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的说法成立吗?如果成立是所有学院吗?

回答
“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不成立的,但背后却有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复杂现实。简单地说,它过于绝对,忽略了许多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高考500+,对于绝大多数省份来说,是远远不足以够到清华北大录取分数线的。 清华北大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是顶尖的存在,其录取分数线常年盘踞在各省份最高梯队,少有低于600分的,很多省份甚至需要650分以上才有希望。所以,从“进入清北”这个门槛来看,500+确实是“很难完成”的。

然而,题目问的是“完成清北学业”,而不是“考入清北”。这里就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分。如果一个人通过某种特殊途径(虽然极其罕见且难度极高)获得了清北的入学资格,例如通过强基计划、保送、某些特殊类型的招生项目,或者是在非常规的情况下被破格录取,那么他的高考分数可能并非顶尖。 在这种情况下,“高考500+”并非绝对不可能,只是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但即便是进入了清北,500+的成绩是否能“完成学业”? 这句话本身也需要拆解。

“完成学业”的定义是什么?
及格毕业: 如果“完成学业”仅仅意味着不挂科,按时拿到毕业证,那么理论上,即使高考分数不高,只要入学后努力学习,跟上课程节奏,是完全有可能毕业的。清华北大的课程体系设计,也有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考虑。
优秀毕业/深造: 如果“完成学业”意味着取得优异的成绩,拿到奖学金,有资格继续深造(如读研、出国),甚至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那么高考分数低的劣势就会更加明显。

为什么说“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的说法有其“不成立”但又“值得探讨”的现实基础?

1. 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高考分数,尤其是像清北这样高难度的选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在高强度、高压力的标准化考试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思维逻辑以及应试技巧。高考500+,通常意味着在某些科目上存在明显的短板,或者整体知识体系不够扎实。而清北的学业,尤其是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数学功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学生如果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即使进入清北,也可能面临巨大的学习困难。

2. 学习压力和竞争环境: 清华北大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高中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勤奋程度和学习习惯普遍非常优秀。在这种“神仙打架”的环境中,如果一个学生以相对较低的高考分数进入,很可能意味着他在之前的学习积累和学习方法上并不占优势。在面对更深入、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时,他需要付出比其他同学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跟上,而且这种努力可能只是勉强及格,难以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

3. 学科专业差异: 这个说法是否适用于所有学院?答案是:非常不一定。
理工科硬实力专业(如数学、物理、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专业对基础知识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极高。高考分数较低的学生,如果存在明显的数学或物理短板,在这些专业领域会非常吃力,完成优秀学业的难度极大。
人文社科专业(如历史、哲学、中文、法学等): 相较于理工科,这些专业的学习对阅读理解、写作表达、逻辑思辨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更高。虽然数学能力依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一个高考分数可能不高,但在阅读、写作、分析能力上出类拔萃的学生,有可能在这些专业中表现出色。例如,某些文科专业可能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记忆和计算能力。
艺术类、小语种等特殊专业: 这些专业在招生时,除了高考文化课成绩,还会考察专业技能、语言能力等。高考分数可能只是一个门槛,而非决定性的标准。一个在艺术或特定语言上有天赋的学生,即使文化课分数不是顶尖,也有可能被录取,并在专业领域取得成功。

4. 个人适应能力和调整: 成功完成学业,除了分数,还取决于个人的学习方法、调整能力、抗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些人可能在高中阶段应试能力不强,但进入大学后,通过调整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能够有效管理时间、应对压力,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相反,有些人虽然高考分数很高,但到了大学反而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而表现平平。

总结来说:

“高考500+很难完成清北学业”这个说法,不能简单地断定为“成立”或“不成立”,它更像是一种对概率和挑战性的描述。

从“考入”的角度看,500+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进入清华北大的。
从“完成学业”的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真的以500+的成绩进入清北,那么他要想“完成学业”并取得好成绩,将面临比分数更高的同学更大的挑战。 这主要源于可能存在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劣势。

但是,这个说法绝对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尤其是在人文社科、艺术类、小语种等专业,或者在个人具有极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的情况下,这个“很难”是可以被打破的。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高考分数在500+的情况下,想要在清华北大完成高水平的学业(例如获得优异成绩、继续深造),其难度和所需要的努力程度,会显著高于分数更高的同学,尤其是在对基础知识和逻辑能力要求极高的理工科专业。”

这个说法并非否定任何个体通过非凡努力实现逆袭的可能性,而是基于对清北学业特点和高考选拔机制的普遍认知。它更多地是一种提醒:进入顶尖学府,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里持续学习、成长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小老弟邀(?),刚上地铁(??),写写段子。

0 预计后边的内容和退档热点没啥关系

1 看人;看院系

2 比如这么个人物画像:某人出自高考弱省北京,专项降分录取,还是排最后的,无竞赛特长加分,literally 裸考生里分最低的

3 这厮按知乎政治正确进北大几个月就挂满退学了

4 然而居然顺利毕业了。所以,看人

5 说说我所在的搞笑院系的故事

6 鄙院属北大理学部,乃五大理学院(彩蛋一)之末。同校学生经常不知道这个院,因为理学院总是数完四个数理化生就卡壳了

7 然而这个搞笑的院需要上物院的高数四小力,化院的普化和实验,还有数算程设离散软工操统%@#*&

8 所以大一会被各个院系的基础课轮一遍

9 高数一我曾经认为很简单,考完跟年段第二对了对题就知道满分了

10 然而期中平均分不到 60

11 更绝的是普化,任课老师是个有趣的小老头,一上来就和我们大谈人生阔达,不要看中考试成绩,心态要放的开

12 不懂说这些干啥,直到期中下来发现考了 70 多,一脸懵逼

13 晚上合唱休息的时候和后来班排垄断了前二到前五的隔壁寝室四人报团取暖,得知他们一个 68,剩下全是 70 多,mmp

14 身后突然响起一声:最高分 77,你们五个前五,可以好好闭嘴嘛

15 说到普化,不得不提化院的一件逸事

16 开根号乘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调分算法,可以将 36 分的分数调至 60 及格,深受广大考生喜爱。但此法对高分考生提分较少,略有不公,某年普化决定使用修正版本「减十,再开根号乘十」

17 推行了一个学期就作废了,因为出现了虚数,没法登成绩

17.1 彩蛋二:评论区提到「减十,再开根号乘十」算法的重大缺陷:高于 90 分之后分会变低!如 sqrt(91 - 10) * 10 = 90;但这根本不是问题。

18 其实 500 多分去化院可能比去数院更难顺利毕业,这就不得不提我的求学梦魇「普化实验」

19 这课真的不挂人,尽管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还是拿了我当学期最低的一门,但虽然它不给高分但是真的不挂人

20 然而这个课上我经历过被对面老姐泼一脸重铬酸钾(感谢护目镜);被合作者倒一手浓硝酸;以及隔壁桌喷灯阀门拉满但是没点火等等迷之操作

21 所以可能不能毕业不是因为挂科,是不小心失手把自己炸死了(玩笑话)

22 相比而言普物实验就安全多了(卧槽我真是把几大理学院必修课学的七七八八了)

23 计算机类的课就真是实打实的显示贫富差距,好些同学真的大学才学会开机,确实没办法

24 当数算课助教某次上机指导的时候,一个长(zhěng)的还口以的大四韩国留学生坐在角落里,我路过的时候一把拉着我的手不放,一边「学长学长」的叫着撒娇让我放她这次上机课分过了

25 哼,我是这么看中美色的人么

26 是

26.5 女朋友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姑娘!!!

27 但那时候我大二,该称「学弟」,叫错了,大不敬,滚

28 最后这门课确实挂了几个留学生,不知道有没有这老姐

29 说到留学生,喷子们拿留学生怎样来喷北大对洋大人照顾,不太合适。大四班会的时候听老班说,我们这个专业的留学生全挂科退学了,无一例外

30 每每期末的时候树洞就有各式各样声称要寻短见的,大部分只是发发牢骚发泄心中压力,少部分是认真的

31 我不太熟悉社科学部和经管学部,但除了理学部工学部很虐,北大中文系也很虐

32 退学的也有高分/竞赛生,有些因为放纵,有些是只懂得学习的技巧,却无法适应大学的其他生活

33 压力很大程度上是 peer 压力的形式,如果所有人都一起学渣那其实没什么,但总有人(看起来)没你努力还比你优秀

34 有人在表白墙跟我讲过,吊儿郎当就能考第一拿奖学金撩妹子的人会让人很绝望,不敢接近

35 下地铁了

user avatar

清华土木系,大一进来某院领导,讲话透着理工科老师的直接:

“大家只要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有事找系里,都能圆满毕业”

这个时候他不认识底下坐着的每一个稚嫩面庞,他不了解五湖四海的同学基础如何,更不知道谁会在未来这四年怎样曲折。但是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知道,我们这种系做到这几点肯定毕业,然而每年总有些个没水平又做不到的。

开学第一周就把毕业的方式活脱脱告诉了大家。最后结账的时候,确有半途走失的同学:

~沉迷游戏的;

~只顾抄作业的;

~大量逃课的;

唯独没有基础差却又按照老师笨办法的同学,无法毕业的。我们是亲眼见着真有课程跟不上,系里组织单独给吃小灶的:只要你张嘴。

我们系最终绝大多数都是要工作的,不是勇攀科学高峰的。100分限制了学霸的发挥,60分保证了我们能出去工作。对,即使清华的工科,也是要让大多数人能合格去工作的。

工科院系不是一个让人走不了的地方,都已经进来了就是自己人。我们那里搞文艺的,搞体育的,搞专项的,搞xx计划的,什么都有。没听说过谁认认真真学习,最后死活搞不明白的。

只要你别懒,只要敢求援,从同学到导员到老师,没个说不的。

土木系毕业生啊,以后都是一起去工地,一起搞开发,一起混市场的,谁高考多个几分就比别人NB啦?


如果有转行金融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user avatar

所以啊,HR们注意了!什么985/211,贫困地区的就不要招了,水平跟三本也差不多,都是照顾进来的。

user avatar

500+上清北,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平权法案了。靠平权法案上来的学生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一方面有人认为,平权法案帮助很多贫穷的孩子摆脱了家庭的桎梏,能够进入他们本来进入不了的好学校去学习,这是另外一种的「公平」体现。但是也有人说,强行的把不够水平的人拔上来,可能会水土不服,最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

平权法案到底对社会福利整体有什么影响,这个从实证的角度几乎是无解的——因为我们顶多能够得出一个人有幸能够去了本来不该去的地方会带来多大的提升,但是很难去量化那些被平权方案所挤掉的人的损失到底是多少。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会一直有争议的原因。

2016年的「美国经济评论」上有一篇文章[1],正好就是讨论了前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数据来自印度,平权法案强制规定了弱势种姓和女性的配额,学校还都是印度较好的工程师学校,因为印度特色的考试管理制度,不同学校之间的考试具有很强的一致可比性,所以很适合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印度数据的优势,像在中国的话,因为卷子根本都不一样,就很难回答类似:一个学生在普通一本高数考了80分,另一个差不多的学生在清北高数考了75分,他们谁的数学水平更强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者们往往通过四六级,CFA等考试来解决,但是显然没有印度的统考来的全面)。

原文很多篇幅是讨论平权法案的积极意义的,比如说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入学率,改进了公平。这个我们不讨论了,就看看本题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成绩和毕业的问题。

首先,说对成绩的影响,看要和谁比。文章的一个结论就是,就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言,是能够被「带」起来的。对于水平不足以上某个大学的一批人而言,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上了好学校之后,平均来说要比和自己水平差不多,但是没有上好学校的人有提高。这个结论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这说明好学校终究是好学校,教育质量存在真正的高下之分,而不是匹配。并不是说有人就只配去二本才能考好,有人就不能适应好学校的教学。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普通人进了好学校,依然还是会有帮助的。并且这些弱势群体提高的幅度,是大于正常学生提高的幅度的——这可能是因为本来基础比较差的人,遇到很高的教学质量之后,提高会更加显著的缘故——通俗的说,学霸有没有老师都能考100分,但是普通的学生碰到坏老师和好老师,可能就是40分和70分的区别了。

印度的平权法案的照顾比中国更加彻底,不但有选学校优先,还有选专业优先。而弱势种姓选择的专业,往往都是那些竞争最激烈、就业比较好的专业——这个在印度就是电子工程,计算机等等。换在北大的话,就是可以优先选光华和信科…… 估计这个政策要实行的话难度有点大。

数据显示,平权法案进来的学生的成功毕业率,较正常渠道进来的学生显著为低。但是这种低可能是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家庭、经济压力等等所造成的。在使用了工具变量排除这些因素影响之后,发现通过平权法案进来的学生和正常的学生相比,成功毕业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大致可以预测到500+的考生通过特殊政策上清北之后的结果——其学术水平应该会比自己在普通一本学校有较大的增加,但是成绩很难在清北比较突出,甚至于可能比平均水平要低一些,但是如果不考虑经济、社会的不利因素,正常毕业的可能性比正常渠道上来的清北学生应该差别不大。尤其有趣的是,在上述研究中性别差异特别显著,女性的成功毕业率显著的高于男性,对于平权法案进来的个体来说,差距尤其之大。也就是说,如果这位500+是女性的话,那么其顺利完成清北学业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顺利毕业是上大学的基本需求,所以设计毕业体系的时候,学校都会有意的让出一些冗余,也就是能够在一个学校顺利毕业所需要的能力水平,本来就会显著的低于该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也是除了大学本身所带来的提升之外,在研究中通过平权法案录取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相比毕业率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项研究直接应用到题主所问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印度和中国的国情不同,同时平权也有显著不同,印度的平权是根据种族和性别来的,而现在讨论的例子是「贫困生」;其次,研究中选取的印度的学校样本不包括印度的清华——印度理工等顶尖学校,而清北无疑是中国的顶尖学校,对于顶尖学校的平权是不是也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证据;第三,如文中所说,大部分的印度样本中的弱势群体都选择了工科的课程——主要是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因为这些专业在印度好找工作,更容易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中国500+的考生可能很难去信科,如果是落在了「疯人院」,那么相应课程设置是不是也符合上述的实证结果,也是一个有趣的实证方向。

参考

  1. ^ Bagde S, Epple D, Taylor L. Does affirmative action work? Caste, gender, college quality,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Indi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6, 106(6): 1495-1521.
user avatar

俺寻思500+分水平再差也比留学生强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