文化深度上的差异,以及江南钱氏作为例证。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简单来说,南方宗族文化之所以普遍比北方更为深厚,背后是地理环境、历史演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而江南钱氏,恰恰是这种南方宗族文化深度和影.............
  • 回答
    关东的雄狮,为何难越雷池一步?——后北条氏崛起与困境的深层剖析提到日本战国时代,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战国三杰”的名号响彻云霄,他们的雄图伟业更是脍炙人口。然而,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关东地区还活跃着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后北条氏。凭借着坚实的根基、高效的统治以及精明的战略,后北条氏在其.............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