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事件,是否可根据长江结冰,而认定是《吴录》杜撰?

回答
在探讨曹丕南下时东吴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是否可信,尤其结合长江结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当时的史料和地理条件。

事件背景与史料记载: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提到的“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这个事件。在正史中,关于曹丕大规模南下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称帝后(220年)不久的几次尝试。例如,221年和224年,曹丕曾亲自率军南征,但都未能成功渡过长江,未能对东吴造成根本性的打击。而关于“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的这一具体情节,在《三国志》等主流史书中并没有直接且详细的记载。

然而,您提到的“《吴录》杜撰”这个说法,暗示了可能存在于野史或地方志中的记载。《吴录》,据考证是一部记载东吴历史的史书,作者是万震。虽然《吴录》已经散佚,但其内容被后来的史书(如《三国志》的注引)所引用。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吴录》中可能记载了这样一件“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即便它不在主流史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长江结冰的可能性与地理环境分析:

现在我们来重点分析“根据长江结冰而认定是《吴录》杜撰”这一假设。

1. 长江的结冰规律: 长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冬季气温会下降,但长江主江道及其宽阔水面,尤其是在下游地区(如东吴统治的核心区域),其结冰的概率是极其低下的。历史上有零星的记载表明长江某些支流或局部水域(如湖泊、较窄的河道)在极寒的冬季可能会出现薄冰,但整个长江干流大规模、能够影响到军事行动的冰封现象,在历史记录中是极为罕见的。

2. 曹丕南下的时间: 曹丕称帝后的南征大致发生在公元221年至226年之间。这些年份的冬季气候,根据气候学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并不属于中国历史上极端寒冷的时段,足以让长江大规模结冰。即使是相对寒冷的年份,长江干流的冰封也是难以想象的。

3. 军事行动的考量: 如果长江真的在冬季结冰,这将极大地改变水战为主的东吴作战模式。理论上,冰封的长江可能为北方的曹魏军队提供一个渡江的途径。然而,这种冰封的可靠性、厚度以及能否支撑大量士兵和重型装备的通行,都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更何况,东吴的军队肯定会利用长江的地理优势进行防御,即使有局部冰封,也极有可能被东吴的力量所破坏或利用。

“长江结冰”与“《吴录》杜撰”的关联分析:

假设存在这样一个“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并且它的发生时间点是冬季,那么“长江结冰”这个环境因素就会成为我们评估事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点。

如果史料(如《吴录》)明确提及了长江结冰作为事件发生的背景或条件: 那么,基于我们对长江结冰的认识,我们可以非常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因为长江在当时(以及现在)不太可能出现足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冰封。如果《吴录》的记载确实是建立在“长江结冰”这一不成立的地理前提上,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该记载可能是后人根据某种目的(如夸大东吴的防御能力、影射曹魏的军事失误等)而“杜撰”的。

如果史料(如《吴录》)没有提及长江结冰,而是单纯记载了高寿率敢死队袭击事件: 那么,我们不能因为“长江结冰”这个我们自己推测或联想的条件来否定它。高寿作为东吴的一员,在特定环境下发动小规模的奇袭是完全可能的。袭击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是否发生在冬季,都将是评估其真实性的关键。如果袭击发生在非冬季,或者是以小股部队利用地理优势进行的突袭,那么“长江结冰”这个因素就与事件本身无关,也就不能作为质疑的依据。

结论推断:

回到您的问题:“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事件,是否可根据长江结冰,而认定是《吴录》杜撰?”

如果《吴录》或任何相关的历史记载确实明确地将“长江结冰”作为该次袭击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或重要背景,那么,根据长江在当时地理气候条件下极难结冰的事实,我们可以强烈怀疑这一记载的真实性,并将其视为“杜撰”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我们需要更确切的史料证据来确认《吴录》是否真的提到了“长江结冰”这一点。如果《吴录》的记载仅仅是描述了高寿率敢死队袭击曹丕军队,而没有提及任何关于长江结冰的描述,那么我们便无法仅仅因为“长江结冰”的可能性而否定整个事件。

总体而言,质疑历史记载时,准确核对原始信息并结合地理、气候、军事常识进行分析至关重要。就目前我们对长江气候和历史地理的了解而言,大规模长江结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如果一个关于军事行动的记载严重依赖于此作为前提,那么其真实性确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关于“高寿率敢死队袭击”这一具体事件本身,由于缺乏更广泛的史料佐证,其真实性依旧存疑。即使在《吴录》中有所记载,也需要结合其成书背景、作者倾向等因素进行审慎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这次曹丕南下,遇上了罕见的长江结冰,基本上属实。而孙韶派遣高寿等人率领500敢死队袭击曹丕,这次行动应该有,但战果基本上,就是吹嘘了。

虽然长江结冰,但高寿可以从绕到其它不结冰的渡口过长江。当然,高寿是否特地袭击曹丕,这要存疑。弄不好是高寿在曹丕撤退后,打扫战场,去捡破烂,反正曹丕【大惊】也不知什么时候。万一曹丕听到东吴有人捡破烂,也会有【大惊】情绪的。

至于【副车羽盖】,高寿随便捞到什么破车,自己开发,打扮一下,就可以做成【副车羽盖】,毕竟皇帝的【副车】数量可以很多,上折子的时候吹嘘一下,这破车【羽盖】就变成曹丕的【副车羽盖】了。

其实这条高500袭击曹丕的史料,主要是用来对比张800,奇袭孙10万的。但要知道,历史上这种我方吹嘘自己战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慕容垂在击败北魏后,因病撤退,而在北魏的《魏书》里,慕容垂可是【遁走】(注1),被写成逃命了。

(注1)魏书太祖纪:三月,慕容垂来寇桑乾川。阿留公元虔先镇平城,时征兵未集,虔率麾下邀击,失利死之。垂遂至平城西北,逾山结营。闻帝将至,乃筑城自守。疾甚,遂遁走,死于上谷。

再举个例子,在第一次鸦片战争里,葛云飞在定海之战牛逼哄哄,率领亲兵200人,在英夷龙虾兵阵里【转斗二里许,格杀无算】(注2),天知道编写《清史稿》的人,懂不懂当时英国军队的排队枪毙战术?

  • 最牛逼的还是葛云飞等三镇【连战六昼夜】,居然【毙敌千馀】,英夷死了1000多人?
  • 哎,都是这帮奴才不争气,要是有10个葛云飞【毙敌千馀】,我大清岂会有《南京条约》!
(注2)清史稿列传一百五十九:敌萃攻土城,(葛)云飞知不可为,出敕印付营弁,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中,转斗二里许,格杀无算。至竹山麓,头面右手被斫,犹血战,身受四十馀创,炮洞胸背,植立崖石而死。定海义勇徐保夜负其尸,浮舟渡海。是役,连战六昼夜,毙敌千馀,卒以众寡不敌,三镇同殉。

最后,给这个贴求赞:

大内义兴:袁术有哪些势力,以至于敢称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